第2章 序
- 至樂齋詩抄(第三部)
- 殷雄
- 668字
- 2019-03-28 10:09:17
詩是一種情懷。
詩是一種境界。
詩是一種世界觀。
詩是心靈與自然之間的對話。
沒有情懷,寫不出令人心靈最細微處的震顫與共鳴;沒有透悟世界、超然物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境界,縱然滿紙文辭舞,卻也不及半葉秋;沒有靜思而慎獨、察物而及理、鑒微而知著的世界觀,則必流之于俗而濫之于數,定然不會有靜雅清麗、卓爾不群、炫人眼目、沁人心脾的菡萏之妙;詩之所至極者,應是作者心靈與自然之間的對話,讀者或知大概,或了然于心,或隨其藝術修養之深淺而任由發揮,但詩人心靈與天地自然之間的感應與互知,唯獨悟獨存方為詩之魂。
讀殷公的詩,應做三項準備。一是要知其經歷,二是要悉其為人,三是要了解其胸懷、情操、世界觀及方法論。上述三備,缺一不可。前兩者是后者的鋪墊和基礎,而后者則是其詩作的邏輯成因及境、隱、喻、寓的意深意妙的源泉。
殷公的詩涉獵面極為廣泛,題材極為豐富,不少屬于小題大作,這恰是詩的別一番重要特征。殷公的詩用典豐富,取典有致,雖信手拈來,卻恰到好處,這不是件容易的事,乃博學強記、日積月累之功,這又是古體詩欲臻奇妙所必修之課。殷公的詩得來極快,毫不遜于曹子建之敏捷。我們時有唱和,但常常是我花個把小時苦思冥想成了一首很不如意的小作發殷公指正,公片刻即次韻復我,這不僅令我慨嘆弗如,更讓我深感學識淺陋,腹中無貨。
今值殷公《至樂齋詩抄》第三部面世之際,我不慚冒狗尾續貂之嫌,寫下上述文字,一則為我對公第二部詩集所作序言的未盡之處稍作補充,二則或可代表殷公諸親朋好友共同的意愿,或若此內容不配眾人之譽而只表一表我本人的心聲而已。
周振興
2016年7月8日于北京問古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