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開篇語
- 不能丟掉的優良傳統:中國共產黨永葆先進的六大法寶
- 李松
- 1829字
- 2019-03-14 10:45:09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部治國理政的珍貴鏡鑒,是育人資政的豐富寶藏。這部歷史,記錄著黨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記錄著一代代共產黨人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帶領中國人民從勝利走向更大勝利的光輝業績。
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形成了許多優良傳統。早在井岡山時期,黨就提出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從“不拿群眾一針一線”、說話和氣、買賣公平等最簡明樸素的作風和紀律做起,造就出一支秋毫無犯的人民軍隊。延安時期,毛澤東將黨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形成的一整套優良作風,高度概括為“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三大作風,并把它作為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西柏坡時期,面對即將到來的重大勝利,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又諄諄告誡:“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
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深刻地反映了黨的性質和宗旨、理想與信念。回眸90多年的奮斗歷程,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由小變大,由弱變強,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勝利和輝煌成就,其重要原因就是黨有著優良的傳統和作風,能夠始終站在時代的前列,永葆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
在長期革命斗爭和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也曾一度偏離甚至丟掉黨的光榮傳統和三大作風,結果走了彎路,讓事業蒙受巨大損失。而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一次次整風運動,無不與此密切相關。其唯一目的都是使廣大黨員干部通過整風“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然后放下包袱,輕裝上陣,從而永葆黨的先進性,以獲得人民群眾的支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面臨的形勢和任務在不斷地發生變化,盡管絕大多數黨員依然保持和發揚著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但在一些地方、部門的領導干部中,教條主義、本本主義滋長,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盛行,弄虛作假、虛報浮夸嚴重,獨斷專行、軟弱渙散問題突出,以權謀私、貪圖享樂現象蔓延……
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如今更面臨著許多前所未有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比如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是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脫離群眾的危險、消極腐敗的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可見,落實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任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繁重、更為緊迫。如果中國共產黨不能應對好“四種考驗”,防范“四個危險”,不僅90多年的輝煌難以繼續,當下的成功與未來的發展也將會化為夢幻泡影。
“四種考驗”很嚴峻,“四個危險”很尖銳,但這些只是“標”,深深隱藏在背后的“本”是中國共產黨“變與不變”的大問題。中國共產黨的變化是必然的也是必須的。作為一個有著90多年歷史的政黨,隨著其功能定位的變化,任務重點的變化,執政環境的變化,必然要作出相應改變。
9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從執政方式到領導體制,從黨內生活到支部建設,從干部選用到黨際關系,甚至包括政黨成員構成等方面都發生了并且繼續發生著極其重大而又深刻的變化。但由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奮斗中形成和總結出來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不但不能丟掉,而且更應當結合新形勢、新任務的需要,繼承和發揚起來,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服務。
“居安必須思危,治平不離憂患”。中國共產黨只有把以人為本、執政為民貫徹落實到全部工作中,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黨才能獲得最廣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才能經得起任何風浪、任何風險的考驗。
本人撰寫這部《不能丟掉的優良傳統》,旨在通過回顧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史和優良傳統,汲取黨的歷史智慧;通過論述當今黨繼承和發揚這些優良傳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給廣大黨員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更多啟示和警醒,自省自覺地增強危機意識和憂患意識。
本書出版,感謝知名學者、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許耀桐撥冗作序;感謝新華社《瞭望》新聞周刊的領導及同事為我提供了寬松、融洽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氛圍,讓我能靜心研究當前的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同時,感謝朋友們在此書的成稿過程中給予我大力支持和熱情鼓勵。
本書在撰寫過程中,從多維度的視角出發,既回顧了歷史,也分析了現實,并引用和參考了學術界、理論界的一些研究成果,引用和參考了部分媒體報道案例,所引用的內容在書中已經注明。在此,特向被引用著作、文章的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并表示衷心的感謝!
鑒于本人水平有限和時間倉促,本書難免疏漏,不足之處懇請讀者給予批評指正。我的電子郵箱:xhslisong@163.com
李松
2016年3月28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