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資產負債管理的歷史沿革

資產負債管理(asset and liability management,ALM),是指對資產和負債的管理,即通過管理資產負債表取得收益和控制風險的管理活動。目前,資產負債管理的概念有著非常廣泛的內涵,雖然不同類型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所涉及的范圍有所不同,但其本質都是以銀行整體的風險管理、收益管理和資本運營為對象,并在商業銀行的經營活動中起著核心作用。

資產負債管理從緣起到發展是伴隨著經濟金融環境變化而不斷演進的過程。20世紀60年代以前,商業銀行的業務比較單一,資產負債管理的觀念也比較薄弱;其后,伴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商業銀行越來越認識到有必要對資產和負債進行科學、合理的管理,資產負債管理因而隨著時代的進步逐漸得到發展。

一、美國資產負債管理的歷史演進

(一)美國利率管制時期的資產負債管理

美國在反思1929年股票市場崩潰和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危機之后,于1933年制定了規范金融行業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Glass-Steagall Act)。根據這個法律,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RB)制定了著名的“Q條例”(Regulation Q),旨在將存款利率維持在較低水平,以防止過度的利率競爭。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利率結構長期保持中長期利率高于短期利率的局面,銀行通過吸收短期存款后將資金轉貸的方式很容易獲得差額利潤,因而進行資產負債管理的必要性和意識都非常薄弱。在當時的經營環境下,甚至出現了所謂“3—6—3銀行”的調侃,即銀行家們的工作就是以3%的利率籌措資金,以6%的利率貸款,下午3點去高爾夫球場休閑。

(二)1981—1983年的第一次儲蓄信貸危機(S&L危機)

20世紀60年代之后,美國的金融市場伴隨著經濟增長得到了長足發展,對利率也階段性地采取了市場化政策。在這樣的環境下,20世紀80年代的兩次儲蓄信貸危機可以說是導致資產負債管理的重要性被重新認識的重要事件。

美國的儲蓄信貸協會(S&L)是以住房按揭貸款為中心業務的中小金融機構,第一家儲蓄信貸協會于1831年誕生在賓夕法尼亞州,但發展比較緩慢。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20世紀70年代,美國住房市場需求日趨旺盛,給儲蓄信貸協會的發展帶來了一段黃金時期,到70年代末,美國儲蓄信貸協會的總資產已突破6000億美元,成為美國的金融巨頭之一。在儲蓄信貸協會的資產負債構造中,資金運用方面是長期住宅按揭貸款,資金籌措方面是短期資金,因此,儲蓄信貸協會的整個投資組合面臨著很大的利率風險(利率期限的長短不匹配),利率敏感度非常高(如圖1-1所示)。

圖1-1 儲蓄信貸協會(S&L)的資產負債組合示意圖

20世紀80年代前后,美國經濟出現經濟發展停滯與高通貨膨脹并存的所謂“滯脹”局面,為了解決兩位數的通貨膨脹,里根支持了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保羅·沃爾克(Paul Volcker)的計劃,戲劇性地提升銀行利率以達到減縮貨幣供應量的目標(見圖1-2)。利率的急劇上升導致本身就面臨著很大利率風險的儲蓄信貸協會出現嚴重的負利差,很多儲蓄信貸協會因不能承受負擔而破產。從第一次儲蓄信貸危機(1981—1983年)的背景可以看出,其本質上是由于金融機構的利率風險管理失敗而造成的,因而引發了對利率風險管理和資產負債管理的反思。

圖1-2 1954—2010年美國聯邦基金利率(federal fund rate)變化

資料來源:www.federalreserve.gov/.

(三)1987—1990年的第二次儲蓄信貸危機(S&L危機)

第一次儲蓄信貸危機之后,為了幫助因高利率情況下的利率錯配導致經營惡化的儲蓄信貸協會(S&L)改善經營狀況,對其業務范圍的規制得到了緩和。具體而言,1982年的《甘圣哲曼儲蓄機構法》(Garn-St.Germain Depository Institutions Act)中,允許儲蓄信貸協會(S&L)的不動產擔保貸款(住宅以外)可以達到總資產的40%,消費者貸款和公司債可以達到30%,工商業租賃、工商業貸款可以達到10%。這樣,由于增加了資金運用的自由度,使得由短期資金籌措與長期資金運用之間的矛盾而產生的期限結構性問題得以緩和與解決。

但是,上述業務規制緩和之后,儲蓄信貸協會為了尋求更高的利益而采用了高收益、高風險的資產運用方式,儲蓄信貸協會原來的主要貸款業務——住宅貸款的比率,從1981年的78%急劇下落到1986年的56%。然而,1986年前后,隨著原油價格下挫和房地產市場環境的急速惡化,承擔了過大風險的儲蓄信貸協會因為大量不良貸款而紛紛破產或陷入了破產的邊緣(如圖1-3所示)。因此,第二次儲蓄信貸危機的根源是,儲蓄信貸協會由于風險管理能力不足、競爭壓力過大而承擔了過大的風險,換言之,廣義上的資產負債管理不完善是第二次儲蓄信貸危機的主因。

圖1-3 1934—2010年美國金融機構破產數量的變化

資料來源: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http://www.fdic.gov.

經歷了兩次儲蓄信貸危機,資產負債管理的重要性得到了美國金融機構的重新認識,風險管理方面也逐漸得到了改善。在管理方法方面,在使用古典的到期階梯表(maturity ladder)對流動性風險和利率風險進行管理的基礎上,20世紀80年代后期JP摩根首先倡導了在險價值(Value at Risk,以下簡稱VaR)的分析方法,促進了現代風險管理方法的不斷演進和成熟。

二、日本資產負債管理的演變過程

(一)利率管制時期的資產負債管理

20世紀40年代日本政府、中央銀行實施嚴格的金融管制,利率和金融商品的范圍等都受到相應政策的嚴格規定。1947年執行的《臨時利息調整法》中,存款、貸款、短期同業拆借等利率均由政府和中央銀行規定上限,要求金融機構依據該法律制定相應利率;另一方面,對外貿易受《外匯及國際貿易法》的嚴格管制,匯率也實行1美元=360日元的固定匯率制。盡管金融管制比較嚴格,但由于日本經濟的快速發展,資金的供給和需求都很旺盛,當時日本銀行產業的至上經營目標就是盡可能擴張資產規模,將籌措的存款資金用于貸款,既沒有進行資產負債管理的動力,資產負債管理的概念也相當薄弱。

(二)金融自由化、金融國際化與資產負債管理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為配合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際化,日本金融市場發展得到了階段性的推進。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的推進和國際金融交易管制的緩和,金融市場在迅猛發展的同時也越來越復雜,在此背景下資產負債管理的理念才逐漸被引入。表1-1描述了自1947年以來日本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國際化的主要進程。

*實需原則是指為避免投機性交易,外匯期貨交易僅限于有實際需要的交易者。

在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國際化的過程中,日本銀行業面臨著許多變化:

一是利率風險問題。與美國的儲蓄信貸協會(S&L)一樣,日本銀行業的資產運用主要是長期住宅貸款,而資金籌集高度依賴于短期融資方式,這樣,在利率市場化的進程中面臨著很大的利率風險(長短期限利率的錯配問題)。

二是在資產運用方面,隨著浮動利率金融商品的發展,銀行能夠通過金融衍生產品(利率金融衍生工具)實現套期保值,對資金籌集和資產運用的結構進行再造。在這樣的背景下,僅僅針對部分金融商品和交易已經無法實現銀行整體收益與風險的最優化配置,必須全面掌握全行表內和表外業務的狀況,對銀行整體的收益狀況和風險狀況進行全面綜合的管理。

三是隨著貸款利率的市場化,日本銀行業需要對利率進行自主定價。比如,信用級別最高的企業適用的短期貸款利率——“短期最優惠利率”,從前的定價方式是在中央銀行即日本銀行規定的政策利率(央行票據利率)的基礎上加上一定幅度的利差而形成。但是,隨著1989年“短期最優惠利率”設定辦法的自由化,商業銀行在決定“短期最優惠利率”時,不但要考慮資金籌措的融資成本,也要考慮貸款對象的信用成本。而且,在這種情況下,商業銀行的收益管理也面臨著相應的變革,通常采用內部資金轉移定價等方法來進行收益管理。

四是隨著金融國際化的不斷推進,日本銀行業的外匯業務越來越多,面臨的匯率風險越來越不可忽視。通過外幣存款的資金籌措和外國債券的資產運用,商業銀行持有外幣的資產和負債已經非常普遍,所面臨的外匯風險量也擴大到了相當大的規模。因此,作為市場風險管理中的一環,外匯風險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因此,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日本銀行業逐步引入資產負債管理的理念,構建和完善資產負債管理體制,分階段導入資產負債管理系統。目前,日本大多數銀行都已完成了資產負債管理系統的導入工作(見圖1-4)。

圖1-4 日本銀行業市場風險管理系統(包括ALM)的導入狀況

資料來源:金融情報系統中心,《關于金融機構業務系統化的問卷調查》(2010)。

三、資產負債管理發展歷史的總結

正如上面概述的那樣,伴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而誕生的資產負債管理,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地向前發展。我們對資產負債管理發展歷史做進一步梳理,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的金融管制時代,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以活期存款為主,資產管理是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重心。隨著大額可轉讓存單的出現以及利率管制的放松,商業銀行間的競爭逐漸劇烈,負債管理也日益受到重視。此時,單純依靠資產管理或負債管理都難以形成商業銀行“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的均衡,同時調整資產結構和負債結構并以缺口分析為特征的初期資產負債管理應運而生。

(2)以1981—1983年的第一次儲蓄信貸危機為契機,人們從利率市場化過程中逐步認識到利率期限錯配所帶來的利率風險,在不斷完善管理方法的基礎上,形成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以利率風險管理為主的資產負債管理。

(3)以1987—1990年的第二次儲蓄信貸危機為契機,隨著金融商品的豐富、經營競爭壓力的加大以及金融國際化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僅僅以部分金融商品和交易為管理對象的利率風險管理已經無法實現資產負債管理的目標。因此,其后的資產負債管理在管理對象上幾乎涵蓋了所有表內外業務,在管理方法上不斷創新完善,在管理風險上納入了包括外匯風險、股票風險等在內的市場風險。

因此,隨著利率市場化、金融產品種類的豐富和金融國際化,資產負債管理在不斷發展演進,其管理目的、管理對象、管理風險、管理方法也在不斷變化與完善。表1-2總結歸納了不同時期的資產負債管理系統在管理目的、管理對象、管理風險、管理方法方面的主要特征。

資產負債管理也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而不斷持續地發展。例如,巴塞爾協議Ⅲ已決定導入覆蓋資產負債表全體的流動性管理指標LCR、NSFR,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也不斷對國際會計準則進行修訂。針對以上情況,資產負債管理系統如何適應并充分發揮作用,是日本金融業當前普遍關注的話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屯昌县| 淮北市| 满洲里市| 和顺县| 北流市| 蓝田县| 定西市| 玛沁县| 丹东市| 枞阳县| 万安县| 云安县| 罗平县| 临洮县| 宝鸡市| 都江堰市| 砚山县| 吉木乃县| 四子王旗| 卓资县| 梅州市| 广东省| 齐齐哈尔市| 海丰县| 丽水市| 乾安县| 丰宁| 若尔盖县| 金门县| 包头市| 商洛市| 柘荣县| 晋州市| 黎城县| 凤台县| 石楼县| 平潭县| 塔城市| 永嘉县| 衡东县| 神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