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普通民眾可以影響國際關系嗎?
在世界這個大舞臺上,我們每個人都不是看客,而是這幕宏偉劇目的參與者。世界舞臺上的這幕戲劇的演進會對我們產生深刻的影響,而我們作為戲劇的參與者也可以影響劇情的發展。我們普通民眾也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參與到國際關系中。
當我們回顧波斯尼亞和盧旺達的悲劇,我們有責任問:為什么沒有人去干涉?這個問題不應只是指向聯合國或它的成員國。我們每一個個人均有其一份責任。我們應該回顧我們自己有何反應,我們采取了什么行動?盡了最大努力了嗎?更重要的是,下次我們將如何行動?
——科菲·安南
第一,我們處于信息時代,“天涯若比鄰”已經成為現實,秀才不出門也知天下事,我們可以通過看電視、閱讀報紙、收聽廣播、瀏覽書刊雜志了解世界,也可以借助于最先進的互聯網廣泛獲取有關信息,或通過各種機會直接與國外朋友互通信息、交流觀點。現代交通和通訊技術的發達,使普通公眾都有可能對外交事務有通盤的了解,形成自己的見解。只要我們對世界上發生的事情感興趣,就有機會充分了解外部世界,我們甚至能和政治家一樣迅速掌握國際關系的信息。2001年“9·11”事件剛剛發生,世界各大媒體就爭相同步轉播紐約雙子大廈的現場。甚至連美國總統在獲取信息時都已不像過去那樣依賴中央情報局,而是像民眾一樣收看CNN的直播。及時、全面、準確地掌握全球信息是我們參與全球事務的前提。
第二,我們處于全球公民社會時代,可以通過參與各種國際組織來影響國際關系。全球化的發展,相互依存的加深,全球問題的出現,為全球治理提出了更加緊迫和現實的要求,也為個人在世界舞臺上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遇,人們有越來越多的機會可以成為某個國際組織的服務人員和管理人員,或全球公益事業的志愿者。例如,目前在聯合國機構工作的中國人就有500多人。2008年,中國經濟學家林毅夫就正式成為世界銀行的首席經濟學家。當然,通過參加國際非政府組織的活動來影響國際關系就更容易了。20世紀末,來自80多個國家的1000多個民間組織齊心協力形成國際禁雷運動,推動數十個國家在渥太華簽訂《禁止殺傷人員地雷公約》。至2007年已經有155個國家批準了這一公約,該項運動的領導人喬迪·威廉姆斯由此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第三,我們處于政治民主化時代,可以通過參與國內政治來間接影響國際關系。今天,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都已經實現了民主政治或者正處于民主化的過程之中,國內政治的民主化賦予民眾及其議會代表一定的外交權限。在一些國家,普通公眾可以通過全民公決的方式決定國家的重大對外政策,也可以通過其在議會的代表行使諸如宣戰權、條約批準權、外交官任命權、外交預算同意權和監督質詢權。與此同時,政治領導人的對外政策只有得到社會民眾的理解和廣泛支持,才能獲得合法性。在那些盛行民意測驗的西方國家里,政府在做出每個重大的決策前都要征詢公眾的意見。所以,公眾一旦發出自己的聲音,就會對領導人產生巨大的政治壓力。在很多時候,國家對外是和是戰,是更加開放還是筑高壁壘,是加強軍備還是增強福利,都得看平頭百姓的臉色。

2005年5月29日,《歐盟憲法條約》在法國進行全民公投,55.96%的選民投了反對票,使得法國成為首個否決歐盟憲法的國家。上圖為法國反對通過《歐盟憲法條約》的民眾在巴黎慶祝游行。
對于我們中國人而言,當我們津津樂道中國崛起的宏偉前景時,切不能忘記,中國崛起不僅體現在中國國際地位的上升和權力的增加上,同時也意味著中國要承擔更多的責任。“世界大國”既是榮耀,更是責任。當中國對國際事務有更多發言權的時候,中國對國際安全和繁榮也就承擔更多責任。如果不能很好地了解世界和參與國際關系,我們就難以成為合格的世界大國的公民。
在全球化時代,研究國際關系和全球政治就等于探求人類的生存、發展之道。假設人類文明在不久的未來毀于一旦,首要的原因將不是全球問題,而是國際關系和全球政治的失敗,因為它使我們幾乎不可能為迎接人類作為一個整體而面臨的生存挑戰及時做好充分準備。避免人類的悲劇,崇尚全球中庸之道,諸事均衡合理,利益共享,合作共治,是21世紀國際關系和全球政治的神圣使命。
——俞正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