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國際關系學,無論作為一門學科,還是作為一門課程,近年來在中國都獲得蓬勃發展,不僅出版了一批研究領域廣泛且頗有影響的學術成果,而且還編寫、翻譯了一大批優秀的教材,這對促進國際關系學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有著重大意義。不過,筆者發現,國內外學者在國際關系領域取得的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尚未完全體現在教材中,同時,國內外學者編著的教材雖各具特色,但都存在一些問題。國外的教材有通俗易懂、可讀性強的優點,但不太重視基本概念和理論的闡釋;中國學者編寫的教材學術氣息濃厚,專業性很強,里面有大量專業詞匯和概念,但生硬的文風和寫作方式有些令學生望而生畏。此外,一個特別值得注意的問題是,中國學者編寫的教材在體例、內容、結構和觀點上差別較大,各個學校國際關系學專業的學生在使用不同的教材后,對一些基本概念和核心問題的認識不盡相同,這使國際關系學界的學術討論常常圍繞一些基本概念爭來爭去,很難進入能彼此激發和啟發的對問題的深入探討。
為了使對國際關系感興趣的學生和國際關系的初學者輕松地學習和掌握“國際關系”知識,愉快地進入充滿魅力和神奇的“國際關系學”殿堂,筆者曾出版《國際關系:理論、歷史與現實》(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一書,該書以散文體的寫作風格和生動活潑的語言,全面闡述了國際關系學的基礎知識,展示了國際關系的宏偉圖景和發展脈絡,揭示了國際關系的內在價值和精神,受到了國際關系學界師生的一致好評。《國際關系學入門》一書可以說是上書的姊妹篇。本書秉承了筆者一貫堅持的社會科學要以人為本的理念,力求揭示國際關系學的精神內涵和價值追求,提升讀者的人文素養和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與上書相比,本書在內容上更加簡明扼要、簡單實用,結構上更加層次分明、重點突出,形式上更加豐富多彩、生動活潑。本書既可作為國際關系學概論的教學參考書和工具書,也可以作為普及國際關系學基礎知識的大眾讀物。
概括而言,本書主要有以下特點:
第一,本書以簡潔精練的語言來表述國際關系的基本概念、核心問題、研究方法和基本走向。為了體現“精要”,本書主要以問答的方式來闡述國際關系學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問題;為了學科建設的需要,本書著重突出國際關系學界已經形成共識的知識;為了提高讀者的自學能力,本書特別強調研究方法和理論視角的重要性;為了反映前沿,本書專門介紹了國際關系學取得的最新成果和發展趨勢。
第二,為了增強此書的適用性和現實性,書中設計了“拓展閱讀”欄目,主要從理論視角、活學活用和關注現實三個方面來深化讀者對基本概念和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使讀者能理論結合實際,學會用國際關系知識分析現實問題,使抽象的概念和枯燥的理論形象化、具體化。
第三,為了提高讀者學習國際關系知識的興趣,書中插入了許多國際關系學界的知名學者和著名政治家的名言警句,其目的一方面可以使讀者品味到原汁原味的經典之作和政治家的獨到見解,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讀者在對各種觀點的比較、分析和辨別中培養或增強自己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第四,本書每一章的最后都設有“自學指南”欄目,旨在為初學者介紹國際關系學科每個研究領域(如外交學、國際安全、國際政治經濟學等)的發展現狀和研究動態,并向讀者推薦用以自學的參考資料和該領域代表性學術著作的書目,以便讀者全面理解和掌握基礎知識,把握本研究領域的發展趨勢和脈絡,為深入研究本專題的問題奠定基礎。
除了以上內容外,本書還兼具工具書的功能,除了在一些題目后面為讀者提供與之相關的材料外(如第6章“國家實力與國家利益”中提供了大國綜合國力排行榜,第10章“國際組織”中列出了世界上主要的國際組織及其網站),還以附錄的形式介紹了國內外國際關系學的主要研究機構和主要學術期刊等內容,方便讀者在需要時查閱。
總之,本書兼顧各類讀者的需求,內容既有廣度(基本上涵蓋了國際關系學基礎知識的全部要點),又有深度(“拓展閱讀”中有介紹各種理論流派對國際關系重大問題或概念的認識的“理論視角”,“自學指南”為讀者提供本專題的國內外研究狀況和主要論著),且注重基礎知識的實際運用和與現實相結合,具有較強的知識性、可讀性和現實性。本書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中國國際關系學的學科建設搭建一個共同的學術平臺,推動國際關系學在已有成就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另一方面在于普及國際關系基礎知識,培養大學生成為具有全球意識、國際視野和世界胸懷的新世紀人才。
感謝我指導的研究生兼助教崔志楠同學,她品學兼優,做事認真,是我教學和科研的得力助手。她參與了本書的整個編寫過程,并為本書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材料。沒有她的協助,本書是不可能完成的。此外,崔志楠同學本科畢業于復旦大學國際政治學系,書中的一些題目參考了她本科上課時教師提供的課件。在此,我謹向復旦大學的同仁致以衷心的感謝。
感謝清華大學國際關系學系的五位本科生——王怡霖、石瀅琪、尹承志、張瑋和楊辰博同學,他們參與了本書的資料收集和撰寫初稿的部分工作。感謝我的研究生侯立寬和林成紅同學,他們作為本書的第一讀者,為本書的完善做了很多具體的工作。感謝那些給本書提出寶貴意見和修改建議的學術界前輩和同行們,他們是:清華大學閻學通教授、孫學峰博士、李巍博士,北京大學的耿協峰博士、宋偉博士,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張志洲博士,天津師范大學的王存剛教授,以及美國查爾斯頓大學的劉國力教授。感謝北京大學出版社及本書的責任編輯徐少燕女士,他們提出的寶貴意見和一流的編輯水平使本書的質量有了明顯提高。同時,他們一絲不茍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令人印象深刻且深感敬佩。感謝多年來在我們的課上孜孜不倦的學生們,他們為本書提出了要求,也是本書未來的重要讀者。
本書得到清華大學王雪蓮教育基金的資助,特此致謝。
鑒于本人學力、精力有限,書中定有疏漏之處,有些重要的學術著作可能沒有收錄到“自學指南”中,為了追求簡潔明了而忽略了某些概念多種定義之間的細微差別,敬望讀者予以理解并不吝賜教。如果您對本書有任何意見和建議,請發郵件至xingyue@tsinghua.edu.cn。
邢悅
2011年春于清華園新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