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著作權的主體

[內容提要] 著作權主體是著作權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章主要介紹了著作權主體的概念及其基本分類、對作者(原始主體)及其他著作權人(繼受主體)的相關規定以及特殊作品著作權歸屬的認定方法。

[關鍵詞] 作者 著作權人 特殊作品 著作權主體

第一節 著作權主體概述

一、著作權主體的概念

著作權主體,也稱著作權人,是對文學、藝術或者科學作品依法享有著作權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與其他民事權利主體一樣,著作權人首先應當具有相應的民事權利能力,即享受由作品產生的權利和承擔由此產生的義務的資格。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始于出生,終于死亡;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始于成立,終于消滅;其他組織雖然不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卻具有民事訴訟能力,因此,其他組織的著作權人資格始于其成立,終于其消滅。

一般情況下,自然人死亡后,其依法享有的著作財產權由其繼承人繼承,基本不會發生特殊問題。但是,精神權利不可轉讓,不能被繼承,只能由作品之第一著作權人(或稱原始著作權人,initial owners of copyright)終生享有,且其保護期不受限制。因此,自然人死亡后,其生前依法享有的精神權利仍然存在,并受保護。在這種情況下,雖然著作權人已沒有了民事權利能力,但其生前享有的著作權仍能受法律保護。

自然人依法享有的著作人身權,終生受保護;自然人死亡后,其生前對作品已經獲得的人身利益仍然受保護,但不應當再是著作人身權。如果自然人死亡后仍能享有著作人身權,則與民法上的權利能力制度相矛盾。當然,也許可以這樣理解:相對于民法,著作權法是民事特別法。根據特別法優于普通法原則,著作權主體的權利能力應當優先適用著作權法。只有在著作權法沒有規定的情況下,才適用民法。然而,到目前為止,尚無國家或地區的著作權法明確規定,自然人死亡后仍然享有精神權利。我國《著作權法》所規定的只是“作者的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的保護期不受限制”,并未規定作者死亡后仍然享有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不過審判實踐卻有這樣的觀點。根據2002年7月25日新華網刊載的文章《歌曲〈解放區的天〉著作權侵權糾紛案今天審理判決》,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審理認為,被告未能給創作者正確署名,侵害了劉西林對作品的署名權。但是,劉西林已于1998年去世。“侵害了劉西林對作品的署名權”的觀點,顯然與民法的基本理論不符,即死者還享有權利。我們認為,正確的說法應當是“侵害了劉西林對作品的署名利益”。

二、著作權主體的產生

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通過創作作品或者組織自然人創作作品,依法獲得原始著作權,成為原始著作權人;也可以通過受讓、繼承、受贈與或者受遺贈而成為著作權人。

由于著作權實行自動取得原則,作品的創作者或者組織創作作品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必辦理任何手續,即可成為著作權主體。但是,為了明確其著作權主體身份,便于今后行使其著作權,著作權人也可以進行作品登記,取得作品登記證,從而確立自己的著作權人地位。

通過繼受方式取得著作權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只需有合法的著作權轉讓合同,或者有證明其繼承者的身份、受贈與或者受遺贈的證明文件即可,不必辦理相應的登記、公告手續。但是,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作為受讓人取得著作權的,可進行著作權轉讓合同公證,以防止出現糾紛。

第二節 著作權主體的種類

一、原始主體與繼受主體

以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成為著作權主體的權利基礎為標準,可以將著作權主體分為原始主體和繼受主體。具而言之,在作品創作完成時,直接享有著作權,成為著作權主體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為原始著作權人,或者稱原始主體,亦稱第一著作權人。實際上,著作權原始主體就是根據法律規定或者合同約定,在作品創作完成時,即刻享有著作權的人。其他著作權人則為繼受主體,或稱繼受著作權人。

劃分原始著作權人與繼受著作權人的意義在于:兩者所享有的權利并不完全相同,保護方式也不完全相同。原始著作權人可能享有全部著作權,也可能只享有部分著作權,但只有原始著作權人才能享有著作人身權;繼受著作權人雖可享有著作財產權之全部,但肯定不能享有著作人身權,所以繼受主體只是財產權利所有人。

我國《著作權法》規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成為著作權原始主體的方式有三種:(1)創作。創作是指直接產生文學、藝術或者科學作品的智力活動。一般情況下,自然人可以運用自己的智力、資金、財產和勞動,創作出文學、藝術或者科學作品,而成為第一著作權人。但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自己不能進行創作,只能通過組織自然人進行創作,所以法律將其視為作者,從而成為原始著作權人。(2)法律規定。我國《著作權法》第15條第1款規定:“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的著作權由制片者享有,但編劇、導演、攝影、作詞、作曲等作者享有署名權,并有權按照與制片者簽訂的合同獲得報酬。”依此規定,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的“制片者”就是電影等作品的原始著作權人。又如第16條第2款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職務作品,作者享有署名權,著作權的其他權利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享有,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給予作者獎勵:(1)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物質技術條件創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責任的工程設計圖、產品設計圖、地圖、計算機軟件等職務作品;(2)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合同約定著作權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享有的職務作品。”這一規定使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成為“特殊職務作品”除署名權之外的著作權的原始主體。(3)合同約定。我國《著作權法》第17條規定:“受委托創作的作品,著作權的歸屬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過合同約定。合同未作明確約定或者沒有訂立合同的,著作權屬于受托人。”此規定允許委托人與受托人就委托作品的著作權歸屬進行約定。通過約定取得著作權,是著作權原始取得的一種方式,而不是著作權轉讓的方式。通過此方式獲得著作權的人,是原始主體,而非繼受主體。

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以其他方式取得著作權的,均為繼受主體。

二、完整主體與不完整主體

以著作權人所享有著作權的完整性為標準,可以將著作權主體劃分為完整主體和不完整主體。

著作權完整主體,就是依法享有著作財產權與著作人身權之全部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與此相對,著作權不完整主體,就是依法享有著作財產權或者著作人身權之部分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劃分著作權完整主體與不完整主體的法律意義在于:完整主體有權全面支配其著作權的行使和利用,決定著作權的命運;而不完整主體在行使其著作權時,一是要注意自己的權利范圍和種類,二是要注意尊重他人的著作權,不得因行使自己的權利而侵犯他人的權利。如我國《著作權法》第13條第2款規定:“合作作品可以分割使用的,作者對各自創作的部分可以單獨享有著作權,但行使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合作作品整體的著作權。”第27條還規定:“許可使用合同和轉讓合同中著作權人未明確許可、轉讓的權利,未經著作權人同意,另一方當事人不得行使。”

由于著作人身權不得轉讓,所以只有原始主體可能成為完整主體,繼受主體為不完整主體。但是,著作權原始主體并不一定都是完整主體,如我國《著作權法》第16條第2款就規定有的職務作品由作者享有署名權,其著作權的其他權利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享有。在此,創作作品的自然人,是原始主體,該作者之所屬單位也是原始主體,但作者及其所屬單位都是不完整主體。

三、本國主體、外國主體與無國籍主體

以著作權主體所屬國籍為標準,可以將著作權主體劃分為本國主體、外國主體和無國籍主體。就自然人而言,本國主體就是具有其主張著作權保護國之國籍的自然人;外國主體就是其所具有之國籍(有的人可能具有多重國籍)都不是主張著作權保護國之國籍的自然人;無國籍主體就是在其主張著作權保護時,不具有任何國籍的自然人。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而言,本國主體就是依據其所主張的著作權保護國法律設立的法人或者組織;外國主體就是依據其所主張的著作權保護國之外的法律設立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沒有無國籍的情形。

劃分本國主體、外國主體和無國籍主體的法律意義在于:在著作權保護方面,盡管有關國際公約規定了“國民待遇原則”、“不歧視原則”等,但是,本國主體、外國主體與無國籍主體總是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如取得著作權的方式有所不同、享受權利的內容有所不同、保護的期限與其所屬國有關等。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第2條的規定,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著作權的取得方面有某些不同,如在保護“追續權”的國家,我國國民就不能獲得這項權利,這是內容的不同,因為《伯爾尼公約》實行的是短期保護規則,當兩個國家著作權法規定的保護期不相同時,外國主體所獲得的保護期為兩者之中的較短者。但是,就無國籍主體而言,因為他們是以其經常居住國為標準,所以,如果某一無國籍人在其經常居住國主張著作權保護,則可能被作為本國主體對待;若在其經常居住國以外的國家主張著作權保護,則依其經常居住國與主張著作權保護國的相互關系而定。

四、自然人主體、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主體與國家

以著作權人之體征為標準劃分,可以將著作權主體劃分為自然人主體、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主體(以下簡稱為“法人主體”)。自然人主體就是依法享有著作權的自然人;法人主體就是依法享有著作權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劃分自然人主體與法人主體的法律意義在于:客觀上講,只有自然人才是作品的真正創作者,因此,一般情況下,自然人應為著作權主體;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為繼受主體,因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并無創作能力。但是,從保護投資者利益出發,同時考慮到在某些作品中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意志的支配力,法律也允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成為原始主體。盡管如此,只有在法律明確規定或者當事人明確約定的情況下,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才能成為著作權原始主體。其他情況下,應推定創作作品的自然人為原始主體。

我國《著作權法》規定,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雖然可以成為著作權主體,但只有三種情況下可以成為原始主體:(1)對法人作品享有的原始著作權;(2)對特殊職務作品享有的原始著作權;(3)作為委托作品中的委托方,根據委托創作合同約定而享有的原始著作權。

一般情況下,國家不享有著作權,因為“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不適用著作權法,即不能產生著作權。但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國家也能成為著作權主體,如我國《著作權法》第19條第2款規定:著作權屬于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變更、終止后,其享有的財產權利仍在本法規定的保護期內的,由承受其權利義務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享有;沒有承受其權利義務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由國家享有。此外,國家也可能通過繼受方式取得著作權。

第三節 著作權主體的確定

著作權主體的確定,實際上就是關于著作權原始主體的確定。著作權繼受主體雖然也有如何確定的問題,如乙主張自己是甲之著作權的繼受者,就應當向有關當事人提供相應證據(如轉讓合同書、繼承權證明文件等),但相對比較容易。主張者若能舉出相應證據,則可被確定為繼受者,否則,其主張難以成立。然而,關于著作權原始主體的確定,絕非易事。

著作權原始主體的確定應考察兩個標準,即實質標準和形式標準。此處所指的“實質標準”,就是“作者身份”或者具有取得原始著作權的法律依據或合同依據。此處所指的“形式標準”,就是有關作品原件或者復制件上是否有其以作者身份的署名。如果著作權原始主體的主張者能證明“有關作品原件或復制件上有自己作為作者身份的署名”,又能證明自己的確創作了該作品,且自己所創作的作品不屬于特殊職務作品和委托創作合同約定著作權不屬于自己的作品,才可能成為原始著作權主體。

一、確定著作權主體的實質標準

如上所述,確定著作權原始主體的實質標準,就是確認原始主體主張者的“作者身份”或者證明其享有原始著作權的法律依據或合同依據。除特殊情況外,作品創作者是該作品著作權的原始主體。此處所指的“特殊情況”,就是我國《著作權法》關于著作權歸屬的特殊規定。

(一)作者的確定

我國《著作權法》第11條第2款規定:“創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依此規定,一般情況下,作品的創作者就是作者。作品的創作者與作者不是同一概念。作品的創作者只是實際進行了創作活動的自然人,但它并不一定是法律上的作者。法律意義上的作者,是依法享有署名權,即有權決定在作品原件或者復制件上署上其真名、假名或者不署名的人。如有特殊規定,創作作品的公民可能不是作者,如“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意志創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法律責任的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視為作者”。

就具體作品而言,如果能確定某自然人對該作品所為的行為是創作,那么就可以初步證明該自然人就是作者。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該自然人所為的行為是否是“創作”?

著作權法所稱的“創作”(create),是指直接產生文學、藝術或者科學作品的智力活動。實際上,創作就是自然人運用其智慧,將文字、數字、符號、色彩、光線、音符、圖形等要素按照一定的規律、規則和順序有機地組合起來,以表達其思想、情感、觀點、立場、方法等綜合理念之形式的活動。由此活動所產生的結果,即綜合理念的表達形式,就是作品。創作者之于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因此,確定作者有以下要素:(1)作者所為之行為是智力活動,而非其他活動。如收集資料的行為,就不是智力活動,因為這種行為是可替代的。(2)作者所為之智力活動是對作品構成要素的選擇活動。盡管各種作品所用的構成要素都是文字、數字、符號、色彩、光線、音符、圖形等,但對構成要素的選擇卻因人而異。(3)作者所為之智力活動是將其所選擇的作品構成要素按照一定的規律、規則和順序組合起來的活動。即使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人偶然選擇了相同的構成要素,但因其所利用的規律、規則和順序不同,所組合的結果也是不同的。(4)作者所為之智力活動是表達其思想、情感、觀點、立場、方法等綜合理念的活動。如有哲學家認為“存在先于本質”,另有哲學家卻認為“本質先于存在”。同樣的6個字,因其排列組合的順序不同,所表達的觀點就大異其趣。

前述四要素是并列關系,必須同時具備,缺一不可。就某自然人而言,如果他所為之行為符合上述四個要素,就可以確定其為作品的作者。為他人創作進行組織工作,提供咨詢意見、物質條件或者進行其他輔助工作,均不視為創作。

(二)視為作者的情形

視為作者的情形,就是法律規定,將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視為作品之作者的情形。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第11條第3款可知,將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視為作者應符合三個條件:(1)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是創作作品的組織者;(2)創作者所創作的作品須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意志;(3)由作品所產生的法律責任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此三條件為并列關系,須同時具備。如某大學對外發布的“招生簡章”,就是將該大學視為作者的作品。在創作該“招生簡章”的過程中,該大學是組織者,它所代表的是該大學的意志,所產生的責任由該大學承擔。

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視為某作品的作者,即成為原始著作權主體,享有完整著作權,創作者不享有任何權利。

但應特別注意“將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視為作者的作品”(簡稱為“法人作品”)與“特殊職務作品”的區別,不要將兩者相混淆。職務作品,是公民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工作任務所創作的作品。職務作品分為“普通職務作品”和“特殊職務作品”。兩者的區別主要是:創作普通職務作品的自然人是作者,享有完整著作權;而創作特殊職務作品的自然人只享有署名權,由作品產生的其他著作權歸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所有。區別普通職務作品與特殊職務作品的關鍵點是我國《著作權法》第16條第2款的規定,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職務作品,作者享有署名權,著作權的其他權利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享有,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給予作者獎勵:(1)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物質技術條件創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責任的工程設計圖、產品設計圖、地圖、計算機軟件等職務作品;(2)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合同約定著作權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享有的職務作品”。此款規定的對象為特殊職務作品;否則即為普通職務作品。然而,雖然有法律規定了法人作品與特殊職務作品的區別,但實際判斷卻比較困難。進行判斷時應注意:(1)隸屬關系不同:特殊職務作品的創作者與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具有某種隸屬關系,而法人作品的創作者與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一定具有隸屬關系。(2)創作起因不同:法人作品的創作一般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主動發起,或者事先征得了其同意;而特殊職務作品的創作既可以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發起的,也可以是創作者自己發起的。(3)作品理念不同:法人作品所表達的或者代表的只能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意志,不能是創作者自己的意志;而特殊職務作品所代表的就是創作者自己的意志,基本不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意志。(4)作品種類不同:法人作品可以是任何種類的作品,而特殊職務作品只能是法律明確規定的工程設計圖、產品設計圖、地圖和計算機軟件等,少有其他作品。上舉“招生簡章”肯定是法人作品,而不可能是特殊職務作品。法人作品與職務作品不可能發生重合,即某作品要么是法人作品,要么是職務作品。

(三)合同約定的情形

某些特殊情形下,創作作品的自然人可能不是作者。此處所指的“特殊情形”主要是委托創作合同的約定。我國《著作權法》第17條規定:“受委托創作的作品,著作權的歸屬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過合同約定。合同未作明確約定或者沒有訂立合同的,著作權屬于受托人。”依此規定,委托創作合同當事人雙方可以約定著作權歸受托人所有,或歸委托人所有;在某些情況下,當事人雙方也可以約定某些權利歸屬于委托人,另一些權利歸屬于受托人。在此情形下,委托人雖然并未直接創作作品,但卻能夠成為委托作品著作權原始主體。

在此應特別注意:通過委托創作合同約定作品著作權歸屬而享有著作權,不是著作權的繼受取得,而是著作權的原始取得。由此獲得著作權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是著作權原始主體,不是繼受主體。明確了這樣的基本原理,才可能理解為什么委托人能夠享有委托作品的完整著作權;否則會產生這樣的謬誤:著作權中的人身權可以在特殊情形下轉讓。

二、確定著作權主體的形式標準

我國《著作權法》第11條第4款規定:“如無相反證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為作者。”一般情況下,創作作品的自然人就是作者,有權在作品原件或者復制件上署真名、假名等。因此,法律明確規定:“如無相反證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為作者。”這就是確定著作權主體的形式標準,同時也是關于作者地位的推定制度。

簡而言之,作者的認定既是事實問題,也是法律問題。在法學理論上,創作作品的行為是一種事實行為,而非法律行為。一般情況下,創作作品的自然人就應依法成為作者,享有著作權。然而,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創作作品的自然人卻不是作者。前面所指的“事實”,是指作品的原件或者復制件上是否有某人的署名。盡管作品原件或者復制件上的署名可能不真實,但法律將它初步認定為“真實”的,進而由此推定這些署名者就是作品的作者。

如果有關當事人對這樣的“事實”持有懷疑,法律允許異議者以舉證方式,證明自己的主張。如果異議者所舉之證據是真實的,得到了法庭或有關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的認可,那么原有事實將被否定,以所證明的事實為準,法律再依該事實,肯定新的法律關系。如某作品的復制件上有“張三”的署名,而張三并不是該作品的作者。該作品的作者“李四”對張三的作者地位表示懷疑,故請求人民法院否定張三的作者地位。在此訴訟中,李四須負舉證責任,證明自己的主張。如果李四的主張成立,法院在否定張三作者地位的同時,還要肯定李四的作者身份。

一般情況下,異議者所提出的主張大體有兩種:(1)肯定性主張,即未在作品原件或者復制件上署名的人提出自己是作者的主張。肯定性主張可分為肯定自我的主張和肯定他人的主張。肯定自我的主張,就是異議者雖未在作品原件或者復制件上署名,但通過“相反證明”,肯定自己是該作品的作者。肯定他人的主張,就是異議者認為第三人雖未在作品原件或者復制件上署名,但通過“相反證明”,肯定第三人的作者身份。(2)否定性主張,即否定已在作品原件或者復制件上署名的人是作者的主張。否定性主張也可分否定他人的主張和否定自我的主張。否定他人的主張,就是被異議者雖已在作品原件或者復制件上署了名,但他既不是作品的創作者,也沒有能夠作為作者的法律根據或者合同依據,或者被異議者雖然是作品的創作者,但依據法律的規定或者合同的約定不享有署名權,從而否定其作者身份。否定自我的主張,就是作品原件或者復制件上雖然有異議者的署名,但異議者既不是作品的創作者,也沒有能夠作為作者在作品上署名的依據,從而否定自己的作者身份。

三、某些作品著作權主體的確定

上述兩部分所講述的是確認著作權主體的一般原則,而本部分所講述的則是某些具體作品著作權主體的確定。

(一)演繹作品著作權主體

演繹作品(derivative works)是對現有作品進行改編、翻譯、注釋、整理而產生的作品。創作演繹作品的自然人為演繹者,即演繹作品的作者。判斷演繹作品的作者,也應當遵循以上兩部分講述的確定著作權主體的一般原則。

如無特殊規定,演繹作品的著作權歸演繹作者享有。所以,演繹作品的創作者為著作權主體。演繹作品著作權人只能對其演繹作品享有著作權,對被演繹作品不享有任何權利。因此,演繹作品著作權人不僅要尊重被演繹作品著作權人的權利,而且不得無故阻止他人對同一作品進行同樣的演繹。

(二)合作作品著作權主體

合作作品(co-operation works)是兩個以上的人合作創作的作品。判斷某作品是否為合作作品,應當把握以下要素:(1)合作作品的創作者須為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人,一個人單獨創作的作品不是合作作品。(2)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人相互須有共創作品的合意。如果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人之間沒有共創作品的合意,其所創作的作品就不是合作作品。如對毛澤東詩詞《七律·長征》譜曲而創作的歌曲,不是合作作品,而是組合作品,因為譜曲者與毛澤東沒有共創作品的合意。在有數人的情況下,只需各創作者與主要組織者有共創作品的合意即可,各創作者彼此是否有共創合意無關緊要。(3)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人須有共創作品的行為。合作作品的創作者與個人作品的創作者所進行的創作行為,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但存在一定的差異。但無論如何,每個人都必須有創作作品的行為。此處所指的創作行為包括:對作品的完成進行了實質性的構思;對作品的完成提出了實質性的建議;對作品的完成進行了實質性的表達;對作品的完成進行了實質性的修正或增刪。(4)各創作者的貢獻形成一件完整的作品。此處所指的“貢獻”,包括各創作者對作品的完成所做的構思、建議、表達、修正或增刪等。“形成一件完整的作品”是指最終結果就是各創作者所做之貢獻的融合或結合,而不是簡單的組合。

合作作品的創作者稱為合作作者,沒有參加創作的人,不能成為合作作者。合作作品的著作權由合作作者共同享有。因此,合作作品的創作者是著作權主體。但是,合作作品可以分割使用的,作者對各自創作的部分可以單獨享有著作權。由此可知,合作作品的創作者可能享有兩個方面的著作權,一是整體作品的著作權,二是自創部分的著作權。如兩人合作創作一首歌,他們不僅共同享有歌曲的著作權,而且詞作者和曲作者又分別對自己創作的詞、曲享有獨立的著作權。但各創作者對自創部分行使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合作作品整體的著作權。

(三)匯編作品著作權主體

匯編作品,是對若干作品、作品片斷或者不構成作品的數據或者其他材料的選擇或編排體現獨創性的作品。我國《著作權法》原來稱這種作品為編輯作品,但修正后的《著作權法》將它修改為匯編作品。《著作權法》規定的匯編,包括由整體作品構成的匯編,由作品片斷構成的匯編,由不構成作品的數據或其他材料編纂的匯編以及由作品、作品片斷、不構成作品的數據或其他材料等構成的匯編。無論哪一種匯編,要成為著作權法所稱的作品,都必須符合作品構成的實質條件,即獨創性。無論哪一種匯編,若能成為著作權法所稱的作品,就能依法產生著作權。

進行匯編行為的人,稱為匯編人。匯編作品著作權由匯編人享有。如無特殊情況,匯編人就是匯編作品的著作權主體。匯編人行使其匯編作品著作權時,僅能及于自己具有獨創性的匯編作品本身,不能及于被匯編的資料,即匯編人無權禁止他人對相同的資料進行匯編,在行使其著作權時也不得侵犯被匯編資料的著作權。

對于無獨創性的匯編,我國《著作權法》沒有明確的授權。但是,《歐盟數據庫保護條例》給予無獨創性匯編的匯編人自公開之日起15年的特別權利(spe cial rights)保護,其目的在于保護投資者的利益。通常情況下,編制一項大型的數據資料,雖不能構成著作權法所稱的作品,但企業是需要投資的。如果不保護這樣的匯編,投資者就難以收回其投資,相應的投資就會受到影響。因此,對特殊匯編資料(數據庫)給予特別權利保護,是非常明智的選擇。

(四)職務作品著作權主體

職務作品,是公民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工作任務所創作的作品。它可分為普通職務作品和特殊職務作品。普通職務作品,就是公民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工作任務所完成的作品,但是,公民在創作作品的過程中,沒有或者基本沒有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物質技術條件,或者不必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責任。如某報社的記者,每月必須向報社完成很多篇稿件。該記者為報社撰寫的稿件,就是普通職務作品。普通職務作品的創作者是職務作品的完整著作權主體,其所屬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則有權在其業務范圍內優先使用。該優先使用時間為自作品交付之日起的兩年。一方面,在優先使用期限內,未經作者所屬單位的同意,作者不得許可第三人以與其所屬單位使用作品相同的方式使用作品。但是,在此期限內,經單位同意,作者許可第三人以與單位使用相同的方式使用作品所獲得的報酬,由作者與單位按約定的比例分配。另一方面,即使在單位的優先使用期限內,作者也可以許可他人以與單位不相同的使用方式使用其作品。如對為報社撰寫的稿件,在單位的兩年優先使用期限內,記者不得許可其他報社使用,但是,他可以授權他人將作品收集到匯編作品中去。

特殊職務作品,是指公民主要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物質技術條件創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責任的工程設計圖、產品設計圖、地圖、計算機軟件等職務作品,或者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合同約定著作權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享有的職務作品。這種職務作品的著作權主體有兩個:一個是作品的創作者,另一個是創作者的所屬單位。作品創作者僅享有署名權,著作權中的其他權利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享有。


[思考題]

1.如何確定作品的作者?

2.確定著作權主體的實質條件是什么?

3.著作權主體的推定原則是什么?

4.如何區別法人作品與特殊職務作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湘乡市| 湘阴县| 邵阳县| 通州区| 乌鲁木齐县| 扶余县| 张家港市| 房产| 牟定县| 西华县| 紫阳县| 五原县| 桑日县| 伽师县| 油尖旺区| 英吉沙县| 普洱| 江川县| 磴口县| 隆回县| 永善县| 鄂伦春自治旗| 富民县| 太保市| 青冈县| 永泰县| 赫章县| 永和县| 启东市| 大渡口区| 沁水县| 东阳市| 定远县| 巴里| 长沙市| 贡山| 东港市| 巧家县| 成都市| 扶沟县| 呼和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