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債券市場:30年改革與發展
- 沈炳熙 曹媛媛
- 1606字
- 2019-12-06 19:53:16
前言
債券市場是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的過程中,債券市場形成并逐步發展起來,目前,在我國全部金融資產中,債券資產增長迅速,開始改變著信貸資產占比過大的局面,對發揮市場在社會資源分配中的基礎性作用作出了積極的貢獻。研究債券市場,推動債券市場發揮更大的作用,成為一項不可忽視的工作。
我國債券市場的雛形始于新中國成立初期,但真正意義上的債券市場是與金融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同時開始的。三十年來,在黨的領導下,金融界同仁為發展債券市場進行了艱苦的探索。這期間,有過成功、有過迷茫、也有過失誤。在市場組織體系的建設上,經歷過柜臺市場為主,到交易所市場為主,再到銀行間市場為主三個階段,人們對債券市場應當采用以面向機構投資者的場外市場為主體的模式達成了共識;在債券市場的產品結構上,經歷了以政府和準政府信用債券為主,到政府信用債券、公司信用債券一起發展的歷程,人們對債券市場應當逐步以公司信用債券為主體、形成政府信用債券、準政府信用債券、公司信用債券合理匹配、共同發展的品種結構形成了共識;在債券市場產品創新上,經歷了政府主導型產品創新向政府指引、市場主體自主創新相結合的過程,形成了堅持產品創新從經濟發展需要出發、防范風險和制度建設同步的理念。我國債券市場的余額從1997年末的0.5萬億元到2009年末的17.7萬億元,年發行量從恢復國債發行時的48.66億元到2009年的8.9萬億元,交易量從啟動國債交易流通時的1.3萬億元發展到2009年的125萬億元,這一切變化正是改革探索的結果。
但是,我國債券市場還處在發展之中,與發達國家債券市場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目前,我國債券市場還有許多問題需要繼續下工夫去解決。例如,我國債券市場的品種結構還不盡完善,企業信用債券的數量盡管近幾年發展較快,但是占比仍然太低;再如,我國債券市場中場內市場和場外市場的統一程度還比較低,投資者、債券、資金還不能自由地在場內外市場間流動;還有,我國債券市場的監管體制仍然處于多頭、分散、低效的狀態。這些問題不盡快解決,我國債券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必將受到影響。
2003年國務院下發的《資本市場發展的意見》(國九條)對債券市場的發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2008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進一步提出了擴大企業債券發行、公司債券進行試點的要求。要發展債券市場,不僅需要研究過去的經驗和教訓,更要面對現有的問題,認真研究應當采取的措施。這項工作,有的人已經做了,有的人正在做,還有的人準備去做。撰寫本書,正是基于這一目的。作者多年從事債券市場的管理工作,親身經歷了最近幾年債券市場改革、發展的過程,親手處理了其中的一些事情和問題,形成了一些心得和體會。對這些心得和體會進行梳理,對其中帶有規律性的東西進行研究總結,與人分享;同時,對于目前我國債券市場還存在的問題,特別是一些熱點問題、爭論較多的問題提出個人意見,與學界同仁進行探討,是作者多年的愿望。因此,本書不是簡單介紹我國債券市場發展歷程和運行狀況,而是致力于對債券市場發展過程中所面臨問題的研究。
本書共分四篇,第一篇發展與演變,共二章,闡述我國債券市場發展變化的過程,揭示債券市場發展的特征;第二篇市場結構,共五章,分析我國債券市場的組織結構、參與者結構、產品結構、工具結構和監管體制;第三篇市場運行機制,共六章,分析債券發行審批機制、市場監督機制、定價機制、登記托管機制、交易機制以及清算和結算機制;第四篇亟待解決的問題,研究當前發展債券市場迫切需要解決的三個問題,即建立破產償債機制、完善托管清算和結算制度、改革債券市場監管制度。在研究我國債券市場的組織形式、體制機制的時候,本書也介紹了國外債券市場的一些情況,包括場外債券市場的模式和監管模式,以便讀者進行國際比較。
書寫出來是供人閱讀的,讀者能否通過閱讀有所收獲,是作者最關心的事情。希望本書對關心我國債券市場發展的讀者能夠有所裨益。
沈炳熙
201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