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國合約論:兼論政府管制對知識產權保護的影響
- 周燕
- 1326字
- 2019-12-25 17:17:39
摘要
隨著1978年經濟改革拉開序幕,全球的跨國公司紛紛將目光聚集到了中國這片熱土。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報告顯示,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2003年中國取代美國一舉成為全球外商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最大的接受國。面對如此眾多的跨國公司來華投資,人們不禁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疑問。本書提出的問題是:跨國公司來華投資會采用什么樣的方式?是什么決定了跨國公司對投資形式的選擇?多數人認為,合資公司比獨資公司所面臨的沖突與困難更多,但為什么仍然有眾多的公司選擇合資的形式?如果是因為中國的政策限制跨國公司建立獨資企業,但為什么在中國加入WTO,預期政策限制即將放寬的條件下,一些受限制行業的眾多合資公司仍在謀求擴大合資規模、延長合資期限?政府的管制措施會怎樣影響投資者的選擇?
這些問題屬于國際管理研究(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research)中跨國公司市場進入模式(market entry mode)問題的研究領域,在國外已有相當廣泛的探討,也是近十年來國際上有關跨國公司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學者們認為,對跨國公司的市場進入模式進行研究,其實質是對企業邊界進行研究,因為進入模式是一種使得一個公司的產品、技術、人力資源、管理與其他資源得以進入外國的制度安排。這一理解為我們運用企業理論的研究成果——合約分析視角對跨國投資行為進行解釋提供了依據,即跨國公司對不同進入模式的選擇,實際上是對不同合約形式與合約結構的選擇。限于篇幅,本書沒有對跨國公司的所有投資形式進行研究,而是集中探討其中兩種最基本的合約形式——獨資與合資。
而要回答“進入模式是由什么決定”這一問題,則是要尋求企業選擇不同合約形式與合約結構的原因。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使我們知道,當交易費用為零時,企業無論選擇哪種投資的合約形式均可達到資源使用的效率最大化,而交易費用不為零則是決定合約形式最重要的約束條件。一般認為,從邊際上看,合資比獨資的交易費用更大,其中包括搜尋合作伙伴的費用、談判的費用、執行的費用、保護知識產權的費用以及退出合資的費用。既然合資比獨資存在更多的交易費用,那么根據需求定律,其他約束條件不變,人們是不會選擇合資這一形式的。然而事實表明,合資的形式廣泛存在于有獨資限制與無限制的行業與國家。這一現象說明,合資必定能夠節省某些獨資形式下的交易費用。在廣泛調查在華投資企業的基礎上,本書發現,與獨資相比,合資能夠節省信息的費用、監管的費用、語言(交流)、宗教、生活習慣等文化的費用,以及政策制度所帶來的費用。這些費用的存在使得在某些情況下合資會比獨資面臨的交易費用更小。
本書還對政府政策中的“獨資/股比限制”措施進行了具體分析。研究結果表明,“補償性合約”能夠使受政府管制的行業與非管制行業企業的資源使用效率相近;而合資與補償性合約相結合的合約安排,則在客觀上起到了保護外國投資者知識產權的作用。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中國的某些行業,如汽車行業,存在獨資及股權比例限制,卻仍有大量跨國公司愿意以合資的形式進入中國,并且還在延長其合資期限。可以預見,當限制政策取消后,這種有效率的合約安排仍會被繼續使用。實際上,這種“合資合約+補償性合約”的合約安排形式正是中國三十年來成功利用外資,實現經濟騰飛的重要原因之一。
關鍵詞:跨國公司 進入模式 合約 政府管制 補償性合約 知識產權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