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實施測量操作的要領與誤差控制
心理測量實施的最基本要求是,使所有的受測者都在相同的條件下表現出自己的真實行為。這就要求測試時使用標準的指示語,制訂標準的時間限制,采用合適的測試環境,以及控制施測過程中可能影響測試結果的任何其他因素,如主試回答提問的方式,宣讀指示語的語調、聲調、速度甚至面部表情等。下面對實施測量操作時應注意的各個方面進行詳細介紹。
測量的操作程序
1.標準化指示語
在施測過程中應該使用統一的指示語。指示語(instruction)是在測量實施時說明測量進行方式以及如何回答問題的指導性語言。指示語通常有兩種:一種是針對受測者的,另一種是給主試的。前者應該力求清晰和簡單,向受測者說明應該做什么,即如何對題目做出反應。這種指示語一般印在測驗的開頭部分,可以讓受測者自己閱讀,同時又在測驗開始前由主試口頭說明,以確保受測者確實掌握要求。下面是一項能力傾向測驗的指示語的例子:
請在答題卷的右上角寫上你的名字。在測題本上不要做任何記號。本測驗的目的是要測查你的邏輯推理能力。請將你的答案寫在答題紙上,在每道題中你認為正確的選項上畫圈表示,例如:題13: 12 3 ④,表示你選擇答案“4”。你的測驗成績將由你正確回答的題目的數量決定。因此,在你對某題沒有把握時可以猜測,不要漏掉任何題目。如果測驗時有什么問題,可以舉手,詢問主考人員。完成測驗后請將答題紙和測驗題本一起交給主考人員,之后離開考場。
一般來說,針對受測者的指示語包括:
●如何選擇反應的形式(畫圈、畫鉤、填數字、口答、書寫等);
●如何記錄這些反應(答卷紙、錄音、錄像等);
●時間限制;
●如果不能確定正確反應時,該如何去做(是否允許猜測等)以及計分的方法;
●當題目形式比較生疏時,應該給出附有正確答案的例題;
●某些情況下告知受測者測驗目的。
標準指示語通常要求主試在指示語念完后,要詢問受測者有何問題。主試在回答這些問題時,不要加入自己的主觀看法,也不要透露任何可能對測驗結果有影響的信息或線索。因為指示語和主試的回答也是測驗情境之一,不同的指示語和提示,會直接影響到應試者的答題態度與答題方式。
2.測驗時限
大多數典型作為測驗是不受時間限制的。例如,人格測驗中,受測者的反應速度并不很重要,所以人格測驗一般不限定受測者完成測驗的時間。但在最高作為測驗中,速度是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多數測驗既要考察受測者的反應速度,也要考察其解決有較大難度題目的能力。通常,在能力和成就測驗中所使用的時限,以大約90%的受測者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測驗為標準。如果題目從易到難排列,力求使大多數受測者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他會答的題目。確定測驗的標準時限一般采取嘗試法,即通過預測試來確定。
3.測驗的環境條件
測驗的環境條件也是影響測試成績的一個因素。尤其對于操作性的測驗,測驗的環境如果布置得太嚴肅,容易讓應試者感到緊張。測驗場所必須確保具有良好的物理環境,包括安靜而寬敞的地點、適當的光線和通風條件、適宜的溫度和濕度等。在測試時還要防止干擾。
必須說明的是,環境條件的要求并不是可有可無的。不同的環境條件可能導致不同的結果,導致測驗分數難以解釋。因此,在施測時,首先必須完全遵從測驗手冊的要求布置測驗的場所,其次是要在施測過程中記錄下任何意外的測驗環境因素,以便在解釋測驗結果時加以考慮。
主試的職責
主試的經驗往往會對測驗的結果產生影響。對于個體測驗、投射類測驗、操作性測試和面試,主試的作用就更為重要。測驗手冊中一般有對主試職責的詳細說明,主試應嚴格按照此說明主持施測。一般來說,主試應做以下工作:
1.測驗前的準備工作
(1)預告測驗
主試應事先通知受測者,保證受測者準確知道測驗的時間、地點以及測驗的內容、測題的類別(問答題、客觀題、口試題等),使受測者對測驗有充分的準備。
(2)熟悉測驗指示語
在個體測驗中,主試記住(能背誦)指示語是基本要求,否則一旦面對受測者,自己卻不熟悉測驗要求,會非常被動,嚴重影響測量效果。即使是團體測驗,事先熟悉指示語也會使主試在朗讀指示語時不會猶豫或出錯,主試的緊張不安情緒很容易感染受測者,進而影響測量效果。
(3)準備測驗材料
在個體測驗中,尤其是在最高作為的測驗中,這一步驟顯得格外重要。材料一般應放在離測驗桌不遠的地方,主試可以伸手拿到而不干擾受測者。當需要使用儀器時,要經常進行檢查和校準。團體測驗中,所有的測驗本、答卷紙、鉛筆和其他必需材料,都必須在測驗前清點、檢查和安排好。
(4)熟悉測驗的具體程序
對于個體測驗,主試通常需要進行施測前訓練,包括演示實踐及實習等。對于團體測驗,特別是欲測大量受測者時,準備工作中還應包括主試與監考的分工,使他們明確各自的任務。一般來說,主試宣讀指示語,掌握時間和負責每個測試點的全面工作,監考則分發和收集測試材料,回答測量手冊中所限定的問題和防止作弊。
(5)確保舒適的測驗環境
安排好測試地點,調整光線、通風、溫度、噪聲水平等物理條件。另外,為防止作弊,有時主試還有妥善安排座位的必要,如桌椅之間留出一定距離、隔位就座等。
2.測驗中主試的職責
在測驗中,主試的主要職責是按照指示語的要求實施測驗,在受測者詢問指示語意義時,作進一步澄清,但注意不要作任何暗示。另外,在測驗時,主試還要注意不要講與測驗無關的話,并能夠對測驗中的特殊情況做出靈活的解決。
一般來說,主試應做測試記錄,記錄下測試現場發生的任何細節,因為它們可能和結果評價、解釋有關,這對那些不用錄音錄像設備記錄的測驗來說,是很有幫助的。此外,這些信息還可為今后修訂測驗提供一定依據。
測量實施過程中可能導致誤差的各種影響因素
在測量實施過程中存在很多可能導致測量誤差的因素。這些因素可能來自主試的操作不當,也可能來自受測者自身反應傾向的影響。相對來說,主試導致的誤差較容易克服,只需嚴格按照測驗手冊的要求實施測驗即可。以下主要介紹導致誤差的各種因素和相應的解決辦法。
1.主試對測量結果的影響
測量結果往往會受到主試的各方面因素的影響:
(1)主試的人格特點
主試的不同特點對測驗的實施及測驗的評分等各環節都有影響。有些主試可能自己就不大善于建立和處理人際關系,對他來說,在測驗實施過程中與受測者建立協調關系較為困難,因而由他施測的受測者的測驗結果可能就會受到影響;有些競爭性很強的主試,在測驗時也往往苛求受測者;而有些主試過于寬容隨和,在測驗中給予過多的關心甚至評以高分,也會使測驗出現偏差。
(2)主試的期望
在有些情況下,實驗者所獲得的資料及實驗結果會受其本身期望的影響,這種現象稱為羅森塔爾效應(Rosenthal effect)。在心理測驗中也同樣存在這種效應的影響。例如,要求正在進行智力測驗實習的研究生給測驗中一些含糊、不清楚的答案計分。將評分的研究生隨機分為兩組,告訴其中一組他們所評分的答案是聰明的受測者回答的,而告訴另一組研究生,他們所評判的答案是由較笨的受測者回答的。結果發現,在對同一答案進行評分時,被告知答案由聰明受測者做出的這組研究生所評分數高于另一組。
2.受測者特點對測量結果的影響
(1)測驗的技巧與練習因素
1)測驗的技巧。顯然,如果某位受測者熟悉測驗程序及題目形式,而另一位受測者是面對全然陌生的測驗材料,這兩者的測驗結果是無法比較的。具有某種測驗技巧的受測者,他們能夠覺察正確答案與錯誤答案的細微差別,知道合理分配時間以及適應測驗形式等。通過應用這些技巧,他們通常比那些與他們能力相當但是測驗技巧較差的受測者獲得更高的測驗分數。因此,在測驗標準化時,應盡量設法使每個受測者對測驗材料的步驟和所需技巧有相同的熟悉程度。必要時,可以增加練習測驗,使所有應試者同等程度地熟悉測驗形式。
2)練習效應。有不少研究發現,應試者參加相同或重復的測驗,會由于練習效應而使測驗成績提高。練習因素所產生的影響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教育背景較差和經驗較少者,其受練習因素的影響較為顯著;
●著重速度的測驗,練習效果較為明顯;
●重復實施相同的測驗,受練習影響的程度要大于施測復本測驗;
●練習的影響僅限于第一次及第二次重測,第二次以后的影響微不足道。
(2)焦慮和動機因素
1)應試動機。受測者參加測驗的動機不同,會影響其回答問題的態度、注意力、持久性以及反應速度等,從而影響測量結果。在測量成就、智力和能力傾向等內容時,如果受測者動機不強烈,就不會盡力回答,導致對受測者能力的低估。動機效應在測量態度、興趣和人格等典型行為表現時也有影響。例如,受測者可能為給人留下好印象,就會考慮主試的期望或社會贊許性(social desirability,即題目本身的答案反映了一般社會價值傾向,應答者很容易表現出反應偏差,投其所好,按照社會所贊許的方式回答)行為,而不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回答。尤其是在測驗與實際的選拔和錄用有關時,受測者使自己的測驗成績更好或更符合錄用的要求的傾向就更為明顯。
2)測驗焦慮。焦慮(anxiety)是一種不愉快的,表現為焦急、恐懼和緊張的情緒體驗,它主要是由于對可能出現的結果的擔心或對應付某一局面的能力的擔心而造成。大多數人都在測驗前和測驗中感到焦慮,故又稱測驗焦慮或考試焦慮(test anxiety)。測驗焦慮通常會影響到測驗的結果。一般來說,適度的焦慮會使人的興奮性提高,注意力增強,反應速度加快,從而對智力和學術性能力傾向有積極影響。過度的焦慮則會使工作能力降低,注意力分散,思維變得狹窄、刻板。毫無焦慮,則往往源于對測驗的動機不高,因而成績大多偏低。因此,在測量過程中,并不必擔心應試者有適度的焦慮水平,但應注意消除可能造成應試者過于緊張的外在因素。
(3)反應定勢
反應定勢也稱為反應的方式或反應風格,簡單地說,就是每個人回答問題的習慣方式。由于每個人回答問題的習慣不同,可能會使有相同能力的受測者獲得不同的分數。影響測量結果的反應定勢主要有以下幾種:
1)求“快”與求“精確”的反應定勢。有些受測者反應特別謹慎,體現為求“精確”的反應定勢;另外有些人則特別快而且粗心大意,這就是求“快”的反應定勢。如果測驗有時間限制,則這兩種反應定勢對測驗成績會有影響。為了避免這兩種反應定勢的出現,除非“反應速度”本身即為研究目標,否則應讓受測者有充分的反應時間(90%以上的受測者可以答完所有試題),同時應該注明反應的時間,以減少“速度—準確”反應定勢的影響。
2)偏好正面敘述的反應定勢??藗惏秃瞻l現,受測者在無法確定是非題的正確答案時,選“是”的人多于選“非”的人。有趣的是,有些編制者在編制是非題時,也有“是”多于“非”的傾向。這種定勢又稱為肯定反應定勢(positive response set)。為避免肯定定勢,測驗題目編寫時要注意使是非兩種題目的比例大致相等。
3)偏好特殊位置的反應定勢。吉爾福特認為,受測者如果完全不知道選擇題的正確答案,則不會以完全隨機的方式來決定該選擇哪一個選項,而有偏好某一個位置的選項的傾向,而有些測驗編制者也存在偏好某個位置的反應定勢。這些現象稱為位置定勢(position set)。例如,很少將正確答案安排在第一個選項或最后一個選項。所以,在安排選項時要做到正確選項隨機分布。
4)偏好較長選項的反應定勢。有人發現受測者在無法確定正確答案時,有偏好選擇較長選項的反應定勢。只要在測題編制時,盡量使選項的長度一致就不難避免這類問題。
5)猜測的反應定勢。研究發現:有些受測者不愿猜測,即使事先告訴他要答完所有題目,也無法使他改變;相反,另外有些受測者即使告訴他答錯要倒扣分,還是無法阻止其猜測行為。因此,如果不對猜測進行修正的話,那些敢于猜測的受測者將比謹慎的受測者更容易得高分。猜測的分數有時需要修正,修正的方法將在下面討論。
猜測的校正
在客觀題的測驗中,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校正猜測因素對測量結果的影響。在客觀題中,特別是對于是非題和選項數目較少的選擇題,猜測會提高受測者的分數。當受測者確實不知道正確答案,而每個選項又具有同樣的吸引力時,受測者憑猜測選擇正確答案的機會是1/n(n是每題中選項的數目)。這樣,對是非題而言,猜測就能獲得50%的分數(因為n=2);而四擇一的選擇題,其猜測正確的概率就為25%。顯然大量的猜測就會對是非題和選擇題的分數產生很大的影響,有必要測驗結果進行校正。
1.猜測修正的方法
常用的猜測修正公式為:

其中,S是正確分數,R為受測者答對的題目數,W為受測者答錯的題目數,n為選項數目。
使用公式(5.1)時,必須分別算出答對及答錯的題數,要特別注意不可將未答的題數歸并到答錯的題數中去。n的大小視選項的數目確定。若為是非題,n =2,則;若為三擇一選擇題,則
。
2.猜測修正的優缺點
猜測修正的公式完全建立在“受測者如果不知道正確答案,則完全盲目猜測”的假設基礎上,而實際生活中,很少符合這個假設,因此對此公式的應用存在很大分歧。
贊成使用猜測修正公式的人認為:
●修正公式可避免降低測驗的信度。因為如果強調倒扣分,受測者就不敢盲目猜測。
●修正公式可以反映受測者真正的能力和水平。
●使用修正公式對那些不能答完全部試題的受測者來說比較公平。
反對使用猜測修正公式的人則認為:
●公式假設不成立,因為受測者答錯試題,并非完全瞎猜。大多數情況下,均是先舍棄部分誘答,再就剩下的幾個選項來猜測。
●只要所有受測者能答完全部題目,或者是未答的題目數相同,則猜測修正無實質作用。此種情形下其相對分數(如z分數、T分數或百分等級)完全相同,因為依據心理計量學原理,校正后的分數雖與校正前不同,但其相關系數為1.0。為此,這兩種分數對于決定分數的高低具有相同的作用。采用猜測修正,徒然增加計分的復雜性。
●未采用猜測修正對信度并無重大影響。
綜上所述,對于是否需要采用猜測修正并無定論。但是,如果是需要速度的測驗,也就是說,有受測者答不完所有試題時,可以采用猜測修正。如不采用猜測修正,則在編制測題時要注意:
●選項數目要多,4~5項較合適;
●題目數量加多;
●時間要充裕;
●經常以項目分析評鑒試題,并淘汰不好的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