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政府概要
- 楊鳳春
- 15579字
- 2019-11-26 14:40:20
第二節 中國的參政黨
中國的參政黨即中國的八個民主黨派。這八個民主黨派自中共取得國家政權以后,一直以代表一定社會階級和階層利益的地位在中共的領導之下存在和發展。按照《憲法》規定,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各民主黨派是中共領導之下的愛國統一戰線的組成部分之一。《中國共產黨黨章》規定:中共“堅持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1989年12月30日制定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規定民主黨派是中國的參政黨。
一、民主黨派的歷史和現狀
1.中國民主黨派形成和存在的原因
中國的民主黨派是指那些成立于1949年之前、致力于在中國實現資產階級共和國,同時在中共推翻國民黨統治的過程中明確支持中共、承認中共領導權、反對國民黨,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得以存在下去的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國致公黨、九三學社、臺灣民主自治同盟八個政黨。
中國民主黨派形成和存在是與近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的獨特社會經濟政治環境聯系在一起的。辛亥革命以來,中國社會進入了劇烈的變動時期:舊的專制皇權被推翻,實現和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形式,采用了一定形式的資產階級自由、民主、人權制度,政治自由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公民結社、新聞自由和組黨權利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由于社會政治環境的變化,中國民主黨派有了產生的基本條件。一定程度的政治自由是中國民主黨派得以建立和存在的根本原因。
在這一時期,社會各個階級、階層和集團間的政治斗爭空前尖銳。斗爭的主要雙方是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他們分別代表不同的社會階級力量和政治理想。由于國共兩黨利益和政治目標根本上是不可調和的,因此國共斗爭的結局必然是你死我活的,沒有任何調和和妥協的余地。國共斗爭的極端性質客觀上為代表和追求國共目標之外的社會階級和政治主張的政治勢力,比如為尋求中間道路、第三條道路的政治勢力提供了活動空間。這是中國民主黨派產生的內在政治原因。
中國民主黨派在組織規模、政治影響力方面的弱小是民主黨派在國共兩黨激烈斗爭中得以保存和延續的因素之一。中國的民主黨派基本都是由少數政治活動分子、知識分子為主體的規模較小的政治組織,相對于國共兩黨來說,它們的政治影響力不大,沒有強大的政治、經濟,特別是軍事實力來介入政治斗爭。這種無足輕重的狀況使民主黨派根本上不可能成為國共兩黨中任何一黨的致命對手,因此民主黨派基本上不會成為任何一個強大政黨全力打擊和消滅的對象,這是民主黨派在中國幾十年的殘酷政治中能夠幸存下來的根本原因。
在中共取得大陸政權以后,國共兩黨的斗爭告一段落,民主黨派的政治作用隨之降低。由于各個民主黨派的政治理念與中共的政治理想存在區別,民主黨派與中共的關系從根本上受到影響,民主黨派的政黨價值大大降低,而在相當程度上被作為代表非無產階級和馬列主義的政治經濟勢力的代表者,而被納入了隨著新中國建立而來的思想改造的范疇,此時民主黨派的存在價值是以作為中共對其進行的思想改造運動能否獲得成功的范例為前提的。在經歷了對民主黨派的成功思想改造之后,民主黨派實際上已經高度融合于整個社會,民主黨派的政黨功能和價值不再是區別民主黨派組織和其他社會組織的最主要標志,但在形式上和組織上民主黨派仍然被保留了下來,并賦予其在中國政治中發揮獨特作用的一席之地,民主黨派的政治價值被重新發現:民主黨派盡管弱小,且不具有一般意義上的政黨特征和功能,但民主黨派并不是可有可無的。由于民主黨派畢竟有著政黨的組織和形式,具有一定的政治資格,占據著一定的影響輿論和社會心理的政治、物質地位,因此它們在中國政治中常常會成為執政黨政治上的幫手和工具,特別是被用作輿論和宣傳工具,因此民主黨派在中國政治中不僅存在了下來,而且還被有意識地維護著,在這個意義上說民主黨派在中國政治中仍然具有一定的意義。
因此,總括地說,民主黨派在中國的形成和存在是與中國社會的具體環境分不開的,與中國政治的特性分不開的,也是與民主黨派自身所獨有的特點分不開的。
2.中國民主黨派的歷史和現狀
(1)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正式成立于1948年1月1日。主要成員是國民黨內的民主派和其他愛國民主人士,代表人物有宋慶齡、李濟深等。當時的政治主張是推翻國民黨獨裁統治,實現中國的獨立、民主與和平。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的前身是1945年10月成立的三民主義同志會和1946年3月成立的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這兩個組織都是因為不滿于國民黨內的專制獨裁而從國民黨內部分化產生的,主張結束國民黨一黨專制、建立聯合政府、各政黨平等。
目前,民革的成員主要是同原國民黨有關系的人士、同國民黨有歷史聯系和社會聯系的人士、同臺灣各界有聯系的人士,以及其他人士,著重吸收其中有代表性的中上層人士和中高級知識分子。1997年底,共有黨員53000人,平均年齡55歲,其中有高級職稱者10000人,占總數的17.5%,有中級職稱者20000人,占總數的39.5%。2007年12月民革十一大召開時,民革已在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除臺灣、西藏外)建立了省級組織,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除臺灣、西藏外)之內,還建立了地市級組織250多個,縣級組織50多個,基層組織4000多個,擁有黨員82000多人。
民革黨章規定:民革實行民主集中制,擁護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擁護中共的領導;實行代表大會和委員會制度,最高領導機構是全國代表大會及其閉會期間的中央委員會,領導職務不實行限任制;地方組織有省級、省轄市級、縣級代表大會和委員會;在某些地方還建立有基層組織。
八屆人大期間,民革共有各級人大代表249名,其中全國人大代表50名,包括4名常委、1名副委員長;省級人大代表220人,包括7名副主任;地市級人大代表596名;縣市級人大代表428名。八屆政協期間,共有各級委員5843名,其中全國政協委員98人,包括28名常委,兩名副主席;省級政協委員843人,包括22名副主席;地市級政協委員2798名;縣市級1597名。
也有一定數量的民革黨員在各級政府和司法機關擔任領導職務,至1996年底的統計,共由28人任各類行政和司法職務,其中省部級4人,地市級14人,廳局級17人,縣處級193人。
目前民革中央機關報是《團結報》。
(2)中國民主同盟
中國民主同盟的早期組織“統一建國會”成立于1939年11月,宗旨是調解“國共糾紛”,力促國民黨實施民主憲法。1941年在“皖南事變”背景下,經過中共的推動和協調,于3月秘密成立了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中國民主政團同盟的成立是對當時各種主張中間道路和民主政治的黨派和政治勢力的整合,包括了在當時具有相當社會和政治影響力的政黨和組織,如中國青年黨、國家社會黨、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中華職業教育社、鄉村建設協會、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和部分社會賢達,具有廣泛的社會代表性和影響力。主要政治綱領是:堅持抗日,結束黨治,實行法治,保護人權,政治權利平等,軍隊國家化,嚴禁任何黨派利用政權的力量在學校和其他文化機關中推行黨務等。具有明顯的中間色彩。1944年9月,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改名為中國民主同盟。1947年10月民盟被國民黨當局宣布為“非法團體”,總部被解散,地方組織轉入地下。1948年1月,民盟在香港重建支部。1948年5月,民盟接受了中共關于召開新政協的號召,支持中共的政治主張,反對國民黨統治,與中共進行政治合作。
民盟的成員主要是從事文化教育科技和其他工作的高中級知識分子。至1997年底共有盟員129154人,建立有省級組織30個,市縣級組織334個,基層組織7447個。至2007年11月,民盟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時,有盟員184400多人。
1992—1997年民盟七大期間,民盟共有1845人任縣以上各級人大代表,其中92人是全國人大代表;6532人任縣以上各級政協委員,其中164人是全國政協委員。此外任國務院直屬局副局長1人,省級政府副廳長11人,計劃單列市副市長1人,副市長29人,直轄市副區長5人,副縣(區)長55人。
目前民盟章程規定:民盟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以鄧小平理論武裝全盟,指導全盟的工作;實行民主集中制原則;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組織發展堅持以大中城市為主,以中上層知識分子為主,以從事文化教育工作的知識分子為主,注意吸收有代表性的人士的原則;實行代表大會和委員會制度,不實行領導職務的限任制。
民盟中央的機關刊物是《群言》雜志。
(3)中國民主建國會
中國民主建國會成立于1945年12月16日。主要發起人有黃炎培、胡厥文、章乃器、施復亮等。成立之初其成員主要是民族工商業、金融業、與工商界有密切聯系的文教界和知識界的中上層知識分子和經濟工作者,以及少數共產黨員。當時主要的政治主張是:保障公民的基本政治權利和人權,保護和發展民族工商業,反對國民黨的獨裁統治等。
目前民建的章程規定:民建的政治綱領是在鄧小平理論指引下,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執行中共制定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方針,堅持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堅持自我教育的傳統;堅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堅持把中共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民建的實際相結合;貫徹執行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方針等。
民建的中央組織是全國代表大會和中央委員會,并建立有近300個省級和市縣級的地方組織,近3000個基層組織。
民建的成員以經濟界以及其他方面的專家學者為主。1997年6月底,有成員69453人,其中在縣以上政府、司法部門任領導職務的507人,任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9361人。2007年有成員約10.9萬人。
民建中央的機關刊物是《經濟界》。
(4)中國民主促進會
中國民主促進會于1945年12月30日成立。當時的主要成員包括兩部分人士:以馬敘倫所聯系的從事文教出版等工作的愛國民主人士和以王紹鏊所聯系的上海工商界愛國民主人士。他們主要的政治主張是推進中國民主政治,改革政權,國民黨還政于民,建立聯合政府,實行憲政。
目前的民進章程規定:民進堅持接受中共的領導,堅持中共領導的政治協商和多黨合作制度;堅持鄧小平理論,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實行民主集中制,各級組織的權力機構是代表大會和會員大會,在大會閉會期間,選舉產生的委員會是組織的領導機構;當會員的利益受到侵害時,會員有權力要求組織的幫助。
民進成員目前以教育界人士為主,文藝、出版、科技、醫藥衛生、司法等界人士也有參加,約占總數的20%左右。在成員中,有31%的成員具有高級技術職務職稱。成員主要居住在大中城市。至1997年6月,共有成員65200人,建有省級組織29個,市縣級組織247個,基層組織5298個。
自1993到1997年間,民進成員共有1449人成為各級人大代表,5854人成為各級政協委員。其中,全國人大代表49人(包括5名常委,1名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委員74人(包括13名常委,1名副主席)。此外,還有一些成員在各級政府機關、司法機關擔任職務。
中國民主促進會的中央機關刊物是《民主》。
(5)中國農工民主黨
中國農工民主黨的早期組織是成立于1928年3月譚平山、章伯鈞領導的“中華革命黨”,當時主張民族民主革命、建立平民政權,主要成員是具有相當地位的國民黨左派和知識分子。1930年8月在鄧演達主持下,中華革命黨改名為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1947年2月,該黨又改稱中國農工民主黨。
1949年前的中國農工民主黨(包括其前身組織)是一個明顯區別于國民黨和共產黨、具有強烈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主張建立平民政權的政黨。與當時的很多政黨不同的是,農工民主黨的政治活動范圍很廣,并長期從事武裝斗爭,致力于組織和動員其他社會力量;反對國民黨政權,奪取政權是農工民主黨政治活動的主要目標。農工民主黨是一個具有相當政治抱負和政治行動能力的政黨。由于國民黨當局的高壓,農工民主黨與中共的關系逐漸加強,最后終于決定接受中共的領導,參加新政協。
目前農工民主黨的章程規定:堅定不移地接受中共的領導,堅持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學習中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實行民主集中制;維護黨員及其所聯系的知識分子的權益。在組織上,實行代表大會和委員會制度。現行的章程沒有規定實行領導職務的限任制。
目前農工民主黨的成員主要是大中城市中的醫藥衛生界的高中級知識分子。1997年農工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前,共有黨員65000人,其中醫藥衛生界人士占總數的65.52%;有省級組織30個,省以下地方組織241個,基層組織3871個。至2007年12月農工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時,有黨員102000多人。
1993—1997年間,農工民主黨共有全國人大代表42人,其中常委3人,副委員長1人;省級人大代表212人,其中省級人大副主任2人;縣級人大代表1029人,其中縣級人大副主任42人;全國政協委員59人,其中政協常委10人;此外有103人任各級政府部門領導職務,其中有3人任省部級領導職務,14人任廳局級職務。
農工民主黨的中央機關刊物是《前進論壇》。
(6)中國致公黨
1950年以前,中國致公黨主要是一個海外華僑組織。1925年10月,美洲華僑組織“致公總堂”在司徒美堂的領導下發起成立中國致公黨。1931年10月中國致公黨在香港設立致公黨總部,宣布“反蔣”抗日,參加國內愛國民主運動。1947年5月,致公黨在香港召開代表大會,決定積極參加國內革命運動,參加中共領導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1950年,致公黨中央由香港內遷至廣州,國內歸僑、僑眷成為致公黨工作的主要對象。
目前致公黨的章程規定:致公黨以歸僑僑眷中的中上層人士為主組成;在鄧小平理論指引下,接受中共的領導;協助中共和政府鞏固和發展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維護黨員和所聯系的歸僑僑眷的權益,反映他們的意見和要求;黨員要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實行民主集中制;在組織制度上,實行代表大會和委員會制度。
至1997年7月底,致公黨共有黨員15461人。1993—1997年間,致公黨共有525人擔任各級人大代表,1449人擔任各級政協委員。其中全國人大代表25人,全國政協委員30人(包括1名全國政協副主席,7名黨員在全國人大或全國政協中擔任常委、副秘書長和專門委員會主任或副主任)。至2007年12月致公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時,有18個省級組織和1個中央直屬組織,129個市級組織,30000名黨員。
中國致公黨的中央機關刊物是《致公通訊》。
(7)九三學社
在民主黨派中,九三學社的成立相對更多地體現了具有五四傳統的知識分子的政治理念。1944年成立的九三學社的前身“民主科學座談會”的發起人主要是一批與五四運動有著較密切聯系的著名知識分子,其組織具有濃厚的五四色彩。“民主和科學座談會”的政治主張是:繼承和發揚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民主和科學精神,倡導民主、科學,反對一黨獨裁。當時的成員主要是文教科技界的知識分子。1945年9月3日,為紀念抗戰勝利,“民主和科學座談會”改名為“九三座談會”。1946年5月,正式成立九三學社,主張:繼承民主與科學傳統,反對內戰,實行民主政治。
目前九三學社的章程規定:九三學社的組織發展以大中城市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科技界及高等教育、醫藥衛生等方面的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以鄧小平理論武裝思想,指導工作;堅持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堅持民主集中制;實行代表大會和委員會制度;維護社員的權益。
至1997年6月,九三學社有社員68440人,建立有省級組織30個,市級組織216個,基層組織3437個。1993—1997年間,有76人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其中6人為常委,1人為副委員長);96人任全國政協委員(其中22人為常委);有1109人任市級以上各級人大代表,3689人任政協委員,1639人任政府部門領導職務。至2007年12月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時,除臺灣、西藏外,九三學社在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236個市(縣)建立了委員會或籌委會,有社員74000余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者占56.3%,具有中級職稱者占42.1%。社員中科研、高教、醫衛、工程技術界人士占總人數的86.6%,其中有69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14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含6位兩院院士)。
九三學社中央機關的機關刊物是《民主與科學》。
(8)臺灣民主自治同盟
臺灣民主自治同盟1947年11月12日在香港成立。當時臺盟是一個由于臺灣二二八起義失敗,而在臺灣省外建立和存在的、以謀求臺灣擺脫國民黨統治、主張臺灣實行民主政治和地方自治的政治組織。1949年3月臺盟總部從香港內遷至北京。
與其他民主黨派相比較而言,臺盟從成立之初即與中共有著密切的聯系。臺盟的發起人和主要領導成員有的就是中共黨員。內遷至北京以后,參加了新政協會議,成為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組織的成員。
目前由于兩岸關系的變化,臺盟的綱領也與成立時有所不同。目前的章程規定:臺盟維護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反對分裂,反對“臺獨”,反對外國勢力干涉;廣泛聯系臺灣內外的各界人士,促進兩岸“三通”,推動兩岸交流和合作,大力發展兩岸經濟合作,促進兩岸政治談判,實行國家的統一。可見,臺盟的基本立場和綱領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
在政治和組織上,目前的章程規定:接受中共的領導,擁護中共的基本路線;團結盟員和所聯系的臺灣同胞,為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維護安定團結和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而奮斗;實行民主集中制原則;維護盟員及其所聯系的臺灣人士的權益。
目前臺盟的成員主要是居住在中國大陸大中城市的、處于社會中上層的、有一定代表性的臺灣省籍人士。至1994年10月,臺盟共有盟員1441人;建立有23個省級委員會(其中9個是直轄市委員會),4個市級基層組織。至2007年12月臺灣民主自治同盟第八次全盟代表大會召開時,臺盟在13個省、直轄市建立了省級組織,現有成員2100多人。
二、中國民主黨派的性質和地位
1.中國民主黨派性質的演變
(1)1949年之前的民主黨派是獨立政黨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中國社會的基本支配性勢力是共產黨和國民黨及其相互的斗爭,中國社會的狀況和未來前景是與共產黨和國民黨的勝負聯系在一起的。共產黨和國民黨是代表了中國社會主要利益要求和社會發展方向的兩大強大政黨。由于中國沒有民主政治制度,不同政黨間的競爭易于走向極端,因此中國失去了實行和平的、競爭性的政黨政治的可能性,兩大政黨間的斗爭日趨尖銳,殘酷的政黨斗爭惡化了社會經濟政治環境,也給社會成員的文化觀念和心理健康帶來了嚴重的、難以平復的創傷,兩大政黨自身又在這種不斷重復的斗爭過程中不斷地走向極端化。共產黨和國民黨的斗爭客觀上給代表其他社會階層和利益需求的政黨、政治派別提供了資源和空間,民主黨派在各種極端之間找到了自身的政治資源和存在價值。因此,在這一歷史階段,民主黨派代表和反映了各種社會中間勢力的立場和要求,與共產黨和國民黨所代表的政治理念、政治規則和政治愿望保持了相當的距離。可以說,民主黨派是區別于國共兩黨的有自身追求的,且在政治上、組織上保持了獨立性的政黨。
在這一階段,民主黨派的實質性存在還與當時的社會政治環境有關。在國民黨統治下,國民黨長期以來實行獨裁統治,鎮壓異己勢力,拒絕實行民主政治,因此國民黨的統治及其所形成的中國社會政治結構除了能夠滿足少數統治階級的利益和需要外,是無法容納和歸化非統治集團社會成員的利益需要和理念認同的;但另一方面國民黨的統治畢竟沒有深入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畢竟尚未達到取消一切非政府、反政府活動和組織的程度,因此國民黨統治的性質是專制的,但專制統治的效率較低,使政府不可能達到對社會、對社會成員進行全面性統治的地步,這種低效率給社會民主政治活動留下了一定的空間:整個國民黨統治時期社會要求實行民主自由體制的政治運動不斷發生,各種各樣的民間政治組織和結社普遍存在。民主黨派就是在這樣的社會政治環境中才可能產生并存在的。
(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之前民主黨派是統一戰線的組成部分之一
由于國共兩黨斗爭的殘酷性,以及國共兩黨在組織和實力上的強大,決定了力量弱小的民主黨派的命運只能隨著國共兩黨斗爭的變化而變化,即由于國共兩黨存在著基本的差異,國共兩黨斗爭的結局會由于勝利者的不同,而在決定中國國家命運的同時,也將決定民主黨派的未來命運。
民主黨派由獨立政黨性質向中共領導的統一戰線組成部分的轉變,最早開始于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出的《紀念“五一”節口號》以及隨后各民主黨派領導人所發表的對中共中央的回應。中共在這個文件中建議各民主黨派和各界愛國民主人士與中共一道共同召開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得到了各民主黨派的積極擁護。1948年5月5日,各民主黨派負責人和無黨派愛國人士分別通電全國,表示贊成中共的主張。同年8月開始,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愛國人士從全國各地及海外來到中共解放區,與中共共同籌備召開政治協商會議事宜。1949年1月22日,在中共解放區的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愛國人士55人發表《我們對時局的意見》,表示“在人民解放戰爭進行中,愿在中共領導下,獻其綿薄,貫徹始終,以冀中國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獨立、自由、和平、幸福的新中國之早日實現”。這個聲明的發表表明民主黨派已經與中共形成了新的政治關系,即民主黨派愿意在中共的領導下,共同推進反對國民黨統治的事業。在此之前,中共與民主黨派的關系只是政治上的伙伴關系,在黨際關系方面是平等的,但在此之后,由于各民主黨派宣布接受中共的領導,因而中共和各個民主黨派之間的關系就不是平等的伙伴關系,而是政治上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了。中共與民主黨派的關系從此進入了新階段。因此,這個聲明發表以后,毛澤東即表示:“一切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無黨派民主人士都站在我們方面。”
緊接著1949年6月15日至19日,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議召開,參加會議的有中共、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界民主人士、國內少數民族和華僑代表等23個單位,共計134人。9月21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制定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該綱領通篇沒有涉及有關政黨政治和黨際關系的問題,但在序言部分明確規定了民主黨派與中共和其他政治組織和團體一樣是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組成部分,因此可以認為由于《共同綱領》沒有對政黨制度作出任何規定,實質上是否認了民主黨派的獨立政黨地位和性質,對統一戰線問題的規定使民主黨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體系中的地位發生了實質性變化。民主黨派的統一戰線性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直至改革開放以前都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因此,從事實的層面說統一戰線是民主黨派存在的形式和主要內容,而民主黨派所具有的統一戰線功能是民主黨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得以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原因。
民主黨派的統一戰線性質從根本上改變了民主黨派的狀況。第一,民主黨派的政黨性質發生了變化,民主黨派不再以競爭和獲得政權為政黨存在和活動的最高目標,不再以自身獨特的政治主張和理念區別于其他的社會政治力量,政黨色彩幾近于無,而更多地具有政治聯盟的特點;第二,與中共的關系發生了根本變化,不再是政治伙伴,而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而且往往是在中共具體的統戰工作部門的領導之下開展工作的;第三,由于統一戰線是在中共具體領導下開展工作的,因此統一戰線的各個組成部分分別負有具體和特定的任務,民主黨派可以開展活動的領域和對象也與其他非政黨團體和組織一樣,也有很具體的規定,這種定向發展和工作的方式,決定了民主黨派的規模和與社會的一般關系,決定了民主黨派政治影響力和作用的程度。
(3)1990年以后的民主黨派是中共領導下的參政黨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生活變化的加劇,政治體制改革的要求不斷出現。在政黨制度方面,鑒于“文革”期間極“左”政治的教訓和人們對權力監督問題的共識,改善中共領導的內在要求和輿論一度非常強大。在如何改革中共領導的問題上,一黨制和多黨制優劣短長的比較成為重要的問題之一。由于中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制度,實行四項基本原則,因此政治體制改革必然存在著內在的界限,在政黨制度方面更是如此。鄧小平曾經明確表示多黨制和分權制衡體制不適合中國國情;解決中共領導問題的出路不在擺脫中共的領導,而在于如何更好地加強和改善中共的領導,因此繼續加強中共的集中統一領導、同時又適當發揮社會成員的積極性是根本的出路。具體而言,繼續沿用具有“文革”時期特征的中共領導方式是不符合社會狀況的,能否找到一種既能夠改變“文革”極“左”面貌,又能夠保證中共的實質性領導的政治結構?能否找到一種能夠滿足既不實行多黨制,同時又能夠改變傳統的一黨制形象的政黨制度?
對新政治結構的探求開始于1987年10月的中共十三大,這次大會首次提出“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并將其列為中國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后,鄧小平于1989年初指示成立一個專門小組,“專門擬訂民主黨派成員參政和履行監督職責的方案,并在一年內完成,明年開始實行”。1989年底,中共中央邀請各民主黨派中央和全國工商聯領導人及無黨派人士討論由中共中央統戰部起草的《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會后該文件以中共中央(1989)14號文件的形式下發各中共黨委執行,并于次年2月8日在《人民日報》發表。在這個文件中,中共中央首次確認了民主黨派在多黨合作中的政治地位:民主黨派不是執政黨,也不是在野黨,而是獨具中國特色的參政黨;中共是國家的領導核心,各民主黨派是接受中共領導,同中共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會主義事業的親密友黨。參政黨的主要職責是:參加由中共主持的關于國家重大問題的政治協商、情況通報,在各級人大和政協發揮作用,擔任政府和司法機關的職務,發揮監督作用等。
民主黨派被定位于參政黨以后,民主黨派的性質一定程度上區別于統一戰線性質的組織。在統一戰線的意義上,民主黨派是中共的具體統戰機構,民主黨派根本上不存在與中共的合作,而是在中共的領導下從事具體的工作。參政黨的定位則在政治上確認了民主黨派在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框架下與中共合作的政治資格,而不再是中共具體工作部門之下的統戰組織。但從根本上說,民主黨派仍然是在中共的領導下存在和活動的,因此民主黨派的根本性質仍然沒有發生實質性的改變。
2.中國民主黨派的地位和政治作用
(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的民主黨派
總體來看,這一時期民主黨派具有較高的政治地位和較強的政治作用,具體表現在:
第一,民主黨派具有獨立的政治主張,在國共兩黨之間有自己的政治空間。
一般地看,民主黨派都具有在中國實行民主自由政治制度的政治理念,在相當的程度上與國共兩黨的政治立場保持距離,而民主黨派的這種立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代表了部分社會成員的利益和政治主張,因此具有自己的生命力。
由于民主黨派具有一定的實力基礎,因此這個時候的民主黨派能夠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一定的作用,其突出的表現是在國共兩黨斗爭的關鍵時刻支持中共,從而幫助中共打敗了國民黨,奪取了國家政權。
第二,民主黨派具有明顯的競爭國家政權的意識和行為。
這個時期的民主黨派是獨立政黨,本質上不依附于任何強大勢力。民主黨派的政治理念決定了民主黨派對國家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立場。國民黨統治對民主自由體制的背叛,使民主黨派在根本上無法認同國民黨的國家制度,因此民主黨派的反國民黨統治、反政府是不可避免的。民主黨派的反政府活動反映在各個方面:有的側重于社會輿論,有的側重于秘密活動,有的側重于武裝斗爭。而國民黨統治時期的低效率,為民主黨派的反抗活動提供了可能。
第三,民主黨派對中共的支持突出表現了民主黨派的政治作用。
民主黨派在國共兩黨斗爭的關鍵時刻對中共的支持使中共獲得了極大的政治優勢,為中共奪取國家政權加強了政治合法性。
(2)改革開放以前的民主黨派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民主黨派基本上成為中共統一戰線的組成部分,民主黨派的政黨性質逐步消失。又由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所存在的國共兩黨的斗爭環境已不復存在,民主黨派游離于兩極之間的政治優勢也隨之消失,民主黨派在國家政治層面政治作用的降低也成為必然。
但這一階段的民主黨派仍然具有一定的政治作用,不過,這種政治作用更多的是從消極和相反的方向進行的。由于長期極“左”政治的影響,階級斗爭被極端化,政治運動頻繁發生,民主黨派成為主流政治勢力團結、教育一般社會成員的工具,同時在民主黨派內部開展的斗爭也成為甄別民主黨派成員政治立場和政治忠誠的利器。因此,總體來看,在國家政治較為平穩的時期,民主黨派還基本上能夠發揮與特定社會階層相聯系的具體統一戰線組織的政治作用;在極“左”政治環境中,民主黨派往往成為政治批判的對象和“活教材”,從而具有消極意義上的強化主流政治勢力政治統治、強化主流政治集團內部團結一致共同對外的政治作用。這一時期的社會政治特征以及民主黨派被置于的政治地位正是歷次政治斗爭和極“左”政治都要打擊和考驗民主黨派成員的根本原因。
(3)改革開放以來民主黨派的地位和政治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民主黨派的地位是不斷提高的,其政治作用也有明顯的表現。
民主黨派的地位提高首先來源于民主黨派所具有的廣泛社會聯系能力。在改革開放之初,打開國門和走向世界是基本的步驟,重視知識和知識分子是經濟建設的必要條件,這種政治需求是民主黨派重新被中共領導人發現和重視的重要原因。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之初對民主黨派問題的論述中對此有明確的表述。
其次,民主黨派地位的提高與對極“左”政治的改革有關。“文革”結束以后,政治體制的改革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對政治體制改革的關注促使中共領導人考慮如何利用現行政治制度所具有的設施來改革極“左”政治弊端的問題,因此加強人大和政協的地位和作用,成為非常自然的選擇。發揮民主黨派在政協制度中的作用是理性的選擇。
最后,民主黨派地位的提高是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發展的結果。“文革”結束以后,既要堅持中共的領導,又要改變極“左”政治的面貌,成為政治體制改革的難題。中共提出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困境,而在多黨合作結構中,賦予民主黨派以參政黨地位是合乎邏輯的。
從民主黨派實際的政治作用來看,改革開放以后民主黨派的政治作用主要是積極的,而且是逐漸加強的。
第一,民主黨派在聯系社會各界人士的工作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促進了經濟建設和與外部世界的交流;民主黨派通過對特定社會成員利益的維護,也強化了特定社會成員與政府的聯系。
第二,民主黨派在重大的社會政治事件中能夠維護中共的政治領導和權威,增強了中共領導的合法性。
第三,民主黨派在具體的國際和地區間交往關系中,往往能夠提供現成的渠道。
第四,民主黨派的參政議政豐富了中國政治的形式和內容。
三、中國民主黨派參政議政的主要形式
1989年12月30日制定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規定了堅持和完善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若干方面,包括:加強中共與各個民主黨派之間的合作與協商;進一步發揮民主黨派成員、無黨派人士在人大中的作用;舉薦民主黨派成員、無黨派人士擔任各級政府和司法機關的領導職務;進一步發揮民主黨派在政協中的作用;支持民主黨派加強自身建設。根據這一規定,近些年來,發展和完善民主黨派參政議政一些特定形式,主要有:
1.參政議政
在中共的領導下,各民主黨派成員參加國家層面的政治活動,參與國家重大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執行;參與國家重大政治問題和國家機構領導人選的協商;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參政議政的實行形式一般是中共與各民主黨派的協商。
中共與各民主黨派就具體事務進行的協商主要采用以下一些形式:
(1)民主協商會。中共中央主要領導人邀請各民主黨派主要領導人和無黨派人士開會,中共領導人就將要提出的重大政策、方針與民主黨派人士協商,聽取他們的意見。這種會議一般每年舉行一次。
(2)高層談心會。中共中央主要領導人根據需要,不定期地邀請各民主黨派主要領導人和無黨派人士舉行小范圍的談心,就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和想法。
(3)雙月座談會。由中共中央主持,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參加,通報或交流重要情況,傳達重要文件,聽取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提出的政策性建議或討論某些專題。一般每兩個月舉行一次,但重大事件隨時通報。這種座談會有時亦委托中共全國政協黨組召集。
(4)各民主黨派領導人和無黨派人士可以隨時就國家大政方針和具體的重大問題向中共中央提出書面建議,或約請中共中央負責人交談。
據統計,1992—1997年中共中央領導人召開或委托有關部門召開的協商會、座談會、談心會、情況通報會有55次。
參政議政還表現在:
(1)在政協會議上發言和提交提案。1997年至2006年,各民主黨派中央在全國政協會議上作大會發言(包括書面發言)370余次(份);1990年至2006年,各民主黨派和民主黨派成員的政協委員在全國政協會議上共提交提案2400余件。
(2)國務院召開有民主黨派負責人參加的座談會,就擬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有關重大政策措施征求意見,通報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有關情況;根據需要邀請民主黨派負責人列席政府全體會議和有關會議;政府組織有關廉政建設、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等檢查工作,邀請民主黨派成員參加;政府有關部門根據工作業務范圍同相關民主黨派建立和加強聯系,重要專業性會議和重要政策、規劃的制訂,根據需要邀請相關的民主黨派負責人參加。同時,各民主黨派根據各自特點,與國務院有關部門建立了聯系,就推進素質教育、建設“星火”科技產業帶、發展現代農業、推廣生態家園富民計劃、加強海洋資源保護與開發、完善鼓勵科技自主創新的財稅政策、改革科技獎勵制度、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解決水資源短缺等課題進行合作和共同研究。
(3)國務院和各級地方政府還聘請民主黨派成員、無黨派人士擔任政府參事室參事、中央和地方文史館館員等職務,至2006年,共有767人擔任政府參事室參事、1393人擔任中央和地方文史館館員。
(4)政府有關部門和司法機關聘請民主黨派成員擔任特約人員。至2006年,最高人民檢察院、教育部、監察部、國土資源部、審計署、稅務總局共聘請民主黨派成員、無黨派人士87人擔任特約檢察員、教育督導員、特約監察員、特約國土資源監察專員、特約審計員、特約稅務監察員。1.7萬民主黨派成員、無黨派人士擔任地方各級政府部門的特約人員。特約人員參加有關執法檢查和執法監督工作,參與有關法律法規制定的研究,參加對重大案情的調查。如審計署組織特約審計員直接參與中央預算執行、三峽庫區移民資金、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投資項目資金、世界銀行貸款資金、全國糧食掛賬資金等重大項目的審計工作和調研。截至2006年的近五年時間里,全國各級監察機關特約監察員共轉呈群眾來信13600余件次,接待群眾來訪23800余人次。
民主黨派參加重要外事、內事活動制度進一步規范,作用進一步發揮。近年來,民主黨派中央領導人參加重要外事活動150多次、率團出訪60多次。中共中央和國家領導人會見外賓時,邀請民主黨派中央領導人參加;出席重要慶典、慰問、紀念活動,邀請民主黨派中央領導人參加。
2.民主監督
民主監督是在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框架下,由民主黨派對中共及中共領導下的國家機關工作的監督。由于中共長期處于執政黨的地位,在舍棄了“大民主”式的群眾監督方式以后,中共實際上一直處于缺乏制度化監督的狀況,改革開放以后,制度化的監督缺位問題更加突出。
目前民主黨派的監督被認為是中國總體監督體系的組成部分,其性質是民主監督,即以參政黨的社會影響力,在參政議政的過程中,通過提意見、建議和批評的方式實現監督。監督的主要內容包括:憲法和法律、法規的實施情況;中共和政府重要方針的制定和執行情況;中共黨員、黨的領導干部、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履行職責、遵守紀律等方面的情況。
監督的主要形式是:在政協會議上向中共中央提出意見、建議和批評;民主黨派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就國家政治、經濟、社會重大問題提出建議和批評;民主黨派成員身份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通過議案、提案、檢查實行監督;民主黨派的成員通過應聘擔任政府的特約監察員、檢察員、審計員和教育督導員來發揮監督作用等。
民主黨派發揮監督作用的原則是: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礎上,對中共和政府的各項方針政策、各項工作提出意見、建議和批評,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3.民主黨派在人大和政協中參政議政
盡管中國的人大不是由各黨派聯合組成的,而是按照地域原則構成的,但民主黨派在各級人大中也能夠保有一定的席位。通常的做法是:人大代表的候選人名單是由中共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協商提名產生的,這就保證了一定數量的民主黨派成員能夠成為人大代表;在人大的領導機構——主席團中,民主黨派主要領導人通常都是主席團成員;在人大的各個專門委員會和常務委員會中,民主黨派一般都占有一定的比例;設在人大常委會中的中共黨組經常與擔任民主黨派領導職務的人大代表交流情況和意見。2003年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以來,民主黨派成員、無黨派人士共有17.7萬人當選各級人大代表。其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7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50人;省級人大常委會副主任41人,省級人大常委會委員462人;市級人大常委會副主任357人,市級人大常委會委員2084人。
中國的政協是按照團體原則構成的,因此民主黨派自然地占有一定比例的席位。全國政協十屆一次會議時,民主黨派成員、無黨派人士擔任政協委員的有1343人,占委員總數的60%;擔任政協常委的有195人,占常委總數的65.2%;擔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的有13人,占副主席總數的54.2%。在省、市、縣各級人民政協中,共有33.6萬名民主黨派成員、無黨派人士擔任政協委員。民主黨派的領導人通常都是大會主席團的組成人員。
4.民主黨派的成員被舉薦擔任各級政府和司法機關的一定職務
各個民主黨派成員一般均有少數成員被中共舉薦擔任政府和司法機關的領導職務。據統計改革開放以后至1997年9月,全國擔任地方縣(處)級以上政府和司法機關職務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共有8300人左右,其中擔任省、自治區、直轄市副職和助理的有23人,13人擔任副省級市的副市長或助理,171人擔任副地級領導人或助理;在省級政府中任正副局長的有181人,擔任地方政府部門處級領導職務的有6274人。在這些人士中,除少量的無黨派人士外,大部分是民主黨派的成員。而到2006年底,擔任縣處級以上職務的民主黨派成員、無黨派人士共有3.1萬人,他們對分管的工作享有行政管理的指揮權、處理問題的決定權和人事任免的建議權。其中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國務院部委辦、直屬局擔任領導職務副職18人;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有副省長、副主席、副市長24人;全國397個市(州、盟、區)人民政府中有356人擔任副市(州、盟、區)長;有35人擔任省級法院副院長和檢察院副檢察長,有141人擔任地市級法院副院長和檢察院副檢察長。還有許多民主黨派成員、無黨派人士在高等院校、人民團體、科研院所和國有企業中擔任領導職務,如中國科學院所屬93個研究所中有69人,教育部直屬72所高等院校中有38人。2007年,民主黨派成員、無黨派人士2人分別擔任國務院科技部、衛生部部長職務。
由于民主黨派畢竟不是執政黨,因此其成員擔任政府職務的機會相對較少,客觀上造成了民主黨派成員在任職經驗和經歷上的不足,影響了特定民主黨派成員的任職。在這種情況下,通常的做法是:中共根據具體情況對民主黨派人士擔任政府職務的人員適當放寬任職資格和年齡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