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寧和張易早已經預見了最壞的結果,卻沒有想到,現實往往比你想象的更加殘酷。
隨著府衙解救的孩童越來越多,為這些孩子尋找親生父母的困難也隨之增加,不少孩子被拐的時候太過年幼,根本不記得自己家在哪里。
還有一些孩子,雖然跟隨著自己的記憶找到家的位置,但時隔多年,家人早已經不再,更有甚者,家中已經有了其他的孩子,對于那些貧苦的人家來說,這些孩子的回歸無異于加深了他們生活的艱難,只有很少的幾乎人家,看著自己的孩子歸來,露出喜悅的笑容。
最初和明塵一同來到府衙的十四名孩子,如今還有八個人,而后面陸陸續續又解救了一些孩子,府衙之中安頓的孩子有三十個,女孩子十人,男孩子二十個,有一些孩子因為被逼迫著要錢,他們的身體落下了殘疾,這群孩子中,最大的十五歲,最小的三歲。
阿寧和張易想了一些辦法,為這些孩子尋找一個新的家庭,并發布公示,城中那些百姓家中無子若是想領養這些孩子,便獎勵每戶十兩銀子,當然這十兩銀子不會一次性支付,而是每年由領養的父母帶著孩子來縣衙領取一兩銀子,如此十年。
這樣,即便是那些領養的人家不看重這些孩子,看在銀子的面子上也會確保他們能夠健健康康的活下去。
一人十兩銀子,三十人便是三百兩銀子,對于阿寧來說,這些錢并不多,也完全拿的出來,不過她還想為這些孩子多做些事情。
思慮了許久,阿寧和張易商量了一下,決定建一所書院,這個書院所包含的內容比較多,除了日常的詩書禮儀,還有一些常用的技能,凡是無家可歸的孩子,都能夠來此學習,學習期間,他們所有的費用都是免費的,但是,當這些孩子長大之后,他們要在學院之中擔任一些日常的活計,以工抵讀,若是他們在學院表現的比較優秀、成績名列前茅,學院還會給他們一定的補助作為獎勵。
建一所書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阿寧也沒有想過自己一個人將所有的事情包攬下來,最后在張易的建議之下,阿寧找了吳夫人,與她一同來做這個事情,而吳夫人在春城的人脈廣,在她的帶領下,又有幾名鄉紳富賈的夫人加入其中,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
很快,學院的選址便確定了下來,是在距離春城約三里的清水村,這個村子的人不多,因村中一條清河流經村莊而得名,建學院的事情是官府直接派人去交涉的,為了這件事情能夠更好的進行下去,阿寧她們答應村長,學院建成之后,村中的孩童與那些無家可歸的孩子一同享有所有免費的教育,同時,有了學院在這里,村里的人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做些小生意來增加他們的收入,阿寧還在村子里面買了不少的田地,以供學院日常的食物。
書院之中的教書先生,是張易挑選的人,除此之外,也不知道他從哪里找來的一些手藝人,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技術,正好符合阿寧的需要。
五個月后,一座書院便成功建成,書院開學的這一天,十分熱鬧,除了清水村及附近幾個村落的人,還有一些春城郊外的人,一是為了看熱鬧,而來則是看看這所學院是否真如他們所聽到那般好,更有不少人想要將他們的孩子送入這所學院,即便不是做文章,能夠多學一門手藝也是不錯的。
畢竟在這個時候,很多人的手藝都是祖傳的,外人,想都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