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大發展理念引領下的國家治理現代化
- 國家行政學院博士后管理委員會辦公室
- 17字
- 2019-03-14 10:43:43
第一部分 五大發展理念與國家戰略創新
國際移民研究在中國的發生
——基于對以廣州非洲人為研究對象的英文文獻的分析(2007—2016年)
[摘要] 在西方,對移民的治理是學術研究和政治領域的重要交集。中國從根本上缺乏勞工移民、定居移民和難民等國際移民主要研究對象。非洲人在廣州的出現,吸引了中外學者的跨學科學術關注,由此促使作為研究對象的廣州非洲人進入國際移民研究的視閾。本文篩選了2007年到2016年期間發表的以廣州非洲人為研究對象的82篇英文文獻,對這些文獻的類型、發表時間、作者背景和學科維度、研究主題、研究方法、研究方向進行了分析,并由此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 國際移民 廣州 非洲人 英文文獻 三非
一、引言
“二戰”以后,隨著全球政治整體局勢趨于穩定和現代交通信息技術日臻發展,全球人口流動明顯加速。歐洲和北美作為國際移民的目的地,面對復雜且日益強大的移民治理壓力。與移民潮涌動相伴隨著的是國際移民研究在歐洲和北美的興起,對移民的治理成為學術研究和政治領域的重要交集。亞洲諸多國家和地區在“二戰”后曾先后創造經濟騰飛,但是這并未改變亞洲各國作為移民輸出國的整體局面。這意味著,國際移民研究的主要成果必然誕生于作為移民輸入國的西方世界。對拉丁美洲、非洲、亞洲的外來移民的類型、規模及其與東道國之間的互動關系的觀察和分析,成為國際移民研究有待開墾的處女地。
中國疆域的確立、中華民族的形成、地區開發、文化、城市、人口再生產等方面與中國歷代移民類型和特點有密切聯系。然而,1949年以后,中國逐漸確立了由56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藍圖,基本上關閉了外國人入籍的大門,并為外國人在華定居設置了極高門檻,這意味著無論從法律指向,還是從外籍人口占中國總人口的事實比例來看,中國都是一個典型的非移民國家。在這樣的背景中,中國從根本上缺乏勞工移民、定居移民和難民等國際移民主要研究對象。
“廣州非洲人”近年來迅速進入中國媒體和政治的話語體系,一度引起公眾熱議和中國政法系統最高領導的關注。與之伴隨的是不同學科的學者對這一研究對象掘金式的學術熱情。從2007年至今,以廣州非洲人為研究對象的英文文獻已產生80余篇,并且有方興未艾之勢。本文通過分析和總結這些英文文獻的來源和內容,來說明其實國際移民研究已經在中國發生,并由此為中國學者和政府提出一些建議。
二、文獻來源分析
(一)文獻篩選過程
本文的文獻篩選基于如下過程:首先,筆者于2016年9月利用英文版“谷歌學術搜索”對“African”“Africa”“Africans”和“Guangzhou”進行檢索,共獲取英文文獻索引近300條;其次,逐一查詢文獻所發表的載體,剔除其中發表于非學術載體(如新聞和學術通訊)的文獻和來源于中國知網的文獻;再次,利用清華大學的學術資源訪問權限對文獻進行下載,并通過閱讀正文和參考文獻,來剔除與主題相關度較低的文獻(如只是提及“廣州非洲人”)及補充遺漏文獻;最后,經驗性判斷。筆者長期關注廣州非洲人研究,并參加過第三屆“非洲人在中國/中國人在非洲研究網絡”會議(廣州,2014)、第四屆“非洲人在中國/中國人在非洲研究網絡”會議(內羅畢,2016),以及國內相關主題的研討會和學術沙龍,對從事該項研究的外國學者及在讀研究生相對較為了解。基于個人經驗性判斷,剔除了相關度較低的文獻綜述、無法獲取全文的會議論文和學位論文。最終,82篇英文文獻被納入本文的分析范圍。
(二)文獻類型
被分析的82篇英文文獻包括期刊論文(包括研究論文、綜述和書評)、論文集論文、會議論文、工作論文、專著和學位論文等不同類型。其中,期刊論文為學者選擇的首要發表形式,數量最多,為61篇,占總文獻數的74%;論文集論文次之,為10篇,占總文獻數的12%。根據2015年8月《CSSCI來源目錄》,發表于期刊的61篇論文中,有25篇屬于CSSCI期刊,而其余36篇屬于非CSSCI期刊。

圖1 文獻類型
(三)發表時間
以“廣州非洲人”為研究對象的學術論文最早發表于2007年,之后發表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2015年,《當代中國事務雜志》和《泛非洲研究雜志》分別組織了以“廣州非洲人”為主題的特刊(special issue),這使得該年度論文數量高達20篇。根據筆者的觀察,隨著在歐美、香港攻讀學位但以“廣州非洲人”為研究對象的中國學生的畢業,中外學者交流的增多,以及諸多以“中國—非洲”為主題的國際研究項目的推進,以“廣州非洲人”為研究對象的英文文獻還會持續增加。

圖2 文獻發表數量趨勢
(四)作者背景和學科維度
從作者背景角度看,絕大多數從事該項研究的學者為外國人(包括海外華人),受訓于西學,在英語發表方面具有優勢。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從該項研究興起伊始,中國學者就參與其中。發表于2007年的兩篇英文論文中的一篇,即為中山大學李志剛、薛德升與英國學者合作的成果。其后,浙江師范大學許濤與新加坡南陽理工大學周敏合作,其成果已于近期出版。
再者,中國社科院李培林和法國學者羅蘭(Laurence Roulleau-Berger)主編的《中國的國內和國際移民》
一書收錄了許濤和李志剛等人的成果;復旦大學張力的論文發表在《城市》
;中山大學梁玉成的論文發表在《中國社會學雜志》
;北京大學李安山的論文發表在《泛非洲研究雜志》
。最后,一些在歐美、香港攻讀學位的中國學生也與其國外導師發表了一些英文論文。
作為一個跨學科領域,人類學、人口學、經濟學、地理學、歷史學、法學、政治科學和社會學都憑借本學科獨特的問題意識、分析單位/層級、主導理論對國際移民研究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按照SSCI官方分類辦法
,被分析的82篇英文文獻集中分布于16個類目中。其中,“區域研究”類最多,占總文獻數的31.7%, “城市研究”“族群研究”等次之。這些類目的文獻占主體能夠說明“廣州非洲人”研究具有跨學科研究的屬性。

圖3 學科維度
三、文獻內容分析
(一)研究主題
在跨學科研究的背景中,國際移民研究致力于探索移民行為背后的文化邏輯、移民過程的經濟動機和效用、移民的社會空間類型、法律與移民行為的互動關系、移民的政治控制、移民和目標國社會之間的文化互滲等主題。為了準確把握這82篇英文文獻的主題,筆者將這些論文的摘要部分導入英文詞頻統計軟件進行了詞頻分析。剔除虛詞后,獲得詞頻在30次以上的關鍵詞17個。相當多發表論文的外國學者在進入該項研究之間,有從事中非關系研究和非洲研究的經歷,因其研究對象來到廣州而將研究拓展到廣州非洲人。因此,在被分析的論文中,“中國\中國人”“非洲\非洲人”和“廣州”等理所當然成為關鍵詞。除此以外,“商人”“移民”“關系”“商貿”“經濟”“社會”“健康”“出現”“城市”和“場所”等也成為重要關鍵詞。通過閱讀文獻可知,來自不同學科的學者們正是從空間、商貿、醫護(health care)、教育、語言、宗教、飲食文化、廣州的外國人管理等不同角度趨近對非洲人整體的理解。這些研究普遍強調非洲人個體或整個人群在廣州的體驗,并將此種體驗置于宏觀的中非關系、世界貿易鏈條的背景中加以詮釋。
事實上,而且在該項研究方興未艾的形勢下,以“廣州非洲人”為研究對象的研究已經突破廣州這一地域界線,迅速拓展至對佛山、義烏、武漢、重慶、上海、北京、香港、澳門的非洲商人和學生的研究。廣州是非洲人在中國的中心,對在華非洲人的研究,無論主題如何,都將或多或少和廣州非洲人發生聯系。

圖4 摘要詞頻分布
(二)研究方法
通過統計這82篇英文文獻的方法論,可以發現,除了研究綜述和書評,絕大多數從事該項研究的學者采用質性研究的方法。參與觀察、深度訪談、半結構訪談、非正式訪談、焦點小組是學者們通常使用的辦法。一些學者在研究過程中采用了二手質性材料,如政府公文、中文新聞報刊、中文學術期刊和影像記錄。另外一些在訪談過程中加入問卷調查,但是在數據分析層面常常為描述性統計。在所有被分析的英文文獻中,用推斷性統計方法的論文僅有一篇。
在大數據影響社會科學的潮流下,質性研究方法卻被從事本項研究的學者廣泛采用,這與廣州非洲人本身的特質密切相關。首先,“廣州非洲人”這一概念的使用遮蔽了其內涵多樣性。非洲人進入中國后,因與中國人體質差異顯著且多聚集在廣州而被冠以“廣州非洲人”的稱謂。從人類學角度來說,它本質上是一個以種族特征劃定的客位(etic)概念,并不代表其本身是一個具有內部認同和采取整合性集體行動的人群。事實上,在廣州的非洲人非常強調個體與他人的差異,并由此可以劃分為國籍、語言、宗教、區域、族群、職業、興趣愛好等屬性不同的群體和更加細分的子群體,而且這樣的劃分很難窮盡。其次,“廣州非洲人”具有高流動性。由于中國并非移民國家,非洲人在家庭、貿易和中國簽證的驅動下頻繁往返于中國和非洲,流動于廣州和周邊城市、省份之間。再次,在廣州嚴格執法、打擊“三非”外國人的行動中,廣州非洲人采取了對陌生人的低信任的態度。“廣州非洲人”的研究對象多樣性、高流動性和對陌生人的低信任度,使得學者們需要極其高昂的人力、財力和精力去抽取樣本,從而對樣本進行統計分析。然而目前,對“廣州非洲人”的認識尚處于知識積累的初級階段,加之外國學者在中國進行大規模問卷調查存在難度,因此較為妥協的辦法,正如該領域大多數學者所采取的,是努力建立與非洲人之間的熟人關系,體驗非洲人的生活,隨非洲人一起流動,在參與觀察中拓展研究對象的數量,完成既定研究目標。
(三)研究方向
不同學科背景的作者進入同一研究主題易產生觀點的爭鳴,并由此可能引領該項研究的未來發展方向。例如從空間角度研究,學者們對應該把“廣州非洲人”的聚集區視作“貿易站”“中非關系橋”
,還是“貿易站”
,并不能達成一致意見。其實,一個基礎性問題,即“是否把廣州非洲人視作移民”尚未被回答,它很有可能成為未來研究方向。
“移民”(或者“外來移民”)概念是國際移民研究的起點,然而,移民現象本身的高度復雜性又決定了不可能存在一個通行的“移民”定義。首先,出發點不同,則定義取向不同。就國際經驗而言,“移民”概念有三種定義取向:作為治理對象被各國法律和國際組織定義,作為社會現象被學者定義,跨國流動群體或個人的自我定義。其次,對移民的定義將涉及高度復雜的移民分類問題。從空間、時間、技術、法律、意志等角度可以將移民分為內部—國際移民、臨時—永久移民、技術—非技術移民、合法—非法移民、被迫—主動移民等類型。但是任何一個角度的分類都只能存在于一個移民現象的特定時間點,在另外的時間點,移民的類型可能轉為其對立面。以“廣州非洲人”為例,一個非洲人持旅游簽證入境來到廣州,這時他是臨時移民;隨后因與中國人結婚而換簽為探親簽證,獲得居留許可,他成為原則上的永久移民;之后因為非法就業被遣返,他不再是中國的移民。非洲人在不同類別間的快速轉換構成了對分類的挑戰,從而消解了分類的意義。況且,中國有關外國人的法律體系中并無“移民”概念,絕大多數非洲人也沒有將自己視作中國社會的外來移民。
然而目前,大多數學者對基于中國國情(現行法律體系和外籍人口占中國總人口的事實比例)、“廣州非洲人”的身份認同,來重新給定“移民”概念的問題缺乏興趣,而是將非洲人“默認”為外來移民、跨國移民或者新移民。另外一些學者則避免并對非洲人進行分類,而是直接使用“非洲人”“非洲商人”等概念加以替代。學者們對“廣州非洲人是否是移民”這個問題缺乏回應,不置可否的原因可能是:“主流假設是傾向于將那些在國外和熟悉的地方之間移動的所有人裝入移民、同化和定居的箱子,這是對移民研究傳統的實踐”。
如何在中國場景中重新界定“移民”概念并對“移民”進行分類,不僅是“廣州非洲人”研究的前提,也會成為如何認識所有在華外國人的方法論,甚至事關如何在中國歷史和文化脈絡中認識中國人的“民族”“種族”和“國家”觀念,以及為何東亞國家都缺少外來移民定居這些重大問題。國際移民研究中的既有理論主要產生于歐美國家,其解釋力根植于從發展中國家到發達國家,即“南—北移民”的情境中。正是因為“廣州非洲人”這一現象無法用國際移民研究中傳統的概念和分類辦法詮釋,學者們才試圖尋求“南—南移民”
、“流動性(mobility)和不可流動性(immobility)”
和“自下而上的全球化(globalization from below)”
等概念框架的幫助,當然,這也意味著新的國際移民理論在中國誕生存在可能。這背后,正是國際移民研究正在面臨的國際移民的趨勢:過去幾個世紀的人類遷移行為都是永久性的,而今天的臨時移民和循環移民
會成為越來越具有主導地位的移民范式
。
四、結論和建議
本文篩選了2007年到2016年期間發表的以廣州非洲人為研究對象的82篇英文文獻,并對這些文獻的類型、發表時間、作者背景和學科維度、研究主題、研究方法、研究方向進行了分析。在中國這個典型的非移民國家,非洲人在廣州的出現,卻吸引了中外學者的跨學科學術關注,由此促使作為研究對象的廣州非洲人進入國際移民研究的視閾。學者們從空間、商貿、醫護、教育、語言、宗教、飲食文化、廣州的外國人管理等不同角度趨近對非洲人整體的理解,并突破廣州這一地域界線,迅速拓展至對中國其他城市的非洲商人和學生的研究,這些現象意味中國這塊國際移民研究的處女地已經開始被開墾。
基于上述結論,筆者由此為中國學者和政策制定者提出一些建議。
第一,對于學者來說,應該加強對我國境內外國人的研究。不同于歐美國家,我國一直是國際移民的重要輸出國之一,缺乏國際移民研究發生與發展的土壤。不同學科的學者一直以來關注的是歐美國家的移民狀況。由于國情不同,基于歐美國家移民狀況得出的政策建議往往不能“接地氣”,從而對我國地方外國人管理和服務工作做出實質性推進。這樣,對國內外國人的管理和服務未能成為我國學術界和政治領域的重要交集,絕大多數從事“國際移民研究”的學者對國內外國人狀況缺乏了解,因此也缺乏在政策領域的影響。據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統計,最近五年外國人入出境人次一直在5200萬到5400萬之間;中國沿海各大城市及內陸省會級城市現在都可以見到外國人的身影;中國一些邊境線附近城鎮也能輕易發現“三非”外國人(多為邊民)的足跡。也就是說,學者們的研究對象已經存在,“廣州非洲人”只是其中之一。
第二,政策制定者應該為我國未來可能甚至現在面臨的大規模“三非”問題做好準備。筆者認為,中國作為主要移民輸出國的事實遮蔽了中國正在成為移民目標國的趨勢。事實上,中國日益提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會生成外國人尤其是中國周邊國家外國人通過正規或非正規途徑移民的動力;而且一旦進入中國的移民能夠給來源國帶來利益,如緩解就業和社會福利壓力、增加外匯收入,這些移民的來源國將缺乏解決本國人正規途徑移民問題的決心。而根據國際經驗,單靠國家的控制措施,如邊界隔離、生物檢測和簽證,不可能減少非正規移民行為,反而會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如助長移民偷渡的發生。我國邊境線長,接壤國家皆為發展中國家,若干國家還存在政治不穩定,而邊境線兩側人口往往有著緊密的經濟、歷史、語言、宗教、甚至血緣聯系。由此衍生的移民問題,比遠道而來的非洲人的非法居留和就業問題,更會給政策制定者帶來壓力。
參考文獻
[1]葛劍雄、曹樹基、吳松弟:《簡明中國移民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Li Z, Xue D, Lyons M, Brown A.Ethnic Enclave of Transnational Migrants in Guangzhou:A Case Study of Xiaobei//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a's Urban Land and Housing in the 21st Century, Hong Kong,2007.
[3]Zhou M, Shenasi S, Xu T.Chinese Attitudes Toward African Migrants in Guangzhou,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ology,2016,46(2).Zhou M, Xu T, Shenasi S.Entrepreneurship and Interracial Dynamics:a Case Study of Self-employed Africans and Chinese in Guangzhou, China.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2016,39(9).
[4]Li Peilin, Laurence Roulleau-Berger(edit).China's internal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Ox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3.
[5]Zhang L.Ethnic Congregation in a Globalizing City:the Case of Guangzhou, China.Cities,2008,25(6).
[6]Liang Y.The Causal Mechanism of Migration Behaviors of African Immigrants in Guangzhou: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mulative Causation Theory.The Journal of Chinese Sociology,2014,1(2).
[7]Anshan L.African Diaspora in China:Reality, Research and Reflection.The Journal of Pan African Studies(online),2015,7(10).
[8]Brettell CB, Hollifield JF.Introduction//Brettell, Caroline B Hollifield, James F.Migration Theory:Talking Across the Disciplines(third Edition).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2015.
[9]Liang Y.The Causal Mechanism of Migration Behaviors of African Immigrants in Guangzhou: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mulative Causation Theory.The Journal of Chinese Sociology,2014,1(2).
[10]Bertoncelo B, Bredeloup S.The Emergence of New African"Trading Posts"in Hong Kong and Guangzhou.China Perspectives,2007,(1).Bredeloup S.African Trading Post in Guangzhou:Emergent Or Recurrent Commercial Form? .African Diaspora, 2012,5(1).Bredeloup S.African Migrations, Work, and New Entrepreneurs:Construction of African Trading-posts in Asia//Li Peilin, Laurence Roulleau-Berger.China's Internal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New York:Routledge,2013.
[11]Bodomo A.The African Trading Community in Guangzhou:an Emerging Bridge for Africa-china Relai Z, Xue D, Lyons M, et al.Ethnic Enclave of Transnational Migrants in Guangzhou:a Case Study of Xiaobei//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a's Urban Land and Housing in the 21st Century", Hong Kong.Li Z, Ma LJ, Xue D.An African Enclave in China:the Making of a New Transnational Urban Space.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2009,50(6):699-719.Li Z, Lyons M, Brown A.China's tions.The China Quarterly,2010,203.
[12]L'chocolate City':an Ethnic Enclave in a Changing Landscape.African Diaspora,2012,5(1).Zhigang li, J.c.ma laurence, Xue Desheng.the making of new transnational urban space:the Guangzhou African enclave//Li PeilinLaurence Roulleau-Berger.China's internal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New York:Routledge,2013.
[13]Castillo R.Feeling at Home in the“chocolate City”:an Exploration of Placemaking Practices and Structures of Belonging Amongst Africans in Guangzhou.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2014,15(2).
[14]Seol D, Skrentny JD.Why Is There so Little Migrant Settlement in East Asia?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2009,43(3).
[15]Cisse D.South-south Migration and Sino-african Small Traders: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in Senegal and Africans in China.African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13,5(1).
[16]Haugen H? .Nigerians in China:a Second State of Immobility.International Migration,2012,50(2).Lan S.Between Mobility and Immobility:Undocumented African Migrants Living in the Shadow of the Chinese State//Donggen Wang Shenjing He.Mobility, Sociability and Well-being of Urban Living.Heidelberg: Springer, 2016.Bork-hüffer T, Rafflenbeul B, Li Z, et al.Mobility and the Transiency of Social Spaces:African Merchant Entrepreneurs in China.Population, Space and Place,2016,22(2).
[17]Mathews G, Yang Y.How Africans Pursue Low-end Globalization in Hong Kong and Mainland China.Journal of Current Chinese Affairs,2012,41(2).Mathews G, Ribeiro GL, Vega CA.Globalization From Below:the World's Other Economy.London new York:Routledge,2012.Tu huynh T.A'wild West'of Trade? African Women and Men and the Gendering of Globalisation From Below in Guangzhou.Identities,2016,23(5).
[18]Koser K.International Migration: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