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暗能量迷霧中的探路者
- 創世戰境
- 暫時代理
- 3415字
- 2025-07-23 17:39:29
星核矩陣的全息星圖在旗艦指揮艙劇烈閃爍,暗能量星云的邊緣呈現出扭曲的紫黑色光暈,那里的時空曲率是已知宇宙的 7.3倍。李明凝視著探測數據,指尖劃過戰術臺上跳動的能量曲線——這些由晶體探測器傳回的暗能量波動,每 0.4秒就會發生一次不規則躍變,足以讓星艦的導航系統瞬間失效。三天前,先遣隊的三艘勘探艦就是在這片迷霧中失去聯絡,最后的信號顯示它們的護盾在暗能量侵蝕下,衰減速度達到常規環境的 8倍。
“已完成 172次模擬推演。”藍極光的光霧在星圖旁凝聚成數據流,“星云內部的暗能量濃度從外圍的 0.3單位遞增至核心區的 9.7單位,超過 5單位時,合金材料會出現分子級別的解離;時空亂流的出現頻率與能量波動呈正相關,最高可達每 30秒一次,足以將機甲拋射到 3光年外的隨機坐標。”她調出強化方案三維圖,李明的視網膜立即浮現出改裝后的星艦參數:“‘星穹一號’的外層裝甲覆蓋了 3厘米厚的暗物質涂層,這種融合了硅基藤蔓纖維的復合材料,能將能量侵蝕率降低至 12%;量子導航系統接入火墻能量,通過魔能共振穩定時空坐標,誤差控制在 0.8光年以內;儲備的自適應藥劑可在 72小時內改造人體細胞,抵御暗能量輻射造成的 DNA損傷。”
趙剛的重型突擊艦在躍遷準備區展開武器陣列。艦艏的粒子主炮充能至赤金色,能量讀數穩定在 1.2億攝氏度,這種經過特殊調制的等離子體,能在暗能量迷霧中保持直線傳播,射程達到常規環境的 1.3倍。他親自調試的“連鎖轟擊”程序正在自檢:首輪炮擊將在目標區域引發能量漣漪,漣漪的擴張角度精確計算為 31度,剛好能觸發暗能量的二次坍縮,形成直徑 5公里的真空區。在模擬測試中,這種戰術能有效清除聚集的能量生物,而彈藥消耗僅為傳統方案的 37%。突擊艦兩側的電磁軌道炮則裝填著鎢合金彈頭,彈頭表面的磁力環可吸附暗能量粒子,命中后會產生定向沖擊波,沖擊波的壓力參數經過 117次實戰驗證,足以撕裂能量生物的聚合結構。
周玲的醫療艦釋放出數百個納米探測球。這些直徑僅 3厘米的球形裝置懸浮在星艦周圍,釋放出藍白色的生物圣光,既能實時監測暗能量濃度,又能在探測到異常輻射時釋放治愈波。她研發的“自適應生態艙”已完成最后的調試:艙內的光合菌群能將暗能量轉化為氧氣,轉化效率隨濃度升高而提升,最高可達每小時 42立方米;培育的輻射蕨類則會根據環境自動調整葉片密度,當暗能量超過安全閾值時,葉片會分泌出透明樹脂,這種融合了甲烷桿菌基因的物質,能在體表形成防護膜,將輻射吸收率降低至 8%。在一次極端環境測試中,生態艙內的志愿者在 9.2單位暗能量環境下,保持正常生理機能達 144小時,遠超設計標準的 72小時。
林月的晶體群在旗艦周圍組成立體探測網。每顆晶體都在高頻震顫,釋放出穿透性的中微子束,這些粒子能在暗能量迷霧中傳播 12光年而不衰減,探測精度達到 0.03納米級。她開發的“能量指紋庫”已收錄 17種已知能量生物的波動特征,當探測到匹配信號時,會在李明的戰術屏上標注出三維坐標與移動軌跡。更關鍵的“時空錨點”技術:晶體群可在特定區域制造微型引力場,這些錨點的引力參數經過星核矩陣優化,能穩定直徑 2公里的時空結構,使星艦在亂流中獲得 0.7秒的緩沖時間。在模擬推演中,這個緩沖窗口使星艦的規避成功率提升了 41%,相當于減少了 37%的結構損傷。
艦隊躍遷脫離的瞬間,暗能量星云就展現出吞噬一切的威力。紫黑色的迷霧像活物般附著在艦體表面,裝甲的溫度在 30秒內從 21℃驟降至- 196℃,同時傳來金屬晶格被撕裂的刺耳聲響。李明立即下令啟動“魔能循環”系統,火墻能量沿著裝甲紋路流動,在表面形成赤金色的防護層,溫度迅速回升至安全區間。戰術屏上的能量讀數瘋狂跳動,暗能量濃度已達 1.8單位,林月的晶體群突然發出急促預警——30公里外出現 7個能量生物,它們的形態如同流動的暗影,正以 3倍音速接近。
趙剛的粒子主炮率先開火。等離子體球在迷霧中劃出明亮軌跡,命中目標時爆發出刺眼的白光,能量生物的軀體瞬間被撕裂成無數光點。但這些光點在 0.3秒內又重新聚合,甚至分裂出更多個體。“啟動連鎖坍縮!”趙剛的吼聲在指揮頻道響起,第二輪炮擊精準落在能量生物集群中心,暗能量在沖擊波作用下劇烈坍縮,形成的真空區將 12只能量生物徹底湮滅。監控數據顯示,這次攻擊的能量利用率達到 89%,遠超模擬推演的 67%,趙剛在戰后分析中發現,暗能量的坍縮閾值比預期低 11%,這為后續戰術調整提供了關鍵參數。
周玲的納米探測球在戰斗中發揮關鍵作用。當一只能量生物突破防御圈,觸碰到醫療艦的護盾時,最近的探測球立即釋放治愈波,波頻恰好與能量生物的波動頻率相反,使其軀體出現 0.8秒的僵直。這個間隙足夠艦體的自動防御系統將其擊碎。她部署的“生態緩沖帶”也顯現效果:光合菌群在艦體周圍形成直徑 50米的綠色光霧,暗能量穿過光霧時會被中和 31%,使內層護盾的壓力降低至安全值的 62%。在持續 47分鐘的遭遇戰中,醫療艦的損傷率控制在 5%以下,遠低于預期的 19%。
林月的晶體群在深入星云后發現異常。在暗能量濃度達 4.2單位的區域,探測到規律的脈沖信號,其頻率與凈化者的暗物質引擎存在 73%的相似度,但波動模式更為復雜。當晶體群聚焦掃描時,三維投影中顯現出巨大的環狀結構——這個直徑達 200公里的物體懸浮在星云核心,表面覆蓋著與星核矩陣同源的能量紋路,環上的 12個節點正持續釋放暗能量波動,形成籠罩整個星云的力場。“這是人造結構。”林月的聲音帶著難以置信的顫抖,“節點的能量輸出穩定在 1.7×10^23焦耳,足以扭曲 10光年范圍內的時空。”
李明的艦隊在環狀結構外圍建立防御陣地。星穹一號的量子導航系統突然發出警報,時空亂流的強度達到峰值,旗艦的位置在 0.3秒內偏移了 1.2光年。他立即下令激活“時空錨點”,林月的晶體群在周圍制造出 12個引力場,星艦的震顫逐漸平息。戰術屏上的分析報告顯示,環狀結構的節點能量與火墻魔能存在共振可能,李明當機立斷:“趙剛,用粒子主炮轟擊三號節點,頻率調至與火墻能量同步;周玲,準備最大強度的治愈波,防止能量沖擊波及艦體;林月,鎖定節點的能量傳導路徑。”
首輪同步炮擊產生了驚人效果。赤金色的等離子體球與節點的暗能量碰撞,迸發出直徑 10公里的能量風暴,環狀結構出現 0.3度的偏轉。監控數據顯示,節點的能量輸出降低了 9%,周圍的暗能量濃度隨之下降。但環狀結構立即啟動防御機制,表面浮現出暗物質護盾,后續炮擊的效果衰減至 37%。林月的晶體群此時傳來關鍵發現:護盾的能量循環存在 0.7秒的間隙,這個窗口期恰好與星艦主炮的充能周期吻合。
“調整射擊時序,利用間隙窗口。”李明的指令通過量子通訊同步至所有艦只,“趙剛主攻,周玲用治愈波強化護盾穿透,林月標記下一個窗口坐標。”當第六輪炮擊落下時,等離子體球精準穿過護盾間隙,直接命中節點核心,環狀結構劇烈震顫,12個節點的能量輸出同時下降 31%。暗能量星云的迷霧開始消散,露出隱藏在中心的——一顆被能量環環繞的白矮星,其周圍的軌道上,停泊著數百艘造型奇特的星艦,艦體表面的紋路與環狀結構如出一轍。
周玲的醫療艦檢測到白矮星的輻射特征:“這是一顆人造星體,內核的元素構成包含星核合金與暗物質,輻射頻率穩定在治愈波的共振區間。”林月的晶體群進一步探測發現,那些星艦并非實體,而是由純能量構成,艦體內的波動特征顯示它們處于休眠狀態,啟動密碼與環狀結構的節點能量頻率完全匹配。
當李明下令發送友好信號時,環狀結構突然釋放出一道能量束,將旗艦籠罩其中。藍極光的系統瞬間接入未知數據流,這些包含著星系圖譜、能量技術與文明歷史的信息,在 0.8秒內被星核矩陣破譯——這是一個名為“守望者”的古老文明留下的遺產,他們在數十億年前創造了暗能量星云,用以囚禁吞噬星系的“虛空生物”,如今能量環的強度已降至臨界值,虛空生物的蘇醒已進入倒計時。
戰術屏上的倒計時鮮紅刺眼:72小時。李明的目光掃過周圍的星艦,趙剛的突擊艦已完成主炮充能,周玲的醫療艙儲備著足夠支撐全員的自適應藥劑,林月的晶體群正解析守望者的能量技術。暗能量星云的迷霧在能量環的波動中翻滾,仿佛在催促著新的守護者們,接過這份跨越時空的使命。
“建立防御陣地,修復能量環。”李明的聲音在指揮艙回蕩,星核矩陣的能量流在他掌心匯聚成微型能量環,“藍極光,整合守望者的技術數據,制定修復方案;趙剛,準備抵御可能出現的虛空生物;周玲,擴大生態緩沖帶,確保白矮星的穩定;林月,鎖定所有能量節點,我們要讓這個能量環,重新轉動起來。”
在暗能量星云的中心,人類的星艦與守望者的遺產并肩而立,共同面對即將到來的風暴。而更遠的星系,正等待著他們用智慧與勇氣去探索,去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