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9章 投放坦克

斯圖亞特坦克。

戰斗全重12.5噸,裝甲厚度為25—44毫米,配備37毫米火炮1 門,機槍2 挺,最大時速58公里,最大行程312 公里,乘員4 人。

除裝備美軍外,還裝備英軍用于北非戰場。

以美國南北戰爭時的南方騎兵將軍斯圖亞特名字命名,含有特殊意義。

斯圖亞特型坦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研制,有多種型號。

1940年4 月投產的M2A4 型,共生產375 輛。1941年11月,以M3、M5 輕型坦克為標準型投產和裝備部隊。

斯特亞特坦克發展史。

二戰之初,隨著歐洲情勢緊張,美國坦克設計師意識到M2輕型坦克已經變得過時,于是進行了整體升級計劃,美國以1938年推出的M2A4輕型坦克設計進行強化,包括更換引擎、厚實裝甲、采用加入避彈設計炮塔以及新的37公厘主炮、并因應加重的車身重量而修改驅動輪及懸吊系統。

新的坦克被命名為“M3輕型坦克”,于1941年3月至1943年10月間生產。

如同其前身M2A4坦克,M3裝備一門37毫米M5主炮,以及三挺M1919A4機槍:一挺與主炮同軸,一挺在炮塔頂端,一挺在副駕駛座前方,然而車身槍塔的機槍常被拆除以換取更多空間。

M3使用兩具新版本的凱迪拉克七汽缸輻射型引擎,全部共有250匹馬力;

但1941年時由于引擎材料開始短缺,有約500輛的M3改裝上了吉伯森T-1020柴油引擎。車身采斜面設計,并將駕駛艙蓋移到上方,但車身由于過高且有許多棱角,給對手有很大的射擊面積。

M3系列的生產由美利堅汽車與鑄造公司負責。

改良型M3A1則于1941年八月服役,M3A1搭配了有動力旋轉裝置的改良型同質焊接是炮臺,具有一陀螺穩定器可使37毫米主炮于行進中能精準射擊,炮塔內部并采吊籃式設計。

此時,有一全車體均采焊接式的先導實驗車體,被稱M3A1E1。下一型M3A2亦采焊接式設計,主要結語M3A1大同小異,并沒有投入生產。

之后的M3A3則有許多地方被重新修改,包括炮塔、車身以及車身機槍座。

盡管使用單位抱怨該坦克火力不足,改善型的M5輕型坦克依然保留了37毫米主炮。

M5自1942年開始生產后逐漸取代了M3,并在1944年被M24輕型坦克取代。

而這次陣地戰德軍投放了四號中型坦克。

四號中型坦克,為**德國二戰中生產的一種中型坦克,大陸常稱為四號中型坦克。

它原本設計目的是支援步兵,并與專門執行反坦克任務的三號坦克協同作戰。

在三號坦克的整體性能逐漸不能滿足二戰中期裝甲戰斗需要時,四號中型坦克因所使用的技術較為成熟,并且有較大的改良空間,而被改造成主力突擊坦克供給裝甲師使用。

二戰期間,四號中型坦克先后生成過多種用途的改型戰車,包括突擊炮、自行反坦克炮、彈藥運送車、架橋坦克等。

因其可靠的性能和多樣的用途,被德軍士兵昵稱為“軍馬”。

1934年1月11日,古德里安對陸軍武器署提出了一項坦克規格需求方案,主要戰斗由兩種坦克搭配:主戰坦克配備高初速炮,而支援型坦克則搭配大口徑炮,四號中型坦克即屬于后者。

計劃中希望德國廠商開發一款重24噸、最高時速35千米/小時、安裝一門可發射高爆彈的短管大口徑炮,目標為掩護步兵攻擊之坦克。

1935年,克虜伯、萊茵金屬及MAN生產的三款試驗型坦克開始進行測試,結果克虜伯公司的產品受到采用,并以I四號中型坦克A型的名稱進行量產,并和III號坦克一樣與許多廠商簽下制造合約。

第一輛四號中型坦克A型于1937年10月制造出來,緊接而來的六個月則繼續生產另外35輛同型車,并繼續進行改良工作。但由于為了簡化結構花了不少時間,直到1939年時四號中型坦克才能進行量產,此時已經發展到D型了。

直至1940年,德國為克虜伯公司的四號中型坦克及戴姆勒-奔馳公司的III號坦克提出一個標準化的方案。

德國政府原本計劃把大部份四號中型坦克分配給步兵及防御工事,但由于III號坦克的不足,才令四號中型坦克得以代替III號坦克的戰斗任務。四號中型坦克陸陸續續參與了波蘭戰役以及法國戰役,最后在1941年進入蘇聯戰場。雖然本車設計良好,但薄弱的裝甲使其難以勝任III號坦克的支援任務,故在大戰期間本車仍持續不斷的進行修改。

直到當德國開發五號中型坦克并將之投入于戰事后,很多四號中型坦克紛紛由前線退下來,并開始被五號中型坦克所取代。

至此,四號坦克地位直線下降,最終沒落。

四號坦克威力和性能還是非常不錯的。

四號中型坦克裝有一門75毫米的短管坦克火炮,使用高爆炮彈時,對步兵和敵方工事都具有很強的殺傷能力。

四號中型坦克車重達到25噸,裝甲厚度為30毫米(后期增加到50毫米),機動性能保持了德國坦克的一貫優點,越野時速可以達到40千米,最大行程300千米。

和同時期的盟軍坦克相比,四號中型坦克最大的優勢在于它裝備了車載無線電,當英、法、蘇的坦克還要通過旗語進行指揮的時候,德軍指揮官已經可以輕松完成車內指揮和戰術協同。

四號中型坦克底盤采用箱式構造。底盤前部為操縱裝置,后部是ZF公司制造的SFG變速箱。

設有5個前進擋和一個后退擋。變速箱兩側有剎車檢查窗。誘導輪動力軸為了避免在車體兩側開口而突出在車體外的前后部。變速箱左側為駕駛位,右側為通信位,變速箱上部裝有一臺無線電步話機。

通信位前方車體上部設有球形機槍座,并配有1挺機槍。駕駛位前裝甲板上開有一個非戰時開放的裝甲蓋,蓋口處裝有防彈玻璃。

戰斗時,放下裝甲蓋,采用艙內的KEF雙筒潛望鏡進行觀察,四號中型坦克G型后開始廢除此設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苏尼特左旗| 佛冈县| 鹰潭市| 咸丰县| 许昌市| 白河县| 北流市| 滁州市| 南华县| 景德镇市| 洛浦县| 颍上县| 宁乡县| 镇赉县| 临澧县| 永靖县| 教育| 宜春市| 古丈县| 钟祥市| 侯马市| 本溪市| 长春市| 凌源市| 顺平县| 孟连| 云林县| 甘德县| 连山| 长武县| 彭州市| 濮阳市| 太仆寺旗| 通辽市| 涞源县| 饶阳县| 尼玛县| 内黄县| 柳河县| 高州市| 丰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