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坦克炮按其內膛結構劃分,有線膛炮和滑膛炮兩大類,滑膛炮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和破甲彈;按運動方式劃分,有自行式和牽引式反坦克炮兩種。
自行式除傳統的采用履帶式底盤以外,研制中的大多考慮采用輪式底盤,以減輕重量便于戰略機動和裝備輕型或快速反應部隊。
在牽引式反坦克炮中有的還配有輔助推進裝置,便于進入和撤出陣地。
就火炮與彈藥而言,反坦克炮和坦克炮無甚差異,大多系由同時代的坦克炮改裝而成。也專門研制發展高膛壓低后坐力反坦克炮,以減低后坐力,便于安裝在輕型裝甲車輛上。
比如,德國研制中的120毫米超低后坐力滑膛反坦克炮,能發射豹2坦克配用的彈藥,可安裝在20噸重的裝甲車上,自行反坦克炮戰斗全重在30噸以下。
自行反坦克炮的外形酷似坦克,其起落部分有裝甲防護,一般裝有炮膛抽氣裝置和高效率炮口制退器。
裝甲防護、火控和穩定系統不如主戰坦克,通常采取停車射擊。
為了提高首發命中概率和具備夜間作戰能力,現代反坦克炮配有激光測距儀、電子計算機和微光夜視或紅外熱成像儀。
坦克的火炮由于要發射多種型號的炮彈(穿甲彈、高爆彈、煙霧彈等)加之戰車車體的限制,炮的口徑和炮管長度(即倍數)都不會太大(少數例外);
反戰車炮由于設計為遠距穿甲用途,口徑較大炮管較長,倍數較大(至少L70),對炮彈也有要求,多數情況下是鎢鋼穿甲彈(這種炮彈變成脫殼的了)或是鋼芯穿甲彈以保證遠距離的穿甲能力,所以說反坦克炮打擊坦克比坦克更有優勢。
反坦克炮的穿甲能力不錯,造價便宜。牽引型的反坦克炮機動性太差,且不具備先進的火控系統,和坦克對戰時一旦首發未中或者首發未擊穿坦克,等待的就是被坦克摧毀。
而且發射一發以后,等待的也是招致毀滅打擊,因為它不能馬上移動。自行反坦克炮具備一定機動性,可以隨時轉移,但裝甲比坦克薄弱的多,火控相對也比不上坦克,畢竟造價差距擺在這里,否則自行炮就變成坦克了。
無論牽引和自行反坦克炮,大多都屬于直射火炮,基本在視距內(5KM內)作戰,逃跑時間短,往往來不及撤離容易被坦克摧毀。
自從1916年英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首次使用坦克以后,坦克與反坦克武器的發展日臻完善。當時,德軍用來對付英法坦克的主要武器是77毫米野戰炮。一次大戰以后,瑞典、德國等相繼發展了20毫米、37毫米、47毫米反坦克炮,由于當時坦克裝甲厚度只有6-18毫米,所以許多國家認為用37毫米反坦克炮發射鎢芯穿甲彈足以穿透坦克裝甲。
1941年,德軍將一輛蘇軍KV-1 型重型坦克圍困了3天,先是調了一個炮兵連,用6門38式50毫米反坦克炮向蘇軍坦克射擊,結果攻擊完全沒有效果,炮彈無法擊穿裝甲;
夜晚德軍又派12名工兵用炸藥炸,仍朱奏效;之后又用6 輛坦克進行轟擊,結果蘇軍坦克被擊毀。
后查明,雖先后發射了上百發炮彈,但只有2發88毫米炮彈擊穿了裝甲。
在二次大戰中,隨著重型坦克裝甲厚度猛增至70~100 毫米,反坦克炮的口徑也隨之增大到57~128 毫米,戰前那種認為37毫米口徑反坦克炮就能摧毀坦克的說法,在蘇軍KVI 坦克中彈百發未能擊穿的事件發生之后,便很快得以糾正。
二戰中,反坦克炮得以迅速發展,僅前蘇聯在1943年就生產了23200門,當時反坦克炮的初速就已達900-1000米/秒,穿甲厚度在1000米距離上可達70~150 毫米,有的可達200毫米(如前蘇1944年式),使用的彈種已有次口徑鎢芯超速穿甲彈、鈍頭穿甲彈和空心裝藥穿甲彈等,有的國家還配裝了自行反坦克炮。
戰后以來,對于是否發展反坦克炮出現了一些爭論,因為牽引式反坦克炮大都笨重,不如使用反坦克導彈靈便,自行反坦克炮又和坦克炮、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相似,所以象美、英等國就沒發展這種裝備,只有蘇、德、奧地利等國仍沿襲二戰時的傳統,繼續發展反坦克炮。
現代反坦克炮的水平和坦克炮水平差不多,口徑為90~125 毫米,初速最大為1700米/秒,直射距離1700米,最大射速12發/分,戰斗全重5噸,配用穿甲彈、破甲彈、碎甲彈等。
前蘇聯125毫米反坦克炮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在2000米距離上垂直穿甲厚度可達500毫米。
自行反坦克炮,簡單的說,就是能夠自行機動的坦克炮,一般來說,其擁有一個中等性能的底盤、輕型裝甲防御和一門大威力的坦克炮,能夠在常規距離內摧毀敵方的坦克。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坦克裝甲的厚度僅為6-25毫米,用步兵炮或野炮射擊即可毀傷坦克。戰后,隨著坦克的發展,專用反坦克炮應運而生。
20世紀20年代,瑞士制成高平兩用的20毫米自動炮,用于反坦克,初速為900米/秒,射速達300發/分,在1000米距離上穿甲厚度為15毫米。
1934年,法國裝備了37毫米反坦克炮,發射穿甲彈,初速為762米/秒,硬芯穿甲彈初速達1030米/秒,射擊距離500米時穿甲厚度為48毫米,超速穿甲彈的穿甲厚度為51毫米(當時坦克的裝甲厚度已達45毫米)。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中型坦克裝甲厚度為40~100毫米,重型坦克可以達到152毫米。
早期的反坦克炮和其他大多數火炮一樣,都是牽引式的,而且多為騾馬拖曳式。
畢竟那時候的汽車并不普及,更重要的是機械化戰爭的條件還不成熟,反坦克炮對機動性的需求并不高,在這種情況下發展自行反坦克炮并不能有效增加其作戰能力,反而會大大提高生產成本,得不償失。
一戰之后,很長一段時間世界軍備處于一個停滯階段,各種軍事理論和軍種裝備一直停滯不前,裝甲力量沒有突破性的發展,反坦克炮的發展自然也沒有太大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