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炸引信的作用特點是引信不接觸目標便能起爆,沒有延遲時間和觸發機構,完全依靠其敏感裝置來感應目標的存在、速度、距離、方向,在距目標一定的距離時即可起爆彈藥。
它的優點是能大幅度提高武器系統對地面有生力量、裝甲目標和空中、水中目標的毀傷概率,提高彈藥對各種目標的毀傷效果,減少彈藥的消耗量,對需要近距離爆炸的彈藥,如殺傷彈、破甲彈等,是最適用的引信。近炸引信的缺點是比較容易受干擾。
為了提高近炸引信與戰斗部的有效配合,增強引信的抗干擾能力和感覺目標與環境特性的能力,人們采取了各種技術措施,如將目標特性編碼技術、目標特性敏感技術和其他新技術、新原理融合,研制成功數字式編碼引信、目標敏感引信和多選引信,使近炸引信的性能得到極大提高
近炸引信的分類方法很多。按感受目標物理場的不同,近炸引信可分為無線電近炸引信、光近炸引信、聲近炸引信、磁近炸引信、電容感應近炸引信、靜電近炸引信、動壓近炸引信等大類。各大類還可以分成若干小類。
如無線電近炸引信按其工作波長的不同,分為米波、分米波、厘米波和毫米波無線電近炸引信等;按其工作體制(信息探測方法),分為多普勒、調頻、脈沖、脈沖多普勒、比相和編碼無線電近炸引信等。
光近炸引信可按光譜特性,分為可見光、紅外線和激光近炸引信等。
聲近炸引信可按工作的聲波頻率,分為次聲波、聲波和超聲波近炸引信等;按工作原理,分為動聲、靜聲、聲梯度、聲差動和線譜近炸引信等。
磁近炸引信按工作原理,可分為磁感應近炸引信、磁飽和近炸引信和磁膜近炸引信等;還可按感受不同的磁場參數,分為靜磁、動磁和磁梯度近炸引信等。
人們習慣上把無線電近炸引信以外的各種近炸引信統稱為非無線電近炸引信。
按作用方式,近炸引信可分為主動式(場源在引信上)、半主動式(場源既不在引信上,也不在目標上,由使用方專門設置和控制)、半被動式(場源既不在引信上,也不在目標上,且不受雙方控制)和被動式(場源在目標上)近炸引信四類。
按可控制的精度,分為一般精度和高精度近炸引信兩類。
此外,還可以按其他方法進行分類,如按配用的彈藥、配用的武器等分類。
近炸引信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30年代,人們最早利用聲、光、磁等物理場,研制成功聲近炸引信、光近炸引信和磁近炸引信等。
20世紀40年代才研制成功無線電、氣壓、靜電近炸引信。但最早裝備的近炸引信是主動式無線電引信(也稱為雷達引信),當時稱為可變時間引信。50年代又出現了紅外線光引信。
到60~70年代,隨著雷達、集成電路和遙控技術等高新技術的迅速發展,為研究激光引信、自適應引信、半智能乃至智能引信創造了條件,70年代末出現了自適應引信,90年代末出現了可識別敵我目標特性、接受環境信息和使用者指令,并能進行系統分析,自行選擇最佳作用時機的半智能引信。
在我國,近炸引信的研制工作始于20世紀50年代,1959年研制成功第一代采用電子管的無線電近炸引信,1967年研制出紅外線近炸引信。
70~80年代,相繼研制成功第二代晶體管無線電近炸引信、第三代集成電路無線電近炸引信、磁引信和聲引信。
英國在1940年發展出與雷達原理相同的無線電近炸引信的原型。美國參戰后,在美國科技及研究局之下完成無線電近炸引信的設計,并開始大量生產。
在二次大戰期間,美國一共生產了大約二千二百萬枚無線電近炸引信。
無線電近炸引信首次被派上戰場是1943年1月5日,輕型輕巡洋艦海倫娜在南太平洋以配有無線電近炸引信 的五吋火炮,成功擊落一架日軍轟炸機。
無線電近炸引信被視為盟軍的重要秘密武器,因此在初期一直避免在可能落入敵方手中的情況下使用,一直要到1944年,這限制才被撤銷。
無線電近炸引信的使用,令美國海軍的防空火力有效度大為增加。據戰后統計,美軍艦載防空火炮的主力,127mm炮使用無線電近炸引信時擊落每架敵機平均需要500發炮彈;
而使用常規炮彈時則要多四倍,即2000發。在戰爭末期防御RB神風敢死隊攻擊的火炮,大部份都得助于無線電近炸引信。
美國海軍部長佛瑞斯塔,曾稱贊無線電近炸引信的使用,令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得以大量減少人員及裝備的傷亡。
在歐洲戰場上,無線電近炸引信是英國在1944年成功阻擋德國V-1火箭攻勢的主要原因之一。
擊落V-1火箭防空火炮大部份都配備火控雷達及無線電近炸引信這兩種新發明。
按戰后統計,以無線電近炸引信擊落一枚V-1平均需要150發炮彈,但使用常規炮彈則需要約2800發。
除了被用在防空火炮炮彈,無線電近炸引信亦有被用在對地火炮,以及裝置在炸燀及火箭之上。
當中對地炮火使用了無線電近炸引信,可以無需觀察員指揮,炮彈自動會在地面上十至七十呎的高度爆炸。
炸出的碎片及強大壓力能殺傷地上無裝甲保護的人員,士兵就算是在散兵坑等臨時掩體內亦不能幸免。
在陸軍內,無線電近炸引信被稱為"POZIT"。在1944年底,德軍在突出部戰役中突襲盟軍。
美軍火炮在12月8日的惡劣天氣中首次使用POZIT,德軍沒有防備而傷亡枕藉。按事后估計,炮火的威力增加了約七倍。巴頓將軍當時稱,這種信管將改變戰爭的方法。
二次大戰中使用的無線電近炸引信,主要結構是使用彈殼為天線。引信內藏真空管無線電波發射器,通電后向外放出180至220兆赫的無線電。
當彈體接近反射物體時,部份電波被反射。隨著炮彈與目標距離減少,多普勒效應使反射電波在發射器的電流內造成200-800赫的低頻訊號。這信號經過過濾及放大。
當訊號強度超過一定限度時,便進行起爆。整個裝置要抵受火炮射擊時超過20,000倍地球重力的加速,與及每秒500轉的自旋,同時還必須小得可以安放在炮彈的彈頭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