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小顧老爺

  • 大榮風云錄
  • 言身寸廣魚昆
  • 3303字
  • 2019-02-24 09:28:08

永豐二十一年,集安縣。

年三十剛過七日,新年的喜慶還未散盡,空氣里還彌漫著淡淡的爆竹氣味,集安縣坊市的人卻漸漸多起來,寅時過半,坊市兩旁的攤位基本已經被占滿。

難以想象這天高皇帝遠的邊遠小鎮能有這般繁華似錦的模樣,要說四年前的集安縣,可不敢想如此光景。

永豐九年,皇帝令造皇家佛塔,所用木材皆出于滇南、云貴等地的密林,頭幾年佛塔由工部一手包辦,到了永豐十四年,朝廷的虧空已經到了難以彌補的地步,商雒建議將木料輸送承包給一些大商人,由他們幫朝廷運送,朝廷特許他們帶一定的私貨沿途販賣,當時縣禁還未開,其中的誘惑可想而知。

幾個江南的大商人很快就承包下來,木材砍伐的文書直接下發到地方,永豐十四年前這差使人人推,永豐十四年后這差使人人搶。

永豐十四年前,砍木歸地方管,運木歸朝廷管,地方不敢與朝廷為難,永豐十四年后,砍木仍然歸地方管,運木的卻變成那些富得流油的江南大戶,這里面的文章就大有可為了,畢竟對于那些大戶,錢是小事,誤了時間惹得皇帝龍顏大怒才是要腦袋的大事。

這種差使擺明了是塊肥肉,過一道手就是一層油,這些底層的小官升官的本事沒有,發財的本事個頂個精。而木料的出料口一般要選在靠水的地方,山高林密,大料很難從山里運出來,靠水,役夫可以將大料丟進河里,讓大料順著河飄到江里,再從大江里打撈上船,省時省力。

集安縣和其臨縣富秋縣就是這樣的地方,就地理位置而言,富秋縣還要更優于集安縣。

富秋縣土司甚多,民風彪悍,這些土司大多只是名義上臣服大榮,他們不上戶籍,不服徭役,不納稅,有時還會打劫路過的行客商旅,欠年更是會成群結隊的流竄到別縣打劫,集安縣民風雖然也彪悍,但生活的大多是漢民,官府還能壓得動,可惜離水不如富秋縣近。

大概是宮里催得急,出料的大頭還是壓在了富秋縣,集安縣分得些湯湯水水,可就算是湯水,也足夠一些人撈得盆滿缽滿。

集安縣撈得最多的是前縣丞何四保。

何四保,集安縣本地人,在集安縣當縣丞當了十幾年了,好不容易等前縣令致了士,他以為他苦媳婦熬出了頭,終于能升任縣令了,不料想一個京官從天而降,半道截了他的胡,這讓他深以為恨。

于是他和縣里的其他官吏以及大戶上下勾結,把京安來的書生縣令趙正修完全架空,永豐九年皇帝的命令出京后,他更是將出料的事一攬子攬了下來。

那段時間里何四保可謂是風頭無兩,其下爪牙眾多,魚肉鄉民,無惡不作,民眾苦不堪言,縣里幾乎沒人敢拂他的意,他又趕馬和宮里派的監工的公公扯上些許關系,這下省里也沒有人想動他了,真變成了一土窩里的皇帝。

大概是囂張日子過多了,這何四保終究是昏了頭。

也是壓榨得太狠了,集安縣終于激起了民變,永豐十七年,一個反民用鋤頭砸開了一個監工的腦袋,一幫反民便跟著鬧翻了天,最后甚至還把縣城給圍了起來。

眼看要釀成大禍,省都司趕緊派了一百戶兵駐過來。

反民是被鎮壓了,何四保也心虛了,他拿出錢一大筆錢準備去慰問一下百戶所百戶馬進財,希望他上報朝廷時用詞斟酌一下,把他給摘出去,不料這兵蠻子不識抬舉,當面拍桌摔碗,把他臭罵了一頓,賭了命要參他一本,何四保費了好大的力氣才把這參本壓了下來,心中羞惱可想而知。

七月,惱羞成怒的何四保竟然喪心病狂的收買巨匪麻十一乘夜攻擊百戶所,企圖報這一箭之仇。

土匪終究是土匪,烏合之眾怎么打得過訓練有素的官軍?一役下來,馬進財擊殺土匪三百余人,匪首麻十一被伏誅,只有少數土匪乘著天黑跑了出去。

這件事捅破了天,三司問審之下主謀何四保被誅滅九族;縣令趙正修御下不嚴,瀆職失察,被革職查辦。

也許是悔恨自己無能連累一方百姓,趙正修在離集安縣不遠的白山上修了一座簡陋的寺廟,取名曰白山寺,在那里剃度為僧,為本縣的百姓日夜念經祈福。

而唯一贏家馬進財因平匪有功升為千戶,駐扎在集安縣與富秋縣交界,防止兩地再次發生民變。

九月,吏部平調滇南布政司都事顧危為新任集安縣縣令。

說起這顧危也是個傳奇人物。

顧危,新德縣鄉紳顧友之之子,永豐元年,顧危隨其父顧友之從大興鎮歸鄉,中途被土族截殺,其父被殺,只有顧危和其母逃了出來。

顧危隨母流落到集安縣,其母亡故,顧危被恰巧路過的集安縣新任縣令趙正修收養。

顧危是個遠近聞名的神童,他兩歲時就能背得古文,五歲時就能做得七言,十歲就能寫得一手好駢文,之后的縣試、府試、院試他更是一路過關斬將,獨占鰲頭,成為整個滇南這么些年來第一個小三元,時年僅僅十三歲。

永豐六年,原禮部侍郎王之儒、原大理寺寺丞劉芳等被太子李表楨平反,恢復官身,下放到滇南,王之儒為滇南布政使,劉芳為滇南廣平府知府。

永豐十五年,顧危參加鄉試,一舉奪得魁首,成為解元,這是大榮朝史上最年輕的解元郎。顧危一下子出了名,每天前來拜會神童的人不計其數,拜媒求親的人都快把他家門檻踏破,同年九月,經劉芳引薦,顧危正式拜滇南布政使王之儒為師。

外有一省最高長官為師,手里握著“小三元”和“解元”幾個名頭,眾人原以為顧危在科舉這條路上一定是高歌猛進,金榜題名指日可待,不曾想他在春闈時栽了個大跟頭,只得了個三甲提名,同進士出身,一時間引得周圍人大嘆傷仲永。

永豐十六年,在王之儒的運作下,顧危被調配到滇南布政司任都事。

永豐十七年,何四保勾結土匪麻十一攻擊集安縣軍戶所,何四保被誅滅九族,縣令趙正修被革職查辦,戶部調任顧危為新任集安縣縣令。

當時的集安縣外有亂民,內有庸吏,已經被何四保禍害得不成樣子了,沒人看好這個十七歲的少年縣令能給集安縣帶來多大的變化,可這殘破的集安縣偏生讓他給救了回來。

剛上任,顧危便下令免除徭役,作亂的亂民只誅首惡,不連坐家族鄉里,協從者無罪,釋放回鄉。

他又派人逐村逐村地架施粥棚,安撫百姓,他經常親自去粥棚巡視,防止施粥的衙役中飽私囊或惡行傷人,他還帶著鄉里的里正、鄉老等提油提肉到遭災的百姓家慰問,大肆宣揚官民一家親。

之后他召集縣里大戶募捐,大戶紛紛響應,捐錢捐糧,其中以林家、段家、郭家出力最多。

百姓安撫好了,大戶的錢糧到庫了,顧危開始實行‘以工代賑’。

以工代賑第一個就是修豐年渠。

豐年渠是一條弓形的水渠,它從龍川江的上游引入,在集安縣境內拐個彎,再從龍川江的下游流出,有了豐年渠,再在豐年渠的基礎上修建水網,集安縣可灌溉水源就能大大增加。

第二個修的是縣里的馳道網。

顧危以大字報的形式向各鄉各里提出“要致富,先修路”、“大路修到家門口,幸福生活在招手”等種種口號,在一縣之尊的號召下,集安縣開始了轟轟烈烈的修路運動。

那段日子顧危帶著集安縣的領導班子吃住在工地,與民同吃,與民同睡,與民同苦,與民同樂,如此親政愛民,自然得到了集安縣民眾一致愛戴。

便利的水路網,使得大量的瘦田變良田,使得更多的荒地被開墾;馳道網的架設,使得集安縣的交通變得便利,其他鎮縣的山貨買賣慢慢集中到了集安,集安成了滇南山貨最大的集散地,而朝廷出木的重心,也由富秋縣慢慢轉移到了集安縣。

這么些年下來,運木的大商人們向地方政府交“少量”的維穩費、辛苦費,已經成了兩方心照不宣的潛規則,有了這個大來源,集安縣的財政慢慢變得充裕。

水路馳道貫通后,顧危向朝廷上書“耕伐并舉”。

集安縣內多丘陵,少大山,耕伐并舉,其意為免除集安百姓伐木的徭役,用“墾荒”代之。

昔日太祖制定“墾荒令”,規定誰家開墾了哪片地,墾出來的那塊地便是誰家的,如今水路網的貫通,使得集安的墾荒成了可能,丘陵低山,山腳可為平田,山腰可為梯田,山頂可種茶葉,以墾代伐,不僅能使百姓少了一樁徭役,還能使百姓的田產變豐厚,更能調動了百姓伐木的積極性,讓集安的產木量大大增加。

原集安縣縣令、現白山寺主持慈濟大師聽聞這件事后,答應愿意為本縣新墾田代繳三年田稅,這下,愿意墾荒的人更多了。

緊接著,集安開始實行與“以墾代伐”配套的“落戶令”。

集安新規,滇南想落戶集安者,遑論何族,出身何地,凡愿意取漢名,習漢字,尊漢禮,與漢人通婚者,集安縣縣府優先落戶,一日歸籍,新歸籍者享受和本縣原住民同等優惠政策。

這兩項政策的落實,使得大量的山地被開墾,大量其他縣的山民、土民落戶到集安,而且多是一些青壯,集安的人口慢慢多起來了,集安縣的經濟開始繁榮。

到現在,集安縣已經成了整個滇南首屈一指的經濟重鎮,而顧危,也成了集安縣百姓口中文曲星下凡的小顧老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强县| 广宗县| 遂平县| 鞍山市| 池州市| 峡江县| 济宁市| 平谷区| 禄丰县| 虞城县| 杭锦后旗| 汉沽区| 海晏县| 揭东县| 翁牛特旗| 安阳县| 榆社县| 荥经县| 承德市| 西丰县| 赤壁市| 石阡县| 修文县| 十堰市| 南乐县| 托克托县| 五寨县| 甘泉县| 渝中区| 会泽县| 镇安县| 上林县| 军事| 乐都县| 土默特左旗| 宁明县| 凭祥市| 长子县| 礼泉县| 株洲县| 淄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