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1章 (轉載)德國義務教育

  • 雨忍山椒魚半藏
  • 張胤龍
  • 2871字
  • 2020-02-12 18:26:59

1807年發生的一件大事,將普魯士帶有宗教色彩的義務教育引向了強調實用知識、重視國家民族和公民道德的國民義務教育正軌上。它產生的思想土壤是啟蒙運動后的民族主義和國民教育思潮。直接原因是1806年耶拿戰役中,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帶領的軍隊,不敵拿破侖率領的法軍,慘敗收場。隨后于1807年簽訂的《提爾西特條約》,普魯士損失了近半領土,原先統治的1000萬人,不足500萬人居住在普魯士新的國界內。因為割讓出去的省份都是肥沃之地,普魯士稅收急劇下降。1億巨額賠款以及縮減到4萬的軍隊規模使淪為拿破侖帝國附庸的普魯士“政治組織完全陷于崩潰”。

那是一個已經失去魔力的舊世界,對試圖利用這個千載難逢機會改造普魯士,拯救德國的德意志自由主義貴族和文化民族主義者而言,“這個流盡鮮血的國家要想繼續生存,就必須去適應時代的新要求,進行自我更新”,從何著手?腓特烈·威廉三世、將軍格哈德·沙恩霍斯特、哲學家費希特(他被一些人稱為德國國家主義之父)給出的答案是教育。

繪畫,描繪1807-1808年間費希特在法國占領軍嚴密監視下發表告德國民眾演講,他在演講中大談國家以普及教育為第一要義的重要性,把對德意志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新的國民教育制度上

如腓特烈·威廉三世所言,“這個國家必須用它精神上的力量來彌補它物質上的損失。正是由于窮困,所以要辦教育。我還從未聽說過一個國家是因為辦教育而辦窮了的,辦亡國了的。教育不僅不會使國家貧窮,恰恰相反,教育是擺脫貧困的最好手段!”沙恩霍斯特也認為,“普魯士要想取得軍事和政治組織結構上的世界領先地位,就必須首先要在教育與科學的世界中取得領先地位”。

1807-1808年間,費希特在法國占領軍嚴密監視下發表了一系列告德國民眾的演講,大談特談國家以普及教育為第一要義的重要性,他把對德意志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新的國民教育制度上,遙想如果認真貫徹落實教育規劃,“從現在起到二十五年后,社會上就不會再有窮苦無告的人,也不會再有流氓和犯罪分子了。國家也無須再支出大量經費去建立獨立的軍隊了;因為所有人民都是為保衛祖國而生,為保衛祖國而學;國家有了這樣人民武裝力量,就將無敵于世界”。

有人描述費希特的講演使德意志人民“受到了自宗教改革以來從未經受過的震動”,義務教育成為拯救國家于異族統治,無敵于世界的利器。耶拿戰后十年間,普魯士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教育改革,廢止普魯士農奴制度,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鼓勵人民參與政治,喚醒民族主義情感,實施地方自治,改組中央政府機構等。

威廉·馮·洪堡1809年受命負責“文化和公共教育”部分的改革,在職僅一年多時間,建立起來的一整套教育制度卻奠定了普魯士未來一個世紀教育發展的基礎。就初等教育而言,洪堡推出了兩項突出性改革:一、在小學逐步推行裴斯泰洛齊教學方法,使“孩子在受教育的時候始終完全理解他正在聽到的、說的、做的事情為什么是這樣的而不是別樣的”;二、發展與此相關的師范教育。

19世紀版畫,中坐抱小孩者為著名瑞士教育家和教育改革家裴斯泰洛齊,1809年,威廉·馮·洪堡受命在普魯士推行教育改革,開始在小學推行裴斯泰洛齊教學方法,使“孩子在受教育的時候始終完全理解他正在聽到的、說的、做的事情為什么是這樣的而不是別樣的”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被費希特認為是能與馬丁·路德并列的普魯士“民族救星”。引進裴斯泰洛齊教學方法之前,德國學校對適齡兒童的教育方式既不完善又呆板,“兒童一個接一個地走到教師所坐的桌子邊受教。教師每次寫出一個字,并說出其名稱;兒童則跟著念”。師生雙方通常是機械的模仿關系,兒童怕老師,老師教出的小孩可以結結巴巴地背誦經文、贊美詩等,但對那些僅靠死記讀音的詞的真正含義,幾乎完全不了解。然而,在裴斯泰洛齊的學校里,實地考察過的人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幾乎整個使用口頭教學,很少會用到書,教師一直與孩子們在一起,不停地談話,提問題,解釋,重復。“在此過程中,學生與教師結成了非常親密的關系。他們的能力,所有的才能、傾向都導向發展觀察力??孩子們看起來都很健康,心滿意足。”參觀者對學生身上表露出來的智力和活力深深震驚。

為了重建小學教育體系,普魯士公共教育司曾兩次派遣青年教師去瑞士學習裴斯泰洛齊的教育經驗,1815-1840年間,裴斯泰洛齊的追隨者又按照他的原則興建和組織了很多所師資培訓學院,初等學校師資數量和質量得到發展。有數據顯示,1816年,普魯士共有20345所小學,配備教師21766人,學齡兒童入學率為60%,30年后,各類小學達到24044所,教師增至27770人,1848年的入學率達到82%。

“義務教育先行”成就頭號強國

到威廉一世成立德意志帝國,俾斯麥主政期間,德國的初等教育機構模式已逐漸確定下來。初等學校分初、高兩級,每級4年,計8年,兒童6歲入學,14歲結業,此為強迫實施的義務教育。1872年制定和公布的《普通初等學校和師資培訓學院的管理規章》(簡稱《一般教育規定》)里,教學內容涵蓋歷史、地理、自然科學、德文名著、民族詩人主要詩篇,外語選修課(一般都是法文)、繪畫、歌詠、體操、縫紉、家庭工藝等,數學課不僅講授小學、分數,對數、二次方程,平面幾何和立體幾何也包含在內。

《一般教育規定》的主旨在促進學生理解力和思考力的發展,“通過由政府嚴格控制的學校,抵制革命思想的流傳,訓練忠順而勇于戰陣的國民”,德語和宗教一樣受到重視。師資已不再依賴教會神職人員,視察學校的職權也由政府接管,教會牧師只是受政府委托對學校進行視察,政府可隨時撤銷委托。隨著政府越來越鼓勵地方教育當局加強對學校管理,強迫義務教育越來越世俗化。

到19世紀末,德國未達到讀寫水平的兒童僅占0.05%,同期英國為1%,法國為4%。德國的普及義務教育程度,遠遠領先于歐洲其他國家。德國所招新兵文盲率從2.37%(1875年)降至0.15%(1895年),到1910年時只有0.02%,以至于1899年,德國艦隊訪問西班牙時,當地人竟驚訝于德國水手們個個都能閱讀他們收到的郵件。

需要注意的是,平民子弟雖能接受義務教育,但只有貴族和有產者子弟才能通過文科中學學習升入大學,接受高等教育。1900年左右也只有6%-7%的學生升入中學學習,進入大學學習者更少。這與德國雙軌制教育傳統有關。當年腓特烈大帝頒布《普通學校規章》時,曾特意提到,“富足之家的家長,可一如既往,為其子女聘請家庭教師,但不得誘使尚不能學習高級課程的別家子弟脫離正規學校,以參加其家庭初等教育”。

建立令人滿意的國民教育制度,強迫兒童義務教育,讓德國走上了異于英法的發展路徑——教育革命-政治革命-工業革命,也讓這個“義務教育先行”的國家快速成長為19世紀歐洲大陸的頭號強國。事實上,1832年基佐成為法國公共教育部長后,就曾派遣庫森去普魯士學習當時全歐洲最優秀的教育體制,但直到1881年6月,法國教育部長費里制定《費里法案》,規定國民教育義務性、免費和世俗化原則,兒童的義務教育年限(6-13歲),小學的教學科目,這才奠定了法國現代初等教育制度的基礎。英國國會于1870年通過的《初等教育法》,規定對5-12歲的兒童實施強迫的初等教育,也讓這個保守、傳統的國家有了公立學校。進入20世紀后,普及義務教育已成各國共識,義務教育褪下“宗教色彩”,趨于世俗國家化,由付費走向免費,人人得以受教育。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兴市| 讷河市| 香港 | 聂拉木县| 枞阳县| 华容县| 黄骅市| 阳新县| 隆子县| 泰顺县| 开封县| 万安县| 墨玉县| 南宫市| 苗栗市| 探索| 宝丰县| 马山县| 孝义市| 宣恩县| 新化县| 水城县| 平罗县| 黔南| 汉沽区| 镇雄县| 雷州市| 长葛市| 鸡东县| 武穴市| 颍上县| 松阳县| 红桥区| 桂阳县| 和龙市| 翁牛特旗| 玉环县| 宜兰市| 商水县| 博客| 永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