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的交友之道
朋友關系始于何時,難于考證。按“亞圣”孟子的說法,至少在商的始祖契的時代,就有了朋友這種非血緣的人際關系。契受圣人之托,教給人們處理五種人際關系的行為準則,也就是“五倫”,即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從史料上看,商代社交禮儀已滲透到社會生活中的各個方面。記載周代禮儀的書籍《周禮》(原名為《周官》,亦叫《周官經》,傳為周公旦所作)的出現,標志著周代社交已經達到了系統完備階段。在這一時期,禮儀的特征已從單純祭祀天地、鬼神、祖先的形式,跨入了全面制約人們行為的領域,禮的內容主要體現在社交中的“王禮”(即分別用于祭祀、冠婚、賓客、軍旅和喪葬的“吉禮”“嘉札”“賓禮”“軍禮”“兇禮”)中。這些禮儀內容,對后世人們的行為規范、人際交往以及社會公德的形成,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到了先秦時期,朋友關系受到普遍重視。各種典籍中都有關于交友的論述和記事。比如:《周易·乾卦》中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意思是同樣的聲音能產生共鳴,同樣的氣味會相互融合,即同類的事物相互感應;《周易·系辭上》中的“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與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往不奉承討好,與地位比自己低的人交往不輕慢高傲;《論語·學而》中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的事嗎?《莊子·山木》中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意思是君子淡泊而心地親近,小人以利相親而利斷義絕,等等。從交友的必要性,交友的原則,到交友的快樂,以至絕交時應注意的問題,都談到了。這說明當時人們把交友作為社會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春秋戰國時期,自從“士”這個階層出現并日益活躍以后,人才的流動達到高潮。這些士人為求名利和實現自身價值,常常遠離本土,遠離父母兄弟,在沒有血緣關系的人群中尋找知音、知心或互利互幫的人。于是朋友成了一種重要的人倫關系,也逐漸形成了處理朋友關系的道德原則。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遠離故鄉,四海奔波的人,不僅需要物質上的幫助,行動上的支持,還需要精神上的理解、關心和同情。
先秦時期的朋友交往豐富而多彩,留下了許多佳話。俞伯牙與鐘子期即為生動一例。伯牙鼓琴,子期聽之,二人通過琴音結為知己。后來鐘子期死,知音絕,伯牙崩弦絕響,終身不復鼓琴,這是千古稱頌的知音之交。這種朋友關系超越了功利,也超越了道德,進入到高雅的審美層面。它與一切利害無關,是純粹的精神和心靈的交流。這種朋友非常難得,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齊國的管仲與鮑叔牙,也是知心之交的經典范例。管仲是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擔任齊相40年,幫助齊桓公成就霸業。鮑叔牙才能雖不及管仲,但有知人之明。他們從小是朋友,相知一生。在管仲最困難最危險的時候,鮑叔牙毫不猶豫地予以幫助。他們二人商定,各追隨輔佐一位齊國公子。管仲輔佐公子糾,鮑叔牙輔佐公子小白。在繼承王位的爭奪戰中,管仲奉公子糾之命,追殺堵截小白。一箭射中小白的衣帶鉤,差點要了他的命。小白繼位為齊桓公,對管仲恨之入骨,欲殺之而后快。鮑叔牙說服齊桓公,不僅不殺管仲,還任命其為相。他們二人,可謂莫逆之交、善者相交、君子之交、淡水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