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企業跨境電商運營
- 陳道志
- 4292字
- 2019-02-12 18:05:40
2.我國跨境電商的前世今生
對于跨境電商在我國的產生和發展,我們不妨先從兩個現實中的案例入手,對這一經濟現象進行分析,并對其在我國的發展脈絡進行梳理。
小A出生在河南許昌的一個小村莊,在上高中之前,互聯網是一個未知而神奇的東西。之后,小A到縣城上了高中,開始接觸網絡才知道了馬云、阿里巴巴,對于能夠改變一些傳統模式的電子商務,小A覺得很神奇。高考時,小A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某翻譯學院電子商務專業,通過對課程的掌握,他已經不甘心單純的學習,而是盤算著自己利用互聯網做點什么。
2012年8月,小A老家的辣椒進入了采摘季,但是出現了滯銷的情況,8毛錢一斤的辣椒眼看就要爛在地里。同時,翻譯學院所在城市的辣椒批發價是2元一斤,超市、菜場賣到了4元一斤。于是,小A的第一個創業項目“易菜蔬”誕生了,屬于蔬菜的O2O形式,用戶在網上下單,小A從菜農那里進貨,然后為用戶配送。由于小A對資金和配送貨的能力有限,他的第一個創業項目并不順利。
結束“易菜蔬”的運營之后,小A收拾好心情,又開始尋找其他商機。通過對國內電子商務競爭“白熱化”的分析,這一次,他將目光轉向跨境電商——將“中國制造”賣到國外去。小A想到了老家許昌:那是全國最大的假發生產地。于是,小A開始尋找假發貨源,并最終將此作為自己的主打產品。3家網店,6個人來做,這是小A團隊目前的工作狀態。其中,兩個人負責商品的采購、進貨,一個人負責售前、售后服務,一個人受理訂單,剩下的一個人負責更新、發布產品。除了小A和合伙人,剩下四個人都是小A的學弟、學妹。小A創業成功了,也給這些人提供了就業的機會。現在,小A的產品已經賣到了美國、俄羅斯和巴西。未來,小A想打造自己的品牌,最終建立了獨立的跨境電子商務平臺。
小A的貿易活動和模式屬于傳統小額外貿在線交易,是跨境電商的初級階段。下面再來看看敦煌網的模式。
敦煌網以交易服務為核心,在免費為買賣雙方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的基礎上,主要提供物流、支付、翻譯等服務,通過整合產業鏈,為買賣雙方順利完成在線交易奠定了基礎。敦煌網在盈利模式、支付模式、運營模式和物流技術模式上有自己的一套“打法”:在盈利模式上,買家和賣家都可以免費注冊成為網站會員,交易達成后,按照交易額向買家收取一定比例的傭金作為服務費,傭金的比例通常是交易額的3%—12%,傭金比例隨行業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支付模式上,通過支付合作機構,為買家提供眾多國家的銀行轉賬賬戶,買家只需通過電子銀行向指定銀行賬戶轉賬即可完成付款,并可免除跨國轉賬手續費;敦煌網的運營模式新穎,它采用第三方擔保模式,即平臺不僅作為展示產品的界面,還作為參與者,參與到交易中,對交易的全過程進行監督,并為賣家代付收貨款,在買賣雙方出現糾紛時,出面進行調解等;在物流技術模式上,其針對美國市場的海外直發服務,縮短了海外買家的到貨時間,這是敦煌網提供的一項整合跨境物流、海外倉儲、當地物流等綜合服務。
敦煌網“從成功訂單中收取傭金”的盈利模式打破了以往的傳統電子商務“會員收費”的經營模式,既減小企業風險,又節省了企業不必要的開支,同時避開了與B2B阿里巴巴等的競爭。
從小A到敦煌網,我國的跨境電商顯然已經是飛躍式發展了。
就我國的跨境電商而言,“跨境電商”這個概念應有廣義與狹義兩種含義。狹義的專指通過電子商務平臺(含自建)進行商品展示與推廣、交易磋商、訂單達成、支付與結算、物流追蹤、售后服務與糾紛處置,實現分屬于不同關境的交易主體完成交易的一種國際商業活動,是一種特殊的國際貿易,或外貿零售業務。與傳統外貿活動相比較,呈現小批量、多批次、物流時間短、物流成本高、價差大等特征。廣義的除了狹義概念外,還包括“互聯網+傳統外貿”的形式,即依托電子商務平臺尋找到目標客戶,并依賴傳統手段完成國際貿易的活動。因此也可以通俗地說,狹義的跨境電商專指依托網絡平臺開展的外貿零售活動,廣義的跨境電商則包含了“零售”與“批發”兩種形式。下面,我們就從廣義與狹義這兩個維度來看看我國跨境電商的前世與今生。
●我國跨境電商的前世
基于跨境電商的廣義與狹義兩種含義,我國跨境電商的前世應該包括廣義跨境電商的初始形態和狹義跨境電商的初始形態兩個部分。先來看看廣義跨境電商的初始形態。
廣義的跨境電商在我國可追溯到1999年上線的阿里巴巴網站,這是現今阿里巴巴集團早期唯一的電子商務平臺或者說產品。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倡導的“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以及馬云在創辦阿里巴巴之前所構想的“要將全世界的商人都聯合起來”,正是基于這個網絡平臺。按照現在的說法,這種平臺就是“互聯網+”,該平臺可謂“互聯網+國際貿易”的模式。但包括馬云在內的業內和業外人士以及社會各界專家學者都沒有能夠將這一經濟現象給予精準的定義,僅是籠統稱為“電子商務”。直到該平臺運行近10年后的2008年—2009年,阿里巴巴才將其定義為“電子商務外貿”,學術界隨后也有“外貿電商”之說。
實際上,這一平臺僅僅只是為傳統國際貿易提供了一個交易磋商的渠道,交易的達成及實施還必須依賴傳統方式與方法,與隨后上線的環球資源、中國制造、慧聰網等幾大平臺一起,被逐步概括為廣義的跨境電商平臺。這一類電商平臺在平臺功能上基本相似,均定位為傳統外貿企業尋求客戶資源,上線的時間普遍較后期出現的在線外貿交易平臺要早,因此也可統稱為跨境電商的初始形態。
再來看看狹義跨境電商的形成,這個形成過程其實是一個從“國際版淘寶”階段到完形階段的過程。
2003年,國際電商巨頭eBay(電子灣、億貝、易貝,是一個可讓全球民眾上網買賣物品的線上拍賣及購物網站)以并購方式進入中國市場;次年,敦煌網上線。這兩大平臺從交易形式上與當時阿里巴巴擬主推的新平臺淘寶網類似,矛頭也一致指向了阿里巴巴當時的兩個主要電商平臺(或產品)阿里巴巴網站和淘寶網。敦煌網創始人王樹彤女士被譽為“挑戰馬云的女人”,eBay(中國)高管也公然宣稱要扼殺正處在襁褓中的淘寶網。兩大平臺在交易形式上與淘寶網類似,但市場定位卻不盡相同:敦煌網很明確地定位為將中國產品以零售方式賣到境外;eBay(中國)則仍然沿襲其在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做法,打破地區與國家界限,以零售方式實現商品的無障礙流通。
隨后又出現了眾多類似的平臺,如阿里巴巴速賣通、蘭亭集勢等,但總體上,這一時期的跨境電商平臺僅局限于以零售方式外銷,被業界形象地稱為“國際版淘寶”。尤其是阿里巴巴速賣通于2010年上線后,這一說法更是被廣泛接受。
2006~2007年,出現了依托境外電商平臺進行進口商品消費的活動,被稱之為“海淘”“代購”。隨后,中國本土也應運而生了專門提供境外商品選購的網絡平臺,如洋碼頭、跨境通、萬國優品等,國內消費者可通過這些電子商務平臺實現足不出戶逛遍全球商超。
這些平臺的出現,從形態上完善了跨境電商,實現了零售業的無國界運行。至此,狹義的跨境電商形態才得以完全形成。
無論是狹義的還是廣義的跨境電商,到2014年應該至少走過了10個年頭。但在實際經濟生活中,2014年卻又被廣泛定義為“跨境電商元年”。這一說法之下又隱含哪些玄機呢?首先,這一說法很明顯是取狹義跨境電商之意。從廣義上講,中國跨境電商始于1999年,其運行模式從一開始就得到了社會普遍認可并被普遍接受。在法律與政策層面沒有值得推敲的地方。因此,很顯然,“2014年為跨境電商元年”不應該是指廣義的跨境電商,而是指狹義的跨境電商。其次,之所以有“跨境電商元年”之說,是基于狹義的跨境電商在此前近10年間,從法律和政策層面都沒能取得地位,其原因是通過電子商務平臺以零售業態存在的交易形式在政策層面還沒有被給予明確許可。
2013年8月,國務院發布了《實施支持跨境電子商務零售出口的通知》;2014年2月,海關總署發布公告,增列海關監管方式代碼9610(全稱為跨境貿易電子商務),特別是2014年5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鄭州跨境電商產業園區進行考察之后,狹義跨境電商才得以“驗明正身”“立牌坊”,以往“私底下”的經濟活動才得以見天日。正因此,這一時期也可概括為跨境電商的定性階段。
●我國跨境電商的今生
經過若干年的發展,我國跨境電商大大超過以往。2017年,國家對跨境電商現狀及未來發展非常關注,先后提出了“一帶一路”“海上絲綢之路”等國家經濟發展大戰略。在政策、制度方面,完善了海關、商檢、財稅等各項文件;在體系方面,商務部提出建100個海外倉,提高貿易各環節便利化水平;在配套設施方面,物流、支付配套環境日趨完善,目前有超過200家企業境外設海外倉,數量超500個。
從實際情況來看,跨境電商已經成為我國外貿增長的重要動力。商務部關于2017年上半年中國跨境電商的數據顯示,我國跨境電商的交易規模為3.6萬億元,同比增長30.7%。其中,出口跨境電商交易規模2.75萬億元;進口跨境電商交易規模8624億元。此外,我國電商年度報告內容顯示,從全球范圍的電商發展情況來看,我國電商絕對規模大,占了全球市場份額的40%。2016年,我國網購規模(不含服務)達到7500億美元,比排名第二的美國(3121億美元)、第三的英國(1500億美元)和第四的日本(900億美元)加起來還要多得多。
而艾媒咨詢最新發布的《2017上半年中國跨境電商市場研究報告》所顯示的相關數據也與上述大致相同。下面,我們不妨來看看艾媒咨詢的這份報告對2017上半年中國跨境電商的市場情況的分析。該項分析具體包括三個方面,如表1—2所示。
表1—2 艾媒咨詢對2017上半年中國跨境電商市場情況的分析

從上述艾媒咨詢報告的分析不難看出,我國跨境電商整體發展環境向好。另據浙江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中非國際商學院獨家編寫發布的《跨境出口零售電商大數據月度分析報告(2017年11月)》,“雙十一”“黑五”及圣誕預熱的到來使得群眾購買欲望高漲,Wish全站行業11月較10月平均增長21.35%。
高速增長的背后,我國電商“走出去”都去了哪里?我國電商平臺在國外的接受度如何?在“走出去”方面,可以說全世界都有中國電商的身影,阿里巴巴全球速賣通已經覆蓋全球230個國家。在中國跨境電商主要出口地中,美國、歐盟、東盟位居前三。而在出口渠道中,亞馬遜占據了絕對主導地位。至于我國電商平臺在國外的接受度,則是越來越高的。比如在俄羅斯,中國的速賣通已經成為訪問量最高的電子商務網站。俄羅斯跨境網購業務的構成中,中國已占半壁江山,在東南亞排名前四的電商平臺中,除亞馬遜之外,其他三大平臺都有來自中國的投資。
跨境電商作為近年來多項政策的受益者,且伴隨著“一帶一路”和“互聯網+”的趨勢,成功實現了快速發展,未來有望將有更多有利于出口跨境電商的政策出臺,出口電商將繼續其快速發展的勢頭。中國跨境電商正在大發展,政府、企業及相關機構應抓住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夯實基礎,實現穩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