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高適

高適(704—765),字達夫,渤海蓨(今河北滄州)人,后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世稱“高常侍”。高適與岑參并稱“高岑”,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紛紛

別董大二首(其一)

唐·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注釋

董大:指董庭蘭,是當時有名的琴師,在其兄弟中排第一,故稱“董大”。

黃云:天上的烏云,在陽光下,烏云是暗黃色,所以叫黃云。

白日曛(xūn):太陽暗淡無光。曛,即曛黃,指夕陽西沉時的昏黃景色。

誰人:哪個人。

君:你,這里指董大。

 

簡析

這首詩為高適與董大久別重逢,經過短暫的聚會以后,又各奔東西的贈別之作。當時兩個人都處在困頓不達的境遇之中。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這兩句以其內心之真,寫別離心緒,以胸襟之闊,敘眼前景色,真摯動人。落日黃云,大野蒼茫,只有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日暮黃昏,且又大雪紛飛,在北風中,只見天空中的大雁,出沒寒云。頭兩句借景抒發內心憂郁之情。“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兩句是對朋友的勸慰:此去你不要擔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個不知道你董庭蘭啊!這句安慰之辭與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津若比鄰”有異曲同工之妙。

 

背景

這首送別詩當作于唐玄宗天寶六年(747),詩人送別的對象是著名的琴師董庭蘭。當年春天,吏部尚書房琯被貶出朝,門客董庭蘭也離開長安。當年冬天,高適與董庭蘭會于睢陽(故址在今河南商丘南),寫了《別董大》二首。

 

名家點評

〔清〕周珽:上聯具景物凄慘,分別難以為情。下聯見美才易知,所如必多契合;至知滿天下,何必依依爾我分手!就董君身上想出贈別至情。妙,妙。(《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清〕徐增:此詩妙在粗豪。(《而庵說唐詩》)

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塞上聽吹笛

唐·高適

 

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注釋

胡天:代指胡人居住的地方。

羌笛:樂器,樂聲高亢悲涼。

戍樓:邊塞駐軍的瞭望樓。

梅花:指樂曲《梅花落》。

關山:泛指關隘山嶺。

 

簡析

此詩用明快的基調和奇妙的想象,描繪了一幅優美動人的塞外風景圖。

“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開篇寫景。草原上的白雪已經融化了,日暮時分,寬廣的胡地上,牧馬人和馬群的身影從夕陽中馳來。到了夜間,月光明亮,詩人忽然聽得戍樓之間傳來哀怨的羌笛聲。白雪、草原和馬群,月亮、羌笛和戍樓,詩人將邊塞不同的意象排列在一起,看似無心卻別有新意,語言簡單精練,又呈現出渾然天成的自然美。

“借問梅花何處落”,《梅花落》本是羌笛吹響的曲調,但詩人以實寫虛,由曲子設想出梅花的真實的意象。“風吹一夜滿關山”,梅花本是虛景,關山是實景,詩人又以虛寫實,虛實轉換之間,梅花好似征人的愁思,鋪滿了關山這個愁地,手法巧妙,給人以深長雋永的余味。

 

背景

此詩為高適在邊關所作,以《梅花落》的樂曲貫穿全詩,既寫笛聲,又表達征人思婦的思親之情。

 

名家點評

〔明〕唐汝詢:落梅足起游客之思,故聞笛者每興味。(《唐詩解》)

〔清〕黃生:同用落梅事,太白“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是直說硬說,此二句是婉說巧說,彼老此趣。(《唐詩摘鈔》)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垣县| 青河县| 丰镇市| 关岭| 城固县| 晋州市| 上饶县| 维西| 竹溪县| 南通市| 肇州县| 墨脱县| 聂荣县| 垦利县| 盘山县| 右玉县| 施秉县| 巴林右旗| 塘沽区| 东山县| 梓潼县| 肥西县| 武定县| 勃利县| 怀远县| 广饶县| 洞口县| 宣恩县| 安远县| 金昌市| 朔州市| 依兰县| 缙云县| 景德镇市| 昌乐县| 常宁市| 临泽县| 青铜峡市| 郓城县| 漳平市| 佛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