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在穿越之前受影視劇的影響,對中國古代皇帝的權力一直有一種錯誤的認識。
在后世的宣傳中,封建帝王們似乎有著毫無約束的權力?;实蹅兙拖裉旖荡笊褚粯?,只要動一動手指頭,就可以掃清一切不合理的丑惡現象。
然而當朱慈烺穿越到了明代之后,才發現這個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絕對的權力。
所謂的至高無上的皇權,在針對某個個體的時候或許是不受約束的,但是在面對既得利益階層的時候往往顯得十分蒼白無力。
商稅,就是明代皇權與東南官僚資階層角力的一大戰場。
朱慈烺在穿越之后,曾在皇宮中遍查老檔,并且以聊天的名義尋訪了幾位萬歷年間去東南收過稅的老太監,對于商稅一事做了較為深入的調查研究。
和其他朝代不同,明朝在開國初期,商業被元朝掠奪性的破壞,所以明太祖朱元璋為了恢復商業,宣布對大部分商業免稅,即使征收商稅也很輕,凡商稅,三十而取一,過者以違令論。
到了萬歷年間,工商業發展迅猛,同時萬歷三大征導致了國庫匱乏。
在這種情況下,萬歷皇帝自然就把主意打到了商稅身上。然而收稅的過程卻并不順利,朝堂之上的文官們對此表示強烈反對和抵制,認為應該堅持祖制,朝廷不應“與民爭利”。
萬歷皇帝雖然不上朝,但卻并不是任人忽悠的羊牯。他當然知道,文官們口中的“民”不是普通的平頭百姓,而是特指他們這些官僚資本家。
說來這么一個龐大頑固的官僚資本家階層,還是大明朝廷自己培養出來的。
當初大明建國的時候,明太祖朱元璋因為善財難舍,給官員們的工資定的極低,這就導致了給朝廷當官不僅賺不了幾個錢,甚至往往還要虧本。這天底下從來沒有讓人打白工的道理,既然給不了錢,那就給特權好了。于是明代的官員們就擁有了各種免稅,免罰的特權。與此同時,因為吏治的原因,普通的商家和農戶又不免受到下層官吏們的各種盤剝。
這一來一去,導致的結果就是在大明想要賺錢,要么家族里有人當官,要么就要給官員按時上供。對等的,這些拿了錢的官員也會給予商人們以保護。
至于商稅?不好意思,大家表示沒聽說過。
本來大家吃著火鍋唱著歌,開開心心把錢賺,小日子過得不要太爽,結果萬歷皇帝突然來插一腳,這大家能忍嗎?
文官們從各個角度抨擊,反對,商稅的征收。不僅如此,文官們還開始攻擊萬歷皇帝個人,著名的《酒色財氣疏》就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的。這也是明代文官慣用的手段——說理說不過,就搞人身攻擊。
既然文官階層拒不合作,那萬歷皇帝就只能信用宦官。萬歷的對策就是向全國各地派出太監,在各地設立稅監收取商稅和礦稅。
然而皇帝伸張自己權力的觸手很快就被文官們剁掉了。派遣到各地的宦官們不是被查出黑歷史,就是與當地“不明真相”的無辜群眾發生矛盾,或被驅逐,或被打死。
萬歷皇帝大費周章的收稅,結果一年收取的工商稅才不過幾萬兩銀子。這中間的錢是被太監們貪污了,還是壓根就收不上來,朱慈烺就不得而知了。
就這樣,皇權和東南官僚資本圍繞著商稅展開的斗爭貫穿了整個萬歷中后期,并且延續到了天啟年間。
天啟年間皇權的代表人不用說,自然就是大名鼎鼎的九千歲魏忠賢魏公公了。
對于這位魏公公,朱慈烺是深表同情和遺憾的。
在很多時候,朱慈烺都無法理解自己的父皇。就比如殺魏忠賢這件事,在朱慈烺看來就是得不償失的行為。魏忠賢不過是皇室的一條忠犬,為了執行皇權收稅的意志,不惜和整個官僚資本為敵。在這種背景下,魏忠賢不可能對皇權造成威脅,反而是只有依附皇權,魏忠賢才有活路。
結果崇禎一上臺第一件事就把魏忠賢給廢了,隨后,商稅,礦稅被停罷,萬歷天啟經營兩代的各地稅監全部被召回,皇權和官僚資本的斗爭以皇權的徹底失敗而告終。
政治斗爭這種事情,講究的就是一個“勢”字。自己的皇帝老子把場子都輸光了,這就形成了一種“敗勢”。沒有人會站在失敗者的一邊。這就導致朱慈烺想要重新收稅變得比他的祖宗萬歷皇帝更加困難——因為除了東宮軍之外,沒有其他的支持者愿意站在落敗的皇權一邊。
這也是為什么,朱慈烺要如此費盡心機,拐彎抹角的拉攏河南的商家,甚至為此放出皇店和茶馬貿易的利益來交換他們對自己的支持。
政治的本質,就是利益的博弈和交換,想要收獲,必然就要先付出,他的父皇不懂的這些,朱慈烺作為一個在商海打拼多年的老油條不能不懂。
至于為什么要把利益給河南商家,而不是給商稅的主要阻力——東南官僚資本,這也是朱慈烺深刻考量之后的結果。
河南深處內陸,距離這個時代最賺錢的海上貿易以及圍繞著大運河的南北貨貿易都有一定距離。同時河南的人口又足以支撐起一定規模的本地工商資本。這樣的資本無疑最適合作為盟友。
東南勢族則不然。
把持著大運河和海貿的他們,不僅有著皇室無可比擬的資本,還掌握著朝堂和民間的話語權。對于他們而言,與皇室合作的利益遠不如將皇權關進籠子的利益大。這也是為什么這一時期的東南思想界涌現出了大量的虛君共和的思想。
是的,你沒看錯,在明代就已經出現了虛君共和的思想萌芽,并且這種思想是可以公然印成書冊傳播的。
和這個時代的皇權支持者們所認為的不同,朱慈烺從來沒有把李自成和滿清政權當做對等的敵人。真正可怕的敵人就是東南的這些勢家。朱慈烺堅信,如果沒有滿清和李自成,大明皇室最好的下場就是君主立憲,如果遇到作死的皇帝,上斷頭臺也不是沒有可能。
畢竟大明已經有不止一位莫名其妙死亡的皇帝了,這其中就包括落水而死的天啟皇帝。
很明顯,朱慈烺不想被“落水”。
別看朱慈烺現在威風八面,手下有一萬多死忠能戰的東宮軍,而且還有虎大威,方國安,楊德政等舊軍閥的支持。
在政治上,朱慈烺虛弱的像一個嬰兒。只要東南勢家愿意,他們可以有一千種辦法讓朱慈烺的政令過不了長江。
更為可怕的是,東南勢家們掌握了筆桿子和儒家經典的解釋權。一旦自己貿然和他們全面開戰,他們隨時可以否定自己的合法性。
朱慈烺從來不覺得,一群連皇權的合法性都敢否定的人,在利益面前會承認自己這個皇太子。
所以朱慈烺現在不僅需要在軍事上建立屬于自己的嫡系部隊,更急需尋找政商兩界的盟友,建立自己在政治上的基本盤。
他的第一步,就是拿出皇店的利益,從經濟上將自己和河南的資本家們做一次捆綁,這第二步就是要在政治上對資本讓步!
朱慈烺面對著吳偉業等人的強力反彈,并沒有發怒,更沒有呼叫殿外的士兵,反而有如明君一般,起身扶起幾位“君子”,臉上掛著春風一般的笑容說道:
“諸位大才冤枉孤了,冤枉孤了,孤的話還沒有說完呢?!?
這三人之中,冒襄的脾氣最大,梗著脖子說道:“殿下慎言!這世上只有冤枉的臣子,何時有過冤枉的太子!”
朱慈烺不以為忤,哈哈笑道:“先生莫急,且聽孤為大家細細道來。”
朱慈烺不再理會幾位“才子”,轉向在場的河南籍商人們,大聲說道:
“孤的商稅分成兩部分,一為坐商稅,一為行商稅。這兩種稅務,在目前均在河南試點征收。
其中行商稅由河南布政使司設立專員負責,在全省交通要道之處設卡征收,稅率根據貨物不同,在值百取一到值十取一之間。稅款由布政使司留取一半,其余解送中央。
同時,在省府兩級設立商會,統計在城中開設店鋪的商號,按季度征收坐商稅,稅率值百抽九。稅金所得分成三份,一半留作府城建設所用,十分之三解送省城,剩余的解送朝廷。
商會之中設會長和執事,由群商選舉產生,三年一換。商會有權監督商稅稅款的使用。
省府兩級官員使用商稅稅金必須登記造冊,有賬可查。兩級商會有權查賬,務使商稅稅金用于全省發展之上。
具體的稅務征收和商會權限細則,孤會知會布政使司,形成試行條例。新辦法會先在河南試行,視情況決定是否向全國推廣!”
商人們對朱慈烺的提議感到十分震驚。
在他們看來,士農工商,商為四民之末,官為四民之首,自打有朝廷以來,什么時候商人可以監督官員了?
商人們不是不愿意繳稅,而是不愿意交冤枉稅。他們把錢給周王,給宮里的太監,給河南巡撫,這些人拿了錢真的可以保護他們的利益。商人們也會自發的集資去修橋補路,以便于發展商業。
這些錢花出去大家雖然心疼,但都覺得還值得。但讓他們把錢給朝廷,他們能得到什么好處?朝廷的官員們拿了錢,除了貪腐,又能做什么事情。
現在朱慈烺允許商人成立商會,并且允許商人核查稅金使用的賬務情況,同時還提供和遠店的皇家保護傘,這等于給了商人們夢寐以求的政治地位!
商人們不傻,拿繳稅換話語權,這筆買賣值!太值了!
“小民愿意繳稅!”
“瑞和祥,愿意繳稅!”
“太子殿下,我等河南商人,自愿繳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