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木工程材料(第二版)
- 張粉芹主編
- 3369字
- 2019-05-21 17:39:39
1.3 材料的力學性質
材料的力學性質是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表現,通常以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變形性或強度來表示。
對材料所施加的、使材料發生變形的力稱為外力或荷載P。
材料受力后發生變形,單位長度上的變形量稱為應變,即ε=ΔL/L。
當材料承受外力時,內部就會產生應力。作用在材料單位面積上的力稱為應力,即σ=P/A。
1.3.1 材料的強度與比強度
材料在外力(即荷載)作用下抵抗破壞的能力,稱為強度。
當材料受外力作用時,其內部產生應力,若外力增大,則應力相應加大,直到材料內部質點間結合力不足以抵抗所作用的外力時,材料即發生破壞。材料破壞時的荷載稱為破壞荷載或最大荷載,此時對應的應力就是材料的強度。
(1)材料的強度類型
材料在結構中承受的外力主要有:拉力、壓力、剪力及彎矩等,材料抵抗這些外力破壞的能力,就分別稱為抗拉、抗壓、抗剪和抗彎強度,如圖1.4所示。這些宏觀強度一般通過靜力試驗來測定,故總稱為靜力強度,材料的靜力強度是通過標準試件的破壞試驗測得的。
①材料的抗壓、抗拉及抗剪強度
材料的抗壓、抗拉及抗剪強度按式(1.12)計算:

式中 f——材料的強度,MPa;

圖1.4 材料受力示意圖
F——試件破壞時的最大荷載,N;
A——試件的受力截面面積,mm2。
抗壓強度是評定脆性材料強度的基本指標,而抗拉強度是評定塑性材料強度的主要指標。
②材料的抗彎強度
材料的抗彎強度與試件的幾何形狀及荷載施加的情況有關,對于矩形截面和條形試件,當采用二分點試驗(圖1.4)(在兩支點的中間作用一個集中荷載)時,其抗彎極限強度按式(1.13)計算:

當采用三分點試驗(圖1.4)(在跨度的三分點上加兩個集中荷載)時,其抗彎極限強度按式(1.14)計算:

式中 ftm——材料的抗彎極限強度,MPa;
F——試件破壞時的最大荷載,N;
L——試件兩支點間的距離,mm;
b,h——試件截面的寬度和高度,mm。
(2)影響材料強度的因素
①材料的組成、結構和構造
不同組成的材料具有不同的強度,即使材料的組成相同,也會因內部結構和構造不同而使強度相差較大。材料的孔隙率越大,其強度越低。對于同一品種的材料,其強度與孔隙率之間存在近似直線的反比關系,如圖1.5所示。晶體結構的材料,其強度還與晶粒細度有關。

圖1.5 材料強度與孔隙率的關系
石材、磚、混凝土等非勻質材料的抗壓強度較高,而抗拉及抗折強度卻很低;鋼材為勻質的晶體材料,其抗拉、抗壓強度都很高;木材內部為纖維結構,順紋方向的抗拉強度高于橫紋方向的抗拉強度。
②試驗條件
試驗方面的因素有:試件大小、試件形狀、加荷速度以及試件的平整度等。
同樣形狀而不同尺寸的試件,由于小試件的一些缺陷表現不出來,強度較大試件的高。如混凝土立方體試塊(200mm×200mm×200mm)比標準立方體試塊(150mm×150mm×150mm)測得的強度偏低。試件形狀也對強度有影響,如與立方體混凝土試塊相比,棱柱體試塊(150mm×150mm×300mm)所測強度比立方體試塊(150mm×150mm×150mm)的低。除了尺寸效應外,與所受環箍效應的影響小也有關。具體分析如下:混凝土為脆性材料,測抗壓強度時,在試塊的上、下面上要放兩塊承壓板(鋼板)。試塊受壓時,混凝土與承壓板之間存在摩擦力,產生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但是由于混凝土的彈性模量(E=σ/ε)比鋼板的小,所以受同樣大小的力時,鋼板的橫向變形小于混凝土的橫向變形,因而鋼板對混凝土的橫向膨脹起約束作用,這種約束作用稱為“環箍效應”。越接近受壓面,約束作用越大,在距離受壓面大約3a/2的范圍以外,約束作用才消失,所以立方體試件在整個試塊中都受到約束作用,棱柱體試塊在中間部位未受到約束作用,所以棱柱體試塊(150mm×150mm×300mm)所測強度比立方體試塊(150mm×150mm×150mm)的低,如圖1.6所示。

圖1.6 混凝土試件的破壞狀態
因為測強度時采用的是破壞性試驗,因此從加載到破壞的整個過程,就涉及施加荷載的速度問題。施加荷載以后,加荷速度應該與裂縫擴展(變形增長)速度一致,如果加荷速度太快,裂縫擴展落后于荷載增長,本來在該級荷載試件就破壞了,卻由于裂縫擴展慢使得試件在下一級荷載才破壞,導致測得的強度值偏高。
測試材料強度時,試件的平整度對材料強度也有影響。因此,做試驗時,一定要把表面的水分、砂塵等擦掉,由于成型面不夠平整,試驗時要用試塊的側面與承壓板接觸。
③材料的含水情況
以木材來說,濕木材由于吸附水多,使木纖維之間的距離變大,內聚力降低,造成強度降低。因此,含有水分的材料較干材料的強度低。
④溫度
一般來說,溫度越高,材料的強度越低。比如瀝青加熱后變成黏滯狀的液體,強度明顯降低。
(3)材料的強度等級
各種材料的強度差別甚大,每種材料按其強度值的大小劃分為若干個強度等級。劃分強度等級,對生產者和使用者均有重要意義,它可以作為生產者控制質量的依據,也有利于使用者掌握材料的性能指標以便于合理的選用材料。常用土木工程材料的強度如表1.3所示。
表1.3 常用土木工程材料的強度

(4)材料的比強度
為了對不同類材料的強度進行對比,可采用比強度這一指標。比強度等于材料的強度與表觀密度之比,即單位質量的材料強度。比強度是用來評價材料是否輕質高強的一個指標。幾種主要材料的比強度如表1.4所示。木材的比強度比鋼材的大,所以,木材與鋼材相比,木材就是輕質高強的材料;而鋼材與混凝土相比,鋼材則是輕質高強的材料。
表1.4 幾種主要材料的比強度

1.3.2 材料的彈性與塑性
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產生變形,當外力取消后,變形隨即消失并能完全恢復原來形狀的性質,稱為材料的彈性。這種當外力取消后瞬間即可完全消失的變形,稱為彈性變形。這種變形屬于可逆變形,應力與應變的比值稱為材料的彈性模量,按照式(1.15)計算。在彈性變形范圍內,彈性模量為常數。

式中 σ——材料的應力,MPa;
ε——材料的應變;
E——材料的彈性模量,MPa。
材料的彈性模量是衡量材料抵抗變形能力的一個指標,彈性模量越大,材料越不容易變形,即剛度越好,彈性模量是結構設計中的重要參數。
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產生變形,當取消外力后,不能恢復變形,仍然保持變形后的形狀和尺寸,并且不產生裂縫的性質,稱為材料的塑性。這種不能恢復的變形,稱為材料的塑性變形或永久變形。材料的塑性變形為不可逆變形。
實際上,純的彈性材料是沒有的。一些材料,當外力較小時,僅產生彈性變形;而當外力超過一定值后,除了產生彈性變形外,還產生塑性變形,比如建筑鋼材。在受力時同時產生彈性變形和塑性變形,如果取消外力,彈性變形消失,而塑性變形不能消失,這種材料稱為彈塑性材料,如混凝土。彈塑性材料的變形曲線如圖1.7所示。

圖1.7 彈塑性材料的變形曲線
1.3.3 材料的脆性與韌性
材料受外力作用,當外力達到一定限度后,材料突然破壞,但破壞時沒有明顯塑性變形的性質,稱為材料的脆性。具有這種性質的材料稱為脆性材料。
材料在沖擊或振動荷載作用下,能吸收較大能量,產生較大變形而不致破壞的性質,稱為材料的韌性或沖擊韌性。
脆性材料受力后變形很小,一變形就破壞,而且進行宏觀強度測定時,抗壓強度遠遠大于抗拉強度,只適合用于承壓構件。比如混凝土、磚、陶瓷等材料為脆性材料。
與脆性材料相比,韌性材料受力后可以吸收較大的能量,變形較大,但不容易破壞,抗拉強度接近或略高于抗壓強度。因此,韌性材料適合于承受沖擊荷載或振動荷載,比如吊車梁、橋梁、鐵軌就應采用韌性材料(如鋼材)。
1.3.4 材料的硬度與耐磨性
(1)硬度
硬度是指材料表面抵抗硬物壓入或刻畫的能力。土木工程中,為保持建筑物的使用性能或外觀,常要求材料具有一定的硬度。
測定材料硬度的方法有多種,常用的有刻畫法或壓入法兩種,不同材料測定硬度的方法不同。刻畫法常用于測定天然礦物的硬度,用莫氏硬度表示,它是以兩種礦物相互對刻的方法確定礦物的相對硬度,并非材料絕對硬度的等級。礦物硬度分為十級,其硬度遞增順序為滑石、石膏、方解石、螢石、磷灰石、正長石、石英、黃玉、剛玉、金剛石。鋼材、木材及混凝土等材料的硬度常采用壓入法測定,例如布氏硬度,布氏硬度以壓痕單位面積上所承受的壓力來表示。
(2)耐磨性
耐磨性是指材料表面抵抗磨損的能力。材料的耐磨性以磨損前后材料單位面積的質量損失,即磨損率表示。
材料的磨損率越低,表明該材料的耐磨性越好。一般來說,強度較高且密實的材料,其硬度較大,耐磨性也較好。材料的耐磨性與材料的組成成分、結構、強度、硬度等因素均有關。土木工程中,某些部位經常受到磨損的作用,如路面、地面、踏步、臺階等,選擇這些部位用材料時,其耐磨性應該滿足工程的使用壽命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