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中外早期的管理思想
【案例】
古代齊王與田忌賽馬是一個為人熟知的故事。傳說戰(zhàn)國時期,齊王與田忌各有上、中、下三乘的3匹馬,同等級的馬中,齊王的馬比田忌的馬強。一天齊王要與田忌賽馬,雙方約定:比賽3局,每局各出一匹,每匹馬賽一次。田忌接受了謀士孫臏的建議,以自己的下乘對齊王的上乘,以自己的上乘對齊王的中乘,以自己的中乘對齊王的下乘。最終化劣勢為優(yōu)勢,二比一取勝。
(本案例由作者根據(jù)相關資料改寫)
【案例分析】
田忌賽馬的故事出自《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第五》,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揭示如何善用自己的長處去對付對手的短處,從而在自己不占優(yōu)勢情況下,獲得勝利的事例。孫臏本來當初身份是刑徒,其不同凡響的言辭得到了田忌的賞識。孫臏運用了自己的智慧,巧妙地采取類似今天的對策論的思想,幫助田忌獲得了千金賭注。本案例說明了,生活中到處存在著以有限資源期望追求最佳效果的現(xiàn)象,而管理的科學性和藝術性往往會收獲意想不到的效果。
2.1.1 中國古代的管理思想與實踐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悠久的歷史伴隨著實踐中形成的源遠流長的管理思想,也創(chuàng)造出很多優(yōu)秀的管理實踐活動。我國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宏觀治國和微觀治生上,涵蓋了管理的內(nèi)涵——順理治眾。雖然古代管理思想比較零星分散,也可以歸納出如下幾個方面:
1.組織方面的管理思想
春秋時代的《孫子兵法》作為我國最古老的兵書,曾為軍隊的編制,闡明了層次關系,明晰了機構設施。孫子在兵書中說:“凡治眾如治寡,分數(shù)是也,斗眾如斗寡,形各是也。”他認為管理人數(shù)的多與少,道理都一樣,按照一定的管理層次和幅度建立組織機構罷了。
在勞動組織中,中國古代更是凸顯出很多優(yōu)秀的管理實踐活動,如萬里長城、大運河等浩大工程的修建,凸顯出人力資源的合理組織的典范。元代的董博霄提出的“百里一日運糧術”,將人行百里的運糧隊伍,化做每人行十步,負米四升,米不著地,人不歇肩,排列成行,日行五百回,重行十四里,輕行十四里,日可運米一百擔。這種縮短操作的過程,減少不必要的停滯時間,非常符合當代的流水作業(yè)原理。
2.經(jīng)營方面的管理思想
古代春秋時期,經(jīng)營思想就有一切活動均有“軌”可循,若逆軌,必“懷其兇”,“不可復振也”。要量力而行,認為“動必量力,舉必量技”。采取“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經(jīng)營策略。司馬遷在《史記》中,也列出一些經(jīng)營原理,如重視貨幣、資金要不停地運轉、利潤率不可過高、經(jīng)營要善于抓住時機、勤儉做事、善于用人、注重質(zhì)量等。
3.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
《管子》中明確指出:“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孟子的“以逸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愿殺者”和“任人唯賢”的主張,都體現(xiàn)出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
4.理財方面的管理思想
古人荀況主張富國與富民并舉,提出:“節(jié)其流,開其源,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憂不足。”
在理財方面,古代曾實行一些核算制度,南宋鄭伯謙在《太平經(jīng)國之書》中,提出會計原則“出納移用之權”和“糾察鉤考之權”要分別有不同的官來掌管,即主張會計與出納分離。明代曾將47年的海運與漕運記錄,按逐年實收和損失做了詳細的統(tǒng)計,得出海運損耗遠比漕運小的結論,可算是最早運用統(tǒng)計分析的典型。
5.管物方面的管理思想
孔子在《論語》中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強調(diào)在做事之前,要做好準備,工具(完成任務的手段)要好。
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所記載的“丁謂修復皇宮”的過程,取得“一舉而三役濟”、“省費以億萬計”,闡述了系統(tǒng)工程、運籌的思想。
2.1.2 外國早期的管理思想與實踐
外國古代也有與中國類似的管理活動,如埃及的金字塔、巴比倫古城等,其過程都是古代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也是歷史上偉大的管理實踐。古羅馬教會也是進行了職能分工,解決了組織管理問題。15世紀的維納斯兵工廠,就采取了流水作業(yè),建立了早期的成本會計制度。具體來講,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提出管理原則
16世紀,意大利的尼古拉·馬基雅維利,針對君主如何能夠成功地管理一個國家,著書提出了管理四原則。
(1)群眾認可。所有政府的存在與發(fā)展,依賴于群眾的支持,即權威來自群眾。
(2)內(nèi)聚力。組織的持續(xù)存在,必須要有內(nèi)聚力。組織內(nèi)聚力的一個關鍵因素,是使民眾確信可以信賴自己的君主。
(3)領導方法。掌權之后要使政權維持下去,國家領導者必須具備領導能力。
(4)生存意志。國家領導者必須居安思危,必須面對任何困難。
2.組織勞動分工
18世紀末工業(yè)革命后,以工廠、機器為特征的資本主義生產(chǎn)開始興起,要求對機器大工業(yè)的管理必須采取新的管理方法。英國古典經(jīng)濟學家亞當·斯密以制造針為例,說明了勞動分工的好處。他說:“如果一個人沒有經(jīng)歷過專門訓練和工作經(jīng)驗,制造針效率非常低。如果把制針程序分為抽線、拉直、剪斷、磨尖、打孔,會平均每天生產(chǎn)48000枚針,效率提高驚人。”他研究到,分工增加了技術熟練程度,節(jié)省了不同工作轉換時間,單一作業(yè)適合使用機器。
3.重視人力資源
英國的空想社會主義代表羅伯特·歐文最早注意到企業(yè)內(nèi)部人力資源的重要性,并且在自己的工廠進行了一系列試驗,如改進個人勞動條件、縮短工作時間、提供免費飯餐等。他認為尊重人可以使工廠獲取更多的利潤。
無論中國古代,還是西方早期,都有一些代表性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實踐,這些主要反映在個人或者單一管理實踐活動中。他們?yōu)橄乱徊降墓芾砝碚摰男纬桑鸬搅朔e極的影響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