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萬物智聯:走向數字化成功之路作者名: 李翔宇本章字數: 1519字更新時間: 2019-11-18 14:49:20
設備有感知,連接無極限
物聯網是利用無所不在的網絡技術建立起來的,以簡單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無線射頻識別)識別技術為入口,結合已有的網絡技術、數據庫技術、中間件技術等,構筑一個由大量聯網的閱讀器和無數移動的標簽組成的,比互聯網更為龐大的物聯網。
識別與傳感技術
這其中,首當其沖便是傳感技術,也就是運用傳感技術識別物體,包括機器、車輛、建筑物、電子終端等,將物品連接進網,采集信息,主要包括硬件設備和傳感器兩大類產品,由芯片和設備廠商提供生產。涉及的主要技術,包括識別技術和傳感技術。
識別技術:以RFID技術為代表,這類物品識別技術是實現物聯網的基礎。RFID是一種無接觸的自動識別技術,是當前普遍使用的一種物品識別技術。RFID可以對多個物體進行自動識別,穿透力強,利用該技術,無須人為干預,通過計算機和互聯網實現物品的自動識別和信息的互聯與共享。因而這一技術被廣泛運用到物品的跟蹤和信息的共享等方面,通過與互聯網和通信網的結合,也極大地推動了物聯網的發展。
傳感技術:傳感技術是物聯網非常重要的一種技術,傳感器可以采集大量的信息,可以對物品最初的信息進行捕捉和檢測,并將這類信息數據經過變換,形成電信信號和其他類型的信號,傳送出去。打個比方,傳感器就是物品的“五官”,讓物品也有了“視覺”“嗅覺”“聽覺”等感覺,讓物品相當于一個活物,可以將自己的感受和周圍的信息傳遞給遠端的信息中心。由于萬物智聯要求無論在哪種環境之下,物品都能夠有這種傳感技術,所以對于傳感器的技術標準就會有非常嚴格的要求,能夠適應各種惡劣的環境。
作為物聯網產業鏈的入口環節,終端設備的傳感器功能已經不再局限于簡單的數據感知和收集,而是不斷向自帶智能化算法、集成系統制造的方向發展,將傳感器制作成為融感應、傳輸、存儲、計算為一體的智能化解決方案產品,滿足越來越大的數據分析需求和用戶的個性化需要。也正是如此,掌握著核心芯片制造技術的國外芯片巨頭,如高通、英特爾等企業,成為這一細分市場的壟斷者,擁有絕大部分的價值利潤。
連接和傳輸技術
與此同時,物聯網也是一種網絡,需要將物品自身的各類信息在網絡上進行傳遞,如M2M技術,就是機器和機器之間的網絡通信技術。在設備感知的基礎上,需要通過有線或者無線網絡,將收集到的各類數據傳送到物聯網的平臺,網絡連接可以通過傳感網、通信網、互聯網等多種通道,涉及的技術包括短距離連接技術(藍牙、WiFi等)、蜂窩網絡技術、固定網絡技術、衛星技術、PLC(用于工業領域的可編程控制器件)等。主要提供商包括電信運營商、網絡設備供應商和通信模塊供應商。
由于網絡連接和傳輸的作用,以及物聯網硬件的廣泛分布,會促使海量數據的涌現,對于數據傳輸的速度、穩定性、容量等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未來的“萬物智聯”世界,需要有大容量、高速率、穩定性好的網絡通信技術作為支撐,讓萬物智聯帶來的海量物品的數據信息,可以在網絡管道中實現快速的傳遞和流通,方便對信息進行處理和分析。
這也促使提供網絡通信服務的運營商們,必須加快對網絡進行升級改造,特別是針對不同應用場景之下的網絡進行智能化升級,如針對窄帶、高帶寬劃分出不同的應用領域,提供針對性的網絡優化策略。在窄帶應用場景下,比較普遍的使用NB-IoT及eMTC技術滿足通信需要,這些技術可以實現低功耗免維護、低成本大規模部署的要求,而非授權頻段技術如Sigfox,適合廣泛的物聯網絡覆蓋。高帶寬的應用場景下,適合采用LTE及5G技術,或者利用固網寬帶和WiFi完成大流量的傳輸。
除此以外,對于一些特殊場景下的生產應用,對于數據傳輸的可靠性和實效性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如大型工業設備的生產制造,涉及要有遠程監控、機器人控制等場景需求,這就需要有著高帶寬、高實效性、高可靠性的技術來完成,很可能需要5G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