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與創業管理(第9輯):創新與發展:理論、戰略、管理與方法論
- 吳貴生 高建主編
- 12530字
- 2019-09-27 13:46:01
我國創新管理研究前沿
王毅1,2,徐晗2,王萍萍2,董宇星2
(1.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北京100084;2.清華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北京100084)
摘要:系統闡述了我國創新管理研究的前沿進展、挑戰和發展方向;對比分析了我國與國外學術研究的異同,詳細論述了其研究進展。認為:我國未來學術研究要重視中國情景、放眼全球問題,并注意回歸熊彼特、回歸基礎研究范式,要著力形成既有中國特色又能被國際學術界認可的理論,引領全球創新管理研究的前沿進展。
關鍵詞:創新管理;回歸熊彼特;中國情景
1 前言
關于創新的理論研究起源于20世紀早期,其中熊彼特(Schumpeter)的研究最有影響力。熊彼特將經濟學、社會學和歷史學相結合,研究經濟和社會的長周期變化,并將這種變化的決定性因素歸于創新,開創了創新研究領域。20世紀80年代,創新成為世界熱點研究問題。當時,我國國內若干重要研究機構和著名大學緊跟國際研究前沿,對技術創新展開研究,不僅取得了學術進展,而且推動了創新實踐。經過近30年的發展,我國的創新管理從無到有,逐漸發展繁榮起來,成為技術經濟學重要的新研究領域之一。金融危機以及對新技術革命的熱切期待甚至推動,促使創新理論學者積極思考創新管理研究的新范式。探討我國技術創新管理前沿問題,有助于我國學者與國際學術界一起探討理論突破的方向,共同追求新理論的產生和發展。
除了學術界,創新管理實踐界也希望了解創新管理研究前沿。20世紀90年代,原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和原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相繼推出了“技術創新工程”;1999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召開全國技術創新大會;2006年,自主創新被正式列入國家戰略,創新實踐及其管理進入了一個新階段;2011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在技術創新大會上再次強調,要發揮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作用,加大技術創新投入,加強技術創新能力建設,加快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就我國經濟發展而言,向創新型經濟體轉型已成為各界的共識,實踐界需要尋求理論指導,因此對理論前沿問題非常關注。
在過去的30多年間,企業競爭優勢對科學技術的依賴性加強,強化技術創新已經成為世界企業管理的潮流。我國在一系列政策中也已提出建立創新型國家的偉大戰略目標,依靠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成為各界共識,自主創新得到企業重視,以創新求發展成為主流,技術創新管理得到各企業的廣泛重視。我國企業在技術創新管理方面的部分表現與已有的理論研究保持著高度一致,有效提高了自主創新能力。但是,必須承認,我國企業實踐在很多方面仍與理論研究前沿存在不小的差距,企業在改進創新管理模式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而這些都需要了解創新管理前沿。
綜上,分析我國創新管理研究前沿對于學術界及實踐界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從我國創新管理研究的前沿進展、前沿挑戰和前沿展望3個方面進行分析,力求明確創新管理研究的前沿及未來發展方向,為實踐界提供指導。
2 我國創新管理研究前沿進展
本節分析創新管理的前沿進展,首先對比我國學者與國外學者在該領域的研究,然后分析總結創新管理研究中的中國情景。
2.1 國內外創新管理研究前沿比較
為了分析我國創新管理研究前沿問題,我們首先對比中國大陸與其他國家或地區被SSCI數據庫收錄的創新管理研究領域文章的發文量,分析我國相關研究與國際領先水平的距離。我們檢索了2006—2010年各年被SSCI數據庫收錄的、有中國大陸作者署名的創新管理類論文。具體檢索過程如下:在SSCI數據庫中,先以“innovation”作為“topic”、以“China”作為“address”做檢索,再從“management”類別中挑選出有大陸學者署名的文章116篇。
圖1顯示了2006—2010年被SSCI數據庫收錄的、有中國大陸作者署名的創新管理類文章的年度發表數量。從圖1可以看到,中國大陸作者署名的、刊載于國際期刊的創新管理類文章的發表數量呈顯著增長趨勢,學者們對在國際期刊上發表文章的態度越來越積極。從發表的期刊來看,中國大陸學者的發文量居前5位的期刊是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Research Policy、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和Technovation。這說明我國學者已具備在本學科內高水平的國際刊物上發表論文的能力,我國學者在創新管理領域的研究水平和國際刊物發表能力逐步提高。

圖1 2006—2010年被SSCI數據庫收錄的、有中國大陸作者署名的創新管理類文章年度發表數量
在對中國大陸學者在創新管理領域的論文發表情況有了簡單認識后,我們將中國大陸的發文量與美、英、德等創新管理研究發文量領先的國家的發文量(見圖2)進行對比。可以發現,兩者存在較大的差距。如圖2所示:中國大陸的創新管理領域論文發文量僅約為美國的1/10,與英德兩國相比也存在較大差距,但這種差距在逐漸縮小,表明我國大陸學者在該領域的研究水平越來越高。

圖2 2006—2010年被SSCI數據庫收錄的中、美、德、英創新管理類文章年度發表數量
進一步,基于SSCI數據庫,將中國大陸學者的創新管理類文章發表數量與韓國、日本、法國以及其他金磚國家(印度、巴西、南非、俄羅斯)的此類文章發表數量(見圖3)進行對比。從圖3可以發現,我國大陸的創新管理領域論文發文量一直領先于印度、巴西、南非、俄羅斯等國家,2008年更是超過日本、韓國國家,并且保持穩定快速的增長。

圖3 2006—2010年被SSCI數據庫收錄的各國創新管理類文章年度發表數量
此外,如果將中國大陸、香港地區和臺灣地區的創新管理領域論文發文量進行加總,那么中國的發文總量可在全球排在第三位,并且與排在第二位的英國差距不大,但與美國還有一定的差距——僅約是其1/3。
綜上,近年間中國大陸學者在創新管理領域的研究水平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其發表論文數量已高于世界上很多發達國家,且與領先國家的差距不斷縮小,但與在該領域的研究水平處于領先地位的國家(如美國、英國和德國等)仍存在不小的差距。我國學者要想在該領域的研究水平上趕超先進國家仍需努力。
2.2 與國際接軌的研究體系
除了進行簡單的數量對比外,我們還對國內外創新管理研究的主題及領域進行對比,研究我國此類研究與國際接軌的情況。為此,我們將2006—2010年被SSCI數據庫收錄的每年被引頻次前10的文章、被SSCI數據庫收錄的中國大陸作者署名文章以及被中國期刊網收錄的被引頻次前100的文章進行分類,并進行對比分析。
按照如下過程檢索2006—2010年被SSCI數據庫收錄的每年被引次數居前10位的文章:在SSCI數據庫中,先以“innovation”作為“topic”進行檢索,再從“management”分類中找出2001—2010年各年被引頻次居前10位的文章,共計100篇,剔除了其中2篇關于IT信息系統的文章后,共選出98篇常被引論文。
按照如下過程檢索2006—2010年被SSCI數據庫收錄的中國大陸作者署名的文章:在SSCI數據庫中,先以“innovation”作為“topic”、以“China”作為“address”做檢索,再從“management”類別中挑出中國大陸學者署名的論文,共計116篇。
按照如下過程檢索2006—2010年被中國期刊網收錄的每年被引頻次前100的文章:以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的檢索結果為基礎進行分類分析,按照“被引頻次”對每年所有的創新管理類文章進行排序,并且人工判斷并剔除與創新管理無關的文章,最終得到各年有效的被引頻次前100的文獻。要說明的是,為了保證有效性,2010年的文獻只選了被引頻次不低于5次的前20篇文章,因此共計為420篇文獻。
2.2.1 研究體系概述
我們對檢索到的文獻進行分析,根據具體的研究主題對國內外的創新管理研究體系進行對比,初步對比結果見表1。可以認為,我國學者已建立了與國外可比的創新管理研究理論體系,包括微觀(企業)層次的價值管理、中觀(產業、區域)層次的集聚管理和宏觀(國家、跨國)層次的系統管理。
微觀(企業)層次的創新管理正在向價值管理發展,相關研究沿著創新創造價值的鏈條延伸,破壞性創新、開放式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動態能力、服務創新等領域得到了迅速發展,國內外學者都在這些領域展開研究工作,豐富和發展了創新理論,涉及的研究主題包括創新戰略、創新能力、創新組織、合作創新、知識管理、商業模式、服務創新和管理創新等。這既是創新管理學科從單一的R&D管理向綜合的創新管理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企業創新管理實踐水平不斷提高、面對的長周期技術-經濟范式相對穩定的結果。
中觀層次的創新管理的焦點轉向集群、網絡和平臺等,強調企業與相關主體的聯結和群體優勢,具體體現在區域集群、產業集群、創新網絡、共性技術和創新平臺等研究主體中。這是企業與相關主體之間的分工日益深化、專業化發展加深的體現,也是創新管理在價值鏈上延伸的同時,為在專業化分工前提下實現價值鏈的全面管理而進行的橫向聯合,聯合的形式和程度都是多樣的。
宏觀層次的創新管理仍主要集中于創新系統這一主題。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一方面,宏觀層次的創新管理向一國創新系統的國際化——創新系統要素的跨國界流動發展;另一方面,由多個國家組成的跨國創新系統成為研究對象。創新系統的相關研究正從創新系統向創新生態系統轉化,強調生態系統內部各個要素的互惠和共存。
表1 2006—2010年不同檢索方式下創新管理類論文研究主題分布

從表1可以看出,無論是中國大陸學者還是國外學者,普遍關注創新戰略、創新能力、合作創新、知識管理、創新集群和創新系統、創新組織以及服務創新等主題。同時,凡是被SSCI數據庫收錄的文章的研究主題,中國大陸學者都進行了高水平的研究。此外,中國大陸學者還在創新績效和創新測度、創新平臺和創新擴散、管理創新和創新過程等方面開展了獨具特色的研究。當然,國內外學者在每個主題下具體研究內容存在差異。
2.2.2 微觀層次
從微觀層面來看,在創新戰略方面,中國大陸學者主要關注R&D決策、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與創新、創新模式選取、全面創新、破壞性創新和開放式創新等。中國大陸學者在國際期刊上發表的文章也關注創新戰略選取、R&D決策、FDI與創新、破壞性創新、全面創新和追趕戰略等,這與中國大陸學者在國內期刊上發表的文章情況基本一致。國際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開放式創新、創新模式選取和全球化3個方面。綜上,開放式創新和創新模式選取是國內外學者在創新戰略方面共同的研究方向。
在創新能力方面,中國大陸學者主要研究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和評價體系等。在中國大陸學者在國外期刊上發表的論文中,能力發展、技術能力和吸收能力是研究熱點。這與國外學者主要研究動態能力和吸收能力的情況比較一致,國外學者在研究動態能力時也會關注其發展機制和模式。
中國大陸學者發表于國內期刊上的合作創新研究文獻主要聚焦于產學研合作,而發表于國外期刊的此方面文章的研究主題擴展到了對績效影響、產學研合作和治理結構3個方面。國外學者關注組織內部合作、公司間合作和產學研合作。可以看出,產學研合作是國內外學者普遍關注的焦點。尤其是,發表于國內期刊上的產學研合作研究文獻研究得更加透徹——不僅關注合作模式,而且關注績效評價以及存在的風險。也有部分文獻專門針對國外的產學研合作模式進行研究。
中國大陸學者對知識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識產權、知識擴散和知識轉移等方面,而其發表于國外期刊上的文章的研究重點轉向了知識創造、知識外溢以及知識管理的影響。國外學者在知識共享和知識轉移方面的研究方向與中國大陸學者的研究方向基本一致,但我國學者的關注焦點是企業,主要分析知識傳遞對企業的影響,而國外學者更關注企業內外網絡關系。
在創新組織方面,中國大陸學者的研究重點主要是組織學習和組織創新、治理結構和社會資本等,中國大陸學者發表于國外期刊上的文章主要涉及內部合作和領導人作用等兩個方面。國外學者將研究集中于人力資本方面。可以看出,國外學者的研究更關注組織中的人,而中國大陸學者的研究更關注組織結構。
2.2.3 中觀層次
在創新集群和創新網絡方面,中國大陸學者的相關研究主題既有最基本的關于集群概念的界定 [1],也有產業集群的技術創新動因、技術創新優勢和技術創新環境 [2],還有集群的“學習”特性,同時還包括集群與創新的關系、產業集群風險、創新網絡的交互作用等定性研究。也有很多學者緊密地聯系中國的實際,從國家/地區、產業和企業等層面,對創新集群和網絡進行了實證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研究進展。有些實證研究提出了實踐中可供參考的方案,有些實證研究檢驗了集群中的協同、互動關系。此外,有的研究認為,創新體系中具有承上啟下作用的產業創新體系是新興前沿研究領域之一。
從我國學者在國際期刊上發表的文章來看,我國學者主要關注網絡結構、網絡間學習和網絡影響。有的學者通過案例研究檢驗創新網絡的一般結構和參與者的配置對技術創新數量和種類的影響,有的學者研究分析了中關村研發人員的網絡學習,有的學者研究了集群內網絡對公司創新責任的影響,并提出了相應的刺激機制。 [3-5]
國外學者重點關注集群對信息流動的影響、能力開發和網絡結構3個方面。可以看出,國外學者較多關注網絡中的信息流動。有的學者利用實證方法發現地理相鄰和組織的形式基礎都是信息流動的影響因素;有的學者認為,優越的組織結構有利于企業對內部能力的開發以及企業績效的提高,認為企業需要發展依附于創新公司的網絡能力來填補結構洞;有的學者認為,創新網絡的編制包含知識遷移性、創新專用性和網絡穩定性,并信奉網絡中基本的成員結構二元性。 [6-8]
2.2.4 宏觀層次
在宏觀層次上,中國大陸學者關注國家創新系統的概念。有的學者建立了以國家創新系統為基礎的復雜技術追趕框架,提出了以企業為主的自主創新、政府支持的自主創新、政府支持的技術學習、以企業為主的技術學習4種復雜技術追趕模式。有的學者提出構造知識基礎和建設技術體系是構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系統的兩個重要基礎 [9-10]。從中國大陸學者發表于國際期刊上的此類研究文獻來看,中國大陸學者主要分析系統改革以及創新系統觀點的應用。國外學者對創新系統的研究也以提供政策建議等應用型研究為主,他們為政策制定者提供可用于實踐的創新系統動力學分析,該研究結果既可被政策制定者用來定義關鍵的政策問題,也可被用來設置政策目標 [11]。因此,國內外學者在此層次的研究均關注應用層面,基本保持一致。
2.3 中國情景:創新的特色理論
從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創新管理研究具有很多特色理論,有些在研究主題和研究領域方面進行了嘗試和創新,有些對某個主題下的具體研究方向進行了探索和突破。我國學者針對中國情景進行的理論發展主要集中在創新戰略、創新能力等方面,其理論貢獻非常有特色。下面我們對這些中國情景下的特色理論進行分析。
在創新戰略主題下,我國學者主要關注R&D決策、FDI與創新、破壞性創新和全面創新等有中國特色的研究方向。其中,在研究R&D決策時,我國學者多采用實證研究方法,檢驗R&D投入或溢出對創新能力和創新績效的影響以及R&D投入的影響因素。一系列相關理論在實證檢驗中不斷產生。關于FDI與創新的關系,由于FDI在我國過去30多年的經濟發展中具有特殊地位,因此學者們不斷爭論FDI與我國企業創新的關系。一些學者認為FDI有利于我國企業創新,但也有一些學者認為FDI不利于我國企業創新,雙方在爭論中發展了理論。我國學者提出的全面創新管理的理論體系,是以培養企業核心能力、提高持續競爭力為導向,以價值創造為最終目標,以各種創新要素的有機組合與協同創新為手段,利用有效的創新管理機制、方法和工具,力求做到人人創新、事事創新、時時創新和處處創新。它是在二次創新和組合創新后,我國學者建立的又一個自己的理論體系。破壞性創新理論更是因為我國各行業均處于從追趕到超越的過程中而具有重要意義,可以指導我國企業創新戰略的制定,促進處于追趕地位企業的發展。
自主創新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戰略,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政府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簡稱《發展規劃綱要》)等一系列政策中指出,2006—2020年我國科技工作的指導方針就是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同時強調了自主創新在全部科技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在這樣的背景下,自主創新也受到我國學術界的青睞。與國際學術界相比,我國學者做了更多的相關研究,并據此提出了自主創新六論(新壁壘論、創新意志論、創新實踐論、廣義軌道論、能力階段論和開放創新論)等理論體系,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自主創新概念、自主創新與技術引進的關系、自主創新的影響因素、自主創新路徑、評級體系構建等方面。學者們針對目前企業的自主創新戰略以及企業在自主創新中面臨的眾多困擾展開了全面研究,這符合我國創新發展的總體戰略,對自主創新實踐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此外,我國政府和企業都關心企業創新管理的實效,因此,相比國際學術界,我國學者在創新能力測度、創新績效衡量等領域有更多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多種指標體系及測度方法,測量層次涵蓋國家、區域、產業和企業等,測量內容涉及績效、能力和風險等。隨著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在創新能力主題下,中國大陸學者會更多地關注測度和衡量體系,研究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綠色創新與低碳以及管理創新主題也受到了更多中國大陸學者的關注。綠色創新與低碳是新興的研究主題,目前相關研究主要是定性研究,主要對生態化技術創新及與之匹配的國家政策制度進行探討。管理創新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管理創新引進模式的思考、管理創新與技術創新等的協同等方面。
3 我國創新管理的前沿挑戰
通過分析我國創新管理研究的現狀,可以發現,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具有鮮明的特色但與國外研究存在明顯的差距,這給我國學術研究的未來發展提出了挑戰。在本節中,我們對創新管理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分析,并為學術界和實踐界提出建議。
3.1 呼喚中國情景的創新管理理論
表2列示了2006—2010年被中國期刊網收錄的被引頻次前100文章的研究方法統計結果。從表2可以看出,目前我國學者在國內發表的被引頻次高的論文多為概念研究及其他,實證研究所占比例只有35.2%,案例研究所占比例更是低到11.2%,而這加起來所占比例還不到一半。而實證主義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就一直在社會科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到現在,管理學研究中更是強調實證研究的重要性,實證研究既可以支持或反對理論假設,也可以更貼近現實從而給實踐更好的指導,其中案例研究能夠對案例進行厚實的描述與系統的理解,而且對動態地互動歷程與所處的情境脈絡亦會加以掌握,從而獲得一個較全面與整體的觀點 [12]。因此,加強實證研究,尤其是加強案例研究,是我國未來創新管理學術研究的發展方向,我國學者需要將實證研究與概念研究進行更好的平衡,從而形成中國特色的管理理論。
表2 2006—2010年被中國期刊網收錄的被引頻次前100文章的研究方法統計結果

3.1.1 對“中國情景”的理解
要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技術創新管理理論,除了選好研究方法外,選好研究問題更是重中之重。我們首先要了解哪些研究問題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根據上文分析,有很多符合中國情景的研究問題,如R&D決策、FDI與創新的關系、破壞性創新、全面創新和自主創新等,以及創新能力測度、創新績效衡量等,這表明我國學者已開始對部分中國情景展開研究。
我們可將這些研究中的中國情景分為三類——模仿型情景、差異型情景和開創型情景。在模仿型情景中,我國的實踐主要是模仿國外的創新管理模式,如關于破壞性創新的研究。在差異型情景下,我國實踐者與國外實踐者采用類似的模式,但由于中國情景與國外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實踐效果和影響因素會有較大差異,我國學者開展研究的關注點和結論也與國外學者有所區別,如關于FDI與創新的關系、創新組織、知識管理和產學研合作等方面的研究。在開創型情景下,我國企業完全根據中國情景開創了獨特的技術創新管理模式,這些模式尚未在其他國家出現,因此相關研究也僅局限在中國大陸學者范圍內,如關于自主創新、全面創新、綠色創新與低碳等方面的研究。
針對以上三類中國情景,未來研究需要各有側重,定位好“中國情景”,建立企業提供實踐指導的理論體系。
3.1.2 創新管理研究分類
我們可從理論和實踐兩個維度將創新管理的學術研究分為4個象限(如圖4所示),它們分別代表四類研究。

圖4 創新管理研究分類
第一象限中的研究包括:國外學者根據全球問題提出的理論;用國外學者提出的理論來檢驗全球問題的研究。目前此類研究不是我國學者的重點工作。第二象限中的研究包括:用國外學者的理論檢驗中國情景或中國問題的研究;基于中國情景提出的能被世界接受的理論。此類研究中的前者多處于模仿國外研究的狀態,基于中國情景提出能被世界接受的理論是我國學者尋求突破、引領未來全球學術研究的發展方向。第三象限中的研究包括:基于中國情景得到的中國理論;用中國大陸學者的理論解釋中國情景的研究。此類研究具有很強的創新性,但其影響只局限在我國國內。第四象限中的研究包括用國內理論解釋全球問題的研究。此類研究得到全球的認可和關注,從而引領全世界學術界的研究方向,是中國大陸學者未來努力的重點。
目前我國研究中模仿式研究偏多,創新式研究也在逐漸增加,但到目前為止依然很少有足以站上國際舞臺上的突破式甚至引領式研究,這是我國未來研究的發展方向,也是未來創新管理研究的前沿。因此,現階段我國學者要注重中國情景與世界問題的結合,立足中國、放眼世界,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特色的創新管理理論,并努力爭取在未來形成可以引領國際研究的理論前沿。
3.2 經濟長波視角下的創新管理研究——呼吁新范式
全球經濟危機將沉浸在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經濟增長中的人們拉回現實,促使理論界和實踐界重新思考長期經濟發展及其驅動力的問題 [3]。技術創新是驅動經濟長波的重要因素,我們在研究中也可發現經濟長波與創新理論、技術管理學派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經濟長波階段與創新管理理論發展狀況的對照如表3所示 [7] [13-14]。
表3 經濟長波階段與創新管理理論發展狀況對照表

根據Perez的觀點,我們分析的第一個階段始于20世紀40年代,一直延續到20世紀60年代。該階段仍屬于第4個經濟長波的末期,經濟繁榮,而第5個經濟長波正在孕育中。當時創新理論研究的關注點是工程管理和R&D管理等基礎研究,相應的技術管理學派也是與之相關的R&D管理學派,主要的研究問題是人員、創意、資金和文化。第二個階段是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屬于第5個經濟長波的上升期前端。此時創新理論研究的關注點從R&D管理擴展到創新全過程管理,對應的創新管理學派也逐漸發展,學術界關注的焦點轉移到技術發明和技術實現,研究范式已開始向價值挖掘轉變。第三個階段對應第5個經濟長波的上升期后端,時間跨度為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的前幾年。此時創新價值管理成為熱門領域,技術規劃是價值挖掘的主流方式,相關研究的研究重點被放在技術開發、復雜過程的分析和計劃上,對新技術的關注度逐漸下降。第四個階段的時間跨度為21世紀中期到現在。在經歷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后,第5個經濟長波進入了蕭條期,創新管理延續此前的創新價值管理范式,但與戰略管理結合更為密切,戰略性技術管理學派應運而生,技術進化、全價值鏈分析和處理是研究熱點。這也將挖掘價值的范式發揮到了極致,已有研究的價值已經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開發。根據歷次經濟周期的經驗,我們預測第6個經濟長波的形成和發展需要新的技術來引領,要想在未來10余年中實現經濟長波的平穩過渡,需要學術界和實踐界同時將關注點轉回到R&D管理等基礎研究,將研究范式調整為對新技術的開發而非挖掘價值,學術界的理論前沿將沿著回歸R&D管理學派的方向發展。
可以看出,我們正處在經濟長波的低谷階段,并且即將進入新的階段。Sidney G. Winter為我們未來的發展指出了一條道路。他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研究可以拯救我們嗎?”他自問自答,認為目前我們的經濟發展面臨重大問題,需要新的基礎研究,需要新的創新管理理論來引領未來經濟的復蘇和發展。但是,目前全球的基礎研究投入都在下降,我們需要打破挖掘已有研究的價值創新范式,回歸到基礎的R&D管理和R&D學派,引領新的經濟長波的形成。這是一個很好的契機,我國學者可以在新的、與之適應的理論范式下有所發展,解釋該階段出現的各種現象,為實踐提供指導,提出可以引領全球的理論前沿。
4 我國創新管理研究前沿展望
雖然我國創新管理的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但同時也存在機會。正如上一節的分析結果,我國學術界在未來發展中要立足中國、放眼世界,調整研究范式,爭取引領未來國際創新管理研究。在本節,我們對上述分析結果進行總結,展望我國創新管理研究前沿。
4.1 回歸熊彼特
首先,我國創新管理未來研究的發展,需要從回歸熊彼特做起。熊彼特認為,創新主要表現為以下5個方面:開發新的產品;開發新的生產工藝;采用新的組織方式;開辟新的市場;采用新的原材料。創業者的核心作用在于實現生產要素的新組合。
在回歸熊彼特時,首先要看到其研究的根本問題——經濟長波。熊彼特是第一位深度剖析經濟長波機理的學者,他利用技術創新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來解釋經濟長波。熊彼特認為:企業家的能力和主動性會牽引科學家和發明家不斷創造新的投資、增長和就業的機會,而創新帶來的超額利潤會導致經濟暴漲;緊接著,模仿者不斷進入,邊際利潤開始下降,人們對新技術的狂熱開始慢慢退去,一些人開始離開這個市場,經濟開始變得不景氣,直到下一次周期。因此,熊彼特研究創新的初衷是為了找到經濟長波的驅動因素,尋求技術創新管理領域的新發展。回歸熊彼特,回歸對經濟長波的研究是必要的,這也是2008年經濟危機以來國際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回到我國的情景,熊彼特的理論同樣為我們帶來啟示。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國要想徹底完成從追趕到超越的過程,就必須在新一輪的破壞性創造中尋求突破,引領新的經濟長波的發展。
回歸熊彼特,廣義軌道理論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基礎理論。廣義軌道理論的研究視角從技術維度擴展到技術創新涉及的其他維度(如市場、商業運作等);在此基礎上,從更廣義的“創新”視角考察創新軌道,提出市場軌道、技術組織軌道、商業模式軌道和業務組合軌道等。這種對創新范圍的擴展給了我們一種超出技術創新的視角,未來研究要關注創新價值管理。
正如熊彼特的創新定義中所提到的,創業者的核心作用在于實現生產要素的新組合,而創新的5個主要表現均能體現要素的新組合這一特點,也就是說,創業行為在技術創新的各個環節都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未來研究要更多地考慮將技術創新與創業相結合,以技術創新帶動高科技創業的發展,以創業行為推動新一輪長波的形成。
4.2 重視中國情景
未來研究還應注重對中國情景的研究。前文已分析,結合中國情景、解決全球問題進行研究才可能形成新的、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理論,這是我國學術研究未來的前沿。根據前文的分析以及我國學者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的情況,以下兩類問題值得關注。
第一,對創新過程進行研究。在創新研究中,很多學者意識到創新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而非單一的時點。組織研究者和創新研究者從不同角度對企業創新進行了描述,形成了下述理念:(1)創新是將發明商品化的過程;(2)創新是組織變革的過程;(3)創新是有目的地引入和應用新知識、并使眾人受益的過程;(4)創新是一個具有反復性和迭代性的復雜過程;(5)創新是在隱性知識的作用下、包含一定反復性的線性過程 [15]。因此,研究創新必須研究創新過程,關注從新思想的形成到其最終商業化的全過程,分解每一個環節。通過分析筆者所檢索的文獻,也可以發現,雖然大量文獻的研究主題并不是創新過程,學者們必須將研究問題放在創新過程中進行分析,這體現了創新過程研究的意義。
第二,關注中國企業的案例,增加案例研究的數量。首先,相對于其他研究方法,利用案例研究方法能夠對案例進行翔實的描述和系統的理解,有助于掌握動態的互動歷程和所處的情境脈絡,從而獲得一個較全面、整體的觀點 [12]。其次,中國企業處于中國的環境中,面臨著來自世界的挑戰,其生存本身就是一種中國情景與全球問題的結合。對中國企業的案例開展研究,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在理論層面將兩者融合在一起,從中發現新的理論研究方向。最后,利用中國企業的案例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國情景究竟是如何被實踐的,找到實踐與理論的差距,在理論與實踐之間建立良好的聯系,使新的理論前沿可以更好地指導實踐。
4.3 值得關注的研究問題
要想將中國特色的理論輸出國外,只了解中國特色還是不夠的,還需要研究全球都關注的問題。除了前文提及的問題外,我們難以提出和羅列所有的問題,但認為至少以下4個問題是值得關注的。
(1)面向可持續發展的創新系統
這是首當其沖的問題。全球技術-經濟范式正朝著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方向演進,經濟發展越來越強調對社會包容、和諧發展的貢獻。在可持續發展的經濟背景下,如何構建創新系統網絡各組成要素高效分工協作的機制是研究重點。
(2)經濟全球化形勢下的創新管理
這是另一個熱門話題。經濟全球化已成為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征。在這種背景下,管理創新也面臨著一些新的問題。經濟的全球化和企業活動的國際化意味著知識流動也日益國際化,各國創新系統的開放性日益增強,地域的界限越來越模糊,跨國創新系統成為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在這種背景下,很多新的研究領域得到了學術界的關注,如跨國產學研合作創新、跨國技術并購、國際產業技術聯盟、跨國研發網絡管理和制造業服務增強的國際化。以上5類問題都是全球化的產物,在實踐中頻頻發生,將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問題。
(3)戰略性新興產業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的引領帶動作用,具有巨大成長潛力的產業,它既代表著科技創新的方向,也代表著產業發展的方向,具有科技含量高、市場潛力大、帶動能力強和綜合效益好等特征。作為推動產業結構演進和經濟轉型的新生力量,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是全球創新管理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
(4)服務業的創新管理
服務業的創新管理在世界范圍內受到了廣泛關注,發達國家已形成以服務為主的產業結構,服務業的從業人口比例日漸成為衡量一國經濟發達程度的重要指標。無形的“服務”作為一種滿足人們需求的經濟活動結果,在現代經濟體中已同有形的“產品”同樣重要。首先,服務與產品存在差別,對兩者的差異性進行研究有助于探討從產品生產到服務提供的成功的產業戰略轉型機制;其次,服務創新是一個新興領域,研究其理論基礎是必要的;最后,服務創新有多種誘發因素,且多受無形因素和隱性知識所驅動。
參考文獻
[1] 王緝慈.解開集群概念的困惑——談談我國區域的集群發展問題[J].經濟經緯,2006(2):65-68.
[2] 陳赤平.產業集群的技術創新:動因、優勢與環境[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27(6):90-91.
[3] LINSTONE H A, DEVEZAS T.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long wave theory revisited [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2,79(2):414-416.
[4] RAMIREZ M, LI X.Learning and sharing in a Chinese high-technology cluster:a study of inter-firm and intra-firm knowledge flows between R&D employees[J].New Technology, Work and Employment,2009,24(3):277-296.
[5] HE Z, RAYMAN-BACCHUS L.Cluster network and innovation under transitional economies: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Shaxi garment cluster[J].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2010,4(4):360-384.
[6] OWEN-SMITH J, POWELL W W.Knowledge networks as channels and conduits:the effects of spillovers in the Boston biotechnology community[J].Organization science,2004,15(1):5-21.
[7] PEREZ C.Technological Revolutions and Financial Capital:The Dynamics of Bubbles and Golden Ages[M].Edward Elgar Publishing,2002.
[8] DHANARAJ C, PARKHE A.Orchestrating innovation network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6,31(3):659-669.
[9] 王毅.我國復雜技術追趕路徑初探[J].科學學研究,2006,24(z1):62-66.
[10] 歐雅捷,林迎星.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系統構建的基礎探討[J].技術經濟,2010,29(12):7-11.
[11] BERGEK A, JACOBSSON S, CARLSSON B, et al.Analyzing the functional dynamic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s:a scheme of analysis[J].Research policy,2008,37(3):407-429.
[12] 陳曉萍,徐淑英,樊景立.組織與管理研究的實證方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13] FAGERBERG J, VERSPAGEN B.Innovation studies—The emerging structure of a new scientific field[J].Research policy,2009,38(2):218-233.
[14] 吳貴生.技術創新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15] 蔣貴凰.企業創新過程解析[J].改革與戰略,2008(12):191-193.
Frontier of Study on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 China
Wang Yi1,2, Xu Han2, Wang Pingping2, Dong Yuxing2
(1.Research Center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systematically the progresses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research in China.And it suggests that the future research in China focuses more on China's context with global impaction theory, and the study on innovation are expected to return to basic research paradigm with Schumpeter tradition.In this way, Chinese research would contribute to global innovation study with theories from China's context.This is an opportunity to lead the future frontier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research in the world.
Key words:innovation management; Schumpeter tradition; China's co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