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人會營銷:實在、實際、實戰的營銷人手記
- 計庫
- 2331字
- 2019-10-31 10:35:57
第1章 策劃營銷真“經”
點點分析法是怎樣來的
對于一些朋友來說,點點分析法多少有點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意味。
關于點點分析法的路數,一些朋友多次問起,就在我寫這行文字的前夕,還有朋友不停追問,當然,這跟我多次在網上“故弄玄虛”有關。不過當時我真的沒辦法用三言兩語把這事說清楚,但我答應朋友,早晚要給出一個詳細到不能再詳細的答案。
是時候揭開面紗了,其實一點都不玄乎。
說白了,點點分析法就是一種思考方式,一種營銷方法,目標是將復雜問題簡單化。這種方法主要借助記憶點來分析和解決問題。所謂點是指記憶點,點點就是從一個記憶點到另一個記憶點。
作為點點分析法的發明者,也是它的長期受益人(我在工作中的大多數創意和構思皆來源于此),我必須說,這是一種非常簡單易用的營銷方法,效果常常事半功倍。在運用它之前,只要你用鑰匙打開你的腦庫之門,激活里面的記憶點,它們就會像輸入密碼的魔盒,釋放出無窮的奇跡。
點點分析法的產生時間,具體日期已經無從追溯了,但要是說它的靈感來源,還是有跡可循的。
我大學讀的是金融學專業,事實上我對這個專業并不感冒,后來做了記者,偶爾會寫到一些經濟方面的報道,對經濟的興趣還不是很大。但這個時候,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是不是應該鎖定哪一領域來做,這樣才能做深做透做出點成績。我大學學的是經濟方面的專業,現在做的也事關經濟,何不將兩者“二合一”呢,后來我就鎖定了財經方向。即使在做了營銷之后,對這一領域的思考也從沒停止過。
從這方面看,點點分析法應該與我深入接觸財經領域有關。
在與財經領域打交道的過程中,我除了撿起《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等一些教材啃讀之外,還大量接觸了國內外知名作者的財經著作。在閱讀中,我發現一些高深理論和權威數據對現實并無指導價值,反而是那些來源于生活點滴的簡單方法和觀察更能透視真相。我的這種想法,在2010年寫的《判斷通脹我們用“感覺經濟學”》一文中可見端倪:
“下半年,北京市區菜價直線上升,弄得我連菜市場都有點舍不得去了。心下尋思,難道通脹了?過去的一段時間里,我一直想從官方的數據里尋找到通脹的蛛絲馬跡,然而報紙、電視傳遞出來的“經濟之聲”更多的只是預期。預期就是一件還沒發生的事,距離“水深火熱”還遠著呢。即使有通脹,也不過是結構性通脹,基本面很好,不必大驚小怪。
對于中國的經濟數據,外媒和某些國際機構從沒放棄過質疑,其實我相信中國的經濟學者也有看出問題的,只是不敢說真話而已。在中國,個人去挑戰國家機構,是不會有好果子吃的。然而老外不管你那套。今年5月,國際能源署就表示中國的經濟數據“不靠譜”。統計局以牙還牙,表示國際能源署也“不靠譜”。理由是他們的觀點缺乏論據,有些觀點引用的還是民間咨詢機構的結論。
對于中國經濟形勢的判定,官方的數據和結論,很多時候是不足信的。這是我的認識。因此,對于某些問題的看法,我更傾向于不信專家,不靠機構,只憑感覺。比如關于中國通脹問題,我的感覺是正在發生,絕非預期。西方經濟學認為,0.1的幅度屬于溫和通貨膨脹,對刺激經濟增長無弊反有益。據此,我們似乎很有呲牙咧嘴樂觀一番的理由。但放眼全球重要的兩大區域,美國人實行美元區標準,歐洲實行歐元區標準。前者的劃線標準是2.66%,后者的劃線標準是3%。按照以上兩個標準,我們是完全沒有齜牙咧嘴笑的理由的。這一點統計部門是不會承認的,因為我們壓根就沒有一個可以遵循的標準。好壞隨便說,沒人追究對錯。我的認識也不過是來自于購買經驗和收支變化以及對外圍人群的感覺,可以稱為“感覺經濟學”。經濟那么嚴謹的事,怎么憑感覺不憑數字呢?呵呵,這也是無奈之舉,但效果往往出人意料。其實,這也沒什么了不起的,以理性著稱的經濟學大師們也有玩“感覺經濟學”的。當有人問克魯格曼如何預測亞洲金融危機時,他的回答就很有“感覺”:“在酒吧里,當我發現越來越多的人不再看之前瘋迷的體育而開始關注經濟時,我感覺經濟一定出了問題?!?/p>
今天再看這些文字,其中不乏批判、戲謔和調侃,科學成分有待商榷。實質上,對經濟問題的觀察和判斷不能指望一時膚淺的眼界,需要長期的知識和經驗的積累及總結——簡單不簡單,但有一點是確定的,也是我一直堅持的,那些看似高深的理論和復雜的學說一定有更為簡單的切入點和認識方式,只要我們肯動腦筋,一定可以找到。而那些故意擺出一副高深莫測做派的人,我覺得他們也是有原因和目的的,比如他們可能自己也不懂,云里霧里地說,希望把別人也繞暈過去;還有就是明知自己的理論沒那么高深,但還是故意裝出一副高深的樣子,目的是希望得到別人的敬畏和仰慕。不管哪種,都是不可取的,而且理應受到批駁。
后來我鬼使神差做了策劃營銷的工作,就把這種財經思維帶到了工作中,長期受這種思維和認識的影響,我真的開始嘗試尋找那種所謂的簡單好用的營銷方法,這應該算是點點分析法的最初動因。
在我與財經打交道的日子里,我讀到了時寒冰的一些作品。當時他還在《上海證券報》做評論版的主編。時寒冰對財經趨勢和投資問題的分析常常一針見血,很有自己的觀點,尤其他創立的利益分析法,對點點分析法的形成應該產生了直接的影響,盡管這兩種方法完全是兩個領域的,看似井水不犯河水。
利益分析法是一個很好的經濟分析方法,我注意到這種分析法在進行邏輯推理的過程中,點到點的連接非常簡單易用,而且在提問點和回答點之間,步步推進,尤其在提問上,對問題的拆解,非常有助于激發腦庫,尋找到問題的癥結和答案。這一點給了我很多啟示。
點點分析法在前期搭建時,我更多考慮的是傳播上的使用,在吸收了科特勒的理論模型之后,我又將關于新產品、新市場的營銷增補進去,組成了制作層面的內容。在此不能埋沒前輩給予的營養和智慧。
接下來的幾篇文章,我將兌現許給朋友們的承諾,一五一十地和盤托出點點分析法的全貌,毫不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