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一個顛覆時代的英雄,會是美團嗎?(《商業評論》2018年10月號)
- 商業評論
- 1657字
- 2019-03-15 13:49:29
上市熱中的冷思考
今年下半年,中國科技公司競相到香港排隊上市,原因是大家嗅到了資本寒冬的氣息,想在融資窗口關閉之前拿到最后一筆保命錢。因此,小米、美團點評等企業創始人都紛紛改口,從原來說的短期不想上市,改為盡早上市了。
上市融來的資金固然能增加競爭的底氣,但是,上市就意味著企業前景無憂嗎?未必。在美團點評9月上市之際,香港科技大學最受歡迎的EMBA教授趙越的文章《對不起,我沒看到美團的未來》令人警醒。
美團是一家非常有戰斗力的企業。早年在千團大戰中脫穎而出,接著殺進餐飲外賣市場,后來居上成為領先者,隨后又殺進了電影票務、酒店等行業,都有不俗的戰績,但它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一直巨額虧損,因此,也有人稱美團點評此次是流血上市。
在趙越教授看來,美團點評的龐大業務版圖難掩背后的脆弱,上市后帶來的現金也并不能修復美團點評的致命缺陷?,F實中,美團點評圍繞消費者的生活進行布局,業務也越發多元化,從消費者的“吃”開始,逐漸延伸到與生活相關的衣食住行。乍一看,這樣的擴張路徑順理成章——就好比我們走進一家大型購物中心,能夠在里面解決吃飯、購物、娛樂的所有需求??墒?,光有一個超級入口,僅憑發放優惠券打折,就能吸引消費者持續不斷地光顧嗎?
往深處多看一步,美團點評的戰略布局其實是“以用戶驅動為名,行自我中心之實”,它在進入打車市場時的打法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趙越教授說,當得知美團點評要進軍打車市場時,他是很開心的,因為這將改變打車市場一家獨大的局面,有利于市場的良性競爭,消費者的出行體驗也將由此得到改善。但是美團點評在打車市場仍然沿用了跟以前一樣的招數—— 一味通過補貼來爭奪用戶,而沒有從用戶體驗角度出發改善服務品質。這說明,美團點評的這場仗根本不是為用戶而打!
從戰略的角度看,美團點評的每一次業務拓展,都只是為了擴張而擴張。戰略的核心不是擴張,而是約束和選擇,最基本的一個原則就是戰略之間要有關聯性。美團點評各個業務板塊之間僅僅是“相加”的關系,沒有關聯性,更沒有產生“相乘”的協同效應。
企業的表現是企業家狀態的真實反映。趙越教授說,從美團點評的一系列擴張中,看到了王興的一些特質,他聰明、善戰,充滿斗志,卻沒有搞明白自己究竟是為什么而戰。表面看,王興英勇善戰,其實他的內心深處缺乏安全感。這與他屢戰屢敗的創業經歷有關,從校內網,到飯否,無不讓他恐懼失敗。這種恐懼感導致王興總是不斷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卻無法定下心來研究用戶需求,于是我們就看到了王興帶領美團點評在各領域上演的一場場混戰。
如今的商業世界,已經無法靠速戰速決稱霸了,因為任何一個有潛力的市場背后都有大佬盯著,要想最終勝出,只能靠持久戰拼耐力和定力。耐力和定力從何而來?只能靠企業家自己磨煉心性。唯有此,才能具備用戶第一的利他情懷,而這正是企業基業長青的基石。趙越教授的這段忠告其實對所有企業家都是一個提醒。記得共享單車剛剛興起時,ofo的投資人朱嘯虎在2016年9月放言,共享單車3個月可以結束戰斗。后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ofo與摩拜單車纏斗,把整個行業都拖入了泥潭,最終摩拜在今年賣身,ofo陷入困局。
談起美團點評,我們就自然會想到它的主要競爭對手——餓了么。本刊編輯前段時間采訪了餓了么CEO王磊,問他今年“夏季戰役”投入30億元,都用在了哪里?王磊的回答出人意料。他說,大家一看到30億元,第一反應可能就是價格戰,給用戶發紅包、免運費、做滿減。其實,給用戶的這些優惠動作,餓了么每年都會做,這次夏季戰役的投入重點并不在用戶端。整個阿里,包括餓了么,都是做平臺生意的,而平臺生意都是通過服務商家來服務消費者的。所以,30億元更多是投在了行業升級上面,包括市場投放、物流體系升級、商家服務體系升級等。仔細想來,這樣的投入更能構建持久的競爭優勢,也能促進行業的良性發展。
饒有意味的是,美團點評招股書中的風險提示中明確寫道:我們的業務面臨激烈競爭。雖然我們有在主要服務類別中有效競爭的過往表現,但未來我們可能無法持續保持競爭力。企業家真的能正視這個風險,做出經營策略的改變嗎?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