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GDP與生活滿意度

宏觀經濟的一把尺子

 

已故著名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遜(Angus Maddison)長期致力于用客觀數據來刻畫世界各國的經濟增長,以求還原歷史的真實面貌。數據是事實的精煉,相比文字,數據會顯得更客觀、準確。舉個例子,我們常說,與西方國家比較,中國古代的經濟發(fā)達而近代落后,這個論斷的依據是什么?發(fā)達或落后具體又到了什么程度?回答這類問題,使用微觀數據固然可以,但考慮到生活方式和環(huán)境的不同,用宏觀數據會更有說服力,而在全部的宏觀數據中,GDP(國內生產總值)或人均GDP是最常用也最基礎的指標。

如果問一位生活在鄰國的同志:“你生活得幸福還是美國人生活得幸福?”答案多半是前者,因為在他們所能接觸到的有限的媒體中,滿眼都是些“領導很忙、群眾很幸福、國外很亂套”之類的東西,西方世界就是人間地獄,資本家就是把牛奶倒掉也不會低價賣給窮人,大街上遇到的不是犯罪分子就是吸毒癮君子……除了被對事實的刻意歪曲所蒙蔽之外,這個問題也涉及一個比較困難的技術工作,即如何進行國家間的比較。是的,大家生活在不同的地方,吃的、穿的、買的、用的、生產的都不盡相同,怎么判斷誰比誰生活得好一些呢?

經濟學家也在長期思考這件事,到了20世紀初,總算有所收獲,琢磨出了我們今天普遍使用的一整套國民核算體系,難怪有的經濟學大師直言,這是一項堪與“風、火、輪”相媲美的偉大發(fā)明,帶頭的幾位最后都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庫茲涅茨(Kuznets)。可以說,如果沒有數據的收集整理工作,或者沒有一套完整的指標體系,就不會有今天大行其道、風光無限的計量經濟學有關庫茲涅茲及其他經濟學家的簡介可參見馬克·布勞格的《凱恩斯以后的100位著名的經濟學家》,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有大量的基于麥迪遜數據的研究非常有趣,比如下面這篇文章:http://blogs.worldbank.org/prospects/long-swings-in-global-growth-drivers-0。

研究整體經濟運行情況的經濟學叫作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不同,它不考察單個個體(比如個人、家庭、企業(yè)或政府)的行為,只是盡量從宏觀上來把握大局,使用的變量也往往是一些經過技術處理的總量指標,例如GDP、CPI等等。它的研究主題包括經濟增長、失業(yè)、通貨膨脹等等,但這些主題的展開,都離不開GDP。

回到前面的那個問題,你確定中國古代比西方發(fā)達嗎?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如果僅僅從經濟角度看,經濟發(fā)達常常意味著高的人均GDP。那么,麥迪遜在這方面給我們提供了哪些證據呢?在下面這個主頁上,有一些麥迪遜的論文和整理的數據可供下載:http://www.ggdc.net/MADDISON/oriindex.htm。多年以來,很多學者基于這些數據的研究也非常有趣,比如下面這篇文章:http://blogs.worldbank.org/prospects/long-swings-in-global-growth-drivers-0。

從表1-1中能看到,截至公元1000年以前,埃及差不多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國家,印度和中國相仿,英國要略差一點,我們可以認為中國在當時是世界上經濟最發(fā)達的國家之一。不過世界平均水平的數據告訴我們,幾個主要經濟體之間的貧富狀況相差無幾。沒錯,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顯著的經濟增長也只是最近二三百年才有的事,而在之前的那段時間里,人類社會是基本上是緩慢發(fā)展甚至停滯不前的。我們還能注意到,在公元1000年左右(大約是北宋的樣子),中國的確成為主要經濟體中人均GDP最高的國家之一,人均GDP達到466美元,那時候的歐洲正處于黑暗無邊的中世紀時代,人均GDP只有400美元,埃及的經濟甚至出現了絕對的下降,從600美元降到500美元。到公元1280年(宋末),中國為600美元,歐洲為576美元。到公元1700年(清康熙年間),由于中國人口增長過快,雖然經濟總量仍在增加,人均GDP卻依然為600美元,低于英國的1,250美元,其他幾個主要經濟體同1000年相比也沒有什么變化。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失敗后,中國經濟一蹶不振,1870年人均GDP降至530美元。即使民國時期經濟表現最佳的1936年,人均GDP也只是597美元的水平,未超過歷史上的600美元。由于內戰(zhàn),到1950年,中國人均GDP僅為448美元,還不及宋朝初期的450美元。直到1956年才超過宋朝的水平,達到616美元,而這個時候的英國人均GDP已經達到8,000美元了。

表1-1 公元1—1820年各國人均GDP比較(以1990年美元計算)

資料來源:麥迪遜著,《中國經濟增長的長期表現:公元960—203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按照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在古代社會—那個沒有計劃生育的年代,經濟繁榮往往意味著人口增加,沒有生育控制的技術和制度,只有戰(zhàn)爭和疾病是人類的殺手,當然也是經濟殺手。中國在公元1年的人口總數大約為5,960萬,其后人口數量變化不大,公元1000年的人口是5,900萬,但到了1500年左右的時候達到了10,300萬,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經濟繁榮。其后的發(fā)展如圖1-1所示。嚴格來說,這個圖形是不準確的,因為我們并不是按照固定間隔來選取時間的,僅供參考。

圖1-1 中國的人口數量(1500—2009,單位:萬人)

資料來源:麥迪遜著,《中國經濟增長的長期表現:公元960—203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總而言之,當我們考察一種經濟現象時,可能有多個指標可供選擇。如果我們觀察的是整體經濟的運行情況,類似GDP這樣的經濟指標就不可或缺了。那么,GDP究竟是什么?它又是怎么計算的?

 

什么是GDP

 

GDP又叫國內生產總值,說的是“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內一個經濟體(一國)所生產的最終的商品和服務的市場價值之和”。這個概念說起來很拗口,定語很多,表明定義明確,內容具體。根據這個概念,在計算GDP時,哪些該計入,哪些不該計入,說得一清二楚。

為了便于理解和記憶,以一個國家的年度GDP為例,我們把上面的概念分解成一些關鍵詞:“一年內”、“一國”、“生產的”、“最終的”、“商品和服務”、“市場價值之和”。

“一國”和“一年內”這兩個詞容易理解。GDP的全名叫“國內生產總值”,“國內”意味著一國的領土之內,也就是說,不論本國人還是外國人,但凡是在本國國土內生產的產品就要計入本國的GDP。這就涉及GDP和GNP(國民生產總值)的區(qū)別了,后者強調核算的“國籍”屬性,生產的主體必須為本國人。從概念上看,不少人認為GNP比GDP要好:怎么能把外國人創(chuàng)造的財富計算在本國的產值中呢?可實際上,鑒于當今世界開放經濟的現實,核算GDP要更容易一些,而GNP反倒難以準確核算。此外,作為一國居民,也沒必要擔心外資企業(yè)贏利后會把利潤全都拿走。只要在它我們的國內,就一樣要繳稅,一樣解決本國的就業(yè),并非對當地經濟毫無貢獻。正是出于以上兩點的考慮,GDP更為常用。而從企業(yè)的角度業(yè)來講,其目標是盡可能地獲得最大的利潤,只要在這個國家發(fā)現了經濟機會,它也一定會將賺到的利潤再投資于該國。賺了錢就跑,回家“買房子、買地、存銀行”,這種想法早就過時了。

消費是一切生產的最終目的,但概念中的“生產”一詞意味著核算是以“生產”而不是以“消費”為依據。我們知道,雖然生產是為了消費,但從時間上來看,今年消費的東西并不一定就是今年生產的,比如舊貨或“二手貨”。前兩年,中國國內地產嚴控、股市低迷、銀行負利率,于是大量游資進入五花八門的領域,管他什么黃金郵票、古玩大蒜、小貓小狗、中藥渣子。最有趣的是名畫的股權,一幅名畫分成若干股,然后賣給你。拋開最后你持有的股份能換來畫中的一棵小草還是天上的一片云彩這類問題不論,炒作的結果倒是讓人大跌眼鏡,很多二線畫家的作品竟然拍出天價。不過,在GDP的核算中,哪怕原來廢紙一張的素描今天變成天價也不能計入今年的GDP中,它只能按照畫家畫完之后在市場上首次交易的價格計入當年的GDP。名畫如此,郵票珠寶也一樣。總而言之,二手貨的價值不計入當年的GDP。

“商品和服務”表明GDP既包括有形的商品,也包括無形的服務。我們知道,在現代社會中,隨著分工的深化,服務業(yè)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從業(yè)人員也越來越多。根據官方的統(tǒng)計,今天,在美國、日本、英國這樣的發(fā)達國家,服務業(yè)占GDP的比重達75%以上;中等收入國家一般在60%—65%,而中國是40%左右,發(fā)展明顯滯后,也反映了中國宏觀經濟結構的特點和不足。過去,蘇聯(lián)及相關社會主義國家曾經使用過一套不同于GDP的國民收入核算體系——“物質產品平衡體系(MPS)”,這是“經互會組織”根據會員國的實踐經驗制定的適用于計劃經濟國家的國民經濟核算方法。其基本依據是馬克思主義的再生產理論,主要特點是,社會總產品和國民收入只限于物質產品,不包含服務,因為后者投入的是社會勞動,不增加供社會支配使用的物質產品總量,所以不創(chuàng)造國民收入。在這樣一種指標的激勵下,國民經濟的三大產業(yè)發(fā)展各有不同,重工業(yè)發(fā)展迅速,而輕工業(yè)特別是服務業(yè)極端落后。后來隨著蘇聯(lián)的解體及東歐國家的劇變,加之以前實施中央計劃經濟的國家基本上都在向市場經濟過渡或者已完成了過渡,MPS體系也退出了歷史舞臺。

“市場價值”和交易有關,這也是GDP核算爭議最大的地方。簡單來說,無論產品和服務是否具有社會意義,經過市場交換就計入GDP,不經交換就不能計入GDP。例如女性給別人當保姆,工資收入計入GDP;而給自己家做家務,無論多苦多累,對GDP都沒有貢獻。兩個單身漢,自己給自己洗衣服、做飯、打掃不算作GDP;而互相為對方做家務并支付報酬,只要交易被記錄在案,哪怕相互支付等額的工資而自己的收入最終沒有任何變化,兩個人的工資也會計入GDP。核算的注重市場交易的規(guī)定看起來值得商榷,但在多數情況下還算是一個準確、合適的準則。

掌握了這幾個關鍵詞,基本上也就明白GDP核算的要領了。根據中國政府的統(tǒng)計,在2010年,中國的GDP首次突破40萬億大關。圖1-2給出了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的GDP變化情況,增長趨勢十分明顯,年增長率在9%以上。

圖1-2 中國的GDP變化(1978—2010,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tǒng)計局網站。

經濟學家在庫茲涅茲工作過的地方(賓夕法尼亞大學)成立了一個“國際比較中心”(CICUP)。其中幾位〔艾倫·赫斯頓(Alan Heston)、羅伯特·薩默斯(Robert Summers)和貝蒂納·阿滕(Bettina Aten)〕出于研究上的便利,幾十年如一日地收集宏觀經濟數據,建立了一個數據庫并不斷升級,命名為“賓州世界表”(Penn World Table)。因為數據既全又新,該表已經成為專業(yè)人士的最愛,我們以后也會常常用到。最新的7.0版本涵蓋了198個國家和地區(qū)1950年以來的數據,圖1-3就來自這里。賓州世界表的網站為http://pwt.econ.upenn.edu/cic_main.html。在這個網站上,你可以按照說明,一步一步選擇,DIY出各種想要的結果。從總量GDP來看,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時候,除了美國之外,其余幾個國家都相差無幾,然后是六七十年代日本和80年代中國的異軍突起。日本經濟在90年代開始放緩,最近兩年受經濟危機的影響甚至出現了GDP絕對下降的趨勢。今天,中國的總量GDP(按購買力平價法)已經遠超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然而,這并不足喜,在最重要的人均GDP方面,日本仍10倍于我,從整個世界的排名來看,中國多年來始終在100名左右徘徊,近幾年甚至還有下降的趨勢。

圖1-3 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幾個主要國家的GDP變化(1950—2009,單位:百萬美元)

資料來源:Penn World Table 7.1.

國民收入核算就是國家給整個經濟做的一個會計賬戶,常用的指標不止GDP一個,還有GNP、NI(國民收入)、PI(個人可支配收入)等等。它們之間既有聯(lián)系也有區(qū)別,存在一定的換算關系。以GDP和PI為例,人均GDP并不是你可以任意支配的收入,經過加加(特別是)減減很多道工序之后,最終變成的PI才是。別奇怪,當地方政府公布本地人均GDP的時候,多數人都會大吃一驚,覺得自己沒賺那么多的錢,拖了政府的后腿。人均GDP和到你手里的錢差遠了,稅越高,差得就越多。

 

怎么算GDP

 

如果你在農村租了塊地弄個果園,并雇了幾個人幫忙干活。怎么來計算果園的GDP呢?

不管現實經濟開放程度如何,在經濟學家的心中總有一個理想的模型與之對應。在一個封閉的“循環(huán)圖”中,雖然經過高度抽象,但各部門之間重要的經濟往來還是一清二楚。貨幣和商品在各個部門之間你來我往,就整個經濟體來說,所有部門的收入之和一定等于它們的支出之和,也等于產出之和,也就是“收入=支出=產出”。這為我們核算GDP提供了三條思路。

產出法是計算果園一年的水果產量,支出法是計算果園的銷售總額,收入法是將整個果園的工人工資和你獲得的利潤加到一起來計算果園的GDP。果園產了多少,你就賣了多少,進而也就收入了多少。所以,這三種方法觀察的角度雖然不同,但算出的結果應該是一樣的。

我們就以常用的支出法為例來介紹一國GDP的核算。一國生產的商品和服務都被哪些部門買走了,用在何處?大體上可以分為四個部分:消費(C)+投資(I)+政府購買(G)+凈出口(NX)。根據官方的數據,2012年根據支出法計算的中國GDP為527,608億元,其中消費(含政府購買或政府消費)和投資各占約49%和48%,凈出口約2%;而在全部消費支出中,政府的消費約占27%。數據來源于《中國統(tǒng)計年鑒:2010》。我們的GDP核算并沒有完全與世界接軌。比如在支出法的核算中,沒有構成比重的數據,特別是沒有政府支出的數據。美國多年以來的平均情況是,消費占70%,投資15%,政府購買20%左右,凈出口-5%(貿易逆差)。從構成上的差異來看,中國的經濟增長過分依賴投資,而發(fā)達國家主要取決于消費。為什么中國人消費低呢?一種解釋可能是我們“藏富于國”了,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上述官方數據中GDP的計算是將所有商品的數量乘以各自當前的價格然后加總,這被稱為名義GDP。而為了便于在不同時期進行比較,在計算“市場價值”的時候,有時候用的是事前確定的某一年(基期)的價格,這樣求出來的結果叫作實際GDP。從概念上看,名義GDP的變化包含了商品自身數量和價格這兩方面的變化,而實際GDP的變化只涉及前一種變化。經濟一有風吹草動,貨幣當局會基于各種原因改變貨幣數量,價格也會隨之波動,因此,實際GDP(或人均實際GDP)才最能反映真實的收入情況。名義GDP和實際GDP的差與實際GDP之比被稱為GDP平減指數,它反映了物價的波動,和下一章要介紹的CPI一樣,是計算通貨膨脹的一種方法。需要說明的是,我國目前正在對原有的國民收入核算體系進行修正,將建立一個新的核算體系,目標是將研究與開發(fā)支出計入GDP,改進城鎮(zhèn)居民自有住房服務價值核算方法,將土地承包經營流轉收入計入財產收入,并將雇員股票期權計入勞動者報酬。之所以做此調整,是因為目前的核算體系是采納聯(lián)合國1993年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標準,而聯(lián)合國等國際組織在2008年對國民經濟核算國際標準進行了修訂,這使得我國的核算體系已經滯后。另外,美國在2013年也根據經濟的現實情況,對國民收入和產品賬戶(NIPAs)進行了第14次調整,將企業(yè)研發(fā)、娛樂文化支出以及退休金等指票并入統(tǒng)計數據中,這使得美國的GDP比原先的統(tǒng)計增加了3.6%。我國若采用新的核算體系,預計可以將GDP提升1.3個百分點左右。

 

GDP與幸福感

 

GDP的概念明確而具有可操作性(科學的概念大都如此),這也使得它存在一些明顯的問題而為人所非議。例如,健康、環(huán)境、休閑、廉政、勇氣、智慧等與我們的生活福利息息相關的因素,卻并不反映在GDP中。我們知道,古往今來,落后國家的發(fā)展或者工業(yè)化的過程幾乎無一例外地是以犧牲環(huán)境為代價的,英美如此,日韓也不例外,今日中國情況尤為突出。很多地方政府為了發(fā)展經濟,管他什么森林、湖泊、沼澤、草原、濕地、海岸線,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氣概,滿腦子人定勝天的想法,不惜出臺各種優(yōu)惠政策為各種高污染企業(yè)大開綠燈,掛綠色GDP之名,行黑色或黃色GDP之實,導致環(huán)境被嚴重破壞。以犧牲環(huán)境為代價換取的GDP是否該打一些折扣呢?值得我們認真反思。

還有一種活動也沒有計入GDP,那就是地下經濟(灰色或黑色經濟)。不要以為地下經濟都是些殺人放火、盜竊搶劫之類的勾當,其實多數地下經濟的交易內容都是合法和正當的,相當一部分是為了躲避政府的管制(特別是稅收,比如黑出租)才轉入地下。一個國家對微觀經濟的干預越強,稅負越重,地下經濟也就越活躍。反過來,一些不正當的勾當,只要肯行賄,也可以免于稅收,于是開始光明正大地“地上化”了。這兩種情況在日常生活中都不難發(fā)現。根據一份國際權威機構的估計,發(fā)達國家的地下經濟約為GDP的20%,發(fā)展中國家要多一些,大約在40%—60%,中國地下經濟約占GDP比重的40%。Friedrich Schneider and Dominik H. Enste,The Shadow Economy: An International Surve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從這個角度來講,中國的GDP是被低估了。

不過,即便GDP存在諸多缺陷,并不妨礙它成為我們目前可獲得的衡量我們生活滿意度的一個最客觀、科學的指標。不僅因為GDP本身與我們的生活質量密切相關,其他一些我們關注的指標也和GDP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例如預期壽命、成人識字率、新生嬰兒死亡率,等等(見圖1-4和圖1-5)。

圖1-4 12個國家的GDP與預期壽命

資料來源:Mankiw. G. ,2008,Principles of Economics4e),p. 447,South-Western Cengage Learning.

圖1-5 12個國家的GDP與成人識字率

資料來源:Mankiw. G. ,2008,Principles of Economics4e),p. 447,South-Western Cengage Learning.

經濟學家伊斯特林(Easterlin)是研究“生活滿意度”或“幸福感”的國際權威,無論從使用的方法和調查的樣本來看,他所從事的調查研究都遠非國內類似調查所能相比,可信度極高。通過多年調查,他發(fā)現生活滿意度和GDP(或GNP)息息相關,收入越高,滿意度也越高(盡管是以遞減的速度提高);當GDP達到一定程度之后,收入再繼續(xù)增加,滿意度只有微小的提高(這就是有名的“伊斯特林悖論”)。圖1-6就給出了這種關系。參見Inglehart, Foa and Welzel, “Social Change, Freedom and Rising Happines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圖1-6 人均GNP與生活水準

資料來源:根據“世界價值觀調查”網站(http://www.worldvaluessurvey.org/)提供的數據和資料繪出。

受他的啟發(fā),后來有大量學者繼續(xù)這一研究,比較著名的是英格爾哈特(Inglehart)領銜的“世界價值觀調查”。調查迄今為止已經進行了5期,持續(xù)26年,共調查了35萬人。最近的調查給出了一個包括97個國家的“幸福感”排名,排在榜首的是丹麥、波多黎各,美國排名16、日本43、中國54,最后一名是津巴布韋。由于在不同的國家和連續(xù)的調查中都詢問相同的問題,從而保證了基本的可比性。這顯然比在大街上隨便找個人簡單問一句“你幸福嗎?”這樣的調查要科學和嚴謹得多。根據最近的4次調查,他們發(fā)現“人們對自由愈發(fā)重視,在幸福水平的提高過程中,自由似乎發(fā)揮了比經濟增長更重要的作用……此外,最大限度地提高國民幸福水平的最有效途徑似乎也在隨著經濟的發(fā)展而改變。在僅能維持生存基準的社會中,幸福水平與群體團結和國家榮譽緊密相關。在經濟安全程度較高的社會中,自由選擇的權利對人們快樂與否影響最大”。這個結論也為一國提高本國居民的幸福感指明了方向。

另一個調查結果也很有趣,我們也把它列出來,如圖1-7所示,它的含義是:越老越物質。橫軸代表年齡組,縱軸是價值觀,我們會發(fā)現,隨著年齡越來越小,物質主義的傾向逐漸下降,后物質主義(或理想主義)的傾向越來越高。對老年人,收入或者人均實際GDP是非常重要的。年輕的時候靠理想生活,年老的時候靠物質生活。

圖1-7 主要國家的生活滿意度

資料來源:根據“世界價值觀調查”網站提供的數據和資料繪出。

圖1-8給出了幾個主要國家的生活滿意度變化情況,趨勢線是根據最近幾次調查結果綜合得來的。我們發(fā)現,主要發(fā)達國家的生活滿意度基本比較穩(wěn)定,印度和韓國上升明顯,中國穩(wěn)中略降。

經合組織(OECD)在前不久也發(fā)布了一份涉及40個國家的生活質量報告。該調查使用的衡量標準不再是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速度或者整體經濟規(guī)模,而是采用了更加廣泛的11項指標,包括收入、就業(yè)、住房、教育、環(huán)境、衛(wèi)生、社區(qū)生活、機構管理、安全、工作與家庭關系以及對生活條件的整體滿意度。中國在這一報告中的排名依舊難言樂觀。http://www.eeo.com.cn/2011/1014/213413.shtml.

圖1-8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主要國家的生活滿意度變化趨勢

資料來源:根據“世界價值觀調查”網站提供的數據和資料繪出。

由此可見,GDP雖然不是幸福生活的全部,但卻是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從政府的經濟責任來看,追求GDP增長無可厚非。當下社會,人們把環(huán)境污染、道德滑坡歸結為GDP之禍,是只看到了問題表面,我們應該從深層的制度安排上尋找原因。

GDP至關重要,但不是唯一重要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县| 左云县| 进贤县| 太谷县| 九龙县| 报价| 余姚市| 西宁市| 包头市| 留坝县| 封开县| 乌什县| 佛学| 潞城市| 新平| 织金县| 高台县| 乾安县| 冀州市| 资源县| 黄大仙区| 金溪县| 合阳县| 华蓥市| 通江县| 施秉县| 虞城县| 南康市| 蛟河市| 商洛市| 成都市| 东乌珠穆沁旗| 孟州市| 巴马| 信阳市| 潼关县| 西安市| 沛县| 平果县| 鄂托克前旗| 西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