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污染控制治理措施
1.4.1 治理方針政策
2014年,全國遭受了一次嚴重的霧霾侵襲,南北各大城市,尤以河北、河南、山東等地為嚴重,PM2.5年平均值達到100以上的有6個城市,單日峰值超過800。
而在2014年APEC會議舉行期間,河北、北京市政府聯合行動制造的“APEC”藍也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這就涉及中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所在了,如何將中國的發展模式轉變為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模式,值得每一個環保人甚至每一個公民去思考。
為了改善中國現有高污染高能耗的產業現狀,進一步深化企業改革,配合我國“節能減排”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在2013年6月14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確定了大氣污染防治十條措施,包括減少污染物排放;嚴控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新增耗能;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加快調整能源結構;強化節能環保指標約束;推行激勵與約束并舉的節能減排新機制,加大排污費征收力度,加大對大氣污染防治的信貸支持等。
一是減少污染物排放。全面整治燃煤小鍋爐,加快重點行業脫硫脫硝除塵改造。整治城市揚塵。提升燃油品質,限期淘汰黃標車。
二是嚴控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新增產能,提前一年完成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等重點行業“十二五”落后產能淘汰任務。
三是大力推行清潔生產,重點行業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強度到2017年底下降30%以上。大力發展公共交通。
四是加快調整能源結構,加大天然氣、煤制甲烷等清潔能源供應。
五是強化節能環保指標約束,對未通過能評、環評的項目,不得批準開工建設,不得提供土地,不得提供貸款支持,不得供電供水。
六是推行激勵與約束并舉的節能減排新機制,加大排污費征收力度。加大對大氣污染防治的信貸支持。加強國際合作,大力培育環保、新能源產業。
七是用法律、標準“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制定、修訂重點行業排放標準,建議修訂大氣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強制公開重污染行業企業環境信息。公布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排名。加大違法行為處罰力度。
八是建立環渤海包括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聯防聯控機制,加強人口密集地區和重點大城市PM2.5治理,構建對各省(區、市)的大氣環境整治目標責任考核體系。
九是將重污染天氣納入地方政府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根據污染等級及時采取重污染企業限產限排、機動車限行等措施。
十是樹立全社會“同呼吸、共奮斗”的行為準則,地方政府對當地空氣質量負總責,落實企業治污主體責任,國務院有關部門協調聯動,倡導節約、綠色消費方式和生活習慣,動員全民參與環境保護和監督。
此外,國家持續地在對現有的環境質量監督體系進行改革和創新,將污染物排放的國家標準進一步提高,同時與國際接軌,參加了哥本哈根國際氣候大會,并參與簽訂關于節能減排的京都議定書等一系列。
1.4.2 廢氣治理路線圖
除了政府出臺的政策和輿論的導向,環保專業人才是進行廢氣治理的主力,對各類廢氣進行研究,設計出相應的治理方案,并通過實驗來檢驗方案的可行性,并將之推向市場,如圖1.6所示是廢氣治理的一般路線。

圖1.6 廢氣治理路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