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概述
1.1 居住區景觀的發展
居住區是具有一定的人口和用地規模,并集中布置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綠地、道路以及其他各種生活服務設施,且被城市街道或自然界限所包圍的相對獨立的地區,是城市建設和城市結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城市的發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居住區景觀作為城市景觀發生的載體和細胞,占有并組成了一定的城市面積,它的建設與發展不僅能夠促進整體城市景觀的發展、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體現居住文化和城市精神,也反映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與需要(圖1-1)。

圖1-1 泰國Pyne by Sansiri屋頂花園俯瞰
城市建筑被景觀綠地所包圍,改善了城市的生態環境,成為城市建設重要組成部分
1.1.1 國外居住區景觀設計的發展
國外對于居住區景觀環境的實踐較早,這源于18世紀的工業革命給城市結構帶來的變化(圖1-2)。但技術的進步、城市的發展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環境污染使人類的居住受到了極大的考驗,從而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圖1-3)。人們開始為緩解社會矛盾,對城市環境問題進行研究,并得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圖1-2 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城市街巷

圖1-3 英國工業革命時期街景
城市的發展嚴重污染了城市,使人類的生活受到極大的考驗
1817年,偉大的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針對社會矛盾提出了“新協和村”的概念,對居住區在人口規模、布局形式、生活方式等方面進行了設想。1909年,英國制定的《住宅與城市規劃法》中最早提出了“舒適性”的概念,經不斷實踐后,逐漸將研究方向由生活擴展到生存,在城市規劃和居住區規劃理論和實踐方面有一定的影響。19世紀末,英國政府以“城市改革”和“解決居住問題”為名授權英國社會活動家霍華德進行調研,并出版《明日的花園城市》一書,通過“明日的花園城市”示意圖解方案,提出將活躍的城市生活與美麗的鄉村生活結合在一起,倡導新的城市生活,也深深影響了世界范圍內對于居住區環境設計的實踐。
工業化帶來的嚴重污染使得工業發達的國家開始重視居住環境問題。20世紀50年代,蘇聯以此形成“住宅生態學”理論,其研究對象為居住小區與人和居住小區與外部環境的關系,追求生態平衡和和諧社區的創造。70年代初,日本率先制定了改善居住環境的方針政策,提出居住環境設計的基本要求:安全、舒適、衛生、方便。80年代,英國根據新城市和居住區的建設提出“生活要接近自然環境”的設計原則。在美國展開了以“濱海鎮開發”為代表的“新城市主義運動”,運用都市主義的觀點來解決美國的郊區住宅問題。1981年,國際建筑師協會第14屆大會發表了《華沙宣言》,指出:“要認識人類—建筑—環境這三者之間的密切相關性,建筑師、規劃師在形成人類環境過程中有著歷史的責任。”90年代初期,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開始探討生態型城市建設居住環境的問題,其中包括提供健康與安全的生活條件、多樣性的社區服務、倡導社區生態文化建設及居民生態意識等相關的人居環境建設理念。此外,每年一度的國際人居環境研討會也不斷推動著居住區景觀環境設計的理論研究。近年來,更多國家參與到生態、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建設話題和實踐中。其中,英國在新城市和居住區建設中提出“生活要接近自然環境”的設計原則,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可。英國的規劃學家大衛·路德林針對城市中心的居住區開發,探討 “可持續發展的鄰里理論”,關注構建良好的公共空間結構,以人性的觀點來處理城市生活空間的各個環節,使其變得富有魅力,成為人們樂于選擇居住的高尚場所(圖1-4~圖1-7)。

圖1-4 荷蘭阿姆斯特丹Westergasfabriek工業遺址改建
項目位于一個汽油廠重度污染的基地,人們通過生態設計,來解決工廠所遺留下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從工業革命到生態運動,體現出人們對于環境的態度和觀點在不斷改變

圖1-5 荷蘭阿姆斯特丹Westergasfabriek工業遺址改建
北廣場中的油罐設備與水景形成生動宜人的工業景觀

圖1-6 阿姆斯特丹Westergasfabriek工業遺址改建區北廣場

圖1-7 石材鋪就的線性淺湖
1.1.2 國內居住區景觀設計的發展與所呈現的問題
(1) 國內居住區景觀設計的發展
新中國建國初期,我國城市居住空間的組織模式原型來源于20世紀50年代蘇聯的行列式(圖1-8)、周邊式(圖1-9)、街坊模式和60年代基于鄰里單位模式發展起來的居住小區規劃理論,并圍繞“實用、堅固、在可能條件下注意美觀”的勤儉治國的戰略方針而展開,主要解決急劇的人口膨脹而帶來的居住問題,是當時政府的緊縮行動和對大規模中國民族居住形式探討的結果。因而,早期的居住區景觀設計是建筑的附屬,往往是簡單的綠化設計或見縫插針的拼貼,以園藝綠化為主,且與建筑空間過渡生硬,使得整個住宅區顯得機械、呆板、缺乏人情味。

圖1-8 行列式住宅布局

圖1-9 周邊式住宅布局
改革開放帶來城市建設的熱潮。20世紀90年代后,住宅市場不斷活躍,借由國外各種新思潮和新理念的引入,以及人們對于居住生活品質要求的提高,最終迎來商品房發展的高潮。居住區景觀設計越來越受到重視,它的設計好壞往往關乎居住區的檔次,是房產銷售的賣點。居住區景觀設計除配合建筑滿足居住的基本功能外,也開始講求與自然、社會和人文的結合,注重居民在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和設計多元化的表達。
(2)國內居住區景觀設計所呈現的問題
我國的居住區景觀設計形成于社會的發展和市場經濟的催化,在很多方面還存在急功近利的諸多問題,使得居住區的品質良莠不齊,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和推敲。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 缺乏設計協調。居住區景觀設計與建筑設計不同步,景觀設計師沒有在第一時間參與到居住區整體設計的討論中來,有些甚至省去了景觀設計過程而由園林綠化師完成綠化種植來作為景觀設計,割裂了建筑、景觀、園藝的密切關系和各自的作用,帶來了建筑與整體景觀設計上的不協調(圖1-10)。其次,在設計上可能由多家公司共同完成,彼此間缺乏溝通,致使出現風格不一和細節銜接不到位的問題,影響了居住區整體景觀的效果。

圖1-10 國內某居住區庭院景觀
該居住區景觀缺乏考量,景觀與周邊建筑不協調
② 缺乏科學的設計考量。首先,一些開發商為了追逐利益和快速的回報,大大縮短景觀設計的流程,將居住區景觀設計視為綠化種植,簡單地追求綠地率和視覺感受,使景觀設計成為機械式量化填充,不注重景觀種類的搭配,不關注生態性原則。其次,一味地追求設計效果,忽略景觀設計的功能性,既沒有為建筑服務,也沒有滿足人的活動需要,往往是徒有其表,華而不實,失去了景觀設計的基礎,其過度的“包裝”也違背了自然的平衡(圖1-11、圖1-12)。

圖1-11 加拿大溫哥華的日式庭院住宅
建筑、景觀、綠化之間相互融合,存在密切關系

圖1-12 建筑與景觀的和諧關系
住宅建筑作架空處理,與水體避免接觸,與濕氣保持一定的隔離,既保護建筑體,同時也保護人的身體健康
③ 缺乏個性化設計和深入推敲。以上海為例,從改革福利分房,到實行住房商品化,人均居住面積從1991年的6.7㎡猛增至2009年的17.2㎡(圖1-13),住宅房地產項目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為加快建設導致了諸多的設計復制現象,使得居住區景觀設計無論在規劃還是景觀小品和設計風格等方面都變成了“流水線”產品模式,照搬照抄的問題嚴重,沒有因地制宜地、有針對性地展開研究和探討,城市居住區也變得雷同而缺乏個性。此外,又由于空間布局片面地講求視覺效果,而忽略了功能性的界定和細致的推敲,使得空間屬性不清,動靜空間相互影響干擾,不能有效地開展各項活動。

圖1-13 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居住面積
④ 缺乏人文關懷。現今社會提倡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在社會各項工作中都要體現人文關懷,特別是對于社會的弱勢群體和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兒童和殘疾人。而目前的居住區景觀缺乏對于多空間格局多層次的推敲,大部分的景觀設計適用于成年的健康人,沒有從長遠的、多方面的使用角度來關切不同人群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降低了人與景觀的互動性和參與性,也不能體現社會公平的原則。此外,城市生活往往節奏快、壓力大,人們迫切需要與自然接觸的機會以緩解壓力放松心情,也需要與他人交往來改善人際關系,而這些因素都未能被重視,景觀環境的塑造不能營造人與自然親近和人與人交流的良好氛圍。
因此,居住區景觀設計將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不僅要營造舒適齊備的“硬”環境,也要調節好人居的“軟”環境,為創造和諧社會而努力,這也是景觀設計師必備的社會責任(圖1-14)。

圖1-14 以色列the REAL estate社區
這個新的空間會不分老幼全年接納任何人的散步和停留。這個設計激發了居住空間的活力,具有趣味性和個性的空間,增強了人群之間的互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