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從大破到大立
一、改革開放40年來的造富運動
20世紀80年代發家致富靠的是倒買倒賣。當時的暴發戶主要是“倒爺”,低買高賣,小到肥皂,大到電視機甚至汽車,膽大的都可以發家致富。
20世紀90年代發家致富靠的是建工廠。當時很多人并不滿足于倒賣商品,于是開始從家庭作坊做起,通過一步步的發展自主建廠。低價、仿制是當時的主流。
2000年以后發家致富靠的是房地產。住房政策改革后,無論是造房子的還是炒房子的,都大發橫財,直到現在他們還在坐享其成。
2010年以后發家致富靠的是金融互聯網。隨著互聯網應用的成熟,借貸、高利貸、P2P、借殼上市、傳銷等各種傳統的商業模式都為自己做了新的包裝,賺取了大量錢財。
但是現在的中國,上上下下都看到了同一件事:“暴利時代”已經徹底過去了。因為“暴利時代”只能存在于產品短缺、信息不暢、需求粗放的時期,而現在這些情況都不存在了。
如今,面對產能過剩、同質化競爭的局面,一些經營者還試圖在越來越差的環境下掙扎。比如,很多工廠還在繼續低價競爭做低端產品,堅持“一條路走到黑”。很多傳統產業的生命期已經到了盡頭,這是一個生命周期的問題,而不僅僅是結構調整的問題。
這批人大多依附于時代大勢生存,他們往往善變、不講原則,一旦經濟大勢已去,風口消失,他們就會敗下陣來。
但是,出來混早晚都要還的。接下來,很多投機取巧的暴富者將會返貧。
二、返貧的方式有哪些
1.樓市美夢破滅
很多富豪、有錢人都是靠炒房子起家的,但政府已經反復發聲:“房子不是用來炒的,而是用來住的。”因此,樓市的未來是可以預見的。
2.資金鏈斷裂和違約
很多企業陷入低谷,諸如企業的欠款、庫存、賬款都將出現問題,于是會出現大量合同違約,這將會對傳統金融產生很大的破壞,社會的信任關系有待重建。
3.廉價勞動力消失
如今,中國廉價勞動力優勢已不再,低端制造產業如果不能升級轉型,那么,等待它們的就只有破產和清算了。
4.同質化競爭和產能過剩
社會上的產品越來越多,而且同質化嚴重,再加上電商的競爭,大家不得不打價格戰,反正你不賣也有人賣,這將導致企業的利潤越來越薄,甚至無利可賺。
5.重污染、高能耗企業產業結構調整
健康問題突凸,霧霾的加重,使得政府層面會在環保方面重拳出擊,于是很多高耗能、重污染的企業將面臨重新改組及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
6.泡沫產業擠出效應
一些被吹脹的高端產業最終會現出原形。比如,新能源領域,甚至包括“互聯網+”等領域,從A輪倒下到B輪倒下,甚至是C輪等。
7.政策改變
隨著社會制度的完善,以及反腐力度的加大,原來單純依靠政府補貼和支持的企業將寸步難行。
8.資源枯竭
很多人依靠礦山、煤炭、石油等資源的開采去賺錢,然而資源越來越少,開采成本越來越高,并且資源價格起伏不定,導致企業無法維持。
總之,時代正在將這些投機主義者、特權主義者淘汰。當游戲規則發生改變時,他們將因缺乏足夠的文化、智慧、創新、責任,而陷入被革命的危險絕境。
舊的生態被新的生態取代,這是一種必然。但是,凡有舊事物消亡的地方,必定有新事物在野蠻生長。正所謂“無破則不立”。任何一次變革,都是淘汰一部分東西,然后建立起某些新東西。
三、所謂“大破”,破的是什么
“大破”破的是舊規則。什么是舊規則?在過去,我們只講目的不講手段,發展就是硬道理。鼓勵大家的也是敢沖、敢想、敢變通,這種經濟粗放式發展方式,看上去很美。
以前大家都是你搶我奪,一旦嗅到商機,便立刻一哄而上,如果發現無利可圖,再瞬間一哄而散。這一來一去如同蝗蟲過境,轉瞬便片甲不留,寸草不生,商業環境就是這樣被破壞的。
一些商家“唯金錢是圖”,哪里還有道德、理想可言?在經濟粗放式發展時期,這種狀態還有謀利的空間,一旦經濟進入成熟期,如果還缺乏誠信與精耕細作的理念,大家只能“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作繭自縛,陷入囚徒困境。
從經濟學上講,如果一個社會在社會規范、制度的安排上使得守信的收益不明顯,失信行為的成本遠低于其收益,如果一個社會缺乏一種完善的信用制度和相應的信用監督獎懲機制,信用優良主體得不到相應的肯定、鼓勵和優良的待遇,必然會導致優良主體最終放棄一些原則。這種經濟學中的“格雷欣法則”(劣幣驅逐良幣法則),不僅適用于經濟生活領域,在政治生活和其他社會生活領域同樣適用。
在經濟生活中不誠信現象最為突出,無論在產品信用、商業信用還是金融信用上,皆有種種惡劣的表現。
在產品信用方面,一方面是近些年來虛假的廣告宣傳、產品說明、質量保證的承諾等讓人眼花繚亂,屢屢上當;另一方面是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各種制假、售假手法花樣百出。
在商業信用方面,這些年各種商品流通、經濟交易行為發生過程中,坑蒙拐騙行為成了一些人發財致富的“法寶”,我國票據市場的失信和欺詐已經使票據成為資金風險的承載體和聚焦點,而利用合同進行詐騙已經成為市場經濟的一大毒瘤。
在金融信用方面,對企業沒有信用記錄,對銀行沒有信用考評、信用記錄,對擔保沒有信用評估系統,對政府沒有失信懲罰規范,以至出現許多銀行呆壞賬、信用卡詐騙;而在證券市場,各種形式的造假也是層出不窮,編造報表、虛增利潤、偽造銀行對賬單等各種形式的財務造假已經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
除此之外,一些服務性中介機構,如會計審計、法律服務、評估監理、房地產中介等領域,除了服務質量低下以外,還常常違反獨立、公正、誠實的基本職業道德,這些現象已造成經濟領域的混亂,嚴重擾亂了市場經濟發展的正常秩序。
總之,之前的發展方式太野蠻和粗放了,很多是以犧牲“誠信”和“道德”為代價的,由于人與人之間不受契約精神的束縛,所以我們的經濟像一匹“脫韁的野馬”,拼命狂奔,而一旦度過了興奮期,就會迅速疲軟。
為了改變這種粗放的發展方式,我們需要重建規則和秩序,此乃“大立”。
四、所謂“大立”,立的是什么
粗放的發展方式,使我們將傳統文化中很多優秀的東西都丟掉了,如道德、操守、文化、誠信等,它使人們變成了“經濟動物”,所以我們首先迫切地需要重塑文化,其次是重建信用。
未來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一定是“信用”。一旦中國建立起一個強大的信任體系,將意味著社會有了一個公開、公平、合理的游戲規則,人人都將在遵守這個規則的前提下去創新與競爭。信任是一個社會結構的基石,它是社會運作效率提高的根本保證。一旦人人遵守規則,互相信任,道德自然就會樹立起來。
長江后浪推前浪,這是新舊世界的斗爭,也是新興階層和守舊者的斗爭。
如今,世界正在成全這樣的一群人,他們是:
有文化、有知識;懂創新、會創造;讀懂時代、迎接變革;攜帶正能量、愿意改變世界的一群人。
隨著互聯網各種應用軟件的普及,個體將從組織中解脫出來,世界開始進入更加精細化的協作狀態。今后的商業社會最大的進步在于將個人價值和存在價值統一起來。
互聯網釋放了我們的個性,催生了大量自由職業者,無數平臺的崛起,使你我有機會參與創造價值和輸出價值。你越有能力、越有特點、越有特長,就越不需要依附某個組織。
過去一些人只顧埋頭賺錢,他們的價值觀是:無論你通過什么手段,錢賺得越多越好。現在的邏輯不一樣了:你獲得的收入與你創造的價值成正比,你想賺更多的錢嗎?好吧,大膽地去創造吧,你究竟有多少創造力和創新精神,你的興趣、你的才華、你的理想都將成為你的資本。
所以,讓我們重拾信仰,同時找回興趣、價值觀和理想。做生意的年代已經過去了,做事業的年代到來了。做生意的基本邏輯是千方百計地尋找差價,而做事業的基本邏輯是創造社會價值的同時實現個人價值。
此時的社會結構正在變得扁平、柔軟、有溫度、有情感。過去我們說:要把公司做大、做強。比如,傳統企業的終極目的是做到海量生產、海量用戶。而今后這不再是公司的普世價值觀了。
未來的社會將實現按需定制、按興趣組隊、按人群服務、小批量制作、不斷迭代,所以也不存在產能過剩,因為現在產能過剩的本質不是產品太多了賣不完,而是真正能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太少了。
用多樣化的產品去對接多元化的需求,在大工業年代是不可能的,只有互聯網才可以將這種觸點式的需求和服務一一對接。
未來不是不需要組織,而是將建立全新的組織。這是一種什么樣的組織呢?它將是一條條交織的價值鏈組成的網狀組織,自由職業者們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長、資源開展多觸點性質的合作。未來每個人都像U盤似地,即插即用,今天可以進入這個團隊,明天可以進入那個團隊,并形成網狀組織,這種網狀組織看似有組織、無紀律,但又具備完善的價值分享機制,可以自助式運轉,可以隨時產生聚變與裂變效應,發揮巨大效能。
這就要求我們所擁有的是一種平等的、公開的自助式運作系統,而不是一個由某個中心控制的系統。這是一種生態化、多方協同的管理系統,可以說,真正的繁榮時代到來了。
我們再也不需要KPI、不需要銷售傭金、不需要績效評估,我們只需要向消費者提供最獨到的產品和服務,這是引領、激勵和衡量一切事務的風向標。而這樣做依靠的不再是管理制度,而是你能否充分發揮平臺上每個成員的創造性。
今后中國將會逐步切換到一個全新的“操作系統”中,而設計和開發這個全新操作系統所用的語言,既不是規則,也不是制度,而是全新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