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The busier life gets, the more value there is in simplicity as a point of competitive differentiation.


生活越忙碌,簡化作為一種競爭優勢就越有價值。

——美國ING直營銀行CEO阿爾卡季·庫爾曼

1980年的信用卡合同大約有一頁半紙,如今是整整31頁紙。這導致人們懶得細讀任何條款,最后發現自己遭遇賬戶注銷或者被高額利息纏身。


◎ 據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2011年的估算,固定電話用戶每年要支付超過20億美元的額外費用,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賬單名目讓人摸不著頭腦,導致很多用戶“根本沒有意識到被收費”。[1]用戶當然搞不清楚“基本費用”“區域費用”“非基本費用”以及“其他費用”之間到底有什么區別,更別說此外還有11項單項稅費,這些雜費加在一起,構成了一張普通固定電話賬單費用的50%。

◎ 美國房屋業主每年在業主保險上平均花費868美元,卻不知道自己究竟購買了什么。美國保險監督官協會(NAIC)2007年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有30%~50%的投保人在自己所投險種的覆蓋范圍和理賠金額上受到誤導。該調查涵蓋673名電話受訪者,誤差幅度3.8%,可信度達95%。

◎ 2002年,美國1歲幼兒馬奎斯·鄧森(Marquis Dunson)出現感冒癥狀,服用了3天泰諾兒童感冒藥后死亡。[2]在其后涉及賠償金額高達500萬美元的法律訴訟中,作為原告方的父母稱,泰諾兒童感冒藥的警示和說明書中并沒有清晰注明“過量攝入泰諾主要成分乙酰氨基酚會導致人體的肝功能衰竭”。據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估算,美國平均每年約有458人因過量攝入乙酰氨基酚死亡。

◎ 美國《南部醫學雜志》(Southern Medical Journal)開展的一項研究估算,一名皮膚科醫生每年要在約29376份表格上簽字。[3] 誰能做到一年將同樣的事情重復30000次,仍然保持專注和準確?

◎ 美利堅合眾國已經成立200多年了,建國和治國的基石是6頁長的《美國獨立宣言》,它的篇幅是如今長達14000多頁的個稅代碼的0.1%。


以上案例有什么共同點?這些案例表明復雜性正在侵吞我們的財產,腐蝕政府和企業,并將我們的健康甚至生命置于險境。如今,復雜性危機已經成為一項普遍的公共議題。民間最早的一批呼聲發起于報紙專欄、社交網絡和個人博客,他們開始質疑傳統觀念,并提出了新觀點:向民眾公開信息并不等于讓他們充分知情。僅僅告知消費者他們被商家利用了,并不能解決實質上的不公平。更重要的是,我們作為民眾、患者、商人、消費者、投資者、債務人、學生……該如何應對這一狀況?

我們一直縱容復雜性肆虐蔓延,默許各種企業、組織、政府和機構擾亂我們良好的判斷力,并且侵害我們的基本權利。當面臨解釋不清的額外費用時,我們選擇勉為其難地支付;當面對電器上一堆復雜難懂的神秘功能時,我們選擇視而不見;當撥打客服電話時,自動語音服務讓我們陷入一層又一層的電話樹中(選擇××服務請按1,選擇××服務請再按2);當我們向保險公司申請索賠時,又陷入一個又一個套圈中……

簡單的東西總是最具吸引力。

——英國藝術家大衛·霍克尼

這一切最終指向一個問題:我們為什么要容忍生活中的復雜性?很多人說,因為別無選擇。有時候,我們甚至因為自己的不堪重負和困惑無措而陷于自責——“我完全搞不懂這個,肯定是因為我太笨了”。因此,我們經常勉為其難地支付數十美元的銀行卡透支費,并對此深感不公甚至一肚子火氣。這還不算致命打擊,我們目前忍受零星雪片般的煩瑣文書,卻還沒有意識到,在不久的將來,復雜性問題會像冰川期一樣大肆蔓延。我們一路步履艱難,唯愿自己沒有被過分誤導或者被騙得太慘。

然而,一切本不該如此。

在我們能力所及的范圍內,針對復雜性難題,有一劑威力強大的解藥或者說是可操作方案,用一個詞來概括就是:簡化主義。

什么是簡化主義

再也沒有比簡化主義更簡單的東西了,但這是一個包含多重內涵的概念。有一種觀點認為,簡化主義的內涵在于清晰,表意明確,能夠迅速傳達目的或用意。另一種更宏觀的觀點認為簡化主義反映的是事物本質,將事物化繁為簡、去粗取精,讓受眾充分理解。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簡化主義的重點不在于選擇有多少,而在于你能接受多少,這也體現了受眾的信心、信任和滿意度。總之,在我們看來,“簡化主義”沒有同義詞,方便、明晰、實用、及時、美觀等詞語都不足以定義它。“簡化主義”是以上所有詞語的總和,因而十分稀有。當你到達一種境界,能夠同時獲得透明度(揭露復雜事物的本質)、清晰度(簡單明了地表達意思)和實用性(使得物盡其用)時,就最大限度地接近了簡化主義理念。

把事情變簡單,要求人們對清晰、誠實、自律和智慧要有不懈的追求。歷史上一些偉人曾對此深有體會。

至繁歸于至簡。

——達·芬奇

史蒂夫·喬布斯是實踐簡化主義理念的大師之一。當其他公司不斷增添各種花哨功能把產品越做越復雜時,蘋果公司卻通過對產品精簡和優化來充分滿足用戶需求——用一個按鍵取代三個按鍵,用簡單易懂的圖標代替專業術語。蘋果公司前任總裁約翰·斯卡利(John Sculley)認為,喬布斯是一位“堅持把一切化為最簡”的極簡主義者。同時,斯卡利還做了一個謹慎的區分:“不是過分簡單化,而是精簡”。[4]“精簡”和“過分簡單化”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兩者的區別在于,是僅僅保留必要和有意義的部分,還是不分主次一刀切。必須要弄清楚這一點,再毫不留情地刪減冗雜累贅的東西,才能把重點和注意力放在不容忽視的關鍵部分。

多年來,我們把簡化主義視作一種人生哲學、行事準則和生活方式。而且,基于親身經驗,我們堅信:簡化主義理念在企業、政府事務和個人生活中都行之有效。如今,人們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簡化主義。

簡法實踐

◎ 蘋果手機應用商店中有超過425000個應用程序。

◎ 連鎖餐廳芝士蛋糕工廠(Cheesecake Factory)的菜單上有241種菜品,其中還不包括為午餐和早午餐推出的特色菜品。

◎ 化妝品零售品牌絲芙蘭網站上有223種睫毛膏、454種乳液和367種香氛。

◎ 美國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服務中心擁有14568個診斷代碼。

◎ 信用卡合同平均長達111頁。

復雜性危機已經到達緊要關頭,我們不得不做出決定:要么讓渡自己的權利,放棄了解和掌控那些給我們的生活造成影響的東西;要么努力奮爭一種更好、更簡單的方式,從而厘清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商業交易。本書的目的就在于闡釋簡化主義理念的廣泛應用,包括它是如何運作的,并且為何令我們受惠。同時,我們還希望本書傳遞的理念能夠燃起整個社會減少復雜性的熱情。

如果你厭倦了那些每天令你頭昏腦漲的煩瑣條文,如果你想跟顧客建立密切關系,而不是通過復雜的產品、規定和溝通方式把他們嚇走,那么你就是這次簡化行動最適合的人。

如果你是一名沉迷于繁文縟節的政府公務員,或者是一名熱衷于晦澀法律術語的律師,那么你可以將本書中的觀點當作一次預警。本書的目的就是闡明你到底在做什么,并且揭示你這么做的原因,從而讓你接下來不再一意孤行。

在為花旗集團旗下的零售銀行簡化貸款合同大獲成功后,我們把簡化當作一種新型商業服務開展了起來。很快,來自各行各業的客戶紛紛上門,其中甚至包括美國聯邦政府。我們受聯邦政府委托,幫助美國人口普查局簡化表格文件,還為美國國稅局設計了簡明的單頁報稅表格“1040EZ”。漸漸地,我們獲得了“簡化專家”的美名,《人物》雜志甚至授予艾倫·西格爾“簡明英語先生”稱號。[5]

艾倫與卡內基梅隆大學合作建立了溝通設計中心(Communications Design Center),把溝通理論、認知研究和企業事務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們意識到一種新型職業就此誕生。

我們還設計并改進了一套“簡化藍圖”(Simplification Blueprint)方法論,并建立了一個“簡化實驗室”來測試概念和溝通過程是否清晰易懂。“簡化藍圖”是一套關于如何溝通以及何時溝通的策略,主要著眼于溝通的速度、媒介、語氣、格式等方面,還包括針對不同溝通類型進行個性化定制。簡化實驗室是一個在線工具,我們可以借此評估人們對簡化主義的看法,從而確立真實的理解力基準。過去30年,我們一直奮斗在一線,目睹了各大企業、政府機構和普通人如何與復雜性做斗爭。

我們由此收獲了一批寶貴的經驗。

我們不斷強調:簡化主義關乎清晰、方便和實用,從中受益的不只是那些受教育水平有限的群體,而是每一個人。這有力地駁斥了那種認為“簡化”就是把一切變得“傻瓜化”的觀點。

我不會增添無用的東西把簡單的東西復雜化,我寧愿讓生活簡單化。

——美國詩人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

通常,政府希望創建標準化公文模版或者使用加粗字體來強調內容,認為這樣會便于民眾理解。但在各行各業都傾向于規避風險的社會里,上述行為的重點在于讓民眾遵守法律規章,而不是真正提供便于理解的溝通方式,因而并未達到原本的目的。

我們意識到了重新回到“空白狀態”的重要性。突破性簡化的關鍵在于質疑其所表達的內容,并確保其能夠真切反映現實。因此,我們要刪掉那些無法履行的條款,質疑那些過時的商業慣例,并且挑戰自己的惰性。

我們發現,簡化主義適用于各種溝通媒介,不管是印刷品、電子文檔、口頭表達還是視覺傳達;針對的事物也包羅萬象,不管是合同、指導手冊、觸摸屏,還是語音服務中的電話樹。畢竟,不論是銀行自助取款機上的提示語,還是處方箋上的措辭,或者是全球導航裝置上的圖表,都是一種溝通方式。各種類型的產品,比如器械、汽車、藥品、食物,以及酒店、醫院或者電商提供的任何服務,都將通過簡化獲益。

我們還發現,對于最早一批行動者來說,簡化理念能夠帶來巨大的商業利益,這主要通過降低成本、提高客戶忠誠度、提升員工工作效率以及其他競爭性優勢來實現。

我們并沒有把復雜性看作是一種“必要的惡”,而是把它看作一個“必須被逮捕的小偷”。這個小偷偷走了我們的時間、耐心、理解力、金錢和樂觀精神。我們一直在苦苦探索為何事情會變得如此復雜,問題到底出在哪里,怎樣才能在這個罪魁禍首做出更多壞事之前把它逮住。

我們把簡化主義看作是黃金法則的精髓。每個人都想知道自己能夠得到什么,別人對自己有何期待,而簡化主義能幫我們弄清楚這些。簡化主義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目的在于把人性注入你所做的一切事情中,包括與他人的交流、產品設計以及提供服務。我們力圖消除事物的復雜性,從而使得一件物品、一次行動、一種姿態或者一封信件的接受者能夠清晰領會其中用意。簡化主義也可以被視作一種結構之美,它通過緊湊的結構傳遞豐富的信息,其優美程度可媲美生物學分類。如果說所有的生物都可以被劃分為界、門、綱、目、科、屬、種7類,那為什么我們不能相應地簡化一切事物呢?

萬事應該力求簡單,但不能過于簡單。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放眼不少企業,你會發現,那些成功簡化自己的產品、服務和溝通方式的企業,能夠改善與客戶之間的關系,生產效率往往也更高。因為如果能讓客戶體驗更加輕松和明晰,那么在售后上花費的時間就會少很多。采取“少即是多”策略的企業也往往更加高效,因為精簡操作能夠削減成本,使得企業將重心放在業務本身及其目標上。而這對于客戶來說,也一定是一種更好的全面體驗。

簡化主義在商業領域至關重要,但它又不僅僅只是一種商業策略。簡化主義關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管是在與政府官僚作風苦苦抗爭的過程中,還是在被復雜的醫療術語、搞不懂的賬單、模糊的合同條款、功能過多的產品弄得一頭霧水的時候。這些問題帶來的困擾,從我們出生之日起就和我們如影隨形,并且貫穿我們的一生,它導致大學生們陷入助學貸款的合同條款中,老年人無法安享自己的醫保福利。但事實上,沒有任何東西是無法被簡化的。

為什么復雜性會占得上風呢?

答案一言難盡。有太多的社會力量、錯誤觀念、不良心態和動機,要么導致復雜性一再沉積,要么主動壓制了簡化主義。這些問題不斷蔓延,充斥在企業、政府和個人生活中——因為在一個領域引發復雜性的勢力,也會在其他領域造成同樣的后果。

正所謂要想解決問題,首先要知道問題出在什么地方,因此我們列出了一些導致復雜性危機的關鍵要素。

導致復雜性危機的關鍵要素

要實現簡化主義,就要組織、精簡、明晰和理解我們生活的世界。人類有好逸惡勞的天性,因此當然不想歷經重重煩瑣流程去把產品設計得盡可能簡單。

這種總想省事的天然沖動,在企業和消費者身上都有體現。同時,不少工程師都沉醉在自己的創造力中不能自拔,他們不斷為產品增添新功能,只是為了顯示自己的超群能力,并非考慮到消費者對該項功能的切實需求。

說實話,比起對抗復雜性,忽視和容忍復雜性要容易得多。漸漸地,我們選擇的那條輕松的道路被復雜性蔓延、包圍,變得越來越難走,最終被復雜性徹底覆蓋而完全消失。

習得性無助

人類的認知多數是從后天經驗中習得的。如果我們持續遭遇某種限制,大腦就會把這些限制當作永久性制約,哪怕這些限制被解除后也會如此。正如一個人在遭遇多次理解障礙后就開始認定,自己弄不懂任何法律條文,既然如此,那何必再逞強呢?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習得性無助”。就像把一只蜜蜂困在罐子里足夠長的時間后,它就不再試圖飛出去了,哪怕打開瓶口也無濟于事。

從某種程度上講,我們也會對復雜性產生依賴,甚至把復雜性視作權威。《紐約時報》記者戴維·希格爾(David Segal)發現,當我們遇到“難以理解的觀念或事物”時,極有可能臆斷這些復雜東西是“非凡頭腦”的產物。[6]千萬不要上當。真正非凡的頭腦一定能夠清晰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讓所有人都能輕易理解。而復雜則是一種失敗的表達,除非是傳達者有意為之——在這種情況下,你就更要當心了。

復雜性成為賺錢手段

有的商家會故意把事情弄復雜。一個令人討厭的事實是,銀行、信用卡機構、保險公司以及其他各種企業,總是試圖利用那些讓人讀不懂也搞不清的煩瑣法律條文占客戶的便宜。他們會利用客戶的理解障礙,悄悄把一些容易忽視的對客戶不利的條款和規定塞到合同里面去。

這種把復雜性當作遮掩物的手段,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個人權益,而且令整個社會產生重大分歧。貸款和抵押合同中的隱蔽條款可能會導致客戶違約,最終給整個國民經濟帶來嚴重損失。復雜性向來都是一種得心應手的工具,尤其是對于騙子和金融投機客來說更是如此。引用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和作家保羅·約翰遜(Paul Johnson)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復雜性的遮蔽效果,使得企業和個人得以“隱瞞錯誤決策,嚴重瀆職并且鋌而走險”。[7]

復雜性成為防護罩

為了避免法律訴訟或其他潛在麻煩,律師們不惜拿出一系列令人頭昏腦漲的免責聲明、信息披露、條款、說明、修正案、對修正案的修正砸向客戶。一種默認思維模式是,出于安全起見,律師必須列出各種可能發生的狀況,不管這些狀況與現實多么風馬牛不相及。保險行業消費者權益倡導者及法律專家丹尼爾·施瓦茲(Daniel Schwarcz)形容合同措辭是“保守主義文化的典型體現,思想僵化,墨守成規”。談到向保險公司爭取透明度的抗爭時,施瓦茲指出:“你可能聽到很多人聲稱,‘如果不這么做只會引發訴訟,將會有更多的集體訴訟或者濫訴現象發生’,但他們從來不仔細思考,究竟是什么導致了訴訟官司的發生。”[8]

復雜性會不斷蔓延

“復雜性會在你周圍不斷蔓延。”美國猶他大學人類學家約瑟夫·泰恩特(Joseph Tainter)表示。他在《復雜社會的崩潰》(The Collapse of Complex Societies)一書中表示:復雜性可能是導致人類歷史上最發達文明毀滅的原因。[9] 復雜性不斷積聚的主要原因在于,似乎沒人愿意不顧麻煩地去清理系統并且重新啟動。正如有時候,企業和政府發現,對于一些無關緊要或來源不明的法律和政策,徹底顛覆一切然后重來太過棘手,在現有基礎上不斷修修補補顯然更加容易。

以美國稅收代碼為例,過去10年來,其篇幅從14萬字增加到了38萬字,將近是以往的3倍。據美國納稅人權益倡導者兼國稅局監察專員妮娜·奧爾森(Nina E. Olson)估計,美國人一共要花費61億小時填寫納稅申報單,相當于300萬名勞動者的全職工作時間。[10] 此外,復雜性還無意中造成了繳稅不足和欺詐鼓勵現象,各種稅款注銷、漏洞和扣除額造成的損失超過1萬億美元。美國國稅局4822號文件《納稅人申報屬性報告》顯示,出于困惑太多和難以理解,幾乎60%的納稅人雇用專人幫忙填寫納稅申報單,32%的納稅人使用納稅申報軟件。更有甚者,美國國稅局專員道格拉斯·舒爾曼(Douglas Shulman)在美國有線電視臺C-SPAN的《新聞人物》(Newsmaker)節目上承認,如今他連自己的納稅申報單也填不好了,因為“實在是太復雜了”。[11]

過度解釋

從陪審團守則到各種指導手冊,我們目睹了過度解釋現象無處不在。這似乎基于一種誤解:為人們提供的信息越多,就越能夠被理解。然而事實恰恰相反,過量信息會令人們無所適從。大量的信息會導致模糊而非清晰的判斷。當人們被信息淹沒時,更容易喪失判斷力,難以分清主次,也無法集中注意力。

關于這個現象,一個典型例證就是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判決書。事實表明,判決書寫得越長,人們越理解不了。1954年,歷史上著名的“布朗起訴教育委員會案”(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的判決書不到4000字;2007年,最高法院重新審視該案,最終發布了長達47000字的判決解釋。有人對這些長篇累牘的判決書頗有微詞,一些司法專家表示,最終判決書由于太過“含混不清”和“龐雜冗長”,導致下級法院無法領會其指導方針。[12]

律師的法則

我們最初為花旗銀行提供合同簡化服務時,就對“律師的法則”有所認識。誠然,我們最終如愿完成了合同簡化的任務,銀行也表示非常滿意。但這個項目取得圓滿成功的關鍵在于,有兩名重要律師對簡化主義理念給予了支持。

在此過程中,我們了解到導致復雜性的主要原因是法律體系。律師們常常堅持這樣一個觀點:任何試圖簡化語言的行為都伴隨著違規的風險。但事實上,有很多簡明語言寫就的法律文件都能夠得以妥善執行。

這個問題影響的不僅僅是銀行業,還包括所有大型企業和政府機構,其根源在于律師們有一種職業沖動,喜歡使用復雜詞語和行業術語,歷數所有可能出現的狀況。律師們最愛挑起集體訴訟,其他一切都退居其次。他們堅持認為,使用法律術語是唯一安全的交流方式,但是他們這么做的同時也毀掉了溝通本身。

下面這段內容摘自一份醫療保險合同,不管讀者是專業律師還是普通人,都很難理解它。一句話里出現了兩次“沒有”和兩次“包含”,令讀者大傷腦筋,人們很難把這種表達方式看作是溝通。


e.物理療法

f.透熱療法

g.超聲波療法

以上的項目的費用且不限于以下項目:

a.任何器械及器械的調節

b.任何電子儀器診療手段

c.咬合分析

d.肌肉測試

每位患者在醫保受益期所做的所有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的聯合最高支付限額為1000美元。


如果你詢問商家,為何在這些重要的溝通層面上屈服于法律辭令,他們會告訴你,如果不這么做可能會損失一大筆錢。但我們想說的是:如果企業不愿意簡化與消費者之間的溝通,也會損失一大筆錢。

在一次調查中,超過80%的受訪者表示,銀行應當簡化信用卡和貸款合同條款。[13]對于企業來說,簡化帶來的好處是能夠吸引客戶,贏得更多回頭客。對于客戶來說,他會更加信任這家企業,因為其提供的產品或服務一目了然。同樣,企業員工在推銷自己充分理解的產品和服務時,也會更加自信自如。

行業術語的濫用

為了方便與人溝通,你要使用對方的語言。而專業術語的使用則意味著,企業和政府決定在溝通過程中使用自己理解而受眾無法理解的語言。

這種行為不一定是故意為之,一些組織習慣在內部交流時使用內行人才懂的簡寫詞匯,這倒也沒什么壞處。問題在于在對外溝通中也出現了業內術語,這種現象不可避免地出現,而且越來越普遍。當這種情況發生時,企業實際上是在公共場合自說自話。

哪怕有些看起來很簡單直接的詞語,如“房地產”,也會給受眾帶來困惑。到底什么是“房地產經紀人”?這個詞和“中介”以及“代理人”有什么區別?“認證買方代表”又是什么?

顯然,在房地產行業至少有8種類型的從業人員:CBR(認證買方代表)、C-CREC(經消費者認證的房地產顧問)、CEBA(認證獨家買方代表)、CRP(認證專業搬遷)、CBA(商業經紀人聯盟)、CRS(注冊住宅專家)、ABR(注冊買方代表)、GRI(房地產經紀研究員)。而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就是一堆字母而已。

不少業內人士把講專業術語當作是一種能力,他們以能夠“夸夸其談”為榮。例如,在華爾街,你會經常聽到人們談論國稅局稅收代碼:401(k)s、403(b)s、529s,等等。同樣,保險公司里的對話充斥著“綜合保障”“保護傘政策”“背書”“附文”“免賠額”等術語。但是,業內行話對于外行人來說可能非常困擾。從保險公司的角度來看,“免賠額”這個詞指的是保險公司向投保人支付的賠款中扣除掉的部分,但是投保人眼中的“免賠額”則是在保險公司賠付之前自己付款的那部分。這個差別非常驚人,對不對?行業術語的濫用是缺乏換位思考能力的一種典型體現——你沒有去考慮自己的信息針對的是什么樣的受眾。

最終結果是,重要的信息往往會“在翻譯過程中流失”,這使得人們很難去跨越界限進行溝通和合作。在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中,警界暗語成了一種障礙,救援人員因為各自的代碼不同而無法溝通。幸運的是,如今美國很多城市放棄了以往的“10數字代碼”,轉而支持使用簡明語言的無線電通信方式。

醫療上的交流存在的問題更多,因為當溝通背景發生變化時,即使是大家都熟悉的詞語也會令人困惑。我們當中有多少人在聽到“一度燒傷”和“三度燒傷”時,需要停下來想想哪個更嚴重?著名演員艾倫·艾爾達(Alan Alda)是一個科學迷,他曾挑戰科學界,要求科學家們用能夠讓人真正理解的方式去解釋問題,而不是使用一種深奧的話題代替另外一種。他說自己兒時曾提出一個問題:“火焰是什么?”當時一位老師給出的答案是“一種氧化反應”,這很難令人滿意,因為這種解釋只不過是詞語的替換,并沒有解釋清楚任何事情。[14]而專業人士的任務是,要為聽眾著想,并隨時調整自己所表達的信息、詞語以及詳細程度。

復雜性由各種力量和狀況共同導致,看起來似乎無法逆轉,仿佛一旦事情變得過分復雜,就再也回不到最初的簡單狀態了。但是我們卻有反例可以證明,事實并非如此。本書中列舉的公司一度都曾受到復雜性的困擾,但如今都變得簡單明了。復雜的產品被更加成功也更加簡單的產品取代,煩瑣的文書被通俗易懂的溝通取代。復雜性可以從上游解除,從而避開末端用戶的視線。就像轉動鑰匙打開汽車點火裝置,雖是一件簡單任務,但隱藏在背后的卻是一系列復雜過程。對于消費者而言,真正的溝通就該如此。

如果人們真心需要并且想要追求簡化主義,再復雜的狀況也可以簡化。金融業一直被復雜性充斥,以至于我們都相信,如果沒有大量的細則、術語和文書材料,幾乎無法處理任何復雜的金融事務和交易。盡管如此,在金融危機到達最嚴重時,美國政府啟動了一項“問題資產救助計劃”(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這項計劃堪稱“簡化模范”:只有2頁紙4個要點!這份文件后來被美國財政部采用,用于向全美最大的幾家銀行撥款將近500億美元。

本書的核心觀點是,只要下決心去追求簡化主義,就一定能找到方法。當然前提是必須先有決心,這意味著你必須相信:追求簡化主義是基于自身利益。要實現這個目標的一個有效辦法是,展現簡化主義的力量,把簡化主義看作是潛力無限的創新源頭。突破性簡化可以幫助企業、政府以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獲得更好的效果,有時候甚至會突破原有紀錄,實現更高水平。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抚顺县| 岐山县| 太原市| 永州市| 十堰市| 晋中市| 会宁县| 霞浦县| 天津市| 始兴县| 吉木萨尔县| 灯塔市| 汉源县| 长泰县| 德江县| 鄂伦春自治旗| 苏尼特右旗| 武威市| 屏边| 通河县| 兴安县| 阜新| 贵定县| 三江| 房产| 阿克陶县| 莱阳市| 阿瓦提县| 建宁县| 普宁市| 舟曲县| 勐海县| 斗六市| 汾阳市| 和硕县| 宣威市| 宝鸡市| 黄骅市| 司法| 砚山县| 峡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