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灣區經濟:探索與實踐
- 盧文彬
- 3641字
- 2019-11-15 12:10:00
引言
2017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香港回歸20周年慶祝大會上指出“支持香港在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人民幣國際化等重大戰略中發揮優勢和作用”,并見證了國家發改委、廣東省政府、香港特區政府及澳門特區政府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由此,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全國關注的熱點話題,灣區經濟等以往在政界、學界小范圍討論的名詞逐漸被公眾知曉。
2017年10月18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指出:“香港、澳門發展同內地發展緊密相連。要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門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重要的區域發展戰略,得到了國家最高層的認可和支持。
深圳對灣區經濟、粵港澳大灣區等問題開展了一些前瞻性研究,并較早地將其納入了官方文件表述。2014年1月27日,時任市長(現任河北省省長)許勤在深圳市五屆人大六次會議上做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
打造產業發達、功能強大、開放互動、區域協同的灣區經濟,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參與全球經濟競爭合作,實現更高質量、更高層次發展,一是優化灣區經濟發展布局,形成片區協調互動的灣區經濟發展形態;二是增強灣區經濟核心功能……三是提升灣區經濟國際影響力……四是推動灣區經濟協同發展……
在中共深圳市委五屆七次全體會議上,許勤對“灣區經濟”做了詳細闡述:
灣區經濟是國際經濟版圖的突出亮點,是世界一流海濱城市的顯著特征。我們提出發展灣區經濟,就是要用全新的國際視野審視深圳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方向、大目標、大市場,在新的國際化坐標系中統籌謀劃深圳的定位和未來發展目標,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參與全球競爭合作,推動深圳實現更高質量、更高能級的發展,努力與世界著名灣區經濟城市比肩。第一,要善抓重大機遇,抓住全球產業技術變革的重大機遇,形成打造灣區經濟的新優勢;第二,要強化整體統籌,進一步加強全市規劃布局統籌、產業發展布局統籌、海陸空和信息資源統籌,形成推動灣區經濟發展的整體合力;第三,要加強區域協同,要突出抓好關鍵……
在深圳市政府五屆十八次全體會議上,許勤再次對灣區經濟做了闡述:
灣區經濟具有開放的經濟結構、高效的資源配置能力、強大的集聚外溢功能、發達的國際交往網絡,是世界一流城市的顯著特征。深圳提出灣區經濟,就是要及早進行統籌規劃布局,強化區域協同,以新的經濟形態和新的紐帶關系,促進經濟全面提質增效升級。一是打造高質量的濱海產業集群,二是著力提高貿易、航運、金融等資源配置能力,三是更加主動參與全球競爭與合作,四是構建內聯外通的國際交流網絡……
2015年2月,許勤在《人民論壇》上發表《加快發展灣區經濟,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署名文章,指出:
從世界范圍來看,隨著全球化全面推進,經濟要素加快向灣區集聚,逐步形成了以紐約、東京、舊金山為典型代表的世界級經濟集群。深圳要在粵港澳大灣區框架下,努力建設創新能力卓越、產業層級高端、交通網絡發達、基礎設施完善、生態環境優美、輻射功能強大的一流灣區城市……
總體而言,以許勤市長為代表的深圳官方提出發展灣區經濟,其初衷是為深圳尋找全球化發展的新坐標,以新的思維、新的視角謀劃新的發展,通過優化城市產業和空間布局,推動區域協調互動,為城市國際化注入新的發展動力。許勤市長對灣區經濟的表述,已成為國內灣區經濟的經典表述,對紐約、東京、舊金山等各大灣區的劃分等,被各種學術論文引用轉載,尤其是灣區經濟“具有開放的經濟結構”等特征的描述,基本上成了標準解釋(也被百度百科采用)。目前國內學界對灣區經濟的研究深度、廣度基本上尚未有實質性超越。
在時任市長許勤的推動下,深圳市發改委、深圳市政府研究中心等單位就灣區經濟諸多問題做了進一步的深化研究。對灣區經濟內涵、范圍的進一步研究發現,如果就深圳單一城市推動灣區經濟發展,很難得到中央和省里的支持,也不利于推動深圳成為全球一流的灣區城市。研究認為,在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的新形勢下,區域競爭正在出現新的格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舊金山、東京、紐約灣區在全球經濟競爭中呈現突出的競爭優勢,在全球發展中發揮著強大的引領作用。如將珠江三角洲九市與香港、澳門看作一個整體,所形成的珠江口灣區(即粵港澳大灣區),在GDP、進出口、集裝箱吞吐量、機場客貨運量合計等方面,與舊金山、東京、紐約灣區相差不大,雖然在全球經濟發展控制能力等方面還有差距,但通過整合提升,珠江口(即粵港澳)灣區完全可以成為比肩紐約、東京、舊金山灣區的世界一流灣區。而珠江口灣區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是國內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但在國家新一輪區域發展戰略板塊中,北有京津冀、中有長三角,南邊這一板塊尚不明晰,恰恰是這一板塊不但繼續承擔國內重要增長極的重任,更在國家南海戰略、促進港澳長期繁榮穩定中作用無可替代。
基于以上認識,深圳市發改委牽頭撰寫了打造粵港澳世界一流灣區、服務新時期國家戰略的相關研究報告,呈報給國家發改委及廣東省委省政府。研究報告指出,舊金山、紐約、東京等世界一流灣區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粵港澳大灣區完全可以打造成為世界一流灣區,成為代表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第一方隊”。國家發改委和廣東省在深圳研究報告基礎上繼續做了深化研究,之后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與行動、“十三五”規劃綱要、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意見中對“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做了表述,粵港澳大灣區由此逐步上升為國家區域發展的重大戰略。2017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全國“兩會”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2017年7月1日,國家發改委與廣東、香港、澳門簽署的框架協議,明確“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更具活力的經濟區、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和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區,攜手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標志著各方對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建設問題達成了基本共識。
深圳在灣區經濟發展上一直在探索前進。2014年12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召開了發展灣區經濟的專題工作會議,頒布了深圳市發改委起草的《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關于大力發展灣區經濟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橋頭堡的若干意見》(深發〔2014〕16號)。《意見》指出:“統籌陸海資源,擴大開放合作,強化創新驅動,提升核心功能,以高質量的灣區經濟推動海上絲綢之路橋頭堡建設,以多層次的區域合作筑牢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基礎。”該文件將灣區經濟與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緊密結合,是地方上第一批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指導性文件。文件提出的“打造灣區合作交流新優勢,全面增強海上絲綢之路橋頭堡開放引領功能;打造灣區創新驅動新引擎,全面增強海上絲綢之路橋頭堡創新輻射功能;打造灣區高端產業新形態,全面增強海上絲綢之路橋頭堡要素集聚功能;打造灣區多港聯動新格局,全面增強海上絲綢之路橋頭堡互聯互通功能;打造灣區城市環境新格局,全面增強海上絲綢之路橋頭堡基礎支撐功能”,成為深圳近年來灣區經濟工作和參與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工作指引。
該文件也對粵港澳大灣區做了專節表述:“積極推動粵港澳世界一流灣區建設,參與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的開放合作,促進灣區內交通全面對接和發展要素高效便捷流動,提升國際競爭整體合力,共同打造亞太地區最具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共同增強灣區經濟核心功能,共同促進發展創新、增長聯動、利益融合,積極參與亞太地區全球價值鏈發展與合作,成為推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帶動區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這應是國內公開版本政府文件中關于“粵港澳大灣區”的首次表述。
毋庸諱言,在灣區經濟問題上,政界、學界尚有一些爭論。主要是因為灣區經濟在學理上和發展邏輯上還缺乏權威的理論解釋。灣區經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一種形態結果呈現,還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要素?灣區經濟與都市圈經濟、臨海經濟究竟有何異同?這些問題均須做進一步的探討。從國際上看,明確以灣區名義成立相關機構,并開展相關活動的僅有舊金山灣區等少數灣區(其在1945年起就成立了灣區委員會,開展了諸多協調事務)。而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在地理名稱上并不存在的灣區(舊金山灣、東京灣乃至國內的杭州灣、北部灣等都有地理專用詞),大眾對其范圍、口徑等方面均有不同的理解和認識。
目前國內外對灣區經濟的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對其做系統的梳理和深化研究仍有較強的現實意義。本書試圖對灣區經濟現行研究結果做系統梳理,結合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建設對灣區經濟的內涵、特征、機制等做進一步的解讀,努力探尋灣區經濟的發展規律。本書共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灣區經濟概念、內涵、形成機理、形態表現、指標評價等方面的研究;第二部分為舊金山、東京、紐約三大灣區及粵港澳、杭州國內兩大灣區的專題研究;第三部分為深圳建設世界一流灣區城市的探索和研究。囿于文獻和現行研究成果的缺乏,本書對灣區經濟的探討仍較粗淺,希望能夠真正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