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灣區經濟:探索與實踐
- 盧文彬
- 916字
- 2019-11-15 12:10:05
一 區域增長極理論解釋
增長極理論認為,增長極是一給定環境下的產業推進型單元,或是與周邊環境相結合的一種成長性城鎮推進型單元,該單元具有強大的“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推動了區域經濟增長。
一般認為,在工業時代,低運輸成本促使大型制造業集中在港口,推動了貿易與制造業的繁榮穩定,港口城市由此蘊含了不斷增強的上行力量,促進了資本融通和人員自由流動。大規模的貿易和制造創造出銀行、保險等綜合金融優勢,高度的產業與人口集聚推動了教育科研機構的集聚和信息高密度的集聚,從而催生了創新要素的發展和壯大。隨著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度的上升,行業間形成穩定的互補結構,公共資源的單位成本隨之下降,資源集聚帶來規模經濟。規模經濟又進一步促進了灣區內城鎮群的集聚,中心城市人口集聚不僅促進了服務業的發展,而且人口的異質性也促進了經濟交流在頻繁接觸中呈幾何級數增加,對經濟活動中的創新和創業提供了強烈的刺激。
在離心力和向心力的相互作用下,灣區內的港口城市只與相鄰城市表現出多核分化競爭和跨境集聚整合的發展態勢,在集中的同時也不斷分化,這種分化并沒有造成港口城市的衰落,而是使得各港口城市比較優勢更易發揮,從而形成更加相互依存的區域城市體系。
過去70年,全球貿易出口貨物量增長33倍,價值量增長155倍,沿海具有港口優勢、國際航運發達的灣區城市作為世界貿易的核心主體,由此獲得不斷增強的上行力量。從增長極角度剖析,灣區港口城市因其天然的區位及資源優勢,較早形成了港口運輸、貿易及加工等主導產業,其快速增長促進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規模經濟效益導致生產成本下降,從而獲得更低的商品價格,誘導相關產業進一步發展,并向灣區核心地域集中。生產的集聚帶來了高素質人口、高科技信息、服務性配套產業的集聚,以及多部門之間的合作,從而產生了較高的經濟效益。這種向心式極化、等級式極化或波狀圈層式極化效應,促進港口中心城市更易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經濟發展,最終形成了較為發達成熟的灣區經濟。
根據區域經濟增長極相關解釋,可以認為,灣區經濟的集聚主要源于規模報酬遞增、外部性和空間競爭,其擴散主要源于土地租金的上升、純粹外部不經濟和企業間的競爭。灣區經濟空間的形成便是這些離心力和向心力之間的較量結果。
- 重構增長秩序:不確定性年代與內生平衡增長
- 廣東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重大問題研究報告
- 中國金融創新再出發(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書系)
- 中國夢經濟目標及實現路徑研究
- 集群企業國際化成長研究:基于知識租金獲取的視角
- 大國制造:中國制造的基因優勢與未來變革
- 海城模式:三化并舉 協調發展
- 宏觀調控行為的可訴性研究
- 中國式跨越:新經濟引領新常態(領導干部悅讀坊)
- 親歷改革:與青年談改革開放
- 生態農業綠色發展研究:基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創新
- 打造老區振興發展的新引擎:以井岡山革命老區縣域經濟發展為例
- 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管理與改革創新
- 河北上市公司財務發展報告(2016)
- 對外貿易和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人力資本的影響(江西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