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灣區經濟:探索與實踐
- 盧文彬
- 1086字
- 2019-11-15 12:10:02
三 綜述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灣區經濟與河口三角洲經濟、海洋經濟有著較大的差別,但與都市圈經濟、城市群經濟則存有較大的重合,是從不同維度對區域經濟聚集形態的表述。
灣區與其他區域經濟的關系可用圖1-2表示。

圖1-2 灣區經濟與其他經濟形態關系
有觀點認為,灣區經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最高形態,這一觀點缺乏必要的理論支持。從現實情況來看,世界公認的最發達的幾大都市圈,如巴黎都市圈、倫敦都市圈、五大湖都市圈乃至國內的北京都市圈、上海都市圈等,其發達程度并不亞于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等。而東京都市圈(城市群)、紐約都市圈(城市群)與東京灣區、紐約灣區則在內涵上基本重合,珠三角城市群與粵港澳大灣區在外延上也大體一致,更多的是在不同語境下強調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因此,認為灣區經濟必然高于其他區域經濟形態,并不符合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
由于全球60%的經濟總量集中在入海口,75%的大城市、70%的工業資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千米的地帶,相較于河口三角洲經濟以及未處于灣區的都市圈經濟或城市群經濟,灣區經濟通常能表現出更為開放的經濟結構、更為高效的集聚外溢功能和更為發達的國際經濟交流網絡。而從營商環境和宜居宜業角度觀察,灣區經濟發展優勢則相對突出,灣區優美的濱海環境和臨海生活方式提升了居住舒適度,更易吸引各類人才流入創業并展開創新活動。灣區對內連接腹地,對外連通世界,交通和信息網絡發達,更易拓展國內國際市場,而其天然的開放屬性更易形成開放包容的多元文化,這些元素導致灣區經濟在上述方面會強于其他地處內陸河口或其他地理區位的都市圈或城市群經濟,但對于處于灣區的都市圈和城市群經濟,這些元素的效力則沒有明顯差別。正如前文所述,二者不同之處在于觀察角度有所不同,都市圈經濟或城市群經濟或更側重于中心城市的經濟集聚——擴散機制對區域空間形態變化的影響,灣區經濟更側重于灣區特殊地理形態對區內港口城市經濟集聚——擴散機制形成的影響,更強調城市間的緊密互動關系,其他則無差別。
目前研究中有一種片面拔高灣區經濟的傾向,甚至認為灣區“奠定全球經濟勢力版圖,彰顯全球競爭力能級,是全球高端要素競爭的主戰場、催生新工業革命的沃土”。這些是對紐約、東京、舊金山三大灣區發展成果的表述,并不能說明灣區經濟本身就一定能高出一等(東京灣區、紐約灣區經濟從另一角度看也是都市圈經濟/城市群經濟),而不處于灣區的倫敦、巴黎都市圈甚至國內的北京都市圈同樣具備上述發展結果顯現。
因此,應避免為發展灣區經濟而夸大其作用,將其凌駕于其他區域經濟形態之上,應客觀地看待灣區經濟發展的成因、結果及形成機制,以便更好地發揮其在區域經濟增長中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