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理論篇

云南連心發展型社會工作的理論與實踐范式

向榮 陸德泉向榮,詳見前文;陸德泉,詳見前文。

十多年前,當我們看到昆明流動人口社區的困境人群、云南農村的貧困人群所面對的處境時,我們在思考如何探索連心的社會工作模式時,一直有幾個問題困擾著我們。首先,雖然深圳、廣州、上海和北京正在學習港臺較為系統和專業的社會工作模式,但是云南的困境人群處境,以及公共政策的干預力度和資源等能比得上北、上、廣和港臺嗎?進一步看,港臺以及北、上、廣的社會工作模式是不是唯一可以選擇的社工模式?還有哪些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社會工作模式可以供我們選擇借鑒?連心就是帶著這些問題開始在云南的探索,探索出更合適的社會工作模式。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工作的發展深受港臺地區和歐美國家等社會工作模式的影響,推動以補救型為主導的城市個人服務和社會福利模式。補救型社會工作模式源于發達資本主義福利國家在既有的政治經濟脈絡中,愿意提供一定的政府和社會資源,為弱勢群體出現的問題提供救助和補救型的服務,并逐步制度化。自十六屆三中全會以來,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推動下,社會工作職業化和專業化在上海、廣東和北京發展較快,民辦社工機構同時得到迅猛發展。在深圳、廣州及其他沿海發達地區,在傳統社會體制轉型的過程中,急速城市化和工業化發展而帶來的城市居民婚姻家庭關系的變遷、城市社區關系的轉變、青少年偏差行為,以及大量流動人口進城衍生的就業、貧困、社會適應、親子關系等城市化普遍性問題大量涌現。發達地區政府大力推動補救型社會工作模式的發展,傳統社會工作的個人、家庭及社區服務模式在探索這些問題的對策上產生了一定的成效,但補救型社會工作的局限也逐步顯現。

美國社會工作的發展歷史原來就是三種不同的社會工作的互動。有別于傳統慈善組織的濟貧活動、個別化的個案救助工作,以亞當斯(Jane Adams)為代表推動的睦鄰運動以及應對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衰退羅斯福新政的積極社會政策則開拓了社會工作的新局面。面對大規模歐洲移民形成的城市貧困和貧民窟問題,亞當斯在芝加哥的貧民窟推動睦鄰運動,通過民間睦鄰社區組織提供的教育、娛樂和青少年活動,逐步動員社區居民改善所在社區的狀況。面對經濟大衰退,美國政府通過積極公共政策建立普惠性和公民社會權利為基礎的公共社會服務,以及在政府機構中雇用大量社會工作者推行積極的貧困家庭和兒童的救助政策。

不少發展中國家在引進社會工作時受到西方發達國家的影響,為了應對日漸增多的城市社會問題,譬如青少年犯罪、兒童忽視、乞討和流浪等,主要引進的是補救型的社會工作模式。究竟這種以補救型為主的社會工作模式是否合適,是否可以應對這些發展中國家普遍面對的貧困、失業以及種種社會服務不足問題,即是梅志利稱為“專業殖民主義”的問題。后來新成立的發展中國家往往把經濟發展放在首位,有些國家甚至把社會福利計劃指責為“非生產性”活動,認為其損害了經濟成長的目標。

同時,也有一些發展中國家開始探索各種整合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策略的社區發展工作。比較著名的有印度甘地和泰戈爾推動植根于傳統文化的社區發展模式。在西非,有些社會福利部門通過社區發展項目以滿足不同社區需要;就是補救型社會工作也可以通過社區介入來擴展社區服務,譬如掃盲,道路、橋梁和灌溉系統建設,小規模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開發小手工藝和鄉村工業,建設社區衛生及教育設施等。這些在20世紀50年代嘗試逐步影響英國殖民事務署正式在社會工作和社會福利部門中確立社區發展和社會發展的模式,后來逐漸成為英國海外發展援助的主要工作方法。

也許,英國等發達國家以社區發展和社會發展的海外援助形式逐步影響到聯合國等多邊發展合作組織,這些組織提供技術咨詢和資金用來協助發展中國家的政府實施社會發展計劃。1969年聯合國舉行會員國社會福利部長級會議強調了社區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補救型、收入保障和發展性介入項目間的適當平衡,尤其是社會福利服務應當為國家整體發展做出貢獻的觀點。

另外,發展中國家的民間組織也逐步發展各種形式的社區發展和社會發展模式,特別強調由下而上的參與形式和草根社區的參與。其中尤為突出的是巴西平民教育家傅萊雷推動的意識提升的充權策略。各種形式的參與式方法、社區發展和社會發展后來在1995年聯合國的社會發展十年間逐步成為聯合國、雙邊與多邊發展合作機構的主流理念和介入模式。從發展中國家政策的實踐看,南非在取消種族隔離政策后建立的政府,是世界上首個根據發展型社會工作設計,從宏觀社會發展政策、中觀社區發展和微觀社會個案工作整合的社會福利和社會工作制度。

所以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型社會工作包括了政府主導的社會福利計劃,和廣泛由民間社會組織推動的,以及發達國家和社會主導的對發展中國家資助的社會發展和社區發展計劃。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全球經濟再分工的影響下,歐美等福利國家出現大量失業及貧困問題,國際移民大量流動,公共財政危機嚴重,新自由主義和公共管理的新管理主義出現,社會福利制度面臨重大調整。高度依賴政府資源的傳統補救型社會工作模式偏重于微觀社會工作服務層面上的開展,無法應對政策及制度的挑戰,被批評為偏離了社會工作最初的使命。在歐美國家,傳統補救型的社會工作面臨巨大的挑戰。批判、反壓迫、后現代等新型社會工作的范式不斷涌現,對全球化脈絡中的社會工作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探索。

雖然補救型社會工作模式在應對當前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時期所出現的部分問題發揮了一定的作用,為政府所重視并大力推動成為社會建設的重要力量。但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城市和農村還存在一定程度的貧困,貧困流動人口以及城市失業和就業不足,政府正著力逐步建立社會保障、福利制度、城鄉公共服務體系以及城鄉居民的平等經濟社會權利。這些領域的拓展對社會工作也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

這些社會發展問題和公共服務的缺失在中國西部地區尤其突出。以云南省為例,其地處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眾多,農村貧困面較大,城市失業及流動人口就業、子女教育及醫療保障問題突出,城鄉公共服務體系發展不足。在應對這些多樣化的社會問題及社會服務需求時,社會工作應如何定位?傳統補救型的社會工作模式是否為有效的響應方式?什么樣的社會工作模式,什么樣的社會工作者,以及哪些能力和技巧才能應對中國西部及發展中國家的社會發展問題?

基于這些問題,從2007年開始,云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社會工作)學院社會工作研究所的社工專業教師發起成立的云南連心社區照顧服務中心,以城市流動人口為關注對象,在流動人口聚集社區嘗試探索一套結合西部地區實際的社會工作服務模式,并逐步開拓少數民族貧困農村社區和災后社區重建工作。本文嘗試對云南連心十年來的經驗進行梳理,以推進和維護弱勢群體的發展福祉和權益為目標,探索整合個人、小組及社區工作方法,推動社區服務和經濟的策略,促進社會工作生態發展、社會福利政策改變,以及注重社會工作者成長的發展型社會工作模式。

一 發展型社會工作范式

與歐美國家社會工作的發展歷程不同,中國的社會工作源起于高等教育中的學科建設。因此,當前中國社會工作發展模式深受香港地區和歐美高等教育的補救模式(remedial model)和社會福利模式(social welfare model)影響。我們先不評論補救和社會福利模式社會工作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這種社工模式是在歐美發達福利國家高度發達的社會政策和社會服務分工下形成的,與中國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脈絡大相徑庭。

梅志利(Midgley)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大力批判歐美社會工作的專業帝國主義(professional imperialism),提出發達國家社會工作與發展中國家的社會關聯性不足(social relevance)。面對發展中國家發展目標的缺乏,社會服務和社會發展政策的嚴重不足,他提出發展中國家社會工作必須反思歐美補救和福利社會工作模式的局限。他推動建立發展型社會工作的范式,把社會工作重新定位在彌補和推動社會發展服務和制度的缺位。梅志利(Midgley, 1996)認為傳統社會工作模式通過輔導個人、群體或社區適應社會變遷的方法,無法應對發展中國家廣泛存在的城市失業或就業不足,農村貧困、饑餓、無家可歸、文盲及疾病等問題。他提出必須建立發展型社會工作(developmental social work),以開發社會工作在推動社會發展目標的外延功能,來彌補發展中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不足。比如以社會工作方法發展生產或就業機會,協助提供教育和醫療等服務,以及推動發展性社會政策。

梅志利對發展型社會工作的主張顯然并不局限于發達國家。隨著全球經濟轉移,歐美經濟衰退轉型,公共財政危機,新自由主義改革盛行,對社會福利制度進行大幅削減,發達國家弱勢群體的發展權益受到威脅。傳統社會福利領域進行改革,逐步強調社會政策和社會工作的社會投資,開發社會企業,協助個人或群體創造就業。發展型社會工作甚至把發展中國家的經驗運用到歐美社會政策和社會工作中,比如小額信貸(micro-credit)對刺激微型企業(micro-enterprise)在減貧中發揮作用,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在發揮社會服務功能與企業性運作相結合的效用。在社會政策層面,發展型社會政策強調投資于人力資本,投資于就業和創業計劃,投資于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投資于資產發展(asset building),消除經濟參與的障礙,投資于效益高的社會計劃(王思斌,2007;方巍,2009)。

國內在爭論歐美社會工作范式與中國的社會關連性時,亦出現了中國社會工作應該走個人社會服務的補救型模式,還是需要為本的發展型的社會工作的爭論(王思斌,2007;王思斌、阮曾媛琪,2009;彭華民,2010)。方巍(2009)認為中國的社會政策一直具備發展型社會政策的理念。譬如提倡開發式扶貧,從“輸血”到“造血”,對弱勢群體的社會政策投入,對創業和創造就業的重視。可是,這種強調中國社會政策的理念接近發展型社會政策的觀點,忽視了發展型社會工作模式強調政策落實到具體計劃,以及具體干預項目的社會工作方法。譬如如何提高計劃的瞄準度,但有可以減低項目的標簽效應;如何提高建立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和資產建設(asset building),從而避免小群體的競爭、排斥和貧困懸殊等;如何化解社會企業的管理方法與員工的賦權和組織,以及社會動員的矛盾。這些都是發展型社會工作的探討工作策略、方法和重點所在。

同時,國內有關發展型社會工作的討論過于強調發展型的社會投資和政策,忽視了發展型社會工作在范式轉變(paradigm shift)層面對傳統歐美社會工作實務的重構(re-constitution)。Estes(1998)認為發展型社會工作不是完全否定歐美社會工作發展的個人服務模式(personal social service model)和社會福利模式(social welfare model),而是通過推動社會發展的同時,重組個人或群體發展問題的個人服務與社會福利的干預方法。在維護個人或群體發展權利的過程中,服務的重點是補救、預防以及保護個人或群體免于剝削、歧視或生存的惡化。在維護個人或群體發展權利的過程中,社會福利模式是通過社會福利制度(social welfare institutions),協助與推進個人或群體的社會發展機會與權利。

從發展型社會工作重構各種社會工作實務的視角看,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型社會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社會工作充實發展工作(development work)的粗放型工作方法的策略,而發展成為結合個人與社會層面的扶貧發展、建立社會服務與保障體系,以及社會政策研究與倡導的工作方法。從發達國家的社會工作而言,也逐漸從傳統的個人服務與社會福利模式,向發展型社會工作和國際社會工作(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或全球性社會工作(global social work)轉變。

南非社會福利學者帕特(Patel)提出南非的發展性社會福利模式基于以下5個支柱。

(1)社會權益為本,特別是基本社會服務的權益(比如房屋、教育、醫療衛生)和平等獲得社會福利的權益。

(2)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的和諧,特別強調大部分人在經濟發展中獲益,減少貧困與經濟不平等。策略包括一系列教育與技術培訓和社會投資,比如微型企業和小基建。

(3)民主和參與的理念和價值。社會發展項目的受益者應該享有積極參與規劃、執行和評價的權利。

(4)社會發展的多元治理和整合。社會發展是通過政府、民間、非正式群體(家庭、朋友、族群等)和商業部門的合作提供。

(5)社會發展需要整合從微觀到宏觀的介入策略,以采取個人、家庭、社群、社區或社會的介入策略協助服務對象獲得最合適的服務。

演繹到發展型社會工作的原則,根據梅志利的看法,可以大概闡述如下。

(1)改變。促進人在環境中的改變,更主要的是改變環境,那些實際的環境因素,比如就業機會、醫療照顧、識字、社會經濟地位等。

(2)抗逆力。不同有關抗逆力的理論和介入策略強調個體能動性對克服逆境和重建能力的重要性。相關理論有能力視角(strengths perspective)、資產為本的社會發展視角(ABCD: Asset Based Community Development)、欣賞性探究(Appreciative Inquiry)等動員個人、群體與社區能動性的介入策略和方法。

(3)社會投資:通過各種社會投資辦法,提高個人經濟自主的能力,包括創收活動、職業技術發展、小額信貸等。經濟自主是個人和社區充權及公民權利的基礎。

(4)發展型社會工作強調自主和社區為本的自給自足。社區為本的社工實務是培養社區的能力去提供照顧與服務。

從具體的社會工作技巧而言,胡曼總結了幾個層面的工作技巧。

(1)個人層面發展型社會工作技巧。工作對象是個人、家庭與小群體。培養個人努力的文化與實踐,以促進社會進步,促進幸福的個人能力。具體包括成立小額信貸、社區為本的小商業和其他草根小企業,促進其他社會服務組織,如健康衛生、教育與其他個人福利的小機構。具體的工作技巧包括倡導、培力充權、小群體工作、組織與行政、能力建設與社區教育、草根研究與規劃。

(2)社區層面。社區層面的介入主要是推動社區、片區、機構如學校、醫院等的變化。具體技巧包括在這些層面開展倡導、培力充權、小群體工作、組織與行政、能力建設與社區教育、草根研究與規劃的工作。激活(animation)、意識提升(conscientization)及社區動員的概念和策略也很重要。梅志利認識到社區構成的復雜性,所以他早期的研究也強調社區內部的社會性別差異和社會性別主流化的重要性。

(3)政府工作層面。在政府層面的工作包括社會規劃、政策與研究等宏觀社會工作策略。雖然這方面社會工作實務不一定是直接服務對象,但與前面兩個層面的直接服務也是有非常密切的聯系。

因此,發展型社會工作范式吸收了當前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對發展型社會工作的思考,更利于協助中國社會工作進行理論和實務探討,以響應中國急速社會轉型的要求。發展型社會工作同時具備開發不同層次社會管理創新的潛力,踐行科學發展觀。此外,發展型社會工作范式具備重新整合個人服務和社會福利的專業價值和工作策略,以應對開發扶貧、充實城鄉公共服務體系、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新農村建設、服務流動人口與特殊群體等社會管理創新的挑戰。

二 云南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與云南連心在探索發展型社會工作范式的實踐經驗

自2014年我們參加發展型社會工作研討會以后,國家實施的積極社會政策、社會工作政策,以及社會問題形態的演變,都使云南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以下簡稱社工研究所)和云南連心社區照顧服務中心(以下簡稱云南連心)在探索發展型社會工作方面,面臨著較多的機遇和挑戰。

社工研究所在推動成立云南連心之初,主要以城市流動人口為服務對象。2007年開始組建專業社會工作隊伍,長期扎根流動人口聚集社區,逐步拓展到少數民族貧困村寨的扶貧發展、災后農村社區重建、社會組織與社會工作機構培育以及云南社會工作生態和社會工作者的培育工作。為了應對組織層級化帶來的對社會工作服務創新和開拓性的束縛,社工研究所和連心從2014年開始逐步培育一些較為成熟的團隊成為獨立社工機構,分別有兒童少年服務的益心、反家暴服務的明心等。同時為了應對這些新社工機構面對社工專業化、機構管理和財務的挑戰,連心與這些新成立的機構成立協助網絡,為這些機構建立專業化管理和財務管理的規范和培訓,為共同推動云南社會工作發展而努力。發展型社會工作是云大社工研究所和云南連心及培育孵化機構的共同策略和方法,我們在下文嘗試總結一下對發展型社會工作的經驗和思考。

(一)在城鄉社區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嚴重不足的情況下,發展型社會工作需要探索小群體和社區充權與社會服務提供的結合策略

中國的城鄉不均衡發展和城鄉二元結構給農村帶來了嚴重的家庭分隔、農村凋敝和城市流動人口社區貧困化。大量農民離開農村,帶來農村空洞化、農業女性化和老齡化,形成社會關注的兒童、婦女和老人的“三留守”碎片化家庭和社區關系。進城務工人口依然受到城鄉二元政策的影響,造就不得已的家庭分離和城鄉交叉斷續的人生命運。

在昆明的城鄉結合部,大量進城務工人口主要居住于城市城中村社區,雖然現有城中村社區大部分實現了村轉居的轉變,但原有街道辦及居委會在資源及人力緊缺的情況下,社區公共服務體系不完善,原有社區服務范圍無法覆蓋大量流動人口家庭的廣泛需要。在云南,社會工作者根本無法轉介服務使用者到其他社會服務機構,只能逐步開辦各種社會服務。在貧困農村,社區服務的匱乏更為突出。原來的村莊集體經濟瓦解后,加上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無論是村級財政還是人力均嚴重短缺。20世紀80年代以來,云南大量農村勞動力到經濟發達地區尋找工作,形成突出的村寨空洞化和凋敝,留下大量留守兒童、婦女和老人。碰上天災人禍,更突出了凋敝村寨應對災害的脆弱性。

針對流動兒童缺乏安全活動空間和文娛活動的情況,連心通過社區活動中心提供功課輔導,乒乓球活動,圖書、玩具借閱,提供基本的安全活動空間。同時,兒童中心組織兒童興趣小組,前后組織了攝影小組、手工小組、游戲小組等。此外,連心也積極建構兒童友好的成長空間,讓進入青春期的流動少年學習與人相處、心理健康及性健康教育知識。同時,連心與王家橋的民辦學校建立學校社會工作站,建立教師小組與學生小組,培養教師能力提升,協助打工子弟學校教師培育學生成長,輔導進行青春期教育。應對貧困農村和災后農村更為突出的留守兒童問題,連心也在昆明團結鄉、中緬邊界的滄源縣和魯甸災后重建地區,開設社工站提供留守兒童服務。

針對流動婦女,連心舉辦了流動婦女之家,提供親子教育課堂、健康及法律講座、組織舞蹈、開展社區文藝晚會及運動會等。針對反家暴,開展了熱線咨詢和法律援助,并與省婦聯建立社工干預與法律援助無縫銜接機制。

針對王家橋流動人口社區多從事非正規就業的零散工,連心建立了農民工維權站,提供勞動法咨詢和援助,平常提供滿足打工兄弟適應進城打工的勞動法學習、計算機和手機技能學習等學習班。最近還獲得區總工會的支持,在普及街道成立農民工聯合工會。利用布依族婦女喜愛舞蹈的特點,協助流動少數民族重建她們的社會和聚居網絡,提高她們改善自身居住環境和互幫互助的能力。

連心不同團隊在原來提供服務的過程中也產生了不少困惑和新認識。首先,原來團隊感覺流動人口群體的需求很多,連心工作人員的能力和資源有限,沒有辦法提供那么多不同的服務。其次,流動人口中的流動性大,擔心骨干成長后會返鄉或流動到其他地方造成“浪費”。但是從服務過程中,連心同事逐步看到服務對象自身的能力和服務他人的精神。

這些優點尤其在流動兒童身上更為突出,很多孩子不像城里孩子從小嬌生慣養,他們從小就要幫父母料理家務和照顧弟妹。所以他們也很愿意充當兒童之家的兒童志愿者,逐步負責管理中心日常的讀書和玩具借還服務。他們甚至可以自己申請和組織集體活動,擔任天才表演或節日活動的組織者。流動兒童服務的模式由連心的社會工作者組織負責逐步改變為培育流動兒童骨干的能力,負責管理他們力所能及的工作,并參與社區中心的管理和提供外展服務到附近的樓棟。

連心也學習連接社區外部資源應對流動人口社區內部資源不足的問題。連心在兒童服務過程中開始接觸到為數不少,由于種種原因缺乏家庭照顧的困境兒童。這些困境兒童需要更多人力,提供不同形式的陪伴和照顧。所以連心發起了專業志愿者的家庭陪伴計劃,通過深入的培訓,提高大學生志愿者的社會工作和輔導技巧的水平,以應對一般的兒童心理和行為問題。

在經歷了為流動少數民族服務提供直接服務而挫傷少數民族主體性和脫離她們生活習慣的挫折后,連心社工主要是鞏固和發揮流動少數民族婦女舞蹈小組的主體性,并逐步把婦女網絡從舞蹈組織轉化到關注自身的居住環境和日常的需求上來。后來這個婦女舞蹈網絡進一步發展成為孩子互助小飯桌,保障孩子午餐營養和衛生的互助活動。

在過去十年間,連心的同事們逐步掌握了應對城鄉社區欠缺社會服務狀況下的發展型社會工作原則。

(1)社會工作者需要做好為社區不同群體建立基本服務策略的思考和實踐準備,而不能簡單地以社會工作不是提供服務、沒有資源、工作已經很繁重為借口而否定提供服務的重要性和社會工作的意義。

(2)發展型社會工作不是簡單為提供服務而提供服務,為連接資源而連接資源。社會工作可以把提供社會服務轉化成為一個平臺和載體,從社會工作介入的策略角度以培育小群體互動和信任的社會資本策略、從增能賦權的策略促進服務使用者的個人和小群體意識、信心、能力和合作方面的成長。

(3)發展型社會工作需整合需求為本的視角、資產為本視角再回到需求為本的辯證策略,或以資產為本視角的迂回策略,以個人、小群體或社區資產發揮服務使用者的能動性,推動社區社會組織發展,以響應小群體或社區關注的服務議題。

(二)發展型社會工作在開發社區經濟、提供個人或社區就業上發揮的作用

從昆明王家橋社區的流動人口看,大部分來到昆明打工的云貴農民,是由于農村地區自然條件較差,完全依靠農業無法獲得持續的生計保障。王家橋是少數靠近市中心的城鄉結合部,房屋質量較差,房租相對便宜。在這里居住的進城務工者首要面臨的就是就業和生計問題。少數民族由于不諳漢語及相關技術,社會資源較少,生計問題更為突出。

原來連心在就業培訓和提供社區就業方面還是比較猶豫。由于社區婦女骨干的反復要求,而且流動婦女骨干往往由于生計需要而流失,促使我們在這方面做嘗試和努力。當然如果真的要提供就業的社會企業或合作社,連心的工作人員和社工需要做好意識、策略和技能的準備去應對社會企業或合作社帶來一系列的挑戰。無論如何,連心覺得還是值得走出第一步,嘗試應對流動人口的就業改善生計途徑,以及探索這一策略的效能。

連心在過去八年間探索以綠領平臺為切入點,通過開設社區互助店、綠色手工坊產品研發及銷售,提供相關的技能培訓班,提供社區就業及創收機會。互助店通過社會及企業捐贈二手衣物,以低廉的價格銷售衣物、家居用品及日常生活用品,一方面可以降低流動人口家庭的生活成本,另一方面提供社區就業,打造婦女骨干與社區群眾溝通交流的平臺。綠領平臺通過對未能就業的婦女進行技能培訓,開發舊物改造以及少數民族流動婦女手工藝特色產品,進行市場銷售,一方面改善婦女生計,另一方面則通過綠領平臺建設,不斷提升婦女自助及互助的意識和能力。

在滄源社工站,鄉村干部也把貧困和開發作為社會工作一個重要的領域。在鄉村干部的反復要求下,連心社工協助鄉村干部和村民成立了養雞合作社。以滄源縣旅游發展的機遇,善用村寨所在的生態資源,發展林下養雞,加之政府資源支持,取得顯著的成效。

當然,與其他地區的社會工作和社會企業所經歷的微妙關系一樣,連心在處理其中的復雜關系時也是戰戰兢兢。首先,在社會企業中,工作員與婦女骨干的關系正在改變,容易變成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關系。連心努力嘗試加強民主和參與式管理,逐步把社會企業往合作經濟發展。社會工作者和婦女骨干無論是處理外部的銷售和成本控制關系涉及的生存問題,還是建立內部管理和包容性團隊的增能賦權策略,或處理兩者的相互矛盾,這些從意識、策略和技能都是傳統社會工作所沒有的相關技能。

所以在這八年間,連心的社會工作者需要懂得以開拓市場和成本控制的形式去達到回收成本甚至帶來盈余的管理形式,需要學習跨領域合作,設計和商業伙伴溝通合作,連心和流動婦女骨干增收的特點和規律。同時,社會工作者又不能完全照搬工商業管理系統中威權的管理模式,他們需要借用或發明與社會工作價值和策略相近的管理及團隊建立方法。

社工研究所和連心對社會工作介入生計問題的思考有:

(1)發展型社會工作需要處理好社區就業與社區經濟的社區基礎。從連心經驗看,扎實的社區基礎對辨認社會經濟需要、居民骨干的參與、社會資本或社區互信,以及發揮社會經濟在社群或社區發展的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

(2)發展型社會工作需要做好意識、策略和技能的準備,應對社會企業或合作經濟帶來新的關系,應對傳統社會工作與服務使用者關系帶來的沖擊。

(3)由于主流社會的層級雇傭與管理關系根深蒂固,無論社會工作者和服務使用者-雇員-伙伴無法擺脫主流社會習慣的束縛。特別是當前主流的社會企業思潮受美式商業管理影響較深,社會工作機構和社會工作者容易覺得只有主流社會的商業管理體系才是有效的,很容易把社會工作機構變成商業企業,把社會工作者變成為雇員,造成新的勞資關系矛盾,并帶來服務使用者的去權、邊緣化甚至剝削。

(4)社會經濟其實包括一系列經濟-充權增能(培力)的社會經濟模式:有主要借鑒商業營運模式的社會企業、強調參與式管理的社會企業、合作經濟以及團結經濟等不同的模式,發展型社會工作需要采取各種社會經濟形式的目標、策略,為預期出現的張力矛盾做好準備,籌劃應對的小組和個案工作策略。

(5)社區就業和社區經濟所提供的平臺,能夠加強服務使用者之間的互動和提供增能賦權的機會。增能賦權的范圍包括職業技能、人際溝通合作技能與精神、社群與社區互助合作能力和精神。服務使用伙伴在參與社區經濟的過程中,可以逐步提高他(她)們的參與權利。

(6)在社區就業和社區經濟個人、群體和社區的互動和支持中,有助于推動改變服務使用者和社區的現狀,改變少數民族和弱勢群體被忽視和歧視的處境。

(7)主流社會企業論者對在社會企業或社區經濟中迭加增能賦權目標的異議是比較大的。他們認為這些目標可能與商業性營運產生矛盾,增加社會企業的成本負擔。這些異議有一定的道理,從發展型社會工作而言,需要考慮的問題是搞清楚原來創辦這些社會企業或社會經濟的目標,增加的成本通過什么去消化,是追求極大化盈余還是優化商業和社工兩個目標。

(三)發展型社會工作需要應對當前中國社會服務體系不完善,應具備深入辨認社會問題和需求,整合、開發社會服務的能力

社區服務面對社區多元化的群體和大量多元化的需求,加上人力有限,很容易囿于傳統的社會服務模式。雖然看到了很多新涌現的弱勢和困境群體,新涌現的需求,但是不敢應對,不敢大膽創新。云大社工研究所與連心沿用云大的服務學習模式進行及時總結和創新。在社區就業方面,社工研究所推動云大設計系利用設計創意協助流動婦女實現社區內就業,改善生計。面對昆明流動兒童在小學升初中的障礙,連心和研究中心通過行動研究為流動兒童在小升初過程提供升學輔導,并記錄相關的問題和障礙。同時也嘗試對進入初中的學生進行跟蹤和輔導,深入了解流動兒童在初中的適應、被歧視、輟學等問題并探討相應的干預模式。通過國家社科基金對鄉-城循環流動的研究,進一步深入了解鄉-城流動人口的流動狀況、家庭散聚形態,從而對流動人口社會服務模式進行深入分析和設計。

我們也鼓勵各部門進行社會服務創新,開拓新的資源建立和推廣新服務。以布依族公益小飯桌的項目開發為例,我們鼓勵負責少數民族的社工以布依族婦女的跳舞小組網絡為基礎,鼓勵逐步參與院落環境的改善、社群互助金的管理,再到應對布依族孩子的午飯和午間成長活動。通過連心鏈接相關資源,最后形成了由布依族家長參與管理和營運的公益小飯桌。

以困境兒童家庭陪伴的專業社工+專業義工服務開發為例,原來兒童團隊接觸了不少由于貧困、單親或父母不在身旁的流動兒童,兒童團隊初步找了一些志愿者進行小規模的家庭陪伴,發現效果不錯,但是缺乏持續的資源跟進。社工所和連心剛好看到民政部和李嘉誠基金會的大愛之行項目正在啟動,于是鼓勵兒童團隊申請,并獲得了云南省青基會的配套基金,讓這個專業社工+專業義工的困境兒童家庭陪伴計劃得以進一步深入發展、規范化和專業化。在困境兒童家庭陪伴項目的基礎上,逐步開發更深入的困境兒童辨識框架、兒童社區飯堂,以及其他針對困境兒童需要更為精細的服務策略等。

(四)促進和維護服務使用者的發展權益也是發展型社會工作一大工作目標

在當前中國政府推動建立積極的社會政策背景下,發展型社會工作可協助政府建立普惠性的社會服務和針對弱勢和困境群體的特惠性服務模式。

云南連心從2006年開始服務流動人口社區,當時流動人口的社會政策比較模糊,使得相關政府部門、群團組織和社會人士對連心的態度比較謹慎。即便如此,連心也已協助弱勢群體參與社區,通過政策研究把弱勢群體與公共政策制定聯系起來,協助政府完善社會發展政策,維護弱勢群體的發展權利和需要。如通過與省婦聯合作開展針對城市社區婦女基本生存現狀的研究,形成研究報告及政策咨詢報告,直接影響到政府制定相關婦女政策的決策過程;此外,通過省政協提案的方式,將流動人口居住保障、流動兒童生存安全、城鄉結合部社區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構以及社區就業等議題形成提案,引起政府對問題的重視并推動制度的改變。

政府對流動人口的政策更為明確地提出要保護流動人口的合法權益,強調公共服務均等化,服務模式要從社會管理創新向社會治理創新轉變,為流動人口社區提供社區服務,開發流動人口社會工作模式,關注困境兒童和反對家庭暴力等。連心和省婦聯合作,舉辦了流動兒童攝影展,反映流動兒童的心聲。在婦聯開辦流動婦女之家的基礎上,連心把社區服務模式總結到流動婦女之家的手冊中去。

民政部門希望推動社會組織和社工組織培育,連心通過自身組織的成長經驗和開發社會服務的經驗,整合其他類似的經驗,協助地方民政部門建立了昆明市的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培養模式。

在云南災害社會工作機制還沒有建立時,社工研究所和連心在魯甸縣6.5級地震安置和重建工作中,結合原來兒童和社區工作的經驗和其他地方的災害社會工作經驗,配合民政部進行災害社會工作政策的探索。

自從國家承諾在2020年消除貧困后,各個部門就把扶貧開發看為頭等大事,民政部也把社會工作的工作目標和范圍放在協助扶貧開發上。社工研究所和連心在滄源農村養殖合作社和王家橋綠工坊社區就業的探索成為了重要的模式。

近年來內地發生嚴重的家暴案件,農村的留守兒童、婦女、孤寡老人、孤兒缺乏照顧的問題凸顯,國家開始建立社會保護體系,加強發揮社會工作的功能,社工研究所和連心抓住這些機遇,把連心在城鄉保障弱勢群體的經驗推廣成為相關部門和群團組織可以參考的服務模式。

(五)發展型社會工作在營造發展型社會工作生態中的策略和意義

自社工研究所和連心開始探索發展型社會工作模式始,我們探索了發展型社會工作的理念和工作策略,應用在培訓社會工作者、社區骨干的培訓上。比如我們通過云南省民政廳的福彩基金支持農村社會工作培訓,連心參與的流動人口社區服務培訓中一直把不同社區經濟和合作社的發展思路與其他地方的經驗、社區服務結合起來。

在促進云南民間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機構開發發展型社會工作方面,社工研究所和連心也在推進社會企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們通過協助英國領事館舉辦社會企業培訓項目、與輔仁大學社會企業研究所建立的策略合作關系、籌辦社會創新與社會企業學會等,推進以社會經濟和社區經濟等與社會工作增能充權可以相互結合的生計模式。

(六)發展型社會工作超越了傳統社會工作方法,需要加強對相關工作模式的研究、總結和整合

當前社會工作教育建基于傳統個人服務和福利性服務模式,傳授個案及小組工作方法,而忽視社區工作、社區組織發育、社會經濟以及提供不同服務的模式。很多社工畢業生在狹隘的專業訓練下無法應對社區和群體的需求多樣化和社會服務嚴重缺乏的現實需求。“專業社工知識”無法應對現實需求,在應對現實需求中無法結合專業價值和知識,容易陷入迷茫和困頓。

連心在以往安排云大和香港的實習生到流動人口社區時,有些同學認為“專業社工”就是服務對象上門到“專業化設備完善的訪談室和小組工作”求助,然后按照課本及老師講授的方法進行接案、評估、干預及結案。而現實的狀況是需要同學們深入社區,與個人和家庭建立廣泛的關系,發現個人和群體的需要和能力,再和服務對象磨合服務方式和內容,通過簡單和樸素的空間開展各種服務,還要結合社工價值和工作方法。連心從進入社區與社區建立關系,了解服務受眾的需求,設計各種服務項目,結合社工方法逐步建立了流動人口的發展社會工作模式。

當前基于實踐經驗基礎上進行的總結和梳理的社會工作模式是高校社會工作教育所缺乏的模式。發展型社會工作者呼吁實務者與研究者的整合,以社會工作研究總結經驗,開發培訓教材及設計培訓計劃,以彌補當下高校社會工作研究特別是實務研究和訓練的不足。

三 總結與思考

中國社會工作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社會工作一樣,在應對社會發展問題和社會服務嚴重不足的困境中,需要探索社會工作在促進和維護國民的社會發展權益的角色和策略。發展型社會工作范式及發展型社會工作者培訓實踐探索,是中國在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創新中的重要課題,在理論研究或是在實際應用價值上對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社會工作的發展有著重大意義,也對社會工作的知識論和方法論提出了很大的挑戰:

第一,發展型社會工作強調微觀服務與中觀的社區服務和社區經濟以及宏觀社會政策倡導的整合,協助服務受眾取得自我和社會發展的能力、機會和權利。如何在多元領域和多層次中整合發展權利和社會工作價值是一種充滿挑戰性的嘗試。比如在社區經濟中如何整合社會企業與社會工作的培力/增能/賦權等方法,個案輔導中結合反壓迫與發聲方法,小組活動中整合經濟利益分配和制約“搭便車”行為等,需要根據國情進行發聲和倡導適宜的工作方法。

第二,發展型社會工作強調研究、服務開發、培訓反思與實務反思的四結合。其中強調的行動研究、行動學習、服務學習和培養反映了實踐者對開拓發展型社會工作的重要性。要推動研究者、行動者和實習生的有效合作,突破各自的制度性局限和慣性,對社會現實建立共同的分析框架,以及對認識和干預的不確定性(uncertainties)建立共同的社會工作倫理和認識論,建立對行動研究的共識,以便建立反思性的社會工作干預策略和促進實踐者的成長。

參考文獻

方巍,2009,《社會福利發展策略的創新與偏頗——關于發展型社會政策的評論》,《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

馬鳳芝,2014,《社會發展視野下的社會工作》,《廣東社會科學》第1期。

彭華民,2010,《需要為本的中國本土社會工作模式研究》,《社會科學研究》第3期。

Schon, D. , 2004,《反映的實踐者:專業工作者如何在行動中思考》,臺北:遠流出版社。

王思斌,2007,《走向發展型社會政策與社會組織建設》,《社會學研究》第2期。

王思斌、阮曾媛琪,2009,《和諧社會建設背景下中國社會工作的發展》,《中國社會科學》第5期。

吳駿,2016,《發展性社區社會工作實務模式探析》,《社會工作與管理》第1期。

徐選國、戚玉、周小燕,2014,《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社區生計發展的理論創新與經驗反思——以社會治理創新為分析視角》,《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

Estes, Richard J.1998. “Developmental Social Work: A New Paradigm For A New Centur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the Inter-University Consortium for International Social Development(IUCISD),Cairo, Egypt.

Midgley, James.1996. “Social Work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39: pp.5-12.

Midgley, James.2010. “Community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al Social Work, ”in James Midgley and Amy Conley eds. Social Work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ies and Skills for Developmental Social Work.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atel, Leila, Tessa Hochfeld.2012. “Developmental Social Work in South Africa: Translating Policy into Practice,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June 11.

Van Breda, Adrian.2015. “Developmental Social Case Work: A Process Model,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December 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阳市| 龙川县| 太原市| 扬中市| 渝北区| 虎林市| 大竹县| 林甸县| 化州市| 图木舒克市| 长白| 乐陵市| 宝鸡市| 抚顺县| 景德镇市| 荥经县| 疏附县| 陈巴尔虎旗| 那坡县| 聂拉木县| 漳浦县| 邢台县| 徐水县| 南投市| 青州市| 太湖县| 海丰县| 罗定市| 东山县| 道真| 西宁市| 泾阳县| 临邑县| 耿马| 峨眉山市| 姚安县| 密云县| 恭城| 旺苍县| 黄浦区| 澎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