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歐陽修《釋惟儼文集序》《釋秘演詩集序》筆法通解

鐘志偉鐘志偉,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2018年1月 第35~52頁

摘要:歐陽修一生辟佛,卻曾為浮屠作書序文:《釋惟儼文集序》《釋秘演詩集序》,分別作于慶歷元年(1041)、二年(1042),皆以石延年為伴說,筆法不僅看似雷同,亦非書序套格,卻能各辟蹊徑,傳頌文家。本文擬以文章學為視角,較析二文異同,揭筆法之變化奧妙。首先審其命意,皆以奇為骨,將曼卿、惟儼、秘演同作奇男子描寫,兩序俱以曼卿為引,作賓主篇法,通情合理,又能自占儒者地步,辟一序浮屠法門。字句修辭亦呼應命意,營構奇氣,不類桑門。同中殊異處在章法布局,序惟儼從性情耿介中見奇崛,采用兩兩對立為結構;序秘演則敘其盛,觀其衰,故以時間為緯,頓折有法,悲涼感慨。值得注意的是二文構思高妙,皆達到“形式”與“內容”相互呼應之藝術效果。最后,評議兩釋集序之古文評選現象,確立其筆法特色及作品定位。總此可見,兩釋集序筆法實是江河同歸,隱然指向“士君子”之理想人格,體現宋代士大夫文化下之淑世情懷,亦見歐文書序奧竅。

關鍵詞:歐陽修 惟儼 秘演 石曼卿 賓主

前言

北宋之古文,乃針對晚唐五代、西昆文弊而革新,歐陽修文章以“六一風神”見稱,遵從韓愈“文從字順”一面,推行平易自然文風,在《尹師魯墓志銘》中提出“簡而有法”(宋)歐陽修:《尹師魯墓志銘》,載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第35冊,卷751,上海辭書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第308頁。,作為古文寫作技巧。蘇洵(1009~1066)《上歐陽內翰第一書》稱其文勢:“紆余委備”(宋)蘇洵:《上歐陽內翰第一書》,《全宋文》第43冊,卷919,第25頁。,歐文情韻幽折,一唱三嘆,故老蘇之論最切。歷來論歐文風貌甚火,對其篇章加以細部批評較少。何寄澎《歐陽修古文作法探析》一文指出:“自宋以來,對歐陽修古文提出評論與看法的人,無代無之,其中雖不乏深刻之見,但談整體風貌者多,談具體做法者少;明清評點之學極盛,于作法之觀照固常能體貼入微,卻不免流于瑣瑣細細,學者未得其益而已懼其繁,故迄至今日為止,對歐陽修之古文,吾人或能道其然,卻往往難以道其所以然。”本文所采研究方法之一,即疏通歷代對于二釋集序之相關評點,呈現歐陽修敘事文章之關懷主題、風格、修辭手法,并將文章之內容、形式相互照應,具體掌握歐陽修古文寫作之關鍵。引文見何寄澎《唐宋古文新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第173頁。蓋作文造意為一篇之骨干,然后謀篇布局、字句修辭與題相合,若不對古文篇章筆法條分縷析,文章妙在何處,或何能置之經典,難以曉言。本文以《釋惟儼文集序》《釋秘演詩集序》為比較對象,題目雖小,但能由小見大,體現歐陽修之終極關懷、寫作策略及古文風格,甚至回應現當代對古文經典意義之質疑。本文之所以關注歐陽修《釋惟儼文集序》《釋秘演詩集序》兩釋集序,主要動機有二:其一是歐陽修(1007~1072)雖辟佛,卻為浮屠書序。其二,兩釋集序不僅身份相同、寫作時間相近,通篇皆以石延年(字曼卿,994~1041)為經緯,若檢閱明清古文選本,似犯重出為前提,二文俱選比例極高,何以兼美?足見歐文構思巧妙,剪裁有法,不嫌于復也。一如蘇軾的《前赤壁賦》《后赤壁賦》之相互映帶,缺一不可,兼讀歐陽修兩釋集序,亦可以走進歐文筆法之津梁。

一 立意謀篇:脫卸佛禪,以奇士貫通

歐陽修兩釋集序為“書序”。孔安國(前156?~前74?)《尚書·序》云:“書序,序所以為作者之意,昭然義見,宜相附近,故引之各冠其篇首。”(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卷45,臺北,五南書局,1991,第1141頁。記敘作意乃序主要作用。明陳懋仁(1606前后)《文章緣起注》則云:


序者,所以序作者之意,謂其言次第有序,故曰序也。《漢書》曰:“《書》之所起遠矣,至孔子纂焉。上斷于堯,下訖于秦,凡百篇而為之序。”見(明)陳懋仁《文章緣起注》,《文體序說三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第21頁。


總括上述“序作者之意”及“言次第有序”等概念,書序應申說作者寫作緣由、內容、體例及目次等。然而,歐陽修二序皆圍繞作者生平事跡而發,與書序套路迥異,分析貫通之筆法如下。

(一)構思立意:奇男子形象

宋陳骙(1128~1203)《文則》:“辭以意為主,故辭有緩有急,有輕有重,皆生乎意也。”(宋)陳骙:《文則》,載王水照編《歷代文話》(第1冊),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第144頁。創作以意為宗,閱讀亦以意為先。故宋呂祖謙(1137~1181)《總看文章法》云:“第一看大概主張。”(宋)呂祖謙:《古文關鍵》卷上,臺北,廣文書局,1970,第17頁。真德秀(1178~1235)也說:“讀書須先看古人立意,所發明者何事,不可只于言上求之。”(宋)真德秀:《西山讀書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05冊,卷25,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第752頁。歐陽修兩釋集序皆以“傳”體作序,立意出奇,通篇不說詩、文集,以生平交游為主,突出二僧奇士形象(詳見表1)。

表1 惟儼、秘演的奇男子形象

歐陽修以夾寫曼卿帶出二僧奇男子形象。《釋惟儼文集序》:“雖學于佛而通儒術,喜為辭章,與吾亡友曼卿交最善。”(宋)歐陽修:《釋惟儼文集序》,《全宋文》第34冊,卷716,第42頁。惟儼雖是僧侶,卻有士人行止,從惟儼“通儒用世”著筆,一奇男子也。歐陽修喜交賢士,《釋秘演詩集序》自云:“予少以進士游京師,因得盡交當世之賢豪。……而智謀雄偉非常之士無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予疑所謂伏而不見者,庶幾狎而得之,故嘗喜從曼卿游,欲因以陰求天下奇士。”(宋)歐陽修:《釋秘演詩集序》,《全宋文》第34冊,卷716,第41頁。文以陰求奇士為伏脈,帶出秘演乃是奇才。此外,秘演之奇亦在詩人行跡。《古文觀止》云:“寫秘演絕不似釋氏行藏,序秘演詩亦絕不作詩序套格。”(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9,中華書局,2007,第434頁。秘演狀貌雄杰,浩然胸懷,且精于詩,有雅健風,與曼卿詩人氣質絕似。雖序二僧,宛如為奇男子立傳,合觀二釋集序,正借曼卿伴說,凸顯歐陽修心中三位奇男子形象。

兩釋集序構思奇士形象,源自歐陽修向來對“士君子”之推崇,南宋陳傅良(1141~1203)云:“宋興,士大夫之學,亡慮三變。……歐陽子出,而議論文章粹然而雅,軼乎魏晉之上。”(宋)陳傅良:《溫州淹補學田記》,《全宋文》第268冊,卷6054,第236頁。淑世精神乃宋士大夫之普遍映現,《宋史·忠義傳序》評云:“真、仁之世,田錫、王禹偁、范仲淹、歐陽修、唐介諸賢,以直言讜論倡于朝,于是中外縉紳知以名節相高,廉恥相尚,盡去五季之陋。”詳見(元)脫脫等撰、楊家駱主編《宋史·忠義傳》卷446,臺北,鼎文書局,1980,第13149頁。士大夫是宋代政治直接參與者,故歐陽修戮力矯治士風,而對“士”之憂患意識正是歐文慣常主題,如《桑懌傳》標榜“偉烈奇節”:“余固喜傳人事,尤愛司馬遷善傳,而其所書皆偉烈奇節,士喜讀之。”(宋)歐陽修:《桑懌傳》,《全宋文》第35冊,卷745,第207頁。關于歐陽修《桑懌傳》之書寫深意,李貞慧《史學視野下的集部“私傳”書寫:試論歐陽修〈桑懌傳〉的文史意義》一文抽絲剝繭,頗具參考價值,作者并認為《桑懌傳》或許不無微諷當代士人之意。詳參李貞慧《歷史敘事與宋代散文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第20~46頁。桑懌不甚知書,其所為皆能合道,乃歐陽修心中奇士典范之一。《新五代史·雜傳》更云:


予于五代得全節之士三,死事之臣十有五,而怪士之被服儒者以學古自名,而享人之祿、任人之國者多矣,然使忠義之節,獨出武夫戰卒,豈于儒者果無其人哉(宋)歐陽修:《新五代史·雜傳》卷54,臺北,鼎文書局,1980,第611頁。


所以歐陽修創《死節傳》《死事傳》為五代節烈武士立傳,同時表達對儒者之憂心,見提振氣節之苦心。顯然,歐陽修除了從武夫尋找“士君子”精神,亦借二僧標榜勁健氣節,用世之志,即借品評多元身份,于現實世界中召喚“士”之理想人格。

(二)全文篇法:借賓定主

兩釋集序與《本論》三篇乃同期之作。歐陽修于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滑州節度判官,時36歲,后召還,充館閣校勘、太子中允,隨后撰《本論上》,論三代圣王之道。慶歷三年(1043),又作《本論》中、下篇,《本論中》云:


佛法為中國患千余歲,世之卓然不惑而有力者,莫不欲去之。已嘗去矣,而復大集:攻之暫破而愈堅,撲之未滅而愈熾,遂至于無可奈何。是果不可去邪?蓋亦未知其方也。(宋)歐陽修:《本論中》,《全宋文》第34冊,卷730,第370頁。


《本論》乃歐陽修崇儒斥佛論。惟儼、秘演詩文關涉佛禪理趣者必不少見,歐陽修不應介紹詩文,勢必另尋一脫卸寫法。

歐陽修借摯友曼卿為引,清朱心炯謂此賓主寫法乃人之常情:


歐陽公好士之誠出于天性,……二人皆交曼卿,曼卿與公既非泛交,又先下世,則因此及彼,人情天理也。引文援自高海夫主編《唐宋八大家文鈔校注集評·廬陵文鈔》卷45,三秦出版社,1998,第2138頁。


因曼卿而識二僧,又因曼卿之死,而序兩釋集,兩釋集序通篇筆法以賓形主,自然而巧妙,洪本健《“六一風神”探析》一文指出:“歐文紆徐委曲,無平鋪直敘、一覽無遺之弊,頗得力于這種賓主相形的寫法。”詳參洪本健《歐陽修和他的散文世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第322頁。此外,歐陽修不直寫作者,既維護儒士辟佛立場,亦直抒胸臆,自然成文。

其次,曼卿乃北宋奇士,借曼卿為引,與其以私交寫序,不如以奇男子形象綰合諸主角,并在迂回曲至中自留儒者身分,格局不凡。《釋秘演詩集序》云:


曼卿為人,廓然有大志,時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無所放其意,則往往從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顛倒而不厭。……曼卿隱于酒,秘演隱于浮屠,皆奇男子也。(宋)歐陽修:《釋秘演詩集序》,《全宋文》第34冊,卷716,第41頁。


曼卿奇士形象是豪于詩,隱于酒。《宋史》亦載曼卿嗜酒軼事,若不可攖世務,實能明辨是非。(元)脫脫等撰、楊家駱主編《宋史·文苑傳四·石延年傳》(卷442,第13070頁)記載:“延年為人,跌宕任氣節,讀書通大略,為文勁健,于詩最工而善書。……累舉進士不中,真宗錄三舉進士,以為三班奉職(武職),延年恥不就。張知白素奇之,謂曰:‘母老乃擇祿耶?’延年不得已就命。……延年喜劇飲,嘗與劉潛造王氏酒樓對飲,終日不交一言。王氏怪其飲多,以為非常人,益奉美酒肴果,二人飲啖自若,至夕無酒色,相揖而去。明日,都下傳王氏酒樓有二仙來飲,已乃知劉、石也。延年雖酣放,若不可攖以世務,然與人論天下事,是非無不當。”將文史互見,曼卿真意未必在酒,故以“曼卿隱于酒”來看“秘演隱于浮屠”,亦耐人尋味,奇男子形象隱現其中。

再論《釋惟儼文集序》,文中插入一段惟儼臧否賢士之正論,文云:


然嘗竊怪平生所交皆當世賢杰,未見卓卓著功業如古人可記者。因謂世所稱賢材,若不笞兵走萬里,立功海外,則當佐天子號令賞罰于明堂。茍皆不用,則絕寵辱,遺世俗,自高而不屈,尚安能酣豢于富貴而無為哉?醉則以此誚其坐人。(宋)歐陽修:《釋惟儼文集序》,《全宋文》第34冊,卷716,第42頁。


曼卿泛愛,惟儼不交妄人,其耿介性格雖異于曼卿,但求賢之趣實同,賢士亦樂從其游。曼卿固奇,惟儼亦然,故能以奇相交。林紓(1852~1924)《古文辭類纂選本》評此文云:“不是有心與方外往來,故敘秘演,則言其氣節;敘惟儼,則言其通儒術。……言惟儼非賢士不交者,大有逃墨歸儒之意。”(清)林紓:《古文辭類纂選本》,引文援自高海夫主編《唐宋八大家文鈔校注集評·廬陵文鈔》卷45,第2139頁。惟儼始終知所自立,林紓“逃墨歸儒”或言過其實,但惟儼以佛門通儒術,交賢士,確實可謂一奇男子。

兩釋集序雖為僧人作,明顯淡化釋家名實。清謝有輝《古文賞音》云:“韓、歐皆以辟佛自任,而不免為釋子作序,看其必尋一下筆處。韓子之送文暢,扯柳子厚來伴說;歐公之序惟儼、秘演,亦扯石曼卿引入。”文中評語見(清)謝有輝《古文賞音》卷9,引文援自高海夫主編《唐宋八大家文鈔校注集評·廬陵文鈔》卷45,第2143頁。韓、歐皆辟佛,皆采賓主筆法,以脫卸自我身份的尷尬。此外,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曼卿有用世之材,隱之奇士也。歐陽修借為惟儼、秘演伴說,亦暗示非因浮屠身份與之交游并書序,而是“奇士”身份所致。歐陽修謀此賓主篇法,兼收不涉佛禪,且自占儒者身份之效。

歐陽修不僅以曼卿伴說,亦以這條“交游”線索安插自己,遂使兩序感染作者情思。《釋惟儼文集序》云:


曼卿死,惟儼亦買地京城之東以謀其終。乃斂平生所為文數百篇,示予曰:“曼卿之死,既已表其墓。愿為我序其文,然及我之見也。”嗟夫!惟儼既不用于世,其材莫見于時。若考其筆墨馳騁文章贍逸之能,可以見其志矣。(宋)歐陽修:《釋惟儼文集序》,《全宋文》第34冊,卷716,第42頁。


先寫石曼卿之奇,再由“奇士”順勢聯結至惟儼,歸結至親為作序,自然摻入歐陽修對生命之感慨。《釋秘演詩集序》則云:


1.予少以進士游京師,因得盡交當世之賢豪。……其后得亡友石曼卿。

2.予疑所謂伏而不見者,庶幾狎而得之,故嘗喜從曼卿游,欲因以陰求天下奇士。

3.一時賢士皆愿從其游,予亦時至其室。……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嗟夫!二人者,乃見其盛衰,則亦將老矣。(宋)歐陽修:《釋秘演詩集序》,《全宋文》第34冊,卷716,第41頁。


巧妙摻入自己,讀者可以強烈感受到歐陽修的存在感,此亦非書序格套。尤其是“二人者,予乃見其盛衰”,三人素日交情甚深,不言而喻。清過珙《古文評注》:“序秘演詩集,則秘演是主,曼卿是賓,歐公自己尤賓中之賓也。”(清)過珙:《古文評注全集》卷10,臺北,洪業書局,1979,第26頁。而茅坤(1512~1601)評《釋惟儼文集序》云:“此篇看他以客形主處,亦自遠識,及多轉調。”(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83冊,卷45,第508頁。故兩序文皆見“賓中之賓”,即是逐層脫卸至己,再抒發感慨。

歐陽修懷抱著對“士”之深思敏察,視惟儼、秘演為僧中奇士,遂能以“奇”為骨,從曼卿分別串聯惟儼、秘演,再串聯至己。同時,歐陽修一貫傷時情調,寓盛衰于論“士”之中,因而流露“雖老而志在”之慨。但歐陽修如說故事般轉折生情,轉而流露一股用世襟懷,也呼應文章命意,曲折表達對“士”人格之焦慮、認知及期許,自非俗套。

(三)字句修辭:營構奇氣,不類桑門

《文心雕龍·章句》:“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積句而成章,積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無疵也;章之明靡句無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從,知一而萬畢矣。”(南朝梁)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卷7,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第570頁。字句鋪排安穩,有助表情達意。細言之,用字須顧及文脈,不使氣塞;轉折語亦須使意脈一氣,共貫同條;下字須工,如何成一篇警策、如何有力。歐陽修寫作向來耽思謹慎,數易之乃成,王更生說:“歐陽公之文不論敘事、寫景,還是議論、抒情,每篇文章都不草率從事,做到精裁密制,精心撰結,條理井然;在結構布局方面,有前呼后應,無懈可擊的密度和醇度。”見王更生《歐陽修散文研讀》,文史哲出版社,2001,第85頁。而程千帆曾舉數要例說明之:“歐陽修的寫作態度嚴肅認真,謙虛謹慎,每有所作,往往經過反復推敲,多次修改后才定稿。如《先君墓表》改定為《瀧岡阡表》,竟經歷了二十年之久。周必大《〈歐陽文忠全集〉序》云:‘前輩嘗言,公作文揭之壁間,朝夕改定。今觀手寫《秋聲賦》凡數本,《劉原父手帖》亦至再三,而用字往往不同。'《后山詩話》還引歐陽修自己的話說:‘為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也。'《朱子語類》卷一百三十九載:‘頃有人買得他《醉翁亭記》稿,初說滁州四面有山,凡數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環滁皆山也”五字而已。’沈作喆《寓簡》卷八載:‘歐公晚年,嘗自竄定平生所為文,用思甚苦。其夫人止之曰:“何自苦如此,尚畏先生嗔耶?”公笑曰:“不畏先生嗔,卻怕后生笑。”' ……從這些故事里可以看出,歐陽修對錘煉語言、行文布局等藝術技巧是何等地重視。”見程千帆《兩宋文學史》,臺北,麗文文化,1993,第40頁。而兩釋集序既以儒士身份為釋家書序,更不得馬虎,于是通篇刻意營造一種氛圍,既是浮屠身份,又有儒士風范,故奇,因此造語下字能否煉出奇氣極為重要。

《釋惟儼文集序》首段即寫惟儼“雖學于佛,而通儒術”,此一提筆便揭文章奇氣。其下記惟儼議論天下賢才,如云“卓卓著功業”“立功”“佐天子”“安能酣豢于富貴而無為哉”等字句,皆含淑世精神。若寫到浮屠身份,便以儒家用世之辭予以消解、惋惜。如云:“今子老于浮屠,不見用于世。”清秦躍龍旁批:“將浮屠折倒。”(清)秦躍龍:《唐宋八大家文選》卷12,清乾隆十八年(1753)序刊本,第21a頁。乃見歐陽修下字精警,謹嚴儒門。

《釋秘演詩集序》用字更工,以陰求天下奇士為文章構思,襯托曼卿、秘演奇士形象,故發端用“賢豪”,為秘演奇士形象伏脈。其次,又先以“不屈以求合”寫曼卿之奇;再以“遺外世俗,以氣節相高”“狀貌雄偉”“胸中浩然”呼應秘演之奇,然后以曼卿“隱于酒”,秘演“隱于浮屠”,“皆奇男子”結聚奇士形象。又用“智謀雄偉非常之士”“氣節”“壯也”“盛”“志”等字句,淡化秘演浮屠身份。此外,寫浮屠形跡則云“既習于佛無所用”,亦以用世之語消解之。

呂留良(1629~1683)說:“歐陽作兩釋集序,皆有奇氣。”(清)呂留良:《晚村先生八家古文精選》,載《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94冊,北京出版社,1995,第386頁。歐陽修為兩釋氏作序美之,既不能贊美精妙于佛禪,亦不能數落之,只得空中布局,所以通篇不涉佛禪,筆筆落向奇偉,奇氣充盈。

二 章法布局:起落頓折,各辟蹊徑

《古文辭類纂》引劉大櫆(1698~1779)語:“兩釋集序俱以曼卿相經緯。”(清)姚鼐:《古文辭類纂》卷8,臺北,華正書局,1990,第264頁。以賓形主是迂回作法,據此,何寄澎《歐陽修古文作法探析》一文認為:“就文章而言,迂回而入的寫法有引人入勝的效果,主旨含藏,格外有迷離含蓄之氣質;而‘圖窮匕見’給讀者帶來的感受,尤有強烈而綿長的作用。歐陽由于好用此種寫法寫,故文風趨于宛轉悠遠。”何寄澎:《唐宋古文新探》,第196頁。迂回美感具見評說,若進一步分析兩篇書序,更見各自巧妙。兩序寫作時間近、作者身份同,且通篇以曼卿為賓,卻因鋪敘不同,各具面目。

(一)《釋惟儼文集序》:忽起忽落,章法奇崛

兩釋集序雖皆用曼卿襯出作者,但因二僧性情不同,布置相異,故能并立。

1.敘寫人物:二元對立結構

儲欣評云:“直用傳體作序,又奇崛變化不測。”(清)儲欣:《唐宋八大家類選》卷11,光緒十八年湖北官書處刻本。雖是傳體,但非平鋪直敘,而是刻意將惟儼與其他人物一一對立,布局特殊,相反而又相聯,閱讀過程不時產生起落感受,相當明顯。如曼卿對惟儼說“君子泛愛而親仁”,惟儼卻道“不然”;惟儼不出佛寺十五年,卻能以禮待士,惟恐不至,又一旦為公卿貴人,竟自此不再往見。此文有奇崛效果,乃來自惟儼之介。

序惟儼展現歐陽修敘事剪裁有法。敘寫三則故事,文皆簡略,第一則故事表現惟儼嚴于擇友,交友謹慎;第二則故事表現惟儼潔身自愛,不愿攀附權貴;第三則故事表現惟儼對賢士豪杰之理想標準,分別帶出許多相犯、對立處,詳見表2。

表2 序惟儼展現的敘事剪裁

看似不同事件,但均“標志”惟儼耿介性格。若分析三則故事結構,具有以人之價值觀念相互對立、沖突為情節之基本形式。第一則寫曼卿與惟儼交友態度之對立;第二則寫士人貴顯前后,惟儼與友互動之變化;第三則寫惟儼議論天下豪杰,引起時人詰難,惟儼退偃默對。歐陽修刻意以人物之對立作為敘事手法,由曼卿一人、公卿貴人至時人,對象范疇由小至大,層層開展,一再向讀者確認惟儼執著性情。三段故事即是三種二元對立關系,反而在文章中形成相當工整的美感結構。所以呂留良評此文云:“此篇忽起忽落,如隼鶻之疾擊。”(清)呂留良:《晚村先生八家古文精選》,第386頁。而這種層層相犯作對之章法,同時呼應惟儼耿介不阿之性格,呈現藝術形式與內容高度之結合。

2.敘寫曼卿之死

兩釋集序均以曼卿為引,曼卿死生,對二僧有不同影響,亦是歐陽修書序之參考素材。歐陽修《石曼卿墓表》云:


其視世事,蔑若不足為。及聽其施設之方,雖精思深慮不能過也。狀貌偉然,喜酒自豪,若不可繩以法度。退而質其平生趣舍大節,無一悖于理者。遇人無賢愚,皆盡忻,及閑而可否天下是非善惡,當其意者無幾人。其為文章,勁健稱其意氣。(宋)歐陽修:《石曼卿墓表》,《全宋文》第35冊,卷748,第256頁。


此表除見作者代為感憤,也能從曼卿身上分別看出惟儼、秘演之形神。寫曼卿“狀貌偉然,喜酒自豪,……趣舍大節,無一悖于理者”,一如秘演之狀貌雄偉,甚有氣節;寫曼卿“及閑而可否天下是非善惡,當其意者無幾人。其為文章,勁健稱其意氣”,一如惟儼之好議論,有雄邁之氣。正因曼卿與惟儼、秘演各具契合之處,方可辟此兩釋集序之寫法。

曼卿死后,歐陽修如此敘寫惟儼動向:


曼卿死,惟儼亦買地京師之東以謀其終。乃斂平生所為文數百篇,示予曰:“曼卿之死,既以表其墓。愿為我序其文,然及我之見也。”(宋)歐陽修:《釋惟儼文集序》,《全宋文》第34冊,卷716,第42頁。


惟儼買地于京師之東,對兩人或有某種意義,但曼卿一死,惟儼人生規劃竟是買地終老,似消磨以往壯志,不僅可見曼卿之死對惟儼影響甚巨,從章法來看,原來逐章相犯對立,至此落筆,終歸相連、相合,結構極妙。

文末引惟儼言:“曼卿之死,既以表其墓。愿為我序其文,然及我之見也。”(宋)歐陽修:《釋惟儼文集序》,《全宋文》第34冊,卷716,第42頁。不僅見惟儼對《石曼卿墓表》深有戚戚焉,正如此表稱曼卿“其為文章,勁健稱其意氣”,亦顯示曼卿、惟儼文皆遒健如其人。故歐陽修以“若考其筆墨馳騁文章贍逸之能,可以見其志矣”為結筆,正合惟儼請歐陽修作序初衷。

(二)《釋秘演詩集序》:頓折生韻,潛氣內轉

1.敘寫人物:線性時間結構

序惟儼,人物聚合以對立方式呈現;序秘演,則寫曼卿、秘演自始至終志趣相投,便須采用另一種筆法。

正如《釋秘演詩集序》文末“道其盛時以悲其哀”,歐陽修布局截然不同于《釋惟儼文集序》,乃聚焦“交游”,以線性時間發展,帶出曼卿、秘演及歐陽修三人間之少、壯、老、死,即書寫“離合”,表現“盛衰”。劉若愚說:“按釋秘演詩集序的神妙處,即在道其盛時以悲其哀。……故茅氏(茅坤)張氏(張裕釗)皆以為得太史公的神髓。”見劉若愚《歐陽修研究》,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第143頁。

《釋秘演詩集序》表現歐文常見情思:敏察有限時間,感嘆生命衰亡。歐陽修對時間消逝中之群己關系特別敏銳而且感性,如張靜論歐陽修書序提到:“歐陽修有書序作品四十篇,這在北宋作家中是數量最多的一位,但這么多篇章卻顯示了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總有關于他自身‘老’‘衰’‘病’‘死’的自憐與哀嘆。……實際上,這是生命的‘焦慮’,是歐陽修濃重的‘生命意識’的體現。”詳參張靜《北宋書序文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第103~104頁。詩序如《禮部唱和詩序》、書牘如《與章伯鎮書》、祭文如《祭梅圣俞文》等,一再流露對生命消亡之傷感。序秘演之發端云:“予少以進士游京師,因得盡交當世之賢豪。”已暗伏后文“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嗟夫!二人者,予乃見其盛衰,則余亦將老矣”。以盛衰變化鎖住前、后章,即為感慨定調,有蒼涼嗚咽之聲。

此外,歐陽修序秘演詩,能善用頓筆為節奏,使文氣抑揚高下而有遺韻,文云:


予少以進士游京師,因得盡交當世之賢豪。……山林屠販必有老死而世莫見者,欲從而求之不可得。其后得吾亡友石曼卿。……予疑所謂伏而不見者,庶幾狎而得之,故嘗喜從曼卿游,欲因以陰求天下奇士。浮屠秘演者,與曼卿交最久,亦能遺外世俗,以氣節相高。……當其極飲大醉,歌吟笑呼,以適天下之樂,何其壯也!……十年之間,秘演北渡河,東之濟、鄆,無所合,困而歸。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則余亦將老矣


文凡三頓筆,“從而求之不可得”為極有力之頓筆,歐陽修雖盡交當世賢豪,但非常之士不易見,頓后引出曼卿。“陰求天下奇士”為第二次頓筆,頓后,引出主角釋秘演。第三次是“則余亦將老矣”,一筆頓住,感慨奇士或沉埋,或老頹,聲音凄楚。蔡方炳亦評云:“如聽擊筑之音,蒼涼不忍多讀。”(清)蔡方炳:《唐宋八大家集選》,清康熙二十年(1681)吳郡文雅堂刊本,第166B頁。擊筑悲壯清越,以喻文有悲壯、衰颯之韻。

2.敘寫曼卿之死

《釋秘演詩集序》一路雙關秘演、曼卿聚散生死,文末云:


曼卿死,秘演漠然無所向,聞東南多山水,其巔崖崛峍,江濤洶涌,甚可壯也,遂欲往游焉。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于其將行,為敘其詩,因道其盛時以悲其衰。(宋)歐陽修:《釋秘演文集序》,《全宋文》第34冊,卷716,第41頁。


二僧作品同在曼卿死后由歐陽修寫序,但從歐陽修眼中所見二人,大有不同。相較惟儼欲購地終老,秘演心境變化更加微妙,先是“漠然無所向”,呼應前文“歡然無所間”,足見二人相交至深。

秘演后來選擇遠行,壯游東南山水,從歐陽修筆端看見惟儼對曼卿無限懷想,秘演則年老而心壯,更非庸僧,為奇士定調。然而,仍以“老”字作結,以見其衰。所以孫琮評云:“結處說曼卿死,秘演無所向;秘演行,歐公悲其衰,寫出三人真知己。”(明)孫琮:《山曉閣唐宋八大家選·歐陽盧陵》卷3,援引自高海夫主編《唐宋八大家文鈔校注集評·廬陵文鈔》卷45,第2142頁。有朋離合尚且感嘆,知己凋零,怎不噓唏?以盛衰作結,余韻悠然。

三 平議兩釋集序之古文評選現象

兩釋集序傳頌歷代,檢閱明清“唐宋八大家”選本共11種,詳見表3此選文統計表乃精簡自鐘志偉《明清“唐宋八大家”選本研究》,“附錄三”,文津出版社,2008,第377頁。

表3 明清“唐宋八大家”選本中收錄的《釋惟儼文集序》和《釋秘演詩集序》情況

兩釋集序庶幾選入,堪稱典范之作。若檢閱下列通代古文選本,在歐文數量比例減少之下,選錄情形則出現差異,詳見表4。

表4 通代古文選本中收錄的《釋惟儼文集序》和《釋秘演詩集序》情況

二釋集序皆歐陽修書序文佳作。“唐宋八大家”選錄文家僅止八家,大都能選錄兩釋集序,而通代古文選本則有明顯偏好,《釋秘演詩集序》較受選家青睞。若分析諸選本評語,兩釋集序優劣說隱約形成:一是各有千秋,二是《釋秘演詩集序》優于《釋惟儼文集序》,然而,未見后者優于前者之論述。清劉大櫆評云:“歐公詩文集序當以《秘演》《江鄰幾》為第一,而《惟儼》《蘇子美》次之。”(清)姚鼐:《古文辭類纂》卷8,第266頁。實際反映出多數選家之評文標準。但就上述筆法分析,兩釋集序同中見異,是觀察歐文關鍵之極佳范文。

認為各具特色者,如清沈德潛(1673~1769)《唐宋八家文讀本》評云:


同是借曼卿作引,而序秘演詩,以死生聚散著筆;序惟儼文,以其有用世之志著筆,機局變化。(清)沈德潛:《唐宋八家文讀本》卷11,援引自高海夫主編《唐宋八大家文鈔校注集評·廬陵文鈔》卷45,第2142頁。


沈氏認為兩釋集序雖皆以賓形主,但布局不同,隱然形成兩條書寫路徑。陳衍(1856~1937)《石遺室論文》云:


說秘演則寫兩人同處,說惟儼則寫兩人異處,以此命意,則一切布置,自迥乎不同矣。惟儼能文,秘演能詩,曼卿長于詩,不以文著,又其所以不同處。故作文必以命意為要。(清)陳衍:《石遺室論文》卷5,援引自高海夫主編《唐宋八大家文鈔校注集評·廬陵文鈔》卷45,第2139頁。


陳衍也看出兩釋集序同中有異,雖皆以曼卿為引,但惟儼與曼卿有截然不同處,且好辭章、善議論,秘演則與曼卿相契合,詩皆雅健,有氣節,不僅以極簡文字剖析二文根本差異,亦提示讀者:盡管題材相近,立論不同,布置即迥乎不同。

陳衍評論是精到的,盡管文以意為主是古老論調,但仍為度文金針。兩釋集序確實是絕佳教材,陳衍能以此二釋集序為范例,極有說服力。因此,兩序對讀,方見歐文構思之妙。朱心炯《古文評注便覽》亦屬此見,評云:


兩篇皆從此入手,只直書其事,而友誼盎然,所謂文到妙來,不過自寫其性情耳。然要看其一時興會連屬,不甚相遠,故每以相犯處見變化,仍于變化中見其相連,合而讀之,愈見其趣。若他本之登其一而逸其一,其謬固不待言。必先橫一周旋作者辟佛之念,而后評之,其見亦淺。引文援自高海夫主編《唐宋八大家文鈔校注集評·廬陵文鈔》卷45,第2138頁。


無論是《釋惟儼文集序》中之工整作對章法,或《釋秘演詩集序》線性之盛衰變化,朱氏認為兩序相輔相成,合觀并美,選家不應有所偏廢。

然而,朱心炯有一異議,謂評家必橫一辟佛之念于前乃屬成見。朱氏未必否定歐陽修以曼卿(奇士)為引之筆法,而是提醒讀者應關注歐陽修之真情至性,否則反陷賓主間架為投機。然以曼卿為賓之寫法確實新奇巧妙,清儲欣評云:


按秘演、惟儼俱交曼卿,而曼卿奇士,所交二僧,皆以奇合者,故二序磊落縱恣,為送浮屠文辟一法門矣。(清)儲欣:《唐宋十大家全集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405冊,卷5,臺南,莊嚴文化,1997,第132頁。


儲欣評語鞭辟近里,曼卿奇士,物以類聚,惟儼、秘演亦以奇合。以奇士序浮屠,自占儒者身份,又磊落縱恣。方苞(1668~1749)說得更清楚:


古之能于文事者必絕依傍。韓子《贈浮屠文暢序》以儒者之道開之,《贈高閑上人序》以草書起義,而亦微寓針石之意。若更襲之,覽者惟恐臥矣!故歐公別出義意,而以交情離合纓絡其間,所謂各具勝地也。(清)方苞選評《古文約選評文》,載王水照編《歷代文話》第4冊,第3977頁。


儒者作送浮屠文字,韓文已善,歐陽修另辟思路,義正而不凡庸陳腐,遂能比肩。

評家或謂《釋秘演詩集序》最佳。劉大櫆評云:“(惟儼)此篇雖不及秘演之煙波,而忽起忽落,自有奇氣。”(清)姚鼐:《古文辭類纂》卷8,第264頁。張裕釗(1823~1894)評云:


《惟儼集序》純以轉棹作起落之勢,是極意學退之文字,而未極自然神妙之境。《秘演集序》直起直落,直轉直接,具無窮變化,純是潛氣內轉,可與子長諸表序參看。(清)張裕釗撰、王達敏校點《張裕釗詩文集》,“附錄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第517頁。


序惟儼以三段故事工整對比,文勢以奇崛見長。而序秘演通篇皆借曼卿為陪客,敘三人之盛衰變化;文中多見伏應筆法,如伏“少”應“老”;“伏而不出”“從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顛倒而不厭”雙應“曼卿隱于酒,秘演隱于浮屠”;“狀貌雄杰,其胸中浩然”應“奇男子”;“其巔崖崛峍,江濤洶涌,甚可壯也”應前“何其壯也”等,遂使意思相貫,有跡可循,文脈圓轉,周流自然。張氏又謂可與史遷諸表參看,蓋十表皆以時間為綱,序列事件,呈現顯性或隱性聯系,使讀者原始察終,見盛觀衰,《秦楚之際月表》尤最獨特,以月為表,變化奇縱,林云銘指其序文“頌揚得體,曲折澹宕”(清)林云銘:《古文析義》初編卷3,臺北,廣文書局,1981,第21b頁。。過珙則評“中間態度,無限委曲,如黃河之水,百折千回”(清)過珙:《古文評注全集》卷5,第335頁。,《釋秘演詩集序》頓挫有法,轉折中見盛衰變化,敘事感慨,或得力于史遷筆法。

結語

清魏禧(1624~1681)論曰:“歐文入手多配說,故委迤不窮。相配之妙,至于旁正錯出,幾不可分,非尋常賓主之法可言矣。”(清)魏禧:《魏叔子文集·魏叔子日錄》卷2,中華書局,2003,第1127頁。兩釋集序跳脫書序格套,體現歐文本色——以賓形主,尚能各辟蹊徑,不使雷同,使送浮屠文字妙于變化,可堪為文法之津梁。歐陽修除皆借石曼卿寫秘演、惟儼,歸結在奇男子形象上,其寫作策略最微妙處不僅是要脫卸佛禪,而是在嘆服與追憶中摻入用世之志意。歐陽修《答吳充秀才書》云:“大抵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也。”(宋)歐陽修:《答吳充秀才書》,《全宋文》第33冊,卷697,第58頁。重道又重文乃歐陽修文學觀,故細玩序文乃借題發揮,是作者渴求人才,唯恐不盡;議論宋士,唯恐不賢之寄托,兩釋集序江河同流,文后皆隱見一“士君子”理想形象,而辭章分量亦因此增重。可見,通解兩釋集序之筆法,由細繹至宏觀,可得三重意義:一是賓主、配說之筆法乃歐文本色,兩釋集序正是典型作品;二是貴能在韓愈之外,別出心裁,展示崇儒辟佛之文士送浮屠文字另一種筆法;三是曲折地表達作者對士君子人格精神之焦慮,這也正是歐陽修一生關懷命題,并與宋代強烈的士大夫淑世精神相合拍。文學乃語言之藝術,古典散文一向被視為實用文類,其實亦有文學美感。正如歐陽修《代人上王樞密求先集序書》云:“某聞《傳》曰:‘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君子之所學也,言以載事,而文以飾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見于后世。”(宋)歐陽修:《代人上王樞密求先集序書》,《全宋文》第33冊,卷698,第78頁。涵詠兩釋集序之筆法,遂能深求歐陽修孤詣文心,同時玩味歐文奧竅之所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颍上县| 嘉义市| 黑河市| 灵武市| 沧州市| 江都市| 侯马市| 泰安市| 新郑市| 威宁| 科技| 瓮安县| 斗六市| 莎车县| 乌拉特后旗| 乐平市| 勃利县| 横山县| 元氏县| 嘉鱼县| 武山县| 澜沧| 湟源县| 射阳县| 清丰县| 临澧县| 轮台县| 军事| 荣昌县| 嘉鱼县| 曲麻莱县| 庆元县| 定兴县| 团风县| 青海省| 定陶县| 宝坻区| 洱源县| 盘锦市| 萨嘎县| 班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