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文(第2輯)
- 郭英德主編 張德建執行主編
- 1301字
- 2019-10-28 10:43:46
主編的話
現代意義上的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已走過百年歷程,取得豐碩成果。然而不同文體研究的發展狀況卻并不平衡。相對于中國古代詩歌、戲曲、小說的研究,中國古代散文研究至今仍不盡如人意。其中最重要的制約因素在于:中國古代散文最難與世界文學產生對話——其內涵、功能、類型、寫法、美感,都有極為獨特的表現形式,卻與西方“散文(prose)”,甚至“文學(literature)”概念參差捍格,難以合榫。因此,中國散文概念長期處于古今分裂、中西隔閡的認識之中,且學術界始終無法對此進行有效的界定與確認。
一方面,概念的莫衷一是深刻影響著散文的研究,使得許多學術研究者往往并不在同一層面進行對話,研究成果缺乏學術積累的意義,而維系散文研究的一些重大命題則乏人問津或各說各話。另一方面,散文在其他文類的研究中雖然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詩歌、小說、戲曲的研究總離不開散文的支援,但許多研究者往往把散文作為研究的資料而非研究的對象,這不但對散文研究是一種漠視,在更深的層次上也限制了其他文類的研究。
事實上,中國古代散文有著極為獨特的意義,從上古延續到晚清,構成一座內涵豐富、數量龐大、亟待挖掘的學術寶庫。在歷史的長河中,從經世濟民、思想創造、傳遞情感,到描寫社會、塑造歷史、表現社會習俗,散文承擔著其他文類無以取代的作用。從文獻分類的角度來看,中國古代經、史、子、集四部文獻都以散文文體作為其核心的撰述方式,這就形成了一個以經為源頭,史、子分頭并進,集部蔚為大觀的散文世界。
由此可見,從漢語文章的實際出發,“中國古代散文”不能僅限于那些抒情寫景的所謂“文學散文”,“而是要將政論、史論、傳記、墓志以及各體論說雜文統統包羅在內,不僅如此,而且連那駢文辭賦也都包括在內”(郭預衡《中國散文史·序言》);而且不能僅限于集部之文,還應包容經部、史部、子部乃至釋藏、道藏之文。這種廣義的“散文”觀念,超越了20世紀以來學術界對“散文”的內涵與外延的紛繁歧異的辨析,更為符合中國古代文學的實際面貌。
中國古代散文研究的突破,首先就要在概念上擺脫西方語境中的“散文(prose)”或“文學(literature)”的桎梏,重新回歸中華文化傳統,讓散文真正地彰顯“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的本體特性,發揚“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的文化功能,重現元氣淋漓的“斯文”世界。
毋庸置疑,散文是中華文化的核心載體,具有深厚而多維的精神內涵,豐富而普適的表達方式,以及精雅而絢爛的審美特征。今天,當我們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它作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的時候,只有開拓這樣的“大散文”視野,才能有效地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發展和創新性轉化。
在中華文化研究與傳播學科交叉平臺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研究所協同中國古代散文學會,創辦中國古代散文研究專刊——《斯文》。我們希望《斯文》能夠搭建一個良好的學術平臺,聯絡有志之士,“列敘時人,錄其所述”,不斷地奉獻一批又一批豐富而厚實的述作,積極推進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深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闡發其中蘊藏的哲學思想、倫理觀念、價值追求和審美精神,延續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繼往圣之絕學,開文化之新面。
“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