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論慶余年
- 光年之外的幻想
- 九十億個名字
- 3912字
- 2020-03-20 13:05:57
慶余年的故事開始時,慶國看似國力強勁,實則已經開始不可避免地走下坡路,也就是到了由盛轉衰的時刻了。
一、新政之亂
小說時間線開始時慶帝實行了三次新政,看似大刀闊斧,但看陳萍萍與慶帝的爭執內容(下圖)其實這些改革只是動了動表面皮毛,沒有解決這個根本問題,反倒險些引發國內動蕩。
慶帝新政都改出了個什么呢,原文中有說:
除此以外,還有一些受到新政影響的部門,但從結果上看來,都不是什么好影響就是了——
1)檢蔬司算不上衙門,沒品沒級,甚至由于供的地方太多,竟是連個直屬的主管衙門都沒有,或許是因為官員們覺得往京都城里送菜撈不到什么油水,所以沒有怎么注意。
其實范閑卻清楚。這種現象的產生,與這些年里時而推行,時而半途而廢的新政脫不開干系,陛下瞎玩著,這下面的機構自然也是紛亂冗余的厲害。
2)
陳萍萍冷笑道:“從十三年前那場流血開始,陛下已經不知道弄了多少次新政,老軍部改成軍事院,如今又改成樞密院,又重設兵部,這只是一個縮影。這些名目上的事情,改來改去,看似沒有什么骨子里的影響,實際上卻已經將這些部司揉成了一大堆面團,而監察院之所以始終如初,靠的就是所謂獨立性。”
小說對慶帝改革的評價是這樣的:
慶國皇帝一生功績光彩奪目。然則就是前后三次新政。卻是他這一生中極難避開的荒唐事。直至今日。京都地百姓說起這些衙門來都還是一頭霧水。每每要去某地。往往要報上好幾個名字。
如此混亂不堪的新政。如果不是皇權的強大威懾力,以及慶國官吏強悍的執行力。將朝堂扭回了最初地模樣。只剩下那些不和諧的名字……只怕慶國早就亂了。
從結果上看,慶帝新政屁用沒有,改革改了個寂寞。
但這個鍋也不能都扣給慶帝,他倒是聽了葉輕眉的話,誠心想改的。
從過程上看,他想明確各部分工、制衡各方權力、大力發展經濟、推動教育改革,想法都是好的。
奈何前任留下的爛攤子太大,新政推醒牽扯到的官僚和利益糾葛太多,哪怕慶帝自己愿意革自己的命,朝內官員也為了錢和權力勾結在一起,陽奉陰違互相援護,不愿意聽他的話。
一來二去改革流于形式,不能動其筋骨,自然以失敗告終。
至于前人留下的爛攤子,這便要提到第二點了。
二、臃腫與羈糜
關于南慶官僚系統臃腫,小說中也有很明顯的體現:
慶國的官僚體系把很多一個部門能做的事,分權分到了很多部門。可能最早是想讓他們互相制衡轄制,卻不想帝國發展到后期變了味:
范閑剛穿越到這個時代時,慶國實施三院六部制,這三院分別是監察院、教育院、軍事院,其中軍事院是從老軍部分出來的。
其中監察院直接對皇帝負責、權力最大。
監察院中又分八大處:
一處負責監察京官。
二處負責各處情報的歸攏分析以及進策,以供陛下及軍方做出計劃。
三處專門負責研制藥物與各類偏門武器。
四處就是言若海的部門,專門負責除了京都之外各郡各路官員的監察,以及相關情報的偵緝工作,權力范圍遠至國境之外,還包括了北齊東夷城的部分,如果單以權限來論,是除了一處之外權力最大的部門。
五處是一直駐在京外,由皇帝陛下親旨成立,專門負責保護陳萍萍安全的黑騎,在必要時也可以進行騎兵的千里突襲,是監察院中武力最強大的一屬。
六處是專門負責處理暗殺的事宜,也要保護皇帝指定的人選。
七處則是專門負責刑訊囚敵之事,這是比刑部十三衙門更專業的存在。
八處,全名朝廷文英總校處,有些類似于某一世民國政府的新聞檢查局,專門負責審核一切正規途徑上書的閱讀文本,只有通過八處審查的文章,才允許刊行于世。
這里可以看出,當時的監察院大約等于都察院+錦衣衛。
其實都察院前朝(魏)也有,但慶國已經被轉移到了其他部門手中——
在莊墨韓大家所修的《職官注中,曾經寫到當年大魏的都察院:“都御史職專糾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為天子耳目風紀之司。凡大臣奸邪、小人構黨、作威福亂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貪冒壞官紀者,劾。凡學術不正、上書陳言變亂成憲,希進用者,劾。遇朝覲、考察,同吏部司賢否陟黜。大獄重囚會鞠于外朝,偕刑部、大理讞平之。其奉敕內地,拊循外地,各專其敕行事。十三道監察御史,主察糾內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奉劾….而都察院總憲綱。”
慶國的都察院遠遠沒有前朝時的風光,撤了監察御史巡視各郡地職司,審案權移給了刑部與大理寺,而像監查各郡,暗監官員之類大部分的權力被轉移到了陳萍萍一手建立起來的監察院里,如今只是為天子耳目風紀之司,空剩下了一張嘴,卻沒有什么實際的權力。
六部的職能大家都知道,那么教育院和軍事院又都分管什么呢?
1.莫名其妙的教育院
原文中說“教育院已然在慶歷元年的新政之中裁撤為太學、同文閣、禮部三處職司。”
后又說“兵部改成軍部。又改成如今的樞密院,太學里分出同文閣。后來改成教育院又改了回去。就連從古到今地六部都險些被這位陛下換了名字。”
這里的信息便是:先前的教育院,雜糅了太學、同文閣、禮部的部分職能。
太學、禮部好分,那這個“同文閣”又是個什么東西呢?我們可以推斷一下:
其一,原作中太學的名字叫過教育院、也叫過同文館。
其二,范閑任太常寺協律郎時又提到太常寺協律郎向來是個虛職,類似于某世的名譽稱號,用來給那些將來的駙馬們一個比較文雅些的官職。只是個八品小官,卻足夠清貴。
最初慶國的規矩是封同文館六品詞臣,但后來發現很多駙馬們連首詩都背不下來,只好作罷,把規矩改成了封協律郎。協律郎在前朝名為協律校尉,掌管宗廟音律,皇家總以為駙馬們不會做詩,哼幾個曲子也算就景,所以就這樣定了下來。
這里的“詞臣”其實和翰林院里的文學侍從之臣還不一樣,就是單純搞文學創作的,所以這個同文館其實和國子監有點像,但職能與太學重疊太多,就分出來又被改回去了。
然而這兩次亂七八糟不明所以的改革還不是教育院職能混亂的開始。
民間私印紅樓一事又引出了監察院的八處:
官印管理書籍修撰出版發行的,清朝中央由武英殿負責,從屬內閣。而小說里這件事給了監察院的八處。
后又提到“前些年,文英總校處(八處)的職司被收了大半歸教育院,但依然還保留著對于民間私印圖書的審核權。”
從上面這兩件事可以看出,教育院、禮部、都察院的職能在慶國發生了重疊,導致教育院的定位變得十分清奇,甚至有點自己都搞不清自己是干什么的。
2.亂七八糟的軍事院
軍事院提及不多,大致可以從職能推斷:設定中,軍事院和六部中的兵部糅雜不清,前院長是將軍,后任樞密院正使(相當于國防部部長,從一品)。又說“北伐事宜只存在軍事院的參謀室中,監察院的規劃室里”。
也就是說,軍事院的職能既和兵部部分重合,又和監察院部分重合。
文中提過,宰相林若甫曾經做過南衙十二衛司階。
這個南衙十二衛應該是對應唐朝的十二衛,直接向皇帝負責,相當于禁衛軍。
(然而燕小乙是大內侍衛,后面的劇情又提到了“宮中大統領燕小乙被調往了北方,出任戌北神策軍大都督,雖然只是平級調動,但由禁軍調往北邊,不得不說、是陛下對燕小乙的一次提醒。”,如果不是網絡版未修bug或者這兩個系統都是一批人,只是因為慶帝新政改了名字的話,禁軍人員編制就又重疊了)
如果說林若甫一個文官去任了武官的職位就離譜的話,宮廷內出現了刺殺未遂事件,皇上竟然是派京都守備葉重調查,這就更離譜。
而這個葉重,也就是女俠葉靈兒他爹,竟然還負責撰寫京都治安管理處罰條例。
如果不是因為皇上不信任自己的三個禁軍統領才找葉重查的話,這里又出現了職權混亂的情況。
也就是軍事院、兵部、監察院、禁軍的職責都是互相交叉且混亂的。至于什么事需要哪批人去做,大概全憑皇帝本人的意思。
由此看來,像劇版一樣出現兩個部門在互不通氣的情況下都在查同一件事也就完全能理解了——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干什么的,但這件事我覺得大抵應該我來管。
3.小結
古今中外,對于一個集權制政府來說,只有兩件事是它最關心的:
第一,如何創建一套復雜的官僚制度控制社會;
第二,第二,如何從民間經濟中抽取足夠的財政收入,來養活這個官僚體系。
不管是國有企業、公有土地制度,還是壟斷貨幣發行,都是政府籌措財政的一種手段(支撐現代經濟和財政體制的三大支柱)。
中央集權隨著政權的延續,官僚機構作為慶國的維穩系統變得越來越龐大臃腫,農業社會的生產力根本養不起這群蠹蟲。
——國庫虧空,貪官污吏橫行,就連水災都沒錢治,還是范閑夫妻自己掏的腰包。
僅靠正規稅收無法保證戰時財政,皇帝就要靠國有企業(皇家商號,也就是內庫)從民間攫取財富,但當內庫也虧空時,整個國家的財政就出了大問題。
要知道,中國古代數次王朝覆滅的開端就是國家財政危機(例如西漢、北宋、明朝)。
三、權勢
在慶國的官場上有句話叫做:一宮,二省,三院,七路。一宮自然是皇宮,二省便是如今并作一處辦理政務地門下中書省。三院便是監察院、樞密院、教育院。
而這句話最后的七路。指的便是慶國如今地方上分作七大路,各路總督代天子巡牧一方,而且如今慶國路州之間郡一級的管理職能已經逐漸淡化,一路總督在軍務之外,更開始直接控制轄下州縣,權力極大。是實實在在的封疆大吏。
設立路、州、縣三級制,卻沒能把封疆大吏的權力分掉(宋朝分為轉運使、按察使、安撫使;明朝分為都指揮使、按察使、布政使;清朝分為巡撫、提督、按察使、布政使)搞了個巡撫結果分不掉權,更沒搞什么任期下放任滿歸京,這群人的權力自然越來越大,甚至大到了只手遮天的程度,再想管都不好管。
四、總結
可以說,前人給慶國,給慶帝、給葉輕眉、給范閑留下了無數爛攤子,葉輕眉和慶帝都已經盡力了。
他們付出的努力雖然收效甚微,但不能說這付出是錯的,只得說形似王安石變法,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或許換我穿越到范閑身上,空有一堆前人失敗經驗的理論基礎,只知道現在的經濟政策和政體有問題,沒有魄力也沒有能力改變,實踐起來還真不知道怎么翻盤。
這么總結下來,我已經不敢做嘴強王者說這些人做得不好了,至少他們做這些都是一切為了大慶,并且確鑿去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