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家陳顯威盡量文縐縐的說道:“禮部尚書與同幾個禮部的重要官員,以到李府客殿,現正在客廳內等候。”
但管家陳顯威還是無法用文縐縐的話語,遮蓋了他那粗魯的嗓音。
禮部尚書和幾個重要官員,突然在此時造訪府上,想來是有重要的事情相商。
他們應該是有一些皇帝在登基圣典上的,重要細節需要和我重點說明,以免我鬧出笑話,留人笑柄。如若我猜想的沒錯,迎接朕的()已停在府外,還有浩浩蕩蕩的車隊在外面等候
李天哲說:“我知道了,你先去客殿準備些茶點招待一下他們”。
之后,李天哲穿上準備已久的龍袍,龍袍是用上等的云錦編制,請來最著名,最有經驗和能力的幾個裁縫編制而成。上面繡有五條金龍,整體顏色明黃色。
李天哲步履穩重,神情淡定的走進客廳。
禮部的幾個官員看到李天澤,未來的皇帝來到客廳,紛紛放下手中的茶杯,看著他遠遠的走來。
這是李天哲嗎?原來我們未來的皇帝是一位氣宇軒昂,并有種從內而外散發的儒雅氣質,看他面容姣好,天庭飽滿寬闊,眉清目秀,面如冠玉,仿佛世間的美貌都集結于他的臉上,透過眼神感覺到他內在的睿智。幾位大臣看了都紛紛羨慕不已。
李天哲走近他們時,他們紛紛跪地磕頭,高呼萬歲!不敢有半點耽擱,以免令皇帝感到不敬。
“你們都起來吧。”
“不必多禮請坐”
幾個大臣起來后向李天哲道了一聲謝,隨后坐在各自的椅子上。
這時候他的妻子是涂婉兒也走來了,她的美貌也驚呆了眾位大臣,此時李天哲則端坐在客廳的主位上,司徒宛兒則優雅的端坐在李天哲的旁邊。
禮部尚書首先開口。臣等是來說明幾點登基時要注意的重要細節。
“有勞愛卿了,你們請講朕洗耳恭聽。”
“皇上你等會到了皇宮,走路一定要氣宇軒昂,要有皇帝的威嚴”
“皇上說話以后一定要以朕自稱。”
“如果有什么需要吩咐的可以跟總管太監魏忠賢說。”
“如需要頒布或修改圣旨,可吩咐總管太監魏中賢,然后他會帶陛下您傳達出來,無需您親自誦讀出來。”
他們幾個禮部重要的大臣開始說著。很多登基的細節,等等諸如此類的。
雖然一般人聽到這么多繁瑣的東西會心生煩亂,但是李天哲則坐懷不亂,能夠一直很有耐心的聽著。
沒有一絲松散的樣子。大臣們都看到眼里,放在心底。他們都感覺自己受到了皇上的尊敬,所以對皇上都生起了,尊敬歸屬的心。
李天哲坐的椅子,和他們沒什么區別,只是座位略微高了一些,以及寬了一些。還有位置是在正中間的主位。
但他的氣質和容貌,在這個座位上也能凸顯出來,顯得獨一無二。頗有幾分君臨天下的霸氣。
他們說的李天哲,早就已經在書中讀過了,只是想看看自己的臣子有多少能力罷了。
大約講了一個時辰后,諸位大臣已經把登基的細節全部講完了。
“我已經記住了,感謝諸位大臣苦口婆心的指導,并辛苦你們為我專程走一趟。”
幾個大臣異口同聲的答道“切莫如此說為陛下分憂是臣的本分”
此時禮部尚書說已準備好了,車子現在門外等候,請陛下移步皇宮準備登基。
李天哲此時起身走向客廳的門外,司徒宛兒也陪在他身邊出去,幾個大臣也尾隨的跟過來。
來到兩處優雅別致的小庭院,從中穿過小庭院的走廊。來到了門口。眾人見皇上出來,紛紛跪地高呼恭迎新皇登基。
李天哲來到皇帝專用的車子上,那車子很華麗。用四匹上等的好馬拖著。車輪上用的,不知道是什么木頭做成的,沒有一點細微的裂縫,做工很精致,還鑲有各種顏色的珠寶,并且排列的很好,一種華麗感覺。
一個穿戴明黃色金甲的將士俯趴在地上。
李天哲快步的走上馬車之后,轉過身來,稍微俯下身軀伸手試圖把司徒宛兒也拉上來和他一起去。
司徒宛兒先思索,片刻后靈巧快速的獨自上了車。于是他倆坐在一起手握著手,隨著車子和大隊人馬浩浩蕩蕩的前往皇宮。
規模龐大,場面空前盛況。車隊兩側都有武功高強,身經百戰的士兵把守。他們每邊各排成三行。
他們穿著華麗的衣服腰間配上,精良的刀劍。使路人看了不敢逾越邊界。
護送皇帝登基的車隊,所到之處萬人空巷,兩邊的路人,人頭涌動,聲音鼎沸。百姓們都想一睹皇上的風采。
這車隊猶如龐大的巨龍,沿著北面的城門的中線的干道那條穿過皇宮,直到清冥門(南城門)的干道前行。
護送皇上登基的車隊猶如一條氣吞山河的巨龍,一路直向皇宮。
前面先有精銳的鐵騎在前面開道,它們排列為整齊的方陣,威武整齊。
遠處傳來百姓們敲鑼打鼓的聲音,想來他們在舞獅子慶祝吧。
禮部尚書看到這種情形很是反感。“這般百姓居然在這種重要場合之中,敲鑼打鼓,粗俗。”
他請示皇上,希望皇上批準他帶人傾向這些敲鑼打鼓的百姓。
李天哲則在車內看著路邊觀望的百姓,心中很是雀躍,自己終于能夠登上皇帝位置,而且自己在百姓心中還是很受歡迎的。
禮部尚書前來請示皇上,打破了李天澤的沉思。
“陛下他們這些百姓在如此隆重的場合,敲鑼打鼓搞著如此低俗的活動,顯然是對皇上的不敬,臣愿帶兵將驅趕”
“萬萬不可,老百姓是用他們最誠懇的方式對朕表達是祝福啊”
“愛卿大可聽之任之,由他們自行歡慶吧”
“皇上這萬萬不可如此盛大的場景,是代表著皇帝登基的威儀,豈能有這般低俗的節目在旁邊,這種難登大雅之堂的東西無法以登基大典相配”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國家應以民為本,我們只是路過,又不是在這里舉行登基,我們如此做只會讓百姓心生厭惡的”
禮部尚書,看到皇帝如此愛民仁慈,也自討沒趣的走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