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之后僅一年(1946年)時間,世界第一臺通用計算機,電子數值積分計算機“埃尼阿克”(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 ENIAC)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并實際應用于陸軍火炮彈道和火力計算工作,這個事件標志了通用可編程的計算機技術不僅是理論已成熟,而且已經有了初步的工業化成果。
在兩年之后(1948年),諾伯特·維納(Norbert Wiener,1896—1964)和克勞德·香農(Claude Shannon,1916—2001)分別發表了兩部極具開創性的著作,創立了“控制論”和“信息論”,再結合之前路德維希·馮·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1901—1972)在1945年發表的對“系統論”的總結性著作,整個信息科學仿佛被上帝的手推動著,后世稱之為“信息學三論”的三門支柱性理論幾乎于同一時刻問世,短短幾年時間內就完成了過去需要幾十年才可能完成的發展突破。信息科學的研究,不論是理論上還是工程上,都從之前各個學者、機構零散研究摸索的狀態一下子變得系統有序起來。
“The embryo of an electroniccomputer that (the Navy) expects will be able to walk, talk, see, write, reproduce itself and be conscious of its exist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