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進行防震減災演習。我們學校每年有兩次演習,上半年為了紀念五.一二汶川地震,進行防震減災演習;下半年呢,11.9前后進行消防演習。對于五年級的孩子來說,這演習也已經是身經百戰了。
不過有些孩子還是消防演習和防震減災演習傻傻分不清。
朱校長在校園廣播里講演習的意義和注意事項,小朋友雖然歪著身子聽著,卻有些不以為然。
朱校長講話結束,警報鈴聲就尖銳地響起,在整個校園上空回旋。小朋友反應倒很迅速,立刻鉆到桌子底下去了,拿著一本書遮擋著自己的腦袋。就是這笑嘻嘻的態度,無法將人帶入到令人害怕的地震現場。感覺上,他們就像在躲貓貓。趙杰還故意伸出一只腳來,逗弄王梓。王梓也有些按捺不住,努力地從桌子底下探出腦袋來,朝著趙杰擠眉弄眼,比手畫腳。啟勛也沒閑著,在桌子底下玩起來碎紙片。
感覺過了挺長時間了,第二聲鈴聲還沒響,小朋友就有些不耐煩了。他們探出腦袋用懷疑的目光看著對方,然后隔壁二班有些急躁的孩子就沖出教室了。這下我們班的幾個也不約而同地沖出教室,跑到走廊。
“第二聲鈴響了嗎?”我看著莽撞的少年們,質問道。
沈熙揚和馮喆推推搡搡,誰也不肯回話。余子浩和金一航也互相使著顏色。
“剛剛朱校長講話,壓根兒沒認真聽。”我指指他們說,“趕緊回去,還沒到時間,要聽指揮。”
我話音剛落,二班和一班的孩子卻已經潮水一般地在走廊里涌動,沒幾秒鐘,就流下樓去。
“為什么他們先走了?”趙杰搔搔頭皮,不解地問。
“他們錯了。”我沒好氣地把手一揮,“回教室繼續躲著,等第二聲鈴響。”
幾個男孩子灰溜溜地跑回教室,剛蹲下,尖利的警報聲響起來了。不知道哪里起了一聲尖叫,整個教學樓就沸騰起來了。孩子們頭頂著書本,有序地撤離到走廊,跟在四班學生后面,然后飛快地往樓下跑。
樓道里很擁擠,但沒有孩子拼命往前擠,所以很快大家都到了樓下食堂前的小道上。總務處的吳老師在路口瞭望,程楚涵看見了,疑惑地問:“謝老師,今天怎么沒有煙霧彈啊?”
我還沒來得及回答,小朋友先都大笑起來。程楚涵還有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道自己哪里說錯了。
“你傻呀,這是防震減災演習,不是消防演習。”卓妍嘆了口氣,帶著恨鐵不成鋼的語氣說,“消防演習的時候才會有煙霧彈。”
“對呀,那時候我們還要用濕毛巾捂住口鼻呢!”蕭筱補充說明。
“哦,對對對,我想起來了。”程楚涵恍然大悟的表情又惹得大家忍俊不禁。
我們到了操場,差不多是最后幾個班級了。同學們就地坐下,剛剛拿來頂在頭上的書本此刻成了現成的坐墊。
朱校長在司令臺上總結了我們第一次的表現,提出了改進意見,要求各班回教室后班主任再加強教育。然后宣布各班回教室在進行第二次演練。
小朋友就收拾了書本,排好隊,返回教室。
我講剛剛朱校長講過的幾個重要的點重申了一遍。
“同學們,剛剛的演習當中,有些人躲避不規范,神情不嚴肅,演習不能嘻嘻哈哈,不能打打鬧鬧。”
我的目光掃過幾個嬉皮笑臉的孩子,他們立即坐正了身子,收斂了漫不經心的笑。
“第二點,剛剛第二聲警報還沒響,有些小朋友就迫不及待地沖出了教室,這是不對的,朱校長剛才批評了四個班級提前撤離,你們都聽到了吧,隔壁的一班二班就是被批評之列的。”
小朋友點點頭。
我環視四周,問:“那誰知道為什么不可以提前撤離嗎?”
“謝老師,我知道,因為每次地震一般都有主震和余震。主震一般持續一分鐘左右時間,這段時間我們要立刻找地方躲好,比如桌子、椅子底下,或者廚房和衛生間的角落。等主震過去之后我們才能撤離。”賈少音說得既有條理,又簡潔明了。
“非常好。”我點點頭,賈少音肯定很認真地聽了朱校長演習前的講話,“那為什么衛生間和廚房會比較安全呢?”
張余站起來說:“因為廚房會衛生間空間較小,上方有承重梁,倒下來的話一般會在墻角形成一個安全區域。”
“對的。第一聲警報代表主震開始,我們要小心躲好,保護自己的腦袋和脖子,這是身體最重要的部位。第二聲警報響起,我們就要抓緊時間迅速撤離。要是真有地震,提前撤離就是自己送死。”
小朋友的臉上出現了“原來如此”的表情。
這時候,警報聲響起,小朋友立即躲到桌子底下,用書本護頭,沒有人說話,教室里鴉雀無聲,每個人似乎都在心里暗數著時間。
一段沉默之后,第二聲警報如約而至,凄厲又高亢。一陣小小的騷動過后,小朋友箭一般地沖出教室,有序地往前跑去,一邊跑,一邊將隊伍排直了。沒有人說笑,大家都嚴肅地舉著書本蓋在頭頂,全神貫注地沖下樓梯。
這次撤離,只花了二分半鐘。
但是和在汶川地震中無一人傷亡的安縣桑棗中學相比,這個速度還是有些慢了。桑棗中學與汶川大地震傷亡最為慘烈的北川縣毗鄰。據說因為這所學校4年堅持組織學生緊急疏散演習,所以學生在地震來臨的剎那,訓練有素,沉著應對,在極短的時間里安全撤離。全校2200多名學生、上百名老師,從不同的教學樓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沖到操場,以班級為單位站好,用時1分36秒,無一傷亡,創造了一大奇跡。
也許我們會對這類的演習不屑,覺得不過是形式罷了。但事實上,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是相當有必要的。每一個人都能將應對災難的舉措了然于胸,內化成本能,那才能更好地戰勝災難。誰也無法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因此,多一些危機意識,才能少一份安全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