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公務員法一本通
  • 法規應用研究中心
  • 10580字
  • 2019-05-21 15:34:48

第三章 職務與級別

第十四條 職位分類制度

國家實行公務員職位分類制度。

公務員職位類別按照公務員職位的性質、特點和管理需要,劃分為綜合管理類、專業技術類和行政執法類等類別。國務院根據本法,對于具有職位特殊性,需要單獨管理的,可以增設其他職位類別。各職位類別的適用范圍由國家另行規定。

〔行政法規及文件〕

《公務員職務與級別管理規定》2006年4月9日 中發〔2006〕9號

第一章 總則

第1條 為完善公務員職務與級別相結合的制度,健全公務員激勵和保障機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制定本規定。

第2條 國家根據公務員職位類別設置公務員職務序列。公務員職務對應相應的級別。

第3條 職務和級別設置遵循科學、規范、效能的原則。

第4條 職務和級別是實施公務員管理,確定公務員政治待遇、工作待遇和生活待遇的依據。

第二章 職務與級別設置

第5條 公務員職務根據規定的機構規格、編制限額、職位等設置。

公務員職務名稱應當與機構規格相一致。

第6條 公務員職務分為領導職務和非領導職務。

第7條 領導職務層次由高至低依次為:國家級正職、國家級副職、省部級正職、省部級副職、廳局級正職、廳局級副職、縣處級正職、縣處級副職、鄉科級正職、鄉科級副職。

第8條 綜合管理類的領導職務根據憲法、有關法律法規、職務層次和機構規格設置確定。

第9條 非領導職務在廳局級以下設置。

第10條 綜合管理類的非領導職務由高至低依次為:巡視員、副巡視員、調研員、副調研員、主任科員、副主任科員、科員、辦事員。

第11條 公務員級別由低至高依次為二十七級至一級。

第12條 公務員領導職務層次與級別的對應關系是:

(一)國家級正職:一級;

(二)國家級副職:四級至二級;

(三)省部級正職:八級至四級;

(四)省部級副職:十級至六級;

(五)廳局級正職:十三級至八級;

(六)廳局級副職:十五級至十級;

(七)縣處級正職:十八級至十二級;

(八)縣處級副職:二十級至十四級;

(九)鄉科級正職:二十二級至十六級;

(十)鄉科級副職:二十四級至十七級。

副部級機關內設機構、副省級市機關的司局級正職對應十五級至十級;司局級副職對應十八級至十二級。

第13條 綜合管理類公務員非領導職務與級別的對應關系是:

(一)巡視員:十三級至八級;

(二)副巡視員:十五級至十級;

(三)調研員:十八級至十二級;

(四)副調研員:二十級至十四級;

(五)主任科員:二十二級至十六級;

(六)副主任科員:二十四級至十七級;

(七)科員:二十六級至十八級;

(八)辦事員:二十七級至十九級。

副部級機關內設機構、副省級市機關的巡視員對應十五級至十級;副巡視員對應十八級至十二級。

第三章 職務確定

第14條 確定公務員職務,應當在國家規定的職務序列和職數限額內,按照職務任職條件和程序進行。

第15條 新錄用的公務員試用期滿考核合格后,根據本人學歷、資歷等,結合職位要求確定職務。

第16條 晉升、降低職務或者調任、轉任以及因其他原因需要明確職務的公務員,按照擬任職務任職條件等確定職務。

第四章 級別確定

第17條 公務員級別應當根據其所任職務、德才表現、工作實績和資歷確定。

第18條 公務員累計5年定期考核結果均為稱職以上等次的,可以在職務對應級別范圍內晉升一個級別。

第19條 廳局級副職及以下職務層次的公務員,在任職時間和級別達到規定條件后,經考核合格,可以享受上一職務層次非領導職務的工資、住房、醫療等生活待遇。

第20條 擔任縣(市)委書記、縣(市)長和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的公務員,任現職每滿5年并考核合格的,除執行第十八條規定外,再晉升一個級別。

第21條 新錄用的公務員試用期滿考核合格后,其級別按照初任職務及本人學歷、資歷等確定。

第22條 公開選拔或者調任的公務員,其級別按照新任職務及工作年限等,參照機關同類人員確定。

第23條 公務員職務晉升后,原級別低于新任職務對應最低級別的,晉升到新任職務對應的最低級別;原級別已在新任職務對應范圍的,在原級別的基礎上晉升一個級別。

第24條 公務員在受處分期間不晉升級別。受處分后,級別變動按照有關規定執行。

第25條 擔任領導職務的公務員辭去領導職務或者公務員降職后,其級別確定按照有關規定執行。

第26條 公務員級別的確定、晉升或者降低,按照管理權限,由決定其職務任免的機關批準。

第五章 管理與監督

第27條 縣級以上公務員主管部門負責職務與級別設置、確定工作的組織實施和監督管理。

第28條 對不按照規定的職務職數要求、資格條件及程序等設置職務、確定公務員職務與級別的,不予批準或者備案;已經作出的決定一律無效,由公務員主管部門按照管理權限予以糾正。

第29條 對違反規定進行公務員職務、級別確定的,應當根據具體情況,依法追究主要責任人以及其他直接責任人的責任。

第六章 附則

第30條 專業技術類、行政執法類公務員職務設置、與級別的對應關系等,由中央公務員主管部門另行規定。

第31條 本規定由中共中央組織部、人事部負責解釋。

第十五條 職務序列設置的根據

國家根據公務員職位類別設置公務員職務序列。

第十六條 職務分類和職務層次

公務員職務分為領導職務和非領導職務。

領導職務層次分為:國家級正職、國家級副職、省部級正職、省部級副職、廳局級正職、廳局級副職、縣處級正職、縣處級副職、鄉科級正職、鄉科級副職。

非領導職務層次在廳局級以下設置。

〔行政法規及文件〕

《綜合管理類公務員非領導職務設置管理辦法》2006年4月9日 中發〔2006〕9號

第1條 為規范綜合管理類公務員非領導職務(以下簡稱非領導職務)的設置與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制定本辦法。

第2條 非領導職務應當根據工作需要設置,職務層次不得高于所在機關或者所在內設機構的機構規格,職數不得突破規定的比例限額。

第3條 擔任非領導職務的公務員接受所在同級機構擔任領導職務公務員的領導,經領導授權或者委托可負責某一方面的工作。

第4條 非領導職務由高至低分為巡視員、副巡視員、調研員、副調研員、主任科員、副主任科員、科員、辦事員。

各級機關的非領導職務不再使用其他職務名稱。因職業特點需要的,經中央公務員主管部門批準,可以使用其他非領導職務名稱。

第5條 中央機關和省、自治區、直轄市機關,副部級機關和副省級市機關設置巡視員以下非領導職務;直轄市的區、副省級市的區、設區的市、自治州機關設置調研員以下非領導職務;縣、自治縣、不設區的市、市轄區機關設置主任科員以下非領導職務;鄉鎮機關設置科員、辦事員非領導職務。

副部級機關的巡視員和副巡視員相當于本機關內設機構的正司級和副司級;副省級市機關的巡視員和副巡視員相當于本市市直機關的正局級和副局級。

第6條 中央機關的巡視員和副巡視員職數,不得超過該機關廳局級領導職務職數的三分之一,其中巡視員不得超過巡視員和副巡視員職數的40%;調研員和副調研員職數,不得超過縣處級領導職務職數的75%。

副部級機關的非領導職務職數按照上述比例確定。

第7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機關的巡視員和副巡視員職數,不得超過廳局級領導職務職數的三分之一,其中巡視員不得超過巡視員和副巡視員職數的30%;調研員和副調研員職數,不得超過縣處級領導職務職數的50%。

副省級市機關的非領導職務職數按照上述比例確定。

第8條 直轄市的區、副省級市的區、設區的市、自治州機關的調研員和副調研員職數,不得超過縣處級領導職務職數的三分之一,其中調研員不得超過調研員和副調研員職數的30%;主任科員和副主任科員職數,不得超過鄉科級領導職務職數的50%。

第9條 縣、自治縣、不設區的市、市轄區機關的主任科員和副主任科員職數,不得超過鄉科級領導職務職數的50%。

第10條 擔任非領導職務的,必須堅持德才兼備的標準,其思想政治素質、工作能力、文化程度應當達到相應的任職要求,身體健康,并具備規定的任職條件。非領導職務人員的任用,按照管理權限和規定程序進行。

第11條 晉升非領導職務須具備下列任職年限條件:

(一)巡視員應當任廳局級副職領導職務或者副巡視員五年以上;

(二)副巡視員應當任縣處級正職領導職務或者調研員五年以上;

(三)調研員應當任縣處級副職領導職務或者副調研員四年以上;

(四)副調研員應當任鄉科級正職領導職務或者主任科員四年以上;

(五)主任科員應當任鄉科級副職領導職務或者副主任科員三年以上;

(六)副主任科員應當任科員三年以上;

(七)科員應當任辦事員三年以上。

第12條 新錄用公務員擔任非領導職務的,按照有關規定執行。

第13條 非領導職務公務員因定期考核不稱職或者受處分等原因,需要降低職務的,降為下級非領導職務。

第14條 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非領導職務設置,由各機關提出具體方案,報中央公務員主管部門備案;省級機關及其直屬機構非領導職務設置,由各機關提出具體方案,報省級公務員主管部門審批;市(地)級機關非領導職務設置,由各機關提出具體方案,經市(地)級公務員主管部門審核后,報省級公務員主管部門審批;縣級機關非領導職務設置,由縣級公務員主管部門提出具體方案,經市(地)級公務員主管部門審核后,報省級公務員主管部門審批。

第15條 縣級以上公務員主管部門負責非領導職務設置管理情況的監督檢查。對違反本辦法擅自擴大設置范圍、突破職數比例限額、放寬任職條件的,不予批準或者備案;已經作出的決定一律無效,由同級公務員主管部門或者上級機關按照管理權限予以糾正,并按照規定對主要責任人以及其他直接責任人作出處理或者處分。

第16條 對工作特別需要的機關,由中央公務員主管部門提出意見,報中共中央或者國務院批準,其非領導職務職數比例可適當高于本辦法規定的比例。

第17條 本辦法由中共中央組織部、人事部負責解釋。

第十七條 綜合管理類公務員的職務序列

綜合管理類的領導職務根據憲法、有關法律、職務層次和機構規格設置確定。

綜合管理類的非領導職務分為:巡視員、副巡視員、調研員、副調研員、主任科員、副主任科員、科員、辦事員。

綜合管理類以外其他職位類別公務員的職務序列,根據本法由國家另行規定。

〔行政法規及文件〕

《綜合管理類公務員非領導職務設置管理辦法》2006年4月9日 中發〔2006〕9號

第4條 非領導職務由高至低分為巡視員、副巡視員、調研員、副調研員、主任科員、副主任科員、科員、辦事員。

各級機關的非領導職務不再使用其他職務名稱。因職業特點需要的,經中央公務員主管部門批準,可以使用其他非領導職務名稱。

第5條 中央機關和省、自治區、直轄市機關,副部級機關和副省級市機關設置巡視員以下非領導職務;直轄市的區、副省級市的區、設區的市、自治州機關設置調研員以下非領導職務;縣、自治縣、不設區的市、市轄區機關設置主任科員以下非領導職務;鄉鎮機關設置科員、辦事員非領導職務。

副部級機關的巡視員和副巡視員相當于本機關內設機構的正司級和副司級;副省級市機關的巡視員和副巡視員相當于本市市直機關的正局級和副局級。

第十八條 具體職位的設置

各機關依照確定的職能、規格、編制限額、職數以及結構比例,設置本機關公務員的具體職位,并確定各職位的工作職責和任職資格條件。

〔行政法規及文件〕

《綜合管理類公務員非領導職務設置管理辦法》2006年4月9日 中發〔2006〕9號

第6條 中央機關的巡視員和副巡視員職數,不得超過該機關廳局級領導職務職數的三分之一,其中巡視員不得超過巡視員和副巡視員職數的40%;調研員和副調研員職數,不得超過縣處級領導職務職數的75%。

副部級機關的非領導職務職數按照上述比例確定。

第7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機關的巡視員和副巡視員職數,不得超過廳局級領導職務職數的三分之一,其中巡視員不得超過巡視員和副巡視員職數的30%;調研員和副調研員職數,不得超過縣處級領導職務職數的50%。

副省級市機關的非領導職務職數按照上述比例確定。

第8條 直轄市的區、副省級市的區、設區的市、自治州機關的調研員和副調研員職數,不得超過縣處級領導職務職數的三分之一,其中調研員不得超過調研員和副調研員職數的30%;主任科員和副主任科員職數,不得超過鄉科級領導職務職數的50%。

第9條 縣、自治縣、不設區的市、市轄區機關的主任科員和副主任科員職數,不得超過鄉科級領導職務職數的50%。

第十九條 公務員的級別

公務員的職務應當對應相應的級別。公務員職務與級別的對應關系,由國務院規定。

公務員的職務與級別是確定公務員工資及其他待遇的依據。

公務員的級別根據所任職務及其德才表現、工作實績和資歷確定。公務員在同一職務上,可以按照國家規定晉升級別。

〔法律〕

1. 《法官法》2001年6月30日

第18條 法官的級別分為十二級。

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為首席大法官,二至十二級法官分為大法官、高級法官、法官。

第19條 法官的等級的確定,以法官所任職務、德才表現、業務水平、審判工作實績和工作年限為依據。

2. 《檢察官法》(2001年6月30日)

第21條 檢察官的級別分為十二級。

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為首席大檢察官,二至十二級檢察官分為大檢察官、高級檢察官、檢察官。

第23條 檢察官的等級編制、評定和晉升辦法,由國家另行規定。

〔行政法規及文件〕

3. 《公務員職務與級別管理規定》2006年4月9日 中發〔2006〕9號

第12條 公務員領導職務層次與級別的對應關系是:

(一)國家級正職:一級;

(二)國家級副職:四級至二級;

(三)省部級正職:八級至四級;

(四)省部級副職:十級至六級;

(五)廳局級正職:十三級至八級;

(六)廳局級副職:十五級至十級;

(七)縣處級正職:十八級至十二級;

(八)縣處級副職:二十級至十四級;

(九)鄉科級正職:二十二級至十六級;

(十)鄉科級副職:二十四級至十七級。

副部級機關內設機構、副省級市機關的司局級正職對應十五級至十級;司局級副職對應十八級至十二級。

第13條 綜合管理類公務員非領導職務與級別的對應關系是:

(一)巡視員:十三級至八級;

(二)副巡視員:十五級至十級;

(三)調研員:十八級至十二級;

(四)副調研員:二十級至十四級;

(五)主任科員:二十二級至十六級;

(六)副主任科員:二十四級至十七級;

(七)科員:二十六級至十八級;

(八)辦事員:二十七級至十九級。

副部級機關內設機構、副省級市機關的巡視員對應十五級至十級;副巡視員對應十八級至十二級。

第二十條 銜級制度

國家根據人民警察以及海關、駐外外交機構公務員的工作特點,設置與其職務相對應的銜級。

〔法律〕

1. 《海關關銜條例》2003年2月28日

第一章 總則

第1條 為了加強海關隊伍建設,增強海關工作人員的責任感、榮譽感和組織紀律性,有利于海關工作人員依法履行職責,根據憲法,制定本條例。

第2條 海關實行關銜制度。海關總署、分署、特派員辦公室、各直屬海關、隸屬海關和辦事處的國家公務員可以授予海關關銜。

海關緝私警察實行人民警察警銜制度。

第3條 關銜是區分海關工作人員等級、表明海關工作人員身份的稱號、標志和國家給予海關工作人員的榮譽。

第4條 海關工作人員實行職務等級編制關銜。

第5條 關銜高的海關工作人員對關銜低的海關工作人員,關銜高的為上級。當關銜高的海關工作人員在職務上隸屬于關銜低的海關工作人員時,職務高的為上級。

第6條 海關總署主管關銜工作。

第二章 關銜等級的設置

第7條 海關關銜設下列五等十三級:

(一)海關總監、海關副總監;

(二)關務監督:一級、二級、三級;

(三)關務督察:一級、二級、三級;

(四)關務督辦:一級、二級、三級;

(五)關務員:一級、二級。

第8條 海關工作人員實行下列職務等級編制關銜:

(一)署級正職:海關總監;

(二)署級副職:海關副總監;

(三)局級正職:一級關務監督至二級關務監督;

(四)局級副職:二級關務監督至三級關務監督;

(五)處級正職:三級關務監督至二級關務督察;

(六)處級副職:一級關務督察至三級關務督察;

(七)科級正職:二級關務督察至二級關務督辦;

(八)科級副職:三級關務督察至三級關務督辦;

(九)科員職:一級關務督辦至一級關務員;

(十)辦事員職:二級關務督辦至二級關務員。

第三章 關銜的授予

第9條 關銜的授予以海關工作人員現任職務、德才表現、任職時間和工作年限為依據。

第10條 海關招考錄用海關工作人員或者從其他部門調任海關工作人員,在確定職務后授予相應的關銜。

第11條 關銜按照下列規定權限批準授予:

(一)海關總監、海關副總監、一級關務監督、二級關務監督由國務院總理批準授予;

(二)三級關務監督至三級關務督察,由海關總署署長批準授予;

(三)海關總署機關及海關總署派出機構的一級關務督辦以下的關銜由海關總署政治部主任批準授予;

(四)各直屬海關、隸屬海關的一級關務督辦以下的關銜由各直屬海關關長批準授予。

第四章 關銜的晉級

第12條 二級關務督察以下關銜的海關工作人員,在其職務等級編制關銜幅度內,按照下列期限晉級:

二級關務員至一級關務督辦,每三年晉升一級;

一級關務督辦至一級關務督察,每四年晉升一級。

第13條 二級關務督察以下關銜的海關工作人員,晉級期限屆滿,經考核具備晉級條件的,應當逐級晉升;不具備晉級條件的,應當延期晉升。在工作中有突出功績的,經批準可以提前晉升。

第14條 一級關務督察以上關銜的海關工作人員晉級,在職務等級編制關銜幅度內,根據其德才表現和工作實績實行選升。

第15條 海關工作人員提升職務,其關銜低于新任職務等級編制關銜的最低關銜的,應當晉升至新任職務等級編制關銜的最低關銜。

第16條 關務員晉升關務督辦,關務督辦晉升關務督察,關務督察晉升關務監督,經培訓合格后,方可晉升。

第17條 關銜晉級的批準權限適用本條例第十一條的規定。

第五章 關銜的保留、降級、取消

第18條 海關工作人員退休后,其關銜予以保留,但不得佩帶標志。

海關工作人員調離、辭職或者被辭退的,其關銜不予保留。

第19條 海關工作人員因不勝任現任職務被調任下級職務的,其關銜高于新任職務等級編制關銜的最高關銜的,應當降級至新任職務等級編制關銜的最高關銜。關銜降級的批準權限與原關銜的批準權限相同。

第20條 海關工作人員受到降級、撤職行政處分的,應當相應降低關銜。關銜降級的批準權限與原關銜的批準權限相同。關銜降級后,其關銜晉級的期限按照降級后的關銜等級重新計算。

關銜降級不適用于二級關務員。

第21條 海關工作人員受到開除行政處分的,因犯罪被依法判處剝奪政治權利或者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其關銜相應取消,并且不再履行批準手續。

退休的海關工作人員犯罪的,適用前款規定。

第六章 附則

第22條 海關關銜標志式樣和佩帶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第23條 本條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2. 《人民警察警銜條例》(2009年8月27日)

第一章 總則

第1條 為了加強人民警察隊伍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增強人民警察的責任心、榮譽感和組織紀律性,有利于人民警察的指揮、管理和執行職務,根據憲法,制定本條例。

第2條 人民警察實行警銜制度。

第3條 警銜是區分人民警察等級、表明人民警察身份的稱號、標志和國家給予人民警察的榮譽。

第4條 人民警察實行警察職務等級編制警銜。

第5條 警銜高的人民警察對警銜低的人民警察,警銜高的為上級。當警銜高的人民警察在職務上隸屬于警銜低的人民警察時,職務高的為上級。

第6條 公安部主管人民警察警銜工作。

第二章 警銜等級的設置

第7條 人民警察警銜設下列五等十三級:

(一)總警監、副總警監;

(二)警監:一級、二級、三級;

(三)警督:一級、二級、三級;

(四)警司:一級、二級、三級;

(五)警員:一級、二級。

擔任專業技術職務的人民警察的警銜,在警銜前冠以“專業技術”。

第8條 擔任行政職務的人民警察實行下列職務等級編制警銜:

(一)部級正職:總警監;

(二)部級副職:副總警監;

(三)廳(局)級正職:一級警監至二級警監;

(四)廳(局)級副職:二級警監至三級警監;

(五)處(局)級正職:三級警監至二級警督;

(六)處(局)級副職:一級警督至三級警督;

(七)科(局)級正職:一級警督至一級警司;

(八)科(局)級副職:二級警督至二級警司;

(九)科員(警長)職:三級警督至三級警司;

(十)辦事員(警員)職:一級警司至二級警員。

第9條 擔任專業技術職務的人民警察實行下列職務等級編制警銜:

(一)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一級警監至二級警督;

(二)中級專業技術職務:一級警督至二級警司;

(三)初級專業技術職務:三級警督至一級警員。

第三章 警銜的首次授予

第10條 人民警察警銜按照人民警察職務等級編制警銜授予。

第11條 授予人民警察警銜,以人民警察現任職務、德才表現、擔任現職時間和工作年限為依據。

第12條 從學校畢業和從社會上招考錄用擔任人民警察的,或者從其他部門調任人民警察的,根據確定的職務,授予相應的警銜。

第13條 首次授予人民警察警銜,按照下列規定的權限予以批準:

(一)總警監、副總警監、一級警監、二級警監由國務院總理批準授予;

(二)三級警監、警督由公安部部長批準授予;

(三)警司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公安廳(局)廳(局)長批準授予;

(四)警員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公安廳(局)政治部主任批準授予。

公安部機關及其直屬機構的警司、警員由公安部政治部主任批準授予。

第四章 警銜的晉級

第14條 二級警督以下的人民警察,在其職務等級編制警銜幅度內,根據本條規定的期限和條件晉級。

晉級的期限:二級警員至一級警司,每晉升一級為3年;一級警司至一級警督,每晉升一級為4年。在職的人民警察在院校培訓的時間,計算在警銜晉級的期限內。

晉級的條件:(一)執行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政策,遵紀守法;(二)勝任本職工作;(三)聯系群眾,廉潔奉公,作風正派。

晉級期限屆滿,經考核具備晉級條件的,應當逐級晉升;不具備晉級條件的,應當延期晉升。在工作中有突出功績的,可以提前晉升。

第15條 一級警督以上的人民警察的警銜晉級,在職務等級編制警銜幅度內,根據其德才表現和工作實績實行選升。

第16條 人民警察由于職務提升,其警銜低于新任職務等級編制警銜的最低警銜的,應當晉升至新任職務等級編制警銜的最低警銜。

第17條 警司晉升警督,警督晉升警監,經相應的人民警察院校培訓合格后,方可晉升。

第18條 人民警察警銜晉級的批準權限適用第十三條批準權限的規定。警司、警員提前晉升的,由公安部政治部主任批準。

第五章 警銜的保留、降級、取消

第19條 人民警察離休、退休的,其警銜予以保留,但不得佩帶標志。

人民警察調離警察工作崗位或者辭職、退職的,其警銜不予保留。

第20條 人民警察因不勝任現任職務被調任下級職務,其警銜高于新任職務等級編制警銜的最高警銜的,應當調整至新任職務等級編制警銜的最高警銜。調整警銜的批準權限與原警銜的批準權限相同。

第21條 人民警察違犯警紀的,可以給予警銜降級的處分。警銜降級的批準權限與原警銜的批準權限相同。人民警察受警銜降級處分后,其警銜晉級的期限按照降級后的警銜等級重新計算。

人民警察警銜降級不適用于二級警員。

第22條 人民警察被開除公職的,其警銜相應取消。

人民警察犯罪,被依法判處剝奪政治權利或者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其警銜相應取消。

離休、退休的人民警察犯罪的,適用前款的規定。

第六章 附則

第23條 國家安全部門、勞動改造勞動教養管理部門的人民警察,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的司法警察的警銜工作適用本條例。

國家安全部門、勞動改造勞動教養管理部門的人民警察警銜授予和晉級的批準權限,由國務院規定。

司法警察警銜授予和晉級的批準權限,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參照本條例規定。

公安部門、國家安全部門和勞動改造勞動教養管理部門中不擔任人民警察職務的人員,不實行警銜制度。

第24條 人民警察警銜標志的式樣和佩帶辦法,由國務院制定。

第25條 本條例的實施辦法由國務院制定。

第26條 本條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3. 《駐外外交人員法》2009年10月31日

第三章 職務和銜級

第11條 駐外外交人員的職務分為外交職務和領事職務。

外交職務分為:特命全權大使、代表、副代表、公使、公使銜參贊、參贊、一等秘書、二等秘書、三等秘書、隨員。

領事職務分為:總領事、副總領事、領事、副領事、領事隨員。

第12條 駐外外交人員實行外交銜級制度。

外交銜級設七級:大使銜、公使銜、參贊銜、一等秘書銜、二等秘書銜、三等秘書銜、隨員銜。

駐外外交人員的外交銜級,根據其在駐外外交機構中擔任的職務、公務員職務級別和外交工作需要確定。

第13條 外交職務與外交銜級的基本對應關系為:

(一)特命全權大使:大使銜;

(二)代表、副代表:大使銜、公使銜、參贊銜;

(三)公使、公使銜參贊:公使銜;

(四)參贊:參贊銜;

(五)一等秘書:一等秘書銜;

(六)二等秘書:二等秘書銜;

(七)三等秘書:三等秘書銜;

(八)隨員:隨員銜。

第14條 領事職務與外交銜級的基本對應關系為:

(一)總領事:大使銜、公使銜、參贊銜;

(二)副總領事:參贊銜;

(三)領事:參贊銜、一等秘書銜、二等秘書銜;

(四)副領事:三等秘書銜、隨員銜;

(五)領事隨員:隨員銜。

第15條 駐外外交人員的職務和外交銜級與公務員職務級別的對應關系另行規定。

第16條 駐外外交人員的職務按照下列權限決定:

(一)特命全權大使和代表、副代表為特命全權大使的,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決定;

(二)前項之外的代表、副代表,由國務院決定;

(三)總領事,由外交部決定;

(四)公使、公使銜參贊、參贊、副總領事以及其他駐外外交人員的職務,由外交部或者其他派出部門決定;其中,三等秘書、副領事以下職務,在駐外工作期間由駐外外交機構決定。

第17條 外交銜級按照下列權限批準和授予:

(一)大使銜,由國務院總理批準授予;

(二)公使銜、參贊銜,由外交部或者其他派出部門批準,外交部部長授予;

(三)一等秘書銜、二等秘書銜,派遣時由派出部門批準和授予,駐外工作期間由派出部門根據駐外外交機構的意見批準和授予;

(四)三等秘書銜、隨員銜,派遣時由派出部門批準和授予,駐外工作期間由駐外外交機構批準和授予。

第18條 駐外外交人員晉升三等秘書、副領事以及相應的銜級,按照規定的晉升條件、期限,分別依照本法第十六條、第十七條規定的權限逐級晉升;經考核不具備晉升條件的,根據駐外外交機構的意見,經派出部門批準,延期晉升。

駐外外交人員晉升二等秘書、一等秘書、參贊、公使銜參贊、公使或者領事、副總領事以及相應的銜級,根據晉升條件、期限和駐外外交機構提出的晉升意見,分別依照本法第十六條、第十七條規定的權限,逐級擇優晉升。

駐外外交人員晉升職務和銜級的條件、期限另行規定。

第19條 駐外外交人員在受處分期間,其職務和銜級不予晉升。

第20條 駐外外交人員受到降級、撤職處分的,應當按照規定降低銜級。降低銜級不適用于隨員銜。

駐外外交人員離任回國,其銜級相應終止。從事外交工作確有需要的,可以保留。具體辦法由外交部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另行規定。

4. 《人民警察法》(2012年10月26日)

第25條 人民警察依法實行警銜制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应县| 奉节县| 威远县| 岑巩县| 六枝特区| 和静县| 青铜峡市| 万荣县| 旬阳县| 棋牌| 永昌县| 衡东县| 白山市| 香港| 柘城县| 博爱县| 东乌珠穆沁旗| 邢台县| 清水河县| 泰安市| 东乡族自治县| 都兰县| 克东县| 从江县| 涞水县| 乐业县| 西藏| 呼玛县| 龙里县| 巴楚县| 交口县| 沽源县| 任丘市| 安福县| 义乌市| 夏津县| 雅江县| 静安区| 瓦房店市| 大宁县| 前郭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