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序二[1]
- 戰后日本文學史
- 李德純
- 1162字
- 2018-12-08 14:47:20
〔日本〕長谷川泉
戰后日本文學的真實面貌最難把握,我以為,這有許多原因。就外部原因而論,首先尚需要時間的沉淀,而目前時機尚未成熟;戰后日本社會、文化結構錯綜復雜,則是內因中最主要之處。
日本自從打破閉關自守、實行文明開化以來,在現代化過程中急于求成,其結果于戰后暴露無遺。戰后,日本處于美軍占領之下,精神方面也隨著被占領,它的病根滲透骨髓,當然也波及到文學。
此番匯集成書的專著《戰后日本文學管窺》,正如書名副標題《從中國的視點出發》所揭示的,闡釋了一衣帶水的中國學者是如何評價日本戰后文學的。通過本書也折射出“文化大革命”后處于對外開放政策下的中國文學風尚。
該書具宏觀的審美把握和廣角的藝術觀照,一如書中《戰后日本小說》《戰后詩歌》及《戰后戲劇》等章節顯示。概括地說,作者精讀各個作家及其作品,整理得一目了然,自成體系。對涉論作品的人物和情節,情濃意摯,是一項艱苦卓絕的工作。既然是“從中國的視點出發”,那么,社會派作品和以那場不幸戰爭為背景揭露社會弊端為題材的作品、作家,自然受到重視并予以剖析的了。因此,書中設《社會派》專章,以及對廣津和郎、石川達三、松本清張、有吉佐和子和山崎豐子等人的作品予以關注,是不難理解的。但是對川端康成的《雪國》也進行了探討。特別是當獲悉由唯美主義、虛無主義和與之緊密相聯的“魔界易入”等思想構成的《雪國》,目前在中國未加刪節全文譯出,并進行剖析研究時,我們不禁為之驚訝。“管窺”云云純屬自謙。
《附錄》中載有《伊豆舞女論》和《中國關于〈雪國〉的論爭》等論文。作者還曾應邀在我擔任會長的川端文學研究會上作過報告。《中國關于〈雪國〉的論爭》,對于論爭的問題及其焦點所在,歸納整理得脈絡清晰,日本青年學者聽報告時,舉座為之驚嘆的情景,至今猶歷歷在目。
作者與日本文壇以及井上靖、有吉佐和子等作家保持個人間的友好交往,取得了成果,書中透著一股人情的溫馨。其交往照片有一部分輯錄于書中。
《附錄》收錄有《評島崎藤村的〈家〉》。《家》嚴格地說是明治文學,不是戰后文學,但是,自然主義是培植日本現代文學的重要文藝思潮之一。毋庸置疑,《家》是自然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它的手法和內涵賦予戰后日本文學以啟迪,是一個舉足輕重的砝碼,它在所謂第三批新人作家的創作手法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跡。他們受到自然主義文學的熏陶,日本獨具特色的“私小說”也是其風格的古老根源。
論述安部公房、大江健三郎和開高健等“現代派”的文字也饒有興味。可能出于對日本讀者,尤其是年輕一代對此至為關心的考慮。
總之,我贊揚這本書的出版。
該書開創了中國人在日本出版同類書的先河,我堅信它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一九八六年四月
注釋
[1]日本當代著名作家、日中文化交流協會前會長井上靖為本書雛型《戰后日本文學管窺——從中國的視點出發》(日文版,1986年日本明治書院出版)所寫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