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書》
七月剛剛過去,夏季的炎熱還意猶未盡。出版社里的工作實在清閑,我已經早睡晚起修養了兩個星期。這個上午,我信手翻書,正好讀到一些詩句,想起了季初,我大學時代一見如故的相知。她在送給我的便簽本上題寫了:
我是一個啞巴
在大地上
尋找知音
從此,我們成了生活上和思想上的深交。這天上午,我收到了一個只有收件人地址的信件,心里有一種沉甸甸的不祥的預感。
孫欣,我最親愛的朋友,接到這封信時,我已經按照計劃終于做出了最后的選擇。我別無他法,我是被害死的,你知道的,孫欣,我知道你知道。所以,不要責怪我拋下你一個人,你比我勇敢,我太暴烈了,最終還是無法妥協。也不要找我。我早就說過,我不會讓任何人發現我的尸體的。我不會留下任何痕跡的。干干凈凈地死去。只是,這幾年來,我一直呆在水倉玉,住所內留下了一部分詩稿和紙頁、日記等,請你幫我一個忙,收到信后,請你盡快趕去,幫我把所有有文字、字母的紙張都銷毀,這是我第一個請求。只有你能幫助我,我相信你能處理好的。
第二個請求:我在家鄉收養了一個孩子,她叫季佳。她跟我母親住在一起,具體地址我會寫在信末尾,請你務必將我指定的一部分信件親手轉交給她,是我隨身攜帶的一些照片和信件還有一封我寫給她的信。我對不起那孩子,我不敢直接將東西寄予她,我托付你親自交付,是因為我覺得你能告訴她正確、勇敢地面對生命和死亡(只有你能!親愛的朋友!)(她在這個括號內的字下面劃了三條線,意在強調)。她是個很好的孩子……我太怯懦了,將這包袱扔給你,請原諒我罷,你是這世上唯一能夠理解我的、體恤我、幫助我的人。
還記得早年間,你曾多次勸我建立一個家庭,甚至還伸出援手,以期幫助我。
我的罪惡在于憎恨太多,不能遺忘,無可救藥。對自己和他人都出奇地苛刻,無法原諒。以前,我在所有的感情里希望自己是主動的,主導的,絕對不能忍受被動。現在,我已放棄了所有感情,我已然體驗過,索然無味。我只能一個人。生活暫時寄宿在我這里,我時常厭惡它,像對待仇敵似的折磨它,我希望它盡早衰竭。關于自殺,我已考慮過很多。世界上可能只有那些經過深思熟慮最終自殺的人才會理解我,我想他們也曾經歷過我一樣的調研和比較。我們最終得出的方式是:最好的方式莫過于火——純粹、潔凈,連灰燼都是干凈的。
孫欣,我們曾經擁有深淵般的友誼,我們也曾無數次談及生與死。我知道中間有一段時間你討厭我,因為我自私、不懂你的心,還慣于傷害自己。其實我一直都知道你并非不能原諒我的,雖然是你先提出與我絕交的。后來我一直關注著你的動向,知道你跟一個醫生結了婚。有那么一些瞬間,我可能很嫉妒,嫉妒那個醫生擁有了你。后來我覺得放心了,因為有人照顧你,讓你在這個孤獨的星球活得更好一點。
所有的話我們當時似乎都說盡了,如今也不必再提,你是我緘默的一生中唯一的知音。是我反反復復的思鄉病。如果我們兩個有一個必須先嘗死味,那么你一定是剩下來的那一個。因為我自私,而剩下的那一個更痛苦。
將那兩件事再次托付于你。務必答應我。以后我們會在哪里見面呢?天堂還是地獄?我們還會見面吧。
我母親及季佳的地址是:×××省×××市×××縣×××路×號
季佳親身父母的地址是:×××省×××市×××縣×××路×號
另一封信是托我轉交的。
親愛的佳,
這封信我從很早以前就開始醞釀了。原諒我的自私和怯懦,我無法再繼續這樣的生活了。
佳,我再也不能忍受你的沉默和眼淚了。我現在坐在你的書桌前,這盞鵝黃的臺燈讓我想起了你可愛的笑臉。你還那么小,為什么就懂得了那么多呢?你一個人一定在這盞燈下流過不少眼淚。我,對不起你!
你每天去上課,我只能利用這點時間來到你的房間,在這里坐一會,給你寫一些話。我知道,你有很多話都不跟我說,現在,我決定把一切都向你坦白,請你好好地讀這封信吧。因為這也是我下了千萬次決心才吐露出的真實,因為我也背負了許多痛苦,它們阻撓了我的感情,我試圖將他們埋入地底,成為我一個人的秘密。沒想到你的行為真實地觸動了我內心掩埋好的傷疤。我看到你,仿佛就看到了很多年前的自己,所以,孩子,你一定要體諒我因為我也是個孩子,我并不是你的母親。
看到這句話,你震驚了吧,你一定哭了。對不起,我沒有資格讓你難過,但原諒我不得不將真相告訴你,我希望我可憐的經歷能夠幫助你,這是我最后的補償,也是你最后的救贖。
孩子,我不是你的生身母親。原諒我隱瞞了這么多年。你是我抱養的孩子。你的父母現在在距離你并不遙遠的地方養育著你的幾個兄弟姐妹,地址我會讓送東西過來的阿姨告訴你。你想和他們見面就去吧。
我要對你說,你不是被拋棄的孩子。我與你父母并不熟識,但因為工作的關系有了一些交流。你出生沒多久,我就懇求你父母將你送給我撫養,你父母家的經濟條件不是很樂觀,而且養育的子女又多。我當時已抱定孤身一人的決心,所以希望有個孩子在身邊會稍稍熱鬧一些。你的父母同意將你作為養女送給我撫養,我們商定等你成人時給你自己一個選擇,是繼續留在我身邊,還是回到你父母身邊都由你自己決定。
原諒霸道自私的大人們吧!我們擅自改變了你正常的人生。
不要怨恨你父母將你交給我,錯的是我,一切都是我的錯。
佳,你是那么可愛,又懂事。我知道你心里所有的想法與需要,因為我也是跟著母親長大的。我沒法給你找一個合格的父親,這是我最虧欠你的地方。我把所有的存款都留給你了。在你書桌抽屜最底下一層,有一個信封,里面是一張銀行卡,密碼我已經寫在信封背面了。佳,我知道你不會亂花一分錢,這些錢雖然不夠你長大,但是你想買什么吃的和文具就買吧。別告訴外婆。她不知道這件事。
我不知道該怎么說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你還小。總之,我不太愿意繼續下去了。你從小就叫我“媽媽”,你的聲音是那么甜,我喜歡你。現在你去上寄宿中學了,我也離開了家,只有寒暑假才回來陪伴你。因為另外的時間我在為我注定要走的路鋪路。
佳,你會有光明的未來。上大學之后,好好戀愛,畢業后就結婚,生一兩個寶寶,我想這就是女人應該走的路,也是最幸福的路。
媽媽的病不是身體上的,而是心上的。
季初的信就此結尾,是她一貫的小楷字體,比她以往的字跡更為娟秀清晰,以致我差點忽略了信的內容而專注于字跡字形之上了。因為說實話,我根本不相信季初寫來這封信不是惡作劇。
是的。我曾因為氣惱她,而提出“絕交”,這是我一生中干過的唯一一件蠢事。那一天我哭了很久,她是我最不愿意失去的朋友。可是還是失去了。我找不到原因,總之我就是生氣,前功盡棄的生氣。季初曾經愛過一個不該愛的男人,哦,應該不是一個,但她只跟我提到那一個。當時我自告奮勇、自以為是地想要把她從那段痛苦戀情中拯救出來,誰知她沒有接受我的自作主張,反而不告而別。后來她又屢次觸犯我的底線,讓我一再失望。后來呢,我們又重新接納了彼此,不過這已經是好幾年后的事情了。季初生活在離我們(我和丈夫的家)不遠的一個村里。她從大城市辭職去了那兒,據她說只是為了專心寫作。但我知道她并沒有寫作計劃,也沒有任何野心。她的人生一向缺乏規劃。
她堅持管那個地方叫水倉玉村,其實那并不是當地的名字。也罷,我后來也習慣了那樣稱呼她住的那個地方。我跟丈夫一起開車去過她那好多次,沒想到這一次再也沒有她穿著白色的圍裙在家門口迎接我們了。她的家收拾得倒挺有條理,只是她的書桌保持了她喜歡的樣式:所有的書和零食把桌面幾乎鋪滿了。季初沒有告知我任何最后她可能去的地方,因此我絞盡腦汁也想象不出來她到底是以何種方式結束自己生命的。我把她的絕筆信給我做醫生的丈夫看,以期他能從職業角度分析一下她最有可能在哪。“一般的汽油等燃料是無法徹底燒盡遺體的,所以她應該是提前跟火葬場聯系好了,一旦死亡立馬火化。”丈夫給出的分析倒是具有幾分信服力。自從收到她的信以來,我沒有一天睡好過,判斷力也跟著下降,于是我選擇相信了丈夫的說法。
我在書柜最底層找到了一摞花色不一的筆記本,那就是季初的日記。除此之外,家里還有很多書,我們一時無法處理這些書,于是決定下次再來打包封存或者寄走。單是日記和散落的碎片、紙片、手寫的詩稿和打印稿等屬于季初的東西,就整理了兩大箱。回去的路上我大聲說還好我提前準備了紙箱,就好像我預料到她的手稿定會浩繁一般。丈夫騰出一只握方向盤的手,握了握我的手,沒有說話。他是個寡言的人。不過我喜歡他恰到好處的沉默。
我無法管理好自己的好奇心,一連幾個月,我都在翻看那些日記(我不由得一邊翻看一邊整理、歸類)。那里居住著一個小心翼翼的、充滿仇恨與痛苦的靈魂。
她最后的幾篇日記寫得極凌亂,字跡中表明了不耐煩與難以忍受的痛苦。她寫道:“我要燒毀以前的所有日記!我無法忍受以前的自己!無法忍受暴烈無知的自己!這樣暴露自己就像一個沒有穿衣服的人,是丑陋的。我被這樣的赤裸嚇倒了。”
接近一年后,季初的日記和詩稿都被我悉數整理完畢。那是三本厚厚的書的頁碼。我決定去出版社為這三本遺作爭取出版的可能。雖然我知道這違背了季初的遺言。申報的工作還算順利,我拿到書號申領表的那一天,丈夫說這是我這幾個月來第一次露出笑容。
“是嗎?”我絲毫沒有意識到。也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的心好像被什么東西磨過一樣,又厚又遲鈍。外界的任何悲喜都無法進入,我也不再寄托于周遭的世界,而是自己盡力經營著內心的顏色。其實也許只剩下黑白灰和藏藍色了吧。“季初是我青春時代最好的朋友,你知道的。她的作品能夠出版,我理應比任何人都高興。”
關于季初那個橫空出世的養女,一開始我也找不到頭緒,直到整理完她的日記之后,我才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我和丈夫一起去見了季佳,確如季初所言,是個乖巧可愛的小女孩。她上初中了,可是個子卻很小,看起來頂多像個四年級的小學生。上一次我將季初的信交給她,她眼神堅毅地看完了信,沒有哭鬧。這番舉止的成熟度大大超過了她的年齡。后來我們又來看過她幾次。她跟我說起季初。“她是天底下最好的媽媽。”
“盡管她主動離開了你?”
“嗯。盡管她沒有動力繼續待在我的身邊。”
“你知道她一直患病的事?”
“她一直在服用抗抑郁的藥。但是她從來沒告訴我她的難過。她在家的時候,總是很溫柔。”
原來她什么都知道!
“孫阿姨,等她的書出版了,可以送我一套嗎?”她抬起頭,我發現她的眼睛十分明亮,像被清水洗過的一樣。
“當然!”
“我很喜歡這個孩子。如果她能來我們家,未嘗不可一試。”是丈夫先提出收養季佳的。我和丈夫結婚快15年了,但我們一直沒有孩子。我們并不是丁克,身體也沒有任何問題,但懷孕這件事對于我們來說就好像天方夜譚一樣。我們兩個人的生活平靜而滿足,如果加進來一個孩子打破這種十幾年來的平靜,我恐怕難以適應。
接下來的幾天,我仔細思考了這件事。一天晚上,我靠在床頭,把庫切的《耶穌的童年》看完后,丈夫正好洗漱完走進臥室。
“那就試一試吧。”我說。
我們開車帶季佳去我故去的友人、她的養母的家,一起收拾了家里的物件。季佳拿了一個自己喜歡的東西作為紀念。是季初生前用來祈禱的一根綴有銀十字架的項鏈。
“媽媽一直在為我們祈禱。”我幫她把項鏈戴在她的脖子上,她回過頭沖我笑了笑。
所有的書和有用的東西被封箱裝好。因為我們在城市里的住所不算寬敞,除了書以外的物件全部和這個屋子一起留在這里。季佳說她每年暑假想來這里住,我們就決定不賣這棟并不值錢的鄉下房產了。
我們在季佳的房間添置了一個落地書柜,搬回來的書從地面一層層摞到房頂,還多余出來一些,就放在我們的臥室里了。不像我有時會在自己買的書上涂涂畫畫,季初看書從來不做筆記和任何記號。所以基本上她用過的書都跟新的沒有多少區別。季佳很愛看書,我想這些書也都是季初精心挑選而留下的。
新的家庭成員并沒有像我擔心的那樣打破我們的平靜,反倒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新鮮的視野。季佳從不吵鬧,我也沒有為她的學習和生活操過什么心。有時候我休假在家,倒是她早起給我做了簡單的早餐。我跟丈夫說不知道我們收養她對她有什么幫助,好像受益者是我們。丈夫拍拍我的肩膀,說不用擔心,以他醫生的眼光來看孩子長得很健康。
孩子的確很健康。大學畢業后,她就跟一個男同學結婚了。是我丈夫親手把她交到對方手中的。我沒想到自己在這種場合也會哭的,我擔心恐怕她結婚了,就不住家里了。沒想到他們結婚以后就回到季初當時購置的那套房子里生活了。經過重新翻修,房子恢復了生命氣息。季佳來家里搬回了所有的書。因為離的很近,我們也經常去她家吃飯。季佳和她的丈夫就在當地做著一份普通的公務員工作。與季初不同,她好像對自己的人生很有規劃,這一點從她對家里的布置就可以看出來。
在她成長的道路上,其實我并未起到什么作用。絕大部分的工作季初其實在離開之前就已經做完了。我跟養女說起這些的時候,她正在修剪一瓶插花。
“媽媽,你看這些花兒,若不經過修剪,就無法安置在家中,只能種在院子里。當初,是你把我接回家的。在我媽心里,你跟她是同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