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密謀
書名: 天照傳奇作者名: 銳子的弓本章字數(shù): 2261字更新時間: 2019-05-08 16:21:10
毓榮長公主找了個由頭,將女兒給打發(fā)了出去。又將身邊親近如蔡女官的貼身服侍之人也俱都打發(fā)了出去。偌大的廳堂里,便只剩下毓榮長公主與晏長青這對名義上的姑侄了。
毓榮長公主輕倚在椅背上,收斂了臉上的笑意,逼人的目光卻落在了晏長青身上,開門見山的道:“年前,你寫的那封信,是你父的意思,還是你的意思?”
晏長青似是不能承受這逼人的注視,垂下雙眸,恭敬答道:“回長公主,自然是我父的意思,更是晏家的意思。”聲音卻平靜無波。
晏長青并不想以一介女子的身份,過多的涉及到這件事上頭,這對她而言并無甚好處。因此,她把一切都推到父親的身上,極力淡化自己在當(dāng)中所起的作用,只把自己形容為父親的傳話人參與到這件事情上來。
畢竟,晏家這一代除了她,所有男丁皆未成年。且她作為一個女子,她的身份更不引人注目,她可以從容的在父親與毓榮長公主之間穿針引線,而不容易引起皇帝及其他人的懷疑。
毓榮長公主想通了這其中的關(guān)節(jié),便也不再追問,沉默半晌,方道:“我自嫁到北齊,這二十多年來,雖一直與太后保持書信往來......帝都眼下的局勢,我自也是曉得的。”
”但是,太后為免我擔(dān)心,慣會報喜不報憂......說得不夠盡然。“
毓榮長公主微頓了一下,看向晏長青:“眼下,我需要你把這帝都里的方方面面的情形,一五一十的告知我,不得隱瞞。”說得最后,聲音中已帶上一絲厲色。
毓榮長公主的言下之意,太后雖然曾告知過毓榮長公主有關(guān)帝都的局勢,但太后一介女流,深居后宮之中,又有先入為主的主觀意識,太后所言的,也未定就是客觀的,詳盡的。
毓榮長公主需要通過帝國當(dāng)朝左相的視角,通過晏鳴作為男人的視角,甚至晏鳴作為晏家掌舵人的視角,去全面看待眼下帝都的局勢。
畢竟,男人的視角無比寬大,哪里是太后一介女流可比擬的。這一點,她還是在北齊王身上學(xué)到的。女人在后宮的本事或許很厲害,但對于朝政,對于時局,則遠遠不及男人。這是格局問題,與本身的聰明與否并無關(guān)系。
晏長青不由得對毓榮長公主多了幾分佩服,以及......忌憚。這個女人,既認得清自我,又懂得從男人的角度去看待時局,且不會聽人一面之詞,即便對方是自己最親近最信任人......例如,太后。
晏長青忙站起來,朝毓榮長公主深施一禮:“長公主,我來時,父親曾千叮萬矚,凡長公主但有所問,必有所答,但有所知,必知無不言......長青,斷不敢有分毫隱瞞。”
毓榮長公主緩了臉色,滿意的點了點著,又朝著晏長青擺了擺手:“別動不動就行禮,坐下來,好好說話。”
晏長青應(yīng)聲坐下,將從父親處所得知的,再結(jié)合自己所知的,這兩年帝都的局勢,朝庭各方的勢力,這些勢力又份屬哪些陣營,哪些是中立的,哪些中立的人里又有誰是傾向于誰的......原原本本,詳詳細細的說給了毓榮長公主。
晏長青倒不擔(dān)心將朝局各陣營中諸人的情況統(tǒng)統(tǒng)告知毓榮長公主會后什么不良的后果,更不擔(dān)心毓榮長公主會否轉(zhuǎn)過頭去,又將這些悉數(shù)的告知北齊王。
如若她猜得不錯,毓榮長公主與北齊王之間各有打算,各自心懷鬼胎.....不然,毓榮長公主何至于會在年前收到她的來信,很快便作了決定,并立即來信回復(fù)于她。
聰明如毓榮長公主,即便使嫁到了北齊,做了北齊的王后,自然知道帝國必然的存在對她所起的必然的作用。何況,她這個王后做得并不安穩(wěn),她的兒子又遲遲未能得立為王太子。
而北齊王姬世周,她對其人雖不了解,但按外祖父的話來說,北齊王姬世周其人極有主見,慣會獨斷專行,甚至乾綱獨斷。這樣的一個人,加之作為一國之主,日理萬機,又豈是毓榮長公主一說就動的。
而能夠一說就動,并且立即放下一國軍政隨毓榮長公主入京,只能說明一點,那就是毓榮長公主所說的與他所想的不謀而合,他只是順?biāo)浦哿T了。
而北齊王所圖,定然非小。父親說過,能被定國候顧淵稱為梟雄,又令威震天下有戰(zhàn)神之稱的定國候顧淵深深忌憚的人,又豈能是等閑之輩。
她并不擔(dān)心引狼入室,也不怕將北齊王引入帝都會對帝國產(chǎn)生多大的影響。實話說,這樣一個梟雄人物,如此狼子野心,這些年來,不知往帝國派遣了多少細作。
能夠打聽到的事,如民生、經(jīng)濟,及至朝政、軍事,也俱都打聽得差不多了。而打聽不到的事,那么便是怎么打聽不到了。
比如顧家軍,比如朝庭的核心機密,軍事與經(jīng)濟的核心機密,晏長青就不信北齊,及至西凌、南詔諸國就能打聽得到。不然,堂堂百年帝國,就要貽笑大方了。
北齊王此次的帝都之行,不過是想實地考察一番,正所謂眼見為實,耳聽為虛,以此來印證他那些情報機構(gòu)遞呈上來的情報的準確性罷了。
事關(guān)朝局,事無巨細,晏長青足足說了有一個時辰,方才停止。執(zhí)起案邊早已冷卻的茶盞,吃了半盞茶,方才緩解了口干舌燥之感。
毓榮長公主聽得極其認真,待見晏長青說完,便微微點頭,轉(zhuǎn)而又問:“諸皇子們呢?”
晏長青便知會有此一問。而一旦涉及皇儲之事,便會過于敏感。且承帝正當(dāng)壯年,目前也無關(guān)朝局,在這方面,她并不打算與毓榮長公主交流心得。
晏長青臉上便顯出一點真實的茫然來:“長公主,事關(guān)諸皇子,我知道的不多。眼下,皇上集權(quán),諸皇子中除太子外,參與朝政的并不多。”
“太子溫順仁厚,皇上常帶在身邊,但也沒有過多的參與到國事中來,也沒聽說什么特別的政績。”晏長青知道自己不能什么都說,但也不能什么都不說。
”至于諸皇子,眼下,三皇子齊王、四皇子晉王、六皇子魏王,許是都是宮中高位嬪妃所出,都得皇上一定的看重,但也沒看出來皇上特別喜歡誰。除此以外,其他一些沒有成年的皇子就......別無二致了。”
最后,晏長青如是說。
至于那些沒成年的皇子如何的別無二致,便只能靠毓榮長公主自己去想象了,她又不能非議皇上不是。當(dāng)然,她說的這些,也基本等于沒說......但她又必須要說。誰叫晏大小姐方才言之鑿鑿,但有所問,必有所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