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長轉型與中國比較優勢動態化研究
- 楊先明 黃寧 趙果慶 吳明
- 1961字
- 2019-07-23 10:09:29
前言
在開放進程中保持比較優勢不斷動態化,是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條件。比較優勢動態化,就是通過制度變革、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等因素使國家的比較優勢重新調整,從而獲得新的比較優勢。這一過程涉及生產要素的供求關系、政府政策的作用、各種可利用資源的引進、開放戰略調整等,并帶動包括生產要素稟賦在內的一切經濟因素發生改變,一國在全球經濟中相對地位將相應發生變化。因此,比較優勢動態化,實質上也是一個國家增長轉型的過程,這對實施開放經濟發展戰略的中國尤為重要。
以加入WTO為標志,我國經濟明顯加快了與世界經濟融合的步伐,并成為引進國際直接投資最多、對外貿易依存度很高的開放經濟體,我國的經濟總量已經位居世界前列。但是早在2002年,聯合國的貿易與發展報告明確提出中國等國家在國際生產中由于低端要素結構導致收益增長與貿易增長不對稱,認為FDI導向的大量勞動密集型出口競爭必然產生競爭與合成謬誤,以及中國利用FDI技術步伐加快而產業升級不足必然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產生低層次競爭,已經從全球市場競爭角度警示了中國動態比較優勢實現不足而可能面臨的壓力與問題。這表明,我國開放經濟發展階段與比較優勢動態實現程度之間存在明顯的偏差,我國經濟結構性矛盾所產生的邏輯路徑即增長轉型問題已經為人們所關注。對此我國學者也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大量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發生,充分凸顯了世界經濟失衡格局的特征,同時對中國經濟產生了明顯的沖擊。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產生的沖擊效應,與我國各地區、產業乃至企業本身存在的結構問題是相關的,即在危機條件下,采用過時的增長方式、產業結構和技術選擇會最先遭到沖擊。因此,擺脫危機并實現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在于重新構建增長模式。與此同時,中國經濟運行中的一些征兆,也表明中國經濟或中國開放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我國低成本的要素優勢很快將不復存在。預計2020~2025年,我國低成本優勢將告一段落。我國的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煤電油運成本、人民幣匯率及其他環境、資源、要素成本都將進入一個快速上升的階段。而我國本土企業自主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如何從模仿創新向自主技術創新過渡,這將是一個艱難的轉折。中國改革進入深化階段,也從一個側面表明,原有的制度創新效應的衰減和新的制度創新的緊迫性。
中國是經濟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國際金融危機以后出現的經濟新常態,改變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但我國沒有必要也不可能游離于世界經濟之外。在我國經濟開放的新階段,需要關注的是如何使我國比較優勢動態化的問題。然而大量研究也表明,比較優勢的動態化不一定是連續的,存在中斷的可能性,由此依托比較優勢的產業升級的進程也存在中斷的可能性。在從中等收入向高收入邁進的階段,這種威脅存在的可能性最大。作為一個還沒有完成二元經濟結構轉型的國家,很難僅用外生比較優勢或者內生比較優勢概念來理解我國在世界市場中的競爭優勢和劣勢。按照外生比較優勢理論,我國在國際經濟中屬于資源稟賦方面的優勢是有限的,我國比較優勢主要有賴于內生變量的積累和創造。在大國經濟的范圍內,推進專業化的社會分工、加大人力資本積累、推進技術進步、建立正確制度并提高其效率、促進產業集聚、加快市場的一體化進程,都是新比較優勢形成和積累的重要變量。發現與比較優勢相關度高的來源并進行整合,并推進以上過程,是中國經濟增長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本書在分析比較優勢動態化的理論和機理的基礎上,分析我國比較優勢動態化的趨勢、挑戰和制約因素,并以此為出發點,分別對我國比較優勢動態化中的資源制約、要素替代與比較優勢的內在關系、國際分割生產格局下的我國比較優勢動態化的實現問題、我國產業集聚特征與中國比較優勢動態化關系問題、中國進出口貿易互動與中國的比較優勢動態化、人力資本結構與我國比較優勢動態化、技術創新體系構建與中國比較優勢動態化、市場一體化與中國比較優勢動態化、國家能力與中國比較優勢動態化等領域深入研究增長轉型與中國比較優勢動態化的內在關系。研究將比較優勢動態化和中國的結構優化問題結合起來,對我國比較優勢動態化問題進行多元分析。本書的研究表明,無論從要素替代、技術變遷和結構優化的角度看,還是從市場整合與能力構建等方面看,我國的比較優勢動態化都顯示出中國比較優勢既發生質和量的變化,又面臨上升趨勢放慢的問題,這充分顯現發展階段的特征和轉型時期的結構矛盾、中等收入階段經濟轉型的難點。在新的發展階段,原有的比較優勢能否能支撐中國經濟繼續增長?從各國增長史和比較優勢演化邏輯看,答案是否定的。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必須依托比較優勢來源、結構和質量變化與升級,形成新比較優勢,即依靠比較優勢動態化的實現,才能支撐中國經濟完成轉型與長期發展的歷史任務。
楊先明
2014年12月
于昆明,云南大學發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