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制科
- 工科小生混大唐
- 九月九更衣
- 2395字
- 2018-11-28 14:27:00
“不知李兄家大人尊諱?”李豐問道。
“家父乃是并州大都督長史,不敢稱名!”
“哦!原來是李將軍之子,久仰!”李豐一聽,他居然是李勣的兒子,真有些意外。
不過他父親如此高的位置,他屈身為何要跑到許敬宗這里來?
又經過交談得知,原來,李思文居然也在弘文館就讀,因為許敬宗兼任弘文館學士,也是他的老師。
他是偶然間得知老師納妾,經過父親同意之后,才到這里來湊熱鬧的。
原來如此!李豐恍然大悟。沒想到今日參加這一個小宴會,居然碰到了自己的同學!
于是就與李思文熱情攀談起來,詢問一些弘文館的事情。
李思文隨便說了幾句,然后就嘆道:“小生雖然出身較高,不過也想中一個科舉,否則,也會被人小瞧呢!”
“哦?二郎如何這般說話?”
“大郎請看,這東廂房靠東邊的那一張大案,坐的都是有科舉功名的之人!”
李思文話沒有說完,不過聽得出來,科舉及第的人已經是一派,不自覺的形成了一個小圈子,似乎其他人不好插足。
看來自己沒有“文憑”,在古代也有些受到歧視!
盡管歷史書上講過,中過科舉的人地位非比尋常,然而總不如穿越過來親身體驗一番來得真切!
據說有流外入流之人,即便是當上了銀青光祿大夫的三品本階高官,仍然恥于談自己的出身!
看來,自己不想辦法中一個制科,真不行!
二人正說著話,又走來了一位二十來歲的男子,他笑著對李思文說道:“李二郎,為何來時也不通知我一聲?”
李思文微笑著回答道:“原來是裴二郎,來快快請坐,我給你介紹一位新同學!”
那男子點點頭,看了看李豐,就挨著李思文坐下了。
李思文隨后給二人做了介紹,原來那人是裴行儉,其父親是隋朝禮部尚書裴仁基。
李家王朝本身就是繼承隋朝而來,因此對于隋朝官員的職位,也大多予以認可,所以這個裴行儉才有資格進入門下省弘文館讀書。
李豐一看,這個裴行儉自己都有幾分印象。此人后來的成就,可比李思文大多了,因為他幾乎沒有聽說過李思文這個名字。
李思文對于裴行儉非常推崇,只見他對李豐說道:“李大郎,裴二郎可是我們弘文館的大才子!下一科明經、進士科舉,如果弘文館能有一人及第的話,定非裴二郎莫屬!”
裴行儉搖搖頭:“還尚早呢!館里還未進行選拔考試,能否通過都還未知,現在說及第還早的很!”
李豐一看,看來,有些事情和自己想的有些出入,其實有一少部分高官子孫,也還是愿意讀書的,盡管他們可輕易做官。
幾人聊了些閑話,飯菜很快上來,許敬宗的另外幾個兒子也過來招呼,眾人開懷暢飲,氣氛倒是也不錯。
……
當天下午,他找來隴西李氏家譜,研究了半天,發現,自己家還是真有可能是隴西李氏遠支。
他仔細推算了一下,自己不是比皇帝高一輩就是同輩,他想了想,隔的太遠,相差了十幾輩,談不上什么關系。
隴西李氏族人多得很,沒有當上高官的人也多,于是最后就定下與皇帝同輩。
第二日一早,李豐又來到辦事房,看看有沒有什么事,如果沒事,就想到隔壁的弘文館去報到讀書。
下午再去找那光祿寺卿王儼,或者少卿宇文規,商量釀酒一事。
他剛進辦事房,那四人好像在討論什么事。隨后他們給他行了禮,繼續著剛才的話題,神情有些激動:
“聽說已經定下了,明年二月開考,這次科目有十個!”
“嗯!我也聽說了,幾位相公昨日討論完,就等中書省下詔書了!”
“三位倒是可以一試,鄙人才疏學淺,倒是不敢插足制科!”
“……”
啊?李豐一聽,什么?開考制科的詔書要下了?都有些什么科目呀?
他走過去問王直官:“王公,諸君剛才所議論的,莫不是要開考制科嗎?”
王直官一聽,點點頭:“確實如此,怎么,莫非李郎也想要試一試?”
他雖然面帶微笑,不過大多數人都可以看出來,那微笑不那么自然。
李豐一聽,看來是真的,于是說道:“鄙人隨便問一問,哪敢攀龍門?諸位的希望比我大得多!”
王直官點點頭:“哦!李郎,這制科大都是已經及第的明經、進士參加,百難取一,鄙人已試過兩次,都差得很遠。
這次科目眾多,鄙人準備試最后一次,如果再不能及第,鄙人就將斷了這個念頭!”
另外兩名典儀中,只有陳典儀決心要試一試。
胡典儀非常猶豫,他也已經考過一次,覺得難度太,怕是沒什么希望,他說道:“王公既然準備了許久,應該有希望!卑職不敢赴試!”
王直官又道:“要是能夠得中,鄙人就有機會升五品,即便不行,做員外郎或者畿縣令應該很有希望!”
“……”
李豐聽了幾句,心想,今年這制科究竟有多少科目呢?這必須要搞清楚才行!
嗯!去問問劉洎再說!
******************************
唐代科舉可分為常科、制科、其它科。
1,常科:是指每年一考,主要有秀才、明經、明法、明書、明算。
常科及第后,相互之間都不可以再考,比如,不能考完明經再考進士。
(1)秀才
唐代秀才只考方略五道,方略這東西虛無縹緲,非常難考,一年也就錄取一人左右,或許空缺,也有錄取兩個人的;
貞觀年間以后就沒有人中過。如果中了秀才,名聲與品級比明經與進士高很多。
(2)明經
唐代明經相對比較好考,以五經為主,也必須要考時務策論;高宗以前,每年約有五六十人中;開元以后,一般在百人左右。
至少在唐高宗以前,明經并不弱于進士科,到了開元以后就不行了。進士逐漸上升,取代明經科,一直到清代末年。
其實明經及第后,官員級別還要高于進士科。
(3)進士科
考詩賦、策論、五經,難度高于明經科。
(4)明法、明書、明算三科也是每年一考,及第后給出身。
2,制科:皇帝臨時下詔(制)書開考的科目,只考策論,前期為三道策。
其科目并不固定,名目繁多,隨時而定,比如:博學宏詞、賢良方正、武藝絕倫、文堪經國等等,據統計有一百多個科目。
制科的特點:
(1)六品以下的任何人都可以考制科,包括常科、制科已經及第的人,也包括普通百姓。當然,一般要有推薦。
(2)制科考試及第后,成績優秀的,會加階提升;較好的也會加階,普通的給出身。有參加過好幾次制科考試都及第的人,很快就升到六品。
(3)制科考試的等級最高,名義上是“天子門生”,考完制科,不允許再考常科。制科及第后,一般都不用“候選”,可立刻做官。
(4)制科的地位,前期還略強于進士,至少不低于進士,但是中后期依然比不上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