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談判
- 工科小生混大唐
- 九月九更衣
- 2009字
- 2018-11-19 07:40:06
解決了礦山的問題之后,接下來就是與流民進行談判,這才是真正的主題。
方吉來過這里幾次,和流民的首領比較熟識,這次自然是由他出面聯絡,談判的地點就定在徐家坳村。
山背后的這一批流民,總共接近七百人,這次來談判的代表一共有十個人,為首的一人叫杜睿,五十二歲。
這個杜睿早年間還曾當過村正,后來由于一件案子連坐而被免職。
根據方吉介紹,這一批流民當中,有六七成是洋州本地人,其余大多是漢中各地居民。
他們逃入山中當流民的原因,大部分都是由于分到的土地收入不夠交稅;另外一原因,就是因六年前的一次大旱,當地官員沒有及時賑災,導致他們無法生存,只好逃亡。
前面略微提過“租庸調”制度,這里要再補充一下當時的“租庸調”制度中的一個要點:“按丁”繳納租庸調。
雖然當時均田制下,每“丁”按規定可以分到一百畝地,實際上很多人都分不到這個數,地少人多的情況不少。
只要你是二十歲的“丁”,都必須全額繳納,即便你家只有幾畝地或者一畝地都沒有。
……
朝廷方的談判代表由方吉擔任,韋師并沒有參加,而是在背后策劃;李豐被安排旁聽,兩名典獄負責記錄。
雙方都說了一些客氣的開場白過后,就正式進入談判。
既然是談判,就不可能事先透露朝廷底線。方吉提出的條件是:
所有人立即登記戶口,可在本地落戶;免三年租庸調,但是每丁一年繳納兩千文“丁稅”;可隨意墾荒;也可以當礦戶,工錢比照市價。
杜睿聽完之后,閉門商量了,然后提出他們的意見:
要求免八年租庸調,理由是他們要存錢修房買家具;頭三年免費提供種子;每年的“丁稅”最多六百文;擴大學堂,免費入學。
除上述意見之外,其余的他們全部同意。
方吉一聽,這些人胃口不小,免八年租庸調?想什么呢!
不過,這些要求自己做不了主,必須得向韋師請示。于是,他推脫說要商量一下,就和李豐二人來給韋師匯報談判的情況。
韋師低頭想了想,說道:“他們的要求太高,當然不可全數答應!
特別是免八年的租庸調,這純粹是漫天要價!我們讓他們出來為何?主要目的還是收稅!”
說完,他又扭頭望著李豐道:“李郎,此建議是你所提,不知有何高見?”
李豐一聽,我怎么倒是成了主角了?
不過,要說拿出一個方案,這對自己來說太簡單!
自己曾記得唐代宇文融當時括戶定下的條款,百姓都接受了的,而且很多官員還反對,說太優惠了。
由于自己還提供了鐵礦和煉鐵作坊,這是當初宇文融括戶是沒有的措施。
這對于流民來說是大好事,因為當“工人”,比當農民好,至少不用靠天吃飯。
他想了想說道:“韋公,學生以為,免八年租庸調當然不可能,最多免四年,不可輕易讓步,此其一。
其二,頭三年免費提供種子也不可答應,因為這一筆支出不好入賬,數量也不好準確計算;
學生以為,可以考慮借其種子,但必須在當年償還,特殊情況下可延緩到次年。
其三,丁稅不能少于一千五百文,否則免談。至于擴大學堂免費入學一事,擴大學堂當然可以,朝廷也是此意。
至于免費,可以承諾一定的期限免除書費和筆墨紙硯的費用,比如說三年五年,其他費用自理。
書費與筆墨紙硯費用,可以進行募捐,找一些大戶與商人,捐出些許筆墨紙硯的費用,想來應該不難!實在不行,可以單獨向朝廷匯報此事。
還有,方縣尉可以告訴他們,如果他們同意了此方案,鄙人還可免費提供一項農具技術。此項技術一推廣,他們的農作物每年增加一兩成不成問題!”
李豐說完,韋師和方吉二人連連點點頭,認為這個建議很好。不過對于李豐要提供何種農具技術,二人很想知道。
李豐說道:“那部奇之書上有一種新式的鏵犁制作,此鏵犁采用曲轅,小巧靈活,耕地深度可調,只需一頭牛就可耕地,比之現在的鏵犁,強上若干倍!”
啊?新鏵犁?強上若干倍?
二人一聽非常吃驚,這可是了不起的技術!
韋師說道:“李郎,不知能否將此轅的模樣畫出來,讓我二人觀摩一二?”
“好,學生馬上就畫出來,讓韋公與方縣尉看看!”李豐說道。
隨即他找來紙筆,開始勾勒新的鏵犁。后世的鏵犁現在農村都還在使用,作為這山城農村長大的李豐來說,自然輕而易舉的就畫了出來。
畫完之后,李豐又給他兒子做了詳細的講解:“韋公、方縣尉,請看,這鏵犁由于采用了曲轅,因此,這栓繩子的著力點幾乎挨著地面,如此一來,牛耕地之時就更加省力!
因為先前的著力點起碼要高出兩尺,那可費力多了,因此需要兩頭牛耕地。
還有,二位請看,這拴繩子的地方,有一個圓盤,如此的設計,就是個牛在轉彎的時候非常簡便。”
李豐介紹完之后,二人都贊嘆這是一個神奇的設計,說了一通令李豐聽得耳朵長繭子的恭維話。
最后韋師才又說道:“方縣尉,就如此辦,態度一定要強硬一些,以爭取主動!”
“唯!”
……
接下來的談判非常順利,免稅期定為三年,第四年減半征收,第五年恢復正常。其余倒是和李豐的建議一模一樣。
會談完以后,雙方簽字畫押,各執的一份文書。
李豐心想,當初宇文融解決流民問題,免稅五年,每丁一千二百文,本地落戶。
自己的條件比他還苛刻一些,當然,如果算上讓他們在此地當工人,而且又給他們提供了新鏵犁技術,對于這些流民來說,比宇文融的方案要好很多。